佛家智慧分享:所謂修行,就是遵循八正道,防止進入極端

2021-01-07 文眼看世界

修行,必須防止兩個極端。其一是沉迷於貪慾、尋歡作樂的生活。這種生活是低級的,不光彩的,無價值的,它是通向毀滅的道路。其二是自我施加的苦行、折磨。這種生活是抑鬱的,不實際的、無意義的,它不會帶來什麼收穫。

好的修行是採取中道,不走極端。

所謂中道,就是八正道,不讓自己陷入迷誤執迷。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與此相關的佛學智慧。

1

正見

將懷疑、誤解或成見統統置之不顧;只有這樣,才能夠覺察出永恆與無常之間的差別,才能看到假象背後的真相。

佛陀把光蘊含在筆直跪拜的背影中,你看到那背影,被那光照射,就是與佛陀的正見。在這紛繁擾攘的塵世中,這束光引領你走進自己的內心,了悟。塵世中,我們沒有勇氣和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為我們無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貪求、期待與恐懼。

2

正思惟

是自我修行,以及覺察出達到大悟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欲達大悟的意志、決心。

正思維是沿著人們習慣性的思考路徑去思考, 它不但是我們早已習慣的思維方式,同時也是最快速最便捷的思維方式。正思維讓我們洞見世界的真實與全貌。

3

正語

正語就是不允許使用不慎之語,誹謗之語,辱罵之語和刻薄之語等;而只允許用友善、純潔和有意義的語言。

正語是沙門思潮中糾正不當言語的思想運動,它根植於當時的宗教哲學傳統,早期佛教認同耆那教、婆羅門教的言語理念,吸收了六派關於聲常住論和聲無常論上的思考,納入了八正道及相關的戒律,並與業報輪迴說相結合,形成了口業這一表現形式。在個人修行中,它強調清淨惡口,從口業中解脫;在僧團建設中,起到攝僧、安樂僧眾的作用。正語思想有益於佛經的口口相傳,促使了佛教的入世化轉向。

4

正業

正業就是行為舉動必須無可指責,高尚而清淨,要想修行精進,這點必須做到。

精者,定在心中,謀在魄中,沉在脈中,是為內在;神者,面之所現,行之所蹤,氣之所露,是為外在。真正的正業重視內在,萬物皆存於心。

具體說,就是從此刻開始,將所有想得到好處、利益的念頭全部滅除,因為動機和行動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每一行動都必須由身體內部的佛法來導引,它不論對誰都是公平一致的。其最高的表現就是愛與慈。

5

正命

正命的含義是指有正當的營生。

謀生有道往往與保持一個人的節操和道德存在矛盾,因而欲保持正當的營生即正命,就必須時刻警惕避免淪入這種危險的境況。正命是不以經營軍械和殺傷武器、屠宰動物、人類、麻醉飲料和毒品為謀生手段。雖然佛陀只說了這五種,但是我們知道,還有許多其他錯誤謀生的方法。

佛陀教導我們,所有人都是親人,正如要自己的孩子此生和來世都享受一切繁榮和幸福一樣,要為所有的人都如此做。世界應因我而舒適。世界從我應獲幸福而非痛苦。沒有比促進整個世界幸福更為高尚的義務,應為整個世界的利益而工作。

6

正精進

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達到涅盤的理想境地;精進努力離惡向善,即精進修道。這裡的正精進專指修禪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謂四正勤即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住、未生惡另不生、已生惡另滅。

到達這一階梯的人,他便充滿慈善心,睿智、大徹大悟。此時,他致全力於神聖的事業,完全理解他自己所作所為的目的。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休息,醒來或睡下,都能按照佛法而保持奮勉不息的精神。

7

正念

所謂正念就是保持正確純淨心靈,不起邪念;即是以不淨觀等方法,攝心制心,使之不受外物慾念所動搖;

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之心念,稱為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修行來說既是憶念正法,如四聖諦、八正道、四念處及菩薩道等等修行方法為正念。於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時時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對於念佛的境要明記不忘,這叫正念;如果念佛時想吃東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時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覺知心已隨境轉,也是失去正念。這個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於定學,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稱為正念;如果沒辦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

正定

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於內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淨無漏的境界。這是禪定中的心境,即涅槃境界。到此境界,再沒有任何傷心悲痛的事出現,懷疑、恐懼、麻煩和混亂完全消聲匿跡,無根據的信仰及妄想都被拋卻在腦後。

心一境性,不向外馳散,正定有初禪至滅盡定,禪定時的用心不外兩種情況。

1)止:即入定,心一境性,並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單一純淨祥和之定境中。

2)觀:於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觀察實相。

結語:

佛陀說:「弟子們,我的眼睛通過苦諦看到了這些概念和結論,我的頭腦裡形成了一幅圖像。解脫之道靠的不是祭祀,不是苦行,也不是祈禱,而是靠內心的佛性。」 佛陀用高超的智慧告訴我們,所謂苦集滅道就是消除一切對塵世的幻想和渴望,認識到文字般若只是指向標,是體悟的觸媒,不應執著,應多思量,體證。

結識八正道,消除無明、束縛、執迷,讓生命進入到覺悟的大自在之狀態。

相關焦點

  • 佛家八正道的弦外之音
    八正道是佛家的一個基礎概念,顧名思義八正道是匡正道行的八條準則,足以依憑的準則才是理想的準則,應當如繩規之線清晰而精準。作為準則只有清晰了才能沒有曲解才能沒有歧義。那麼八正道在你的認知中會是清晰的概念嗎?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羅漢修行的出世間八正道
    修行佛法的人要實踐八正道,若口說而不行,是無法解脫的。所謂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在這八項事情其實是見、思維、語、業、命、精進、念和定,全都加上一個"正"字。為什麼呢?
  • 佛學智慧|佛教的「八正道」是哪八種?
    佛教的八正道,又稱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八聖道,意思是指通往智慧的最高理想最高狀態,如佛陀悟道的境界,它是通往佛家最高果位的途徑和方法。所謂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八正道不僅學佛修行的人需要精進學習,日常生活中,所有人方可下功夫,對每個人都有極大的幫助。
  • 佛教:「八正道」說了些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門中常提到「八正道」這個概念。那麼,什麼是「八正道」呢?其實「八正道」,就是八種修悟成佛的方法和途徑,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種。也就是說,佛陀當年儘管傳了八萬四千法門,但歸類起來,不過是這八類,因此,佛門弟子所謂的修行,原則上是離不開這八類的。
  • 「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佛家八正道修行方法——戒、定、慧三學
    文:諦閒想讓你知道的是:戒、定、慧三學,是佛家的根本功夫。三藏中的律藏是講戒學的,經論是講定慧的。小乘從四諦用功,道諦中的八正道,就是戒、定、慧;大乘菩薩的六度,也是戒、定、慧。戒、定、慧三學說過釋迦的根本教法,是苦、集、滅、道四諦。我們既已知道人生是苦果,今生所以結成這苦果,是前生所造的業和煩惱聚集成功的。
  • 佛教修行法門之八聖道,又叫八正道,為修行之不二法門
    佛陀曾這樣敘述過自己的覺悟過程:「如果按照我的辦法修行,必須防止兩個極端。其一是沉迷於貪慾、尋歡作樂的生活。這種生活是低級的,不光彩的,無價值的,它是通向毀滅的道路。其二是自我施加的苦行、折磨。這種生活是抑鬱的,不實際的、無意義的,它不會帶來什麼收穫。
  • 什麼是「八正道」?
    因此,佛陀成道之初,即為眾生開示八種轉凡成聖,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修行方法,稱為「八正道」。  八正道分別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等,這是八條通往涅槃的捷徑。所謂「正」者,以此八法盡離邪非故;所謂「道」者,因其能通達不生不滅、寂滅最樂之境故。
  • 最穩當、最圓滿的修行之道,遵循佛陀所說的八正道修行,會有收穫
    八聖道是人們達到生命圓滿的光明大道,是獲得心態秒秒安祥的真實法門。只要種過蔬菜的人就都會知道,開墾雜草叢生的菜地,首先必須把雜草除去,然後再挖翻泥土,同時把較為大叢的草根棄去;反之,若不除草就挖翻泥土,甚至還直接種菜的話,那麼其結果會怎樣呢?
  • 分享《釋迦哲理是什麼》第十五部分:中道和八正道
    十五、中道和八正道這不是走極端的而趨入宗教生命之道在佛陀教義中一個傑出的真理發現是中道的生活方式。佛陀忠告他的追隨者,修行方法是避免極端的縱慾和自我苦行。只要依法修習,不礙此法而生活,這就是正確的生活方式,就是中道行。中道別名為「八正道」,每一佛弟子,依於佛說之八正道塑造他的生活,依此生活方式可以脫離今生和來世的憂苦與災難,在此過程中,一個人就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淨化自心了。
  • 易小惠:學習易經就是在修行!
    易經中的智慧,給我們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但指明道路和方向並不代表成功,人生的路還必須靠自己腳踏實地的走下去,易經給我最大的啟示是:「人要在社會上做事,就一定要遵循社會規律,與人為善,和諧相處。」其次就是:「無論在人生任何境遇下,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 不健康的享樂,和盲目無意義的極端苦行,是佛子必須警惕和遠離的
    所謂眾生皆有佛性,這裡的佛性是傾向於理佛性來說的,也就是說眾生都可以修行成佛,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但要把這種成佛的可能性實踐成熟,那就需要發菩提心,聞思空性見,精嚴持戒,敬奉三寶,這是踐行佛性的必備工夫。
  • 什麼是「八正道」?離苦得樂,修行並不難
    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八正道」,頓悟人生,離苦得樂,修行並不難01四聖諦諦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關於宇宙人生的四種真理。四諦分別是苦集滅道。苦諦,就是說世間一切都是苦的,苦是苦,比如生老病死;同時,樂也是苦。
  • 八正道?
    八正道?四聖諦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導致苦滅之道聖諦(也就是八正道)。四聖諦是一切佛陀教理的基礎。苦聖諦巴利文 dukkha 具有多種涵義。這個字通常被翻譯成「苦」或「不滿意」,包括了身、心的苦痛: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簡而言之,五取蘊 就是苦。
  • 聽菩薩說|依靠八正道,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
    《親友書》頌詞此生即苦稱謂愛愛即彼之集諦因滅盡此等即解脫能得即八聖道支釋義八正道是道諦。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共轉了三次法輪。第一轉法輪叫四諦法輪,宣講了四諦,即講了屬於輪迴的因和果及屬於涅槃的因和果。若要在相續中產生八正道的功德,首先要明白苦諦。
  • 佛家修行的魔境,指的是什麼?現實生活中,應該如何「降魔」?
    佛家的修行,若想獲得大成就,要求極高,要求人們放棄俗世無止境的欲望。否則,修行日深時,就容易產生魔境,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走火入魔」,如果處理不當,極容易出現生理的或心理的問題。魔境,是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特殊的身心現象。中國佛家以修習禪宗的為多,修禪宗有三種無漏之學,即戒、定、慧。禪定的修習,要使用調身、調息、調心三種方法,使身心進入一種靜定的狀態。
  • 何為佛家三寶,三寶對於修行人成佛的意義
    何為佛家三寶,三寶對於修行人成佛的意義文·佛說阿彌陀下生經三寶是佛家的術語,即佛寶,法寶與僧寶。其實真正知道三寶意思的人並不多,我們看到很多人都皈依了三寶,其實有的是假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不明三寶,不解三寶,所以他也得不到三寶。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在佛教文化中,「般若」為梵語的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即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智慧的根本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用譯音,是為了區別於其他的普通智慧。其中,中觀理論的核心部分是「緣起性空」、「二諦中道」和「八不」辯證模式。龍樹大師作為大乘佛教史上中觀理論的第一位奠基人,成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的祖師。現在就為大家分享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 如何修習「八正道」,體證心寧靜,獲得真正恆常的愉悅和寧靜!
    大家若希望得到恆常的愉悅和寧靜,做到八風吹不動,就唯有修習佛陀教導的八正道/八聖道來達到這個目標。八正道是佛陀通過累生累世的修習而覺悟的。許多人把佛陀覺悟的過程稱為累積波羅密,其實,應該說是佛陀多生多世累積經驗所得。如果我們能夠專注、心誠,也一樣可以為問題找到方案。修習其實就是不斷的嘗試,一再的重複,最終開啟了智慧,把心從各種苦因解放出來。
  • 這3種「修行」之人,福德不可思量,看看有沒有你
    佛家認為,世間一切皆有因果,人生不如意的時候還是比較多的,當我們遇到不順時,心中要默念著三句話:第一、從此諸惡莫作。第二、從此眾善奉行。第三、從此自淨其意。牢記這三句話,並按照這三句話去修行自己,好運就會不請自來。
  • 「眾善奉行」心得安寧,為何說「戒定慧」三學是開發智慧的能源?
    為何說「眾善奉行」心得安寧,為何說「戒定慧」三學是開發人類智慧的能源呢?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是東方最有影響的兩種文化體系 ,兩千多年以來兩種文化始終存在著密切的對話與交流。本文就通過長老的內容來探討所謂的精神能源保護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那麼什麼是精神能源呢?什麼是精神能源呢?淨慧長老曾開示說:「精神能源就是我們從修習善法當中所獲得的種種功德。國家所提倡的「八榮八恥」,是精神能源;佛教提倡修戒定慧三學,更是精神能源。不過從根本上講,精神能源應該是主動的,應該是從生命自身中開發潛在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