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必須防止兩個極端。其一是沉迷於貪慾、尋歡作樂的生活。這種生活是低級的,不光彩的,無價值的,它是通向毀滅的道路。其二是自我施加的苦行、折磨。這種生活是抑鬱的,不實際的、無意義的,它不會帶來什麼收穫。
好的修行是採取中道,不走極端。
所謂中道,就是八正道,不讓自己陷入迷誤執迷。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與此相關的佛學智慧。
1
正見
將懷疑、誤解或成見統統置之不顧;只有這樣,才能夠覺察出永恆與無常之間的差別,才能看到假象背後的真相。
佛陀把光蘊含在筆直跪拜的背影中,你看到那背影,被那光照射,就是與佛陀的正見。在這紛繁擾攘的塵世中,這束光引領你走進自己的內心,了悟。塵世中,我們沒有勇氣和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為我們無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貪求、期待與恐懼。
2
正思惟
是自我修行,以及覺察出達到大悟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欲達大悟的意志、決心。
正思維是沿著人們習慣性的思考路徑去思考, 它不但是我們早已習慣的思維方式,同時也是最快速最便捷的思維方式。正思維讓我們洞見世界的真實與全貌。
3
正語
正語就是不允許使用不慎之語,誹謗之語,辱罵之語和刻薄之語等;而只允許用友善、純潔和有意義的語言。
正語是沙門思潮中糾正不當言語的思想運動,它根植於當時的宗教哲學傳統,早期佛教認同耆那教、婆羅門教的言語理念,吸收了六派關於聲常住論和聲無常論上的思考,納入了八正道及相關的戒律,並與業報輪迴說相結合,形成了口業這一表現形式。在個人修行中,它強調清淨惡口,從口業中解脫;在僧團建設中,起到攝僧、安樂僧眾的作用。正語思想有益於佛經的口口相傳,促使了佛教的入世化轉向。
4
正業
正業就是行為舉動必須無可指責,高尚而清淨,要想修行精進,這點必須做到。
精者,定在心中,謀在魄中,沉在脈中,是為內在;神者,面之所現,行之所蹤,氣之所露,是為外在。真正的正業重視內在,萬物皆存於心。
具體說,就是從此刻開始,將所有想得到好處、利益的念頭全部滅除,因為動機和行動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每一行動都必須由身體內部的佛法來導引,它不論對誰都是公平一致的。其最高的表現就是愛與慈。
5
正命
正命的含義是指有正當的營生。
謀生有道往往與保持一個人的節操和道德存在矛盾,因而欲保持正當的營生即正命,就必須時刻警惕避免淪入這種危險的境況。正命是不以經營軍械和殺傷武器、屠宰動物、人類、麻醉飲料和毒品為謀生手段。雖然佛陀只說了這五種,但是我們知道,還有許多其他錯誤謀生的方法。
佛陀教導我們,所有人都是親人,正如要自己的孩子此生和來世都享受一切繁榮和幸福一樣,要為所有的人都如此做。世界應因我而舒適。世界從我應獲幸福而非痛苦。沒有比促進整個世界幸福更為高尚的義務,應為整個世界的利益而工作。
6
正精進
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達到涅盤的理想境地;精進努力離惡向善,即精進修道。這裡的正精進專指修禪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謂四正勤即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住、未生惡另不生、已生惡另滅。
到達這一階梯的人,他便充滿慈善心,睿智、大徹大悟。此時,他致全力於神聖的事業,完全理解他自己所作所為的目的。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休息,醒來或睡下,都能按照佛法而保持奮勉不息的精神。
7
正念
所謂正念就是保持正確純淨心靈,不起邪念;即是以不淨觀等方法,攝心制心,使之不受外物慾念所動搖;
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之心念,稱為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修行來說既是憶念正法,如四聖諦、八正道、四念處及菩薩道等等修行方法為正念。於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時時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對於念佛的境要明記不忘,這叫正念;如果念佛時想吃東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時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覺知心已隨境轉,也是失去正念。這個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於定學,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稱為正念;如果沒辦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
正定
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於內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淨無漏的境界。這是禪定中的心境,即涅槃境界。到此境界,再沒有任何傷心悲痛的事出現,懷疑、恐懼、麻煩和混亂完全消聲匿跡,無根據的信仰及妄想都被拋卻在腦後。
心一境性,不向外馳散,正定有初禪至滅盡定,禪定時的用心不外兩種情況。
1)止:即入定,心一境性,並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單一純淨祥和之定境中。
2)觀:於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觀察實相。
結語:
佛陀說:「弟子們,我的眼睛通過苦諦看到了這些概念和結論,我的頭腦裡形成了一幅圖像。解脫之道靠的不是祭祀,不是苦行,也不是祈禱,而是靠內心的佛性。」 佛陀用高超的智慧告訴我們,所謂苦集滅道就是消除一切對塵世的幻想和渴望,認識到文字般若只是指向標,是體悟的觸媒,不應執著,應多思量,體證。
結識八正道,消除無明、束縛、執迷,讓生命進入到覺悟的大自在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