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讀書並不是為了完成父母給的「任務」,而是為了這三點

2021-01-19 萌聲談教育

家長們最上火的事就是孩子們的學習,從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父母們就開始給孩子聽胎教。孩子出生之後,又給他們報名各種的補習班,為的就是讓孩子在學習上不落後其他人。

可是,不管父母怎麼用心,在孩子眼中,學習就是為了完成父母交給自己的「任務」,只有完成了父母給的任務他們才不會嘮叨自己,他們才會給自己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是,這樣的學習態度真的對嗎?往往抱有這種態度的學生,時間一長他們就會對學習產生厭倦,變得討厭學習。

告訴孩子,學習並不是完成「任務」

在孩子的眼中,他們的生活應該是「吃、喝、完。樂」,但是為了完成父母教給自己的任務,他們才會去上學的。

孩子A:周周是一個特別聽父母話的孩子,她從來到這個世界起,就一在聽從父母的規劃。但是她卻一直都很不開心,因為她覺得,每天的生活都是自己父母為自己安排的,所以慢慢的就開始厭學,最後變得十分叛逆

孩子B:山山和周周是倆個性格的孩子,他從小就不喜歡聽父母的特別淘氣,爸媽讓他上學他也不愛去,他也覺得上學就是為了完成父母教給自己的任務,所以就不想去。

但是,有一天,山山的爸爸和他講了一下上學的重要性,並且說明了上學並不是為了父母上,而是為了他自己,經過爸爸的耐心教育,山山也懂得了學習的道理,開始發奮用功的去學習。

三個要點,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學習」

現在努力學習,是為了以後可以「放鬆」生活

龍應臺老師曾經給安德烈寫過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話是「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現在的現實生活也確實是這樣,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你沒有超過別人的成績,那麼你就會被別人「退回」。

努力學習多讀書,就是為了讓是自己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性。不努力讀書,以後到了社會,將處於一個「被動」的位置。你想要做的工作,都不要你,要你的,你又不想去。

現在的努力學習,就是為了以後可以更「放鬆」的生活,現在的努力,是為了以後得輕鬆。

上學並不是完成「任務」,而是為了打好「基礎」

古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這個社會,不學習就會被淘汰。

告訴孩子,每個年齡有每個年齡的「職業」。現在他們的職業是學生,雖然不能像父母一樣掙錢,但是他們現在所學的知識就是他們的工資。

他們用現在的學習賺來的「工資」給以後生活打好基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這個道理。

上學並不是完成「任務」,而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孩子從小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比如他們想長大後當個警察、飛行員或者是個大老闆。

而完成這些理想和目標的前提,就是去學習。

所以說上學,並不是為了完成父母給的「任務」而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努力去奮鬥。

跟孩子,說清楚學習的作用,讓孩子看清學習是為了自己。這樣孩子就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他們就會自覺地開始學習。

相關焦點

  •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父母不要只告訴孩子,讀書是為了改變未來
    然而當父母越這樣說的時候,孩子對於讀書的興趣反而變得越淡,那麼父母究竟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讓孩子主動學習? 當父母又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時,孩子們的內心深處對於父母所談論的其實並不是特別感興趣。因為長遠的利益與短期的快樂相比,依靠本能活著的孩子更加傾向於短期的快樂。從父母向孩子解釋讀書就是為了上大學找好工作開始,就已然註定孩子不愛讀書。
  • 讀書為了什麼?給孩子看看這幾張圖片,就可以明白很多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孩子讀書不努力咋辦?不妨給孩子看看這幾張圖片,小孩子也能看懂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有時候是矛盾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但父母又希望孩子能夠成龍成鳳,因此,對孩子都是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將來出人頭地的。然而學習畢竟是枯燥乏味的,小孩子大多都是貪玩好耍的,並且孩子在小的時候,很難理解讀書的意義,面對父母苦口婆心勸導要好好讀書,往往是置若罔聞的,父母就會恨鐵不成鋼。
  • 結婚的意義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出於心甘情願的一種選擇
    很多年輕人還尚不成熟,對愛情與婚姻都沒有清醒的認識,便在父母的一路安排下結婚了,一結婚問題就來了,價值觀不同,性格不和,脾氣不對,好吃懶做,自私自利……這都是父母急於要完成這項任務導致的,帶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逼迫,加速了結一個任務,也致使很多婚姻的禍根從一開始就埋下了。
  • 努力讀書為了什麼?可能有時候父母都沒搞懂,又如何讓孩子聽話呢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努力讀書為了什麼?滿口大道理講千遍,不如做好這些事兒孩子成績差,不想上學怎麼辦?父母給孩子講了千萬遍為什麼要努力讀書的大道理,可能孩子依舊是無動於衷,最終還可能會感覺,自己讀書,是在為父母掙面子。你是否也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呢?孩子,不讀書真的還有出路麼?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360行,行行出狀元。
  • 孩子,讀書是為了什麼?
    孩子的父親接受媒體的採訪:孩子偽造通知書僅僅為了父母開心。為了父母開心!聽罷,我有一種特別心酸的感覺。因為孩子是復讀生,他知道父母供他讀書不易,也知道自己的成績對不起父母,為了哄父母開心,於是就假成績來欺騙。傻孩子啊!
  • 5歲的孩子每天學習到半夜11點,父母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好嗎
    她媽媽說每天課程安排得滿滿的,每天幼兒園的作業寫完,再讓她讀寫歷史,一周還有四節興趣班的課程,而且每天晚上11點多睡覺。天呢!我很驚訝,但是心裡不由得焦急起來,兒子沒有報一個興趣班。這起跑線就沒有跟上啊!以後怎麼辦?回家必須給他找興趣班去。我問小文媽媽:「你怎麼給孩子學這麼多孩子願意嗎?她不累嗎?」
  • 90後海歸選擇回鄉發展,還當了一個「農民」:孩子讀書是為了啥
    01父母讓孩子拼命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父母讓孩子讀書,為什麼?是為了的離開小城鎮,去大千世界享受高級的物質生活?是為了擺脫現實的生活階層,爬向更高的「上流社會」嗎?或成為人人羨慕的「有錢有權有勢的富人」嗎?
  • 學歷不是為了顯擺,而是生命的高貴
    小編覺得讀書主要是學習文化知識,提升個人修養,至於以後的個人發展,誰也不能保證。當然學歷在社會競爭上確實會有一定優勢,它像一塊敲門磚,能讓你擁有更多的面試機會,能讓你擁有更長遠的發展空間,能考公務員能讓你進入更高層次的圈子。
  • 孩子,你為了什麼而讀書?
    「引導孩子認清自己的路, 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務」 滴滴滴,手機震了起來,我拿起一看,是三年前輔導過的一位學生發來的信息——「老師,高考我差3分才達到本科線,現在要填報志願了,父母說尊重我的意願
  • 讀書為了什麼?歐巴馬的回答,或許對你所啟發,告誡自家孩子
    作為孩子,我們從小被父母告誡要好好讀書;作為父母,我們又從小告誡孩子要好好讀書。好好讀書似乎早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人們都知道自己要好好讀書,但是又有誰反思過問過自己為什麼要讀書呢?或許有的人反思過,那麼你的結論又是什麼呢?讀書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嗎?
  • 「媽媽我好累,想睡一會兒」:孩子從不是父母完成夢想的工具
    他每天除了在學校上課,做學校布置的任務,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為了完成這些超額的任務,小魏只能壓縮睡眠時間,小小年紀就已經有了黑眼圈。有天晚上,小魏正在做作業,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太困了,我就睡一分鐘。」結果剛說完,他就昏厥了過去,直至心跳停止。
  • 「孩子,今天逼你用功,是為了讓未來的你有更多選擇權」
    媽媽想告訴你的是,別怪媽狠心,現在讓你努力讀書,不是媽媽看重學習或者成績,而是為了讓你長大後,擁有更多生活選擇權!……小希的媽媽在信中列舉了自己當年因為學歷低而吃過的虧。雖然自己非常有能力,但是因為只是大專文憑,所以在一次次的晉升中輸給了別人。後來小希媽媽只能選擇離職,本想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可是因為學歷受限,一次次被拒之門外。
  • 世界讀書日請告訴孩子:不讀書,換來的是一生的卑微與底層
    今天是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讀書,換來的是一生的卑微與底層。現在的孩子愛學習的少,學習自覺性差,做作業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一旦沒有老師和家長在身邊,就拼命玩。讀書好的孩子一路上重點高中,進名牌大學,找高薪工作。不讀書的孩子初中畢業讀不入流的高中或中職學校或進入社會,高中畢業考上不入流的三本院校、高職高專或者沒考上大學。年少輕狂、不讀書的他們長大後才發現,瘋狂的青春換來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一生的卑微與底層。
  • 讀書是為了什麼?
    從這個方面說:我們努力讀書是為了: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 03 讀書:為的是學做人 如果上面的看完之後,你的情況都不符合,那麼聽聽100多年前梁啓超先生,在清華大學的一場演講,或許會給你一些啟發!
  •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了,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看看
    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不僅沒讓孩子喜歡上讀書,反而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張。其實,在我看來,告訴孩子為什麼要讀書,遠比逼著孩子去讀書更重要。我建議她,與其講一大堆孩子聽不進去的道理,不如親自帶著他到這三個地方去看一看。
  • 花開不是為了凋謝,而是為了結果,結果也不是為了終結,而是重生
    花開不是為了凋謝,而是為了結果,結果也不是為了終結,而是重生1:放棄一個人從來就不是一瞬間的事,當你把我全部的愛慕和關心一點點的消磨乾淨,我也漸漸攢夠了對你的失望,當初那麼喜歡,現在這麼釋然2:你的未來是你自己的
  • 《極挑寶藏行》秦昊張東升告訴你:努力讀書是為了擁有選擇權
    嘉賓們各自尋找自己對接的孩子,幫助孩子們完成夢想。秦昊、賈乃亮和楊超越來到一個教室裡,每個人講幾句。賈乃亮講自己小時候在冰上打呲溜滑(滑冰)的場景。楊超越講小時候以為家門口的小土堆就是山,後來才知道那不是,山是很高很高的。秦昊講努力讀書才有選擇權。秦昊說,住在高樓大廈裡,可以點外賣、在家上網課,想要知道哪種生活方式更適合自己,要體驗之後才知道。
  • 如此父母!有孩子不是為了愛,而是賺錢的工具
    有人梳理發現,自小佩琪在視頻平臺發布內容以來,體型變化明顯,早有人提醒小佩琪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健康,無奈這孩子父母視若無睹,繼續讓孩子吃烤肉、烤串、烤腸。即便佩琪曾央求「別弄了別弄了別弄了」,而其父母卻還是一邊嘴上答應,一邊把她剛吃空的盤子加滿。目前由於帳號的投訴密度變大,小佩琪的視頻平臺帳號已經被西瓜視頻官方封禁。
  • 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80後爸爸和孩子的一次對話,從讀書談到閱讀
    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關於這個問題,100個人可能有100種以上的答案,對於一個三年級小學生會有什麼樣的理解,我很好奇,於是就有了這次圍桌夜話。雖然還未起伏,但長沙夏天的腳步已經提前來臨了。和兒子洗完澡後大汗淋漓,只好來到餐廳分坐餐桌兩旁,任由頭頂的吊扇肆無忌憚地旋轉著。
  • 孩子沉迷讀書無法自拔?警惕,這是「讀書上癮」,孩子成癮難戒除
    在我們身邊,這樣痴迷閱讀的學生也不少見,酷愛讀書,想天天以讀書館為聚集地,居住在圖書館、生活在圖書館。父母看到孩子這樣酷愛閱讀,非常高興,都以為這是一種愛學習的表現,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成績。 但其實,愛讀書並不等於愛學習,學生閱讀,大多只是為了娛樂或消遣,和我們所謂的「沉迷遊戲」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