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拖延症怎麼辦?成都心理專家:試試這幾個辦法!

2020-12-23 封面新聞

坐在辦公桌前,看著任務滿滿的日程,卻一點也不想完成;催促孩子趕緊去寫作業,等你忙完家務做好飯,才發現小孩一個字都沒寫;辦了一張健身卡,結果去了兩次就不想再去,還總能找到各種理由……遇事拖延怎麼辦?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劉天為大家支招。

「拖延症指的是明知有害後果的前提下,仍然將原有計劃向後推遲,從而導致不良後果的一種自我調節失敗的心理現象。」 劉天說,患者存在執行任務的意向,但是往往主觀地推遲開始或完成任務活動。

拖延行為通常延續至此任務的最後期限,才著手利用剩餘的少量時間完成任務,通常會產生不符合標準的任務結果。拖延行為往往會伴有低自我效能感,並會引發個體一系列的負性情緒,如焦躁、愧疚、抑鬱等。另外拖延還會導致人際關係緊張,自我形象嚴重受損等。

拖延症的成因往往較為複雜,涉及人格特質、社會心理環境等,由此可以大略分為以下幾種不同類型:

失敗恐懼型

這類拖延其本質是在面對威脅性事件產生的一直的本能。這類拖延患者內在認為拖延之後的失敗不再是因為自己無能所導致的,而是因為時間不夠而導致的,從而保護其自尊不受傷害。(例如:我是有能力完成任務的,只是客觀原因導致了時間不夠而已。)

雖然沒有因為拖延沒有完成任務,本身就是一種失敗,但是這種失敗與內在所恐懼的「努力之後依然失敗」相比,後者對自我的威脅更大,帶來的痛苦更大。

完美主義型

完美主義者往往給自己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對自己有過高的期待,他們希望把每件事情都做得無可挑剔。因此,一方面完美主義者推遲行動的開始,因為他們覺得如果不能做到萬事俱備,行動就不可能完美,因此他們遲遲不能開始行動。另一方面因為完美主義者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吹毛求疵上,根本就沒有機會開始行動。(例如:我還沒有買齊所有最好的的健身裝備,我就不能夠開始健身。)

意志薄弱型

這類拖延患者往往不願意消耗自己精力。難以忍受痛苦辛苦地學習,他們往往懶散,想要休息。對於意志薄弱拖延的個體來說,消耗內部能量特別是腦力勞動意味著痛苦,休息與休閒意味著輕鬆快樂。原始的本能力量與自我控制力相抗衡,取得了勝利。意志薄弱拖延症患者認為應該勞逸結合,應該讓自己休息一下。不想讓自己那麼辛苦,結果往往就是一拖再拖,很難開始和完成任務。各種事實都反映他們趨樂避苦,自我控制力差。

面對拖延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呢?劉天建議從行為和心理上都做一些自我調整。

行為層面調整:

1.拒絕完美主義,做的再差也比不做強

最好的時機就是從現在開始,做得再差也比不做強。試著把心態調整為:不管那麼多,先開始再說。

2.拆解計劃,為要做的任務列明步驟

我們需要的是有時間軸的計劃,周期越短,越細化到每天需要做的事,越容易一鼓作氣地堅持下來。

比如就像站在樓下,目標是到樓頂一樣。拖延的人只會站在樓下焦慮:樓這麼高,我不可能上去;然而未來成功的那些人,早已經去尋找或建造樓梯了。

將計劃按時間軸進行分解,就是你心中通往成功的臺階。你知道目標就在那,只要按照臺階走,就能成功。

3. 給計劃做一個優先級排序

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上班、吃飯、洗澡、睡覺……想做的事情更多:看書、健身、玩遊戲、刷劇……把這些事按重要性和必須性做一個優先級排序,把重要和計劃中必須要做的事情優先做。

比如:轉行課程關乎以後能否轉行成功,能否實現我的人生目標,屬於重要且必須要做的事情;而綜藝節目只能帶來眼前的開心和放鬆,屬於不重要的事情,可以作為完成任務後的獎勵。

4. 周期性堅持

將你的計劃劃分周期,每個周期內給自己1-2次豁免機會。你可以用來處理意外情況或者只是想偷個懶。

用早起計劃舉例,用「每周五天,6:00前起床」代替「從今天起,我每天要6:00起床」,心理壓力會小很多,也更容易堅持。這種方法可以避免意外的事情打亂我們的計劃,避免我們因喪失成就感而徹底放棄。每個新的周期的開始也給了我們重新開始的力量。

心理層面調整:

森田療法的理念是比較適用於拖延症的。具體而言,就是不去理會那些打攪你的情緒波動(比如對自己說:「你要鬱悶就鬱悶吧,不管你了。」然後就不理會了)。然後順其自然,專心做你要做的事情。就像一顆小石子投入湖中,會泛起一圈圈漣漪,你若不理,湖面最終會自己平靜下來;倘若你過於注意那顆小石子,試圖把它撈出來,反而會激起更大的波瀾,使湖面不得平靜。

可以把你當時因為一時情緒想要做的事情(比如上網、玩遊戲、看電影、看小說等等)記下來,告訴自己等你做完工作就去做那些事情,然後就專心工作,等到工作結束再去做記下的事情。

另外,要想戰勝拖延,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改變思維方式,尤其是改變潛意識,最重要的是要改變自我對話的方式。下面是一些自我對話的tips(括號裡是要丟棄的自我對話方式):

1.我選擇/我想要……VS(我必須/我一定得……)

2.這個任務我可以每次做一小步VS(這個任務太大了)

3.我今天要開始做……VS(我今天必須完成……)

4.我也可以是平凡人VS(我必須完美/出類拔萃)

5.我一定要休息娛樂/休息娛樂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VS (我沒空休息娛樂/休息娛樂就是偷懶)

最後如果以上的方法你都嘗試過,但是你還是始終無法自行緩解你的拖延狀況,並且由此你持續的感覺到挫敗,焦慮、抑鬱等負面的情緒,甚至有時候感覺絕望。那尋求專業的幫助是一個非常必要的選擇,藥物治療和個體心理治療對拖延症及其病房的心理和情緒障礙有良好的作用。

封面新聞記者寧芝

相關焦點

  • 拖延症要如何自我調整?心理諮詢師:試試這些辦法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1日訊(記者 李丹)說起拖延症,可能很多朋友都很關心。到底什麼是拖延症?面對拖延症,我們可以做哪些調整?21日,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劉天對此進行了解答。  什麼是拖延症?
  • 孩子有「拖延症」該怎麼辦?看看聰明的父母是如何改變的
    原創 悠悠媽 大灰狼畫報導讀孩子吃飯要花一兩個小時,晚上又難以入睡,寫作業也是拖拖拉拉的,這令很多家長無法容忍。於是,媽媽們開始了各式各樣的催促:快一點!趕緊的!別慢騰騰的!
  • 換個角度看孩子的「拖延症」,也許會改變TA的一生
    有沒有可人為操作的空間?……這些都是家長們比較關心的問題。對此,6月10日上午,成都市教育考試院召開了成都教育電腦隨機錄取軟體論證會。會上,成都市教育考試院通報了成都教育電腦隨機錄取軟體升級情況,並進行了模擬數據演示,計算機專家代表通報了專家審查意見,成都市信息系統與軟體評測中心工作人員通報了軟體測評結果。
  • 拖延≠懶:怎樣戰勝拖延症?從「原諒自己」開始
    同時,他也是「在行」的第一批行家——用一對一的方式,讓戰拖更加有針對性。在拖延症面前,我們都容易陷入情緒的大起大落之中,而多年的戰拖經驗讓高地清風能從一個相對理性的視角看待這一切症狀。他認為,人們對拖延症有太多的誤解,而對戰拖的理解有多錯誤,戰起拖來,就有多困難。
  • 你無法想像「拖延症」對自媒體人的影響有多大
    上面這段子也許一點都不好笑,但它就是一個典型的拖延症案例。昨天看了一本書關於拖延症的書,書中介紹大概70%-80%的人都有拖延症,這完全是胡說八道。生活經驗告訴我,應該100%的人都有拖延症。你就自己想吧,你家裡買的書到現在封皮都沒拆,還乾乾淨淨的放在書櫥裡?如果有,這就是拖延症的症狀。當然了,你只要敢說你有病,就一定有人敢說我能治。很多江湖郎中同性戀都能治!
  • 英語口語:拖延症英語怎麼說?
    今兒,咱們就正經滴裝X,談一談「拖延症」這檔事~   NO.1 神馬是「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並不是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而是用於描述人們拖延的行為和狀態。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近年來興起的網絡名詞,因為切合現代人的生活而流行開來。
  • 房間隔音不好怎麼辦?試試這幾個簡單實用的隔音辦法
    房間隔音不好怎麼辦?有沒有什麼簡單實用的隔音辦法?房間隔音不好是什麼體驗?房間隔音不好怎麼辦?分享幾個隔音辦法房間隔音不好怎麼辦?要麼就是搬走,要麼就是忍受,要麼就自己想辦法解決。有的人說可以用隔音耳塞,但是小編以親身體驗告訴大家:耳塞戴久了,耳朵真的好痛!戴多了估計對耳朵有不小的危害!
  • LSPACE丨拖延症是天生的嗎?
    ,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太多這樣的情境發生,這算是給自己的寬慰,也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到最好的藉口。有人把它冠名為「拖延症」!不僅如此,很多人還認為這個拖延症是因為繼承了父母的「拖延基因」,而有了拖延的本性。
  • 克服拖延症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拖延症更像是將真實的我們藏在幕後的屏風,是將偷懶合理化的一種藉口。但是,這也並不是我們的錯。以前的人出去考個試要大半年,收封信要幾個月,時間以天以月計;現代的人則被科技擰上了發條不停加速,即時通訊和無孔不入的信息,蠶食掉我們的時間。沒有人可以完全獨立於社會、系統、企業和家庭,每天都有事要做,都要立馬完成。
  • 教你如何告別拖延症,試試5秒鐘規則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並深受其苦。你多少次想過戰勝拖延症,但是這個想法也被拖延了。就像段子說的,我2021年的新年願望,是完成2020年和2019年的願望。也許,不少人買了《如何戰勝拖延症》的書,卻因為拖延,還沒看完第一頁。
  • 拖延症,真的可以害死人
    抓住靜靜的當下拖延症,好多人都有,比如憋尿,可以憋一會兒,嚴重的可以憋幾個小時。上學那會兒,腦袋也不算笨,就是愛拖延,作業當天的完不成,看別人的練習冊都完成厚厚的一塔子了,自己的還是空白,沒幾頁有字兒的,就是愛拖延,心裡也難受,發誓要改變,但第二天仍然走的是老路,老樣子,最後只上了個師範類的學校,過得湊湊活活。都是拖延症害得。
  • 拖延症有救了?科學家為你找到了「藉口」
    人們往往更願意去做那些能夠立刻嘗到甜頭的事,如果眼前嘗不到甜頭,那麼人們就會在心裡給它的價值打個折扣,哪怕它對未來很重要,也會拖拖再說。2020年1月,有英國研究學者通過問卷調查形式詢問10000受訪人群是否會有拖延習慣,只有15.6%的人聲稱永遠不會拖延,超過84%的人有拖延習慣。換句話說,我們認識的人中大部分或多或少都會有拖延。
  • 再見了,拖延症!學會這3點,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真人秀節目《超級演說家》冠軍劉媛媛在她的《精準努力》一書中提到:拖延症有多可怕呢?它帶來的惡果,不只是某一次作業沒有寫好,被老師批評;不是某一次工作沒有按時完成,被老闆扣錢;也不是一時屈辱和幾句自責。拖延一次又一次地在你的人生當中發生,最終會帶你走向永遠都很平庸的人生。那麼,什麼是拖延症呢?
  • 拖延症有救了?科學家為你找到了「藉口」!
    希望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完美的開頭,致使遲遲不肯行動。 2.消極情緒。因為不喜歡,所以用拖延的方式表達反抗。 3.不知所措。有時候,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或者選擇太多,而且很難弄清楚從哪裡開始,所以什麼也沒做。 4.僥倖心理。有些人認為他們會在重壓之下一氣呵成完成工作,因此會拖延,直到最後一刻。
  • 是拖延症妨礙了你減肥嗎?告訴你個好消息:你有更多的多巴胺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減肥成蹉跎,這首《減肥明日歌》是寫給減肥拖延症的患者。我不是要批評拖延症,相反,其實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而拖延症本身並不完全是壞事,而關鍵還是看自己如果面對問題才是關鍵。
  • 這種簡單的分析,估計能克服自己的拖延症
    我每天跑10公裡,每餐只吃半碗飯,晚上跳繩500下...堅持了一周,一天,有位朋友叫他宵夜,在朋友軟硬兼施的說服下,心想就這頓放開懷抱,明天加碼訓練。到了第二天訓練確實加碼了,但超過了身體承受。到第三天感覺太累了,就對自己說,今天休息一下,明天繼續,正好朋友今天有局,讓他一塊去,說:沒吃飽哪裡有力氣減肥,結果當天又放開了吃。第四天磅下成果,發現體重既然沒變,減肥開始計劃動搖了。
  • 我決定明天再勞動,因為我的拖延症……
    今天,又到了勞動節,但是小民同學並不想勞動(寫論文),因為我也有拖延症。不過,我並不是個例。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199所高校的大學生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7.12%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或偶爾有「拖延症」。就連吃晚飯這樣日常的事,有人都能拖到晚上9點。
  • 什麼是拖延症?20歲就創立了3家企業的成功企業家,一語道破了!
    而這一切,都得從他被確診為庫欣氏症病癒,並留下了很多後遺症之後,所以,他真的是一位激勵人心的年輕企業家。看看他是如何看待拖延症的。在學生時代,自己的拖延症可以這樣描述。所有的學習,只有在考試前一晚的時候自己才會去比較認真的進行學習!大家有沒有對這種臨時抱佛腳感到內疚?如果有,那你就應該懂得那一刻的感覺。
  • 「當前偏差」催生拖延磨蹭,運用六步鬧鐘法,有效解決孩子拖延症
    引子:在前段時間,表妹找我訴苦,說她6歲大的女兒有非常嚴重的拖延症,讓她做什麼,她都不著急,動作慢吞吞、磨磨蹭蹭的,不管大人怎麼催促都不管用,是典型的慢性子,慢得都要讓人抓狂。面對孩子的拖延、磨蹭,表妹也從書中、網上找了一些方法進行了嘗試,但也沒收到什麼效果,明年就要上小學了,問我該怎麼辦?01 「當前偏差」才是催生拖延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其實,拖延磨蹭毛病不僅發生在孩子身上,即使是在自控力相對較好的成年人身上,也經常發生拖延磨蹭的問題。
  • 孩子拖延完全歸咎於孩子?這才是拖延的根源,父母早知早受益
    「我就是想和小朋友多玩一會兒,媽媽,你別扔下我……」這又是一個令孩子感到害怕的場景,這樣的戲碼每一天都在上演,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孩子拖延,結果惹怒媽媽,於是就上演了孩子抱媽媽大腿的場景。小編在想,如果孩子不拖延,或者媽媽用更好的辦法解決掉孩子的拖延問題,這樣的戲碼是不是就會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