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
54個圈友群的圈友和313萬公眾號的粉絲~
現在手機上有很多社交軟體
都可以記錄大家每天行走的步數
而且還可以分享出去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朋友
特別喜歡在這些社交軟體上曬自己每天的步數
排名前列的每天1萬步2萬步甚至3萬步的都有
這不,就有圈友發來求助
走路真的越多越好嗎
走多了會不會對關節有什麼影響?
張晉
北京積水潭醫院運動損傷科副主任醫師
步數走多了不會直接引發疾病,但是如果長期每天都大幅度去走路的話,時間長了必然會引起一些軟骨、半月板的磨損。當然也要分不同的人的類型,比如說像年紀比較大的,他軟骨可能已經出現一些輕度磨損了,而且還有一些輕度變形,膝內翻畸形,就是老百姓講的羅圈腿,這種情況下如果他每天還要走過多步數,很快就會出現半月板的退變甚至撕裂,出現軟骨的磨損,骨性關節炎,所以我們的走路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走太多的路數。
生活中,許多人最愛的運動是走路
都認為「日行萬步更長壽」
實際上,走路方法對了
確實是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幫助
但有的人卻可能走出一身病……
其實在這不起眼的走路中,就藏著區別
1
走路的地方不對:愛在馬路邊走
2017年12月5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研究顯示,無論健康與否,在公園散步的志願者肺功能改善、動脈血管軟化顯著,而沿街散步者肺功能改善微弱,動脈硬化狀況甚至惡化。
街道是空氣汙染比較嚴重的地方,來來往往的車輛會排放出很多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在運動時呼吸會加深、加快,如果運動時的環境是比較汙濁的,吸入後對身體肯定是有害的。
2
走路的時間不對:天未亮就健步走
很多堅持晨練的人選擇太陽出來前去健步走,認為這個時間既不會被太陽曬,而且能呼吸到比較清新且多氧的空氣。其實,這個時間鍛鍊不利於身體健康。
大量數據證明,在早晨和上午,心血管事件(心梗、心絞痛等)的發生率,比一天中的其他時間段更高。因此,早晨和上午,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者不適合進行鍛鍊。
晚上光線差,更容易出現跌倒等意外損傷。人體的平衡、協調能力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弱。再加上晚上光線變差,更容易出現跌倒等意外損傷。
3
走路的時機不對:飯後立即就走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這句話可能傳遞了一個錯誤的概念,尤其是對於冠心病患者來說,飯後百步走可能還會導致危險。
武漢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楊飛燕在2017年9月15日健康時報心腦血管版刊文解釋,因為飽餐後,特別是高蛋白、高脂性飲食後,血液會更多集中到胃腸部,加強消化功能,這時若從事劇烈運動會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出現心肌缺血、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因此提醒大家,餐後應休息半小時至一小時再去運動,有冠心病者尤應注意。
4
走路的姿勢不對:含胸低頭
如果走路時「彎腰駝背」,長此以往,不僅達不到好的鍛鍊效果,反而會導致軟組織的損傷。
5
走路準備不對:健步走前不熱身
很多人覺得健走運動量不大,因此常常忽視了走之前的熱身活動。
很多人運動受傷,一個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好熱身運動等準備工作。這樣身體突然快速進入運動狀態,就很容易吃不消。
此外,不熱身的話,身體關節沒打開,活動受限,鍛鍊效果也不好。
6
走路的習慣不對:在空腹狀態下快走
我們在空腹狀態下血糖處於最低值,而持續走路會不斷地消耗糖原,導致血糖下降,出現不舒適的症狀等。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如果進行空腹鍛鍊,血糖就不容易保持穩定,容易出現低血糖引起的出冷汗、無力等反應。
另外一個走路的習慣是,有些人覺得廁所走幾步,上下樓走幾步,辦公室裡走幾步,這也算走路鍛鍊了。雖然這樣走有利於身體血液循環,比久坐強。但不是連續走的話,其實沒有健身價值。
堅持正確走法,才會功效加倍!
1. 什麼時間走?下午最好
下午最適合鍛鍊,尤其是老年人,下午4~5點較適宜鍛鍊。對於健康成年人來說,只要是能夠在自己一天的日程裡安排出鍛鍊的時間,無論是上午還是下午、早晨、夜晚,都是被鼓勵的。
但涉及到慢病者、老年人,還是要考慮鍛鍊的安全性。
2. 每天走多少步最好?看運動心率
真正有效的步數,應當來自於有效運動,要達到中等強度以上。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是運動心率:
健康且體質較好的年輕人,心跳可以控制在 120~180 次 / 每分鐘;
中老年或慢病人群,心跳大致控制在(170 - 年齡)~(180 - 年齡)次 / 每分鐘。
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教授苟波認為,年輕人為保證鍛鍊效果,可根據身體情況,每天專門健走40分鐘~60分鐘。
注意:建議中老年人在身體允許、走姿正確的情況下,選擇適宜自己的運動強度進行鍛鍊。偏胖的、關節有問題的、沒有運動基礎、體能較差、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就不要盲目花費時間去刷步數。
3. 該怎麼走?兩個小技巧
技巧:腳跟著地,大腳趾送力
人走路時通過足弓緩衝受力,包括橫足弓、內足弓、外足弓。從腳跟落地到腳掌離開地面,足底接觸地面的順序依次是:外足弓——橫足弓——縱足弓。
所以,邁出去的腳應該是腳跟先著地,然後通過足弓滾到到腳趾,最後由大腳趾用力踮起腳尖送出我們的下一步。
技巧:甩開胳膊大步走
正確的走姿並不是僵硬的「下半身運動」,肩膀、胯部也要配合擺動,適當加大走路步伐,加快走路步速。
不僅能控制重心變化,使步行的協調性更好,還能促進全身活動,更好地調節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
4. 去哪裡走路最好?草地、土地
理想場所應該是草地、土地,而避免在水泥地、柏油路等硬地面上走。
柏油路面過于堅硬,容易對膝蓋和腳踝造成較大的衝擊。
5. 每一步邁多大最好? 身高乘以0.45~0.5
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朱鑫璞在2018年2月13日健康時報老人版刊文指出,健走的步幅是按照個人身高來決定,最合理的步幅是身高乘以0.45~0.5。
6. 走路穿什麼鞋?舒服的運動鞋就行
走路需要選雙好鞋,不一定非要名牌的,舒服就行。適合健走活動的運動鞋,要合腳(不壓腳背、不擠腳尖),鞋底與地面接觸面大,輕便(材質透氣和柔軟,走起來較輕盈),避震(健走時腳底所受到的衝擊是全身體重的1.2~1.5倍),防滑和穩定性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