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恐龍是如何滅絕的這個問題,目前主流的說法是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在了地球上,從而引起了全球性的災難。根據考古研究發現,這次大災難不僅導致了恐龍的滅絕,還導致了地球上將近八成以上的生物滅絕,因此也被人類定義為地球歷史上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為什麼「小行星撞擊說」受到廣泛的認同呢?原因是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在地球上多個地方都發現了同一時期地球上發生劇烈變化的痕跡,例如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地下的巨型隕石坑。
地質學家在對這個巨型隕石坑進行深入研究後,認為那裡應該就是上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的起源地。光靠這一資料來證明恐龍滅絕於小行星撞擊是不夠的,於是地質學家又試圖在地殼中尋找更多相關的證據,最後他們確實做到了。據了解,曾有一支地質勘探隊發現一處地層裡存在著豐富的銥元素,經過放射性鑑定它的出現時間剛好和恐龍滅絕的時間是吻合的。對此,有研究人員表示,地層中出現的銥元素有助於他們對當時恐龍遭遇的情景進行還原。那麼,恐龍到底遭遇了什麼呢?
科學家通過分析地層中的銥元素分布情況,以及周圍地區恐龍化石的情況,發現在小行星撞擊點的周圍生命都遭受了直接性的災難。由於這顆小行星的規模不小,它高速撞在地面後所產生的能量開始影響到周圍板塊的情況,從而導致個別原本蠢蠢欲動的火山趁機噴發了,而一些海岸邊也捲起了海嘯。研究人員表示,這還只是初期的連環反應,火山爆發後所導致的影響,更是讓整個地球在短期內進入了「休眠狀態」。
大範圍的火山噴發不僅直接給地面生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還將大量火山灰送進了大氣層中。起初,由火山灰形成的「灰布」顯示在局部區域籠罩著,但隨著大氣循環的進行,這塊灰布的面積逐漸擴散,最終覆蓋了整個地球。此外,大氣中的火山灰層導致了太陽光無法照常照射在地面上,從而開始引起地球生態系統的崩潰。先是處於食物鏈最底層的生產者,它們大多數得不到充足的陽光來進行生產活動和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導致大量綠色植物死亡。綠色植物的死亡對食草動物造成食物短缺的致命打擊,從而也導致了食草動物數量的銳減。
當食草動物的數量也減少時,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們也就危危可及了,最後都無法逃脫連鎖反應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到,大災難剛剛發生時,距離小行星撞擊點最近的恐龍遭遇最直接的打擊,它們可能直接被小行星砸中,有些可能被能量波給震死,有些被熔巖給吞沒了。而距離撞擊點較遠的恐龍,在事情發生的初期還安然無恙,但很快它們就陷入了一片混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