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2020-12-14 意拙書齋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

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討論的結果有一定層次和深度以後,接下來的解讀都會順理成章。

道德經篇章看似獨立,其實內部聯繫緊密,古賢用微言暗示的方法,表達即深邃又樸素的哲學觀。

在老子的眼裡天地無私,坦言自己是一個無神論者,說聖人不會以仁愛的名義,偏走一端,聖人無為,內心世界一片空靈。

關於仁愛的討論,由來已久,孔夫子強調了仁,老子說不仁,他們思想難道是對立的嗎?

放下語言文字的桎梏,從客觀的角度觀察,老子說:「萬物作焉而不辭」天地生化萬物,讓其欣欣向榮。

天地即不掌控也不主宰萬物,只是在道的規律裡自然成長,這難道不是仁愛的表現麼?

聖人不正是因為他有高尚的品德,心中有大愛,大慈悲,願無私幫助世人才稱為聖人嗎?難道這不是仁慈仁愛的表現麼?

只是並不去刻意標榜仁愛,冠以仁愛的名稱,做過的好事,可以讓他們名垂千古。

如果聖人真是麻木不仁,又何須寫出這一部部的經典,來教育世人,為後人指明方向。

他們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那就應該拿著自己所學為自己謀利,就不會無私奉獻給子孫後代。

所以,聖人當然是仁愛的,絕然不是麻木自私之徒,老子說不仁一詞,只是突出萬物規律,自然而化的道理。

莊子強調了人的真愛,孔子強調了仁愛,孔子的仁愛是真愛的一部分,真愛是自然之道的大愛。天地的仁愛是無心的,因為自然便是如此。

聖人仁愛,也是無心的,如果我們不去告訴他,他或許不知道,或許是有感覺。

但他不是為了固守一方而發仁愛之心,所以他的愛不增不減,世人安於其愛而綿綿不絕,這是本性使然。

莊子說:道是澄清無雜,寂靜不動的。

橐龠,古時候的風箱,鼓風吹火的器具。在《莊子·大宗師》:「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

說到這裡,關於橐龠,我的解讀就和他人不太一樣了,我一直認為每個人對經典都有自己的感應,對於道的感悟,都是模糊的,大家在讀經典的時候應該有自己的感悟。

橐龠為中空,空而虛,正因為中為空才能鼓風不斷,其能量用之不盡。天地無心,則空,才可以生化萬物,天地如果有了私心與雜念,成了實心,豈能再生化萬物。

所以對於這一段,大眾的目光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個人更關注,「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而篇章開始的不仁之說,則是更好的為天地中空,虛而不屈,做出了註解。所以我們用了大量篇幅來解釋第一段,前面弄清楚了,後面自然清晰。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敘述了天地大化流行,再進一步說人世間,多聽,多言,使人心亂,亂則能量耗散,不如守清靜之中虛。

聚集能量,這不僅是養生之道,也是為學做人之道,累似於儒家求內聖,正心誠意,修身致知的說法。

道家隱晦,並不把方法說在明處,老子認為天地不仁才能成其仁,聖人無私而成其私,所以守虛靜,才更能煥發出生命能量的勃勃生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在全文中一以貫之。

#新手作者專屬任務第二期#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橐龠讀音為tuó yuè,指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也就是我們小時候農村做飯用的風箱,橐龠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拉出來、推進去,中間再停一下」,其中的重點是「中間的停一下」,一方面人可以藉此時機休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火力憑藉推拉的力道在停頓的時候才可以讓燃料充分的燃燒,如果沒有中間的停頓
  • 說「橐龠」
    >(摘自1985年《古樂發隱》《龠、龢與竽、笙》) 在吹口眾多之龢笙,發展成為吹口統一之巢笙的過程中,在中國先秦即已出現了一種變體樂器——「橐龠」。老子《道德經》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李白《於十八應四子舉落弟還嵩山》詩「吾祖吹橐龠」一句,即用其典。這所謂的橐龠,是在北狄遊牧民族中,改造巢笙,將其匏鬥換作皮橐而產生的變化樂器,亦即今日之風笛(Bagpipe)的前身。這種皮囊,比之匏鬥,更多了一種功能,那便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可作為風箱使用,此所謂「橐」。
  • 橐龠---宇宙的形態 169--《老子天道論》原文連載
    聖人遵循天道之理,秉天地大德,行天道所實行之行,不為世人好惡所左右。聖人不仁,聖人正確的實行符合天地大道的政治行為,而不必顧忌普通人的感覺,也不用被政治輿論的閒言碎語所左右。這正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不德,何況仁乎?
  • 玄門炁宗修道之論橐龠
    玄門炁宗修道之論橐龠《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 0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天地之間,其猶橐龠 乎?虛而不淈 ,動而愈出。 多聞數 窮,不若守於中。(2)橐龠(tuo,二聲;yue,四聲。):古代冶煉時鼓風用的代囊和送風管,可以理解為風箱。(燒火煮飯用的風箱。)(3)淈(gu,三聲):窮盡。(4)數(shu,四聲):在這裡可以理解為「術」,技藝。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屈」字古文從尾從出:「屈」字古文構形其實就是向動物一樣四腳著地翹起屁股爬出。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的第五章。老子在第三章中講了聖人之道,接著第四章就講了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天之道,第五章裡老子把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放在一起論述,著重說明了聖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的道學思想。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天之道,人之道在講述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一會講天之道,一會講人之道,一會又綜合在一起講述,生怕人們不明白,而實際上老子的這種論證方法的確起到了幫助我們理解的作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 我理解的道德經2:「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理解
    在讀道德經之前,我理解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是指少說話,走中庸之道中間路線,不偏不倚做個老好人等等,直到現在,我依然沒有看到讓我完全信服的解釋!今天主要想通過前後語句的邏輯關係,來理解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大概真意,如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指自然。不仁,仁,親也。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所謂芻狗,一般就是指,用草結紮而成的祭品,祭拜天地或過世的聖人以及自己的祖先。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在《道德經》這章想表達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理解為:天地無情,無所謂仁愛還是不仁愛,它把世間萬物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一律平等對待。聖人無情,沒有任何偏愛,把天下百姓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不分親疏遠近,從不厚此薄彼。」這裡的「不仁」指得是「不偏愛」。
  • 《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 上
    結果經過整理復原發現,該版本與現在流行的《道德經》版本,存在著一些差異。這些差異大多只是隻字片句之間,不同讀者對這種差別的理解卻有千差萬別之遠,所謂「失之毫釐,謬之千裡」正是老子所謂的「道可道」的差別,或許是傳抄失誤,或許是研究者的自己的理解。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我們現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
  • 《橐龠集》還丹篇:丹道基本理論概論
    也為陰符經所講: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二、人身三寶人乃萬物之靈,為靈中之長。人既由一炁所生,感萬物而並存,則一身之內亦必有天地萬物、日月星辰之象。陰符經旨之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身中也有一炁,一炁也有升降。其清者升而為陽,為性,為神。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五章解讀
    天地之間,其猷橐籥輿?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jué),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白話文註解】天地是無所謂仁不仁慈的,把萬物當作草紮成的狗一樣(任其自生自滅。
  • 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芻狗「芻狗」的解釋很簡單,「芻」的本意是割草,也指用來為牲畜的草,引申一下,「芻狗」的意思就是用草紮成的狗。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四,玄牝之門
    這三章,並不複雜只要用心多讀幾遍都能理解它們。所以就直接上譯文了。譯文: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衝」字可以理解成「充」,充滿的意思。道隱無名,它的性質並非實體。
  • 自作聰明的有為與順應自然的無為,從道德經第二章講去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