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克、8克、10克,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巖茶到底包幾克好?

2020-12-14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巖茶到底包幾克好,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拎起再說一說!

原因在於,前幾天,我被一個朋友「羞辱」了!

這個朋友來找我喝茶,看我拿了一泡肉桂來喝,就毫不客氣說了一句,「我覺得你們的茶分量不足!」

我一陣懵圈,「什麼是分量不足?你了解過我們的茶包幾克嗎?你把茶倒出來稱過嗎?」

接下來他的回答更是讓人哭笑不得,「不知道,沒稱過,就覺得你們家的茶比別人小包!」

啊?這是什麼清奇的腦迴路!靠一包茶的大小來判斷重量,物理沒學過嗎?你只看體積不看密度的嗎?給你包一大團棉花在泡袋裡,那倒是很大包!

為了以證清白,我把克秤拿出來,稱了這泡肉桂的裸重,顯示8.1克!

當然,我們說了每泡茶都是8克,允許正負偏差0.2。

《2》

朋友還有些放不下臉來,順勢聊道,「那別人的茶看起來都那麼大包,看著就舒服,買著就覺得佔到便宜,茶商也顯得慷慨。」

我見他還在糾結茶包的大小,邊泡茶邊與他耐心解釋。

如果一款巖茶的幹茶輕飄,毫無分量,那麼,要裝到8克一包,必然用量比別人大。

這樣的茶很難包,我看到茶農包茶時要使勁把茶往泡袋裡甩,不然都很難封口。

外山的茶或者採老的茶,成品後外形相對會蓬鬆、輕飄一些。

而千萬別輕看那些看似小包分量卻有達到的巖茶,至少可以說明這樣的茶緊結重實。

某巖茶大師搖晃著裝有茶葉的小鐵罐說,「好聽嗎?好聽就是好茶!」雖然這句話被不少人吐槽和詬病,但是這位大師的本意正是說明好的巖茶就要有分量,擲地有聲。

緊結紮實的幹茶同樣包8克,當然要比蓬鬆輕飄的茶來得小包多了。

《3》

不過,這位朋友的確提到了當下巖茶圈的一個問題,一泡巖茶的克數是越多越好嗎?

並非如此。

如果還在銷售一泡8克茶量的人,肯定有被人問過「別人家都賣到10克一泡了,你怎麼都不捨得加量!」

首先,要釐清一個問題,一斤巖茶500克,一斤茶就是一斤茶,跟包多少克沒關係!

如果是紅茶,5克一泡,你到手的一斤茶是100泡;如果巖茶包8.3克,一斤茶能包60泡;當然,如果是10克一泡,我相信商家給你的一斤茶不會超過50泡!

現在巖茶價高,或許都按照幾兩幾泡來買了,那還是一樣啊,把斤換算成兩,再換算成泡,這倒不用你費腦子,商家總會比你算得清楚!

其次,你要說人家10克一泡喝起來更濃厚,這點我可能贊成,但是會不會更好喝,另當別論。

我曾經拿一款茶做過試驗,是一款足火的小品種茶,黃觀音,當年的新茶,山場挺好。

第一次稱8.3克喝,苦感稍強,還帶了些澀感在舌尖上,一來這是新茶會有些火澀,二來黃觀音自身帶些清苦的味道,工藝稍欠苦感就會凸顯。

第二次稱了7.5克喝,苦感減弱,甚至被後面泛起來的香甜感中和,基本消失,澀感也降低了,比第一次好喝多了。

《4》

其實兩次不同克數喝這款黃觀音,香氣並沒有因為克數減少而淡薄,對於高香的茶而言,茶香一直在高頻狀態,能透天能衝腦門的香是不會明顯減弱。

雖然茶湯的濃厚度降低了些,伴隨茶湯的苦澀感也同比例降低了,我倒覺得減少克數後的呈現狀態更佳,畢竟苦澀感是顯而易見的缺陷。

弱化缺點,無疑便是放大優點了,茶的香甜度、清透度都明顯提升了。

當然茶的底子在,減少一些克數,無傷大雅。

很多年前了,那時候還不流行巖茶包9克10克的,有次我去參加茶會,召集茶會的主人拿出他的當家茶,一斤賣3萬多,一泡包9克。

這是一款坑澗級別的肉桂,我們知道坑澗茶日照少,茶多酚、苦茶鹼多,苦感重,再加上又是嫩採,還沒喝我就感覺口腔一陣苦澀。

果然,我觀察了周圍一眾茶客,茶湯一入口,沒有一個人不在皺眉頭的。

這款茶前面幾水真是苦,跟喝中藥無異,不過到五六水後開始回甜了,確實好喝,這種先虐後甜的體驗真讓人難忘。

我大膽估測,這款肉桂如果包7.5克,喝起來應該是全程高能,大家都能從頭到尾笑著喝完。

《5》

現在,一泡9克10克的巖茶悄然興起,說起來也並無絕對的對錯,大致有兩個原因。

一是茶的底子不好,內質差,茶不耐泡,只有加大茶量來彌補;

巖茶市場混亂,魚目混珠情況猖獗,外山茶內質不足,想與正巖茶一搏,只能加大劑量,還有那些工藝欠缺,採老了、焙空了的茶喝起來很薄,也得多包些進去。

記得有一年氣候緣故,我相熟的一家茶農做的茶遠不及前年,最致命的就是茶湯偏薄。

他給我的建議是每泡茶都包到9克,他說寄到福州客戶的茶都包到了10克。

唉,武夷山茶農世代做茶,他們的技術足以應付每年無常的天氣狀況了,而現在遇到情況,並不想著如何應對,如何提升制茶水平,而是去教別人如何投機取巧,這並非正途啊。

二是跟風,別人家都包了10克,我們8克的茶跟別人10克的茶放一起PK,怕是要輸啊,必須要加量!

雖然我並不知道最初這8克的茶量是如何得出的,既然延續下來了,肯定是經過無數人實踐過的,就像我們得到的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欣賞它們的美妙就好,無需多加驗證。

而後起的10克論,且不說它科學與否,它的出現總是出於某種目的,披著利益的外衣。

但是該包8克的茶,沒必要包到10克啊,盲從的結果是要活生生玩壞一泡茶。

《6》

回到正題,巖茶到底包幾克好?

撇開審評時用的5克裝,人家雖然用5克來評茶,但是坐杯時間拉長了;

也撇開潮汕那一帶的12克裝,人家就愛這重口味,習慣了。

我的建議是,多了解你手裡的這泡茶吧,並非包8克就輸了人家10克的,別人有包10克的目的,而我們有包8克的底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衝泡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用多大的白瓷蓋碗合適?
    茶友可是用200毫升的白瓷蓋碗,泡8克的巖茶啊~在這個比例下泡出來的巖茶,難怪不好喝。就好像李麻花,穿36碼的鞋,非得去挑戰39碼的高跟鞋,你說能不摔跤嗎?肯定會摔個人仰馬翻,鼻青臉腫呀!同理,泡巖茶若是沒有選對蓋碗大小,那巖茶也只能躲在尺寸不合的蓋碗裡,悲愴地吟誦著:「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瞧那悽涼的小模樣,李麻花都忍不住心疼。
  • 20克拍出208000人民幣,大紅袍為何這麼貴?
    歷史上的大紅袍,本來就少,而被公認的大紅袍,僅是九龍窠巖壁上的那幾棵。最好的年份,茶葉產量也不過幾百克。在歷史上,皇帝御用的茶葉就來自這幾棵母樹大紅袍,那時候母樹大紅袍產量不高,即使是乾隆皇帝,他每年進貢的母樹大紅袍茶葉也只有八兩。
  • 從水仙、肉桂,到大紅袍,數數這些年巖茶界的那些「重口味」炒作
    武夷巖茶的代名詞,在很多外省朋友看來,從原來的大紅袍,再到肉桂。最後,到了現在的「不知道什麼茶。」群魔亂舞,牛鬼蛇神,飛禽走獸,魑魅魍魎,狗血吸睛,網紅逗趣,奇葩無窮。原本上,給一款得意的好茶取花名,無傷大雅。
  • 茶葉品鑑:武夷巖茶正巖是指什麼?水仙、肉桂、大紅袍如何分辨?
    大家好,我是茶人滿常覺,在茶文化領域專職從業並探索多年。現在喝武夷巖茶的人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疑問也越來越多,綜合起來,今天給大家先來回答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武夷巖茶正巖、半巖是什麼意思?其巖谷陡崖,遮蔭條件好,谷底清泉細流,夏季日照短,冬季溫差小。正巖茶園土壤通透性能好,茶品巖韻明顯。正巖主產地有天心巖,馬頭巖,竹窠,燕子窠,九龍窠,御茶園,等等。
  • 如何區分武夷巖茶中的水仙與肉桂?「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
    武夷巖茶歷史悠久,早在西漢的時候便已經很有名氣了,是我國的傳承下來的歷史名茶。史上曾被贊做「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從溢美之詞,也可看出武夷巖茶的絕佳風味。作為烏龍茶的一個茶種,武夷巖茶自己又可以劃分出水仙、肉桂、奇種、名樅與大紅袍五個類別。
  • 想喝懂大紅袍、肉桂、水仙,武夷巖茶這5個指標需要看得懂!
    對於初學者來說,巖茶看起來都是細細長長,顏色黑黑的茶,把幹茶放在你面前,若是沒有告訴你品種,十有八九會猜錯茶的品種,甚至會顛覆你對巖茶的固有認知,把水仙喝成肉桂,把肉桂錯當水仙,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的笑話了。雖說要快速、準確地喝出具體品種比較有難度,但我們卻可以從一些指標去判斷,我們手裡的這杯巖茶品種,是好還是壞,是否為正巖的巖茶,工藝是否製作到位等。
  • 為什麼馬頭巖、牛欄坑的肉桂和水仙,不能當成大紅袍來賣?
    肉桂,指的是巖茶的品種。對應到人類的社會,就是籍貫+姓名,組成了每個人不同的身份識別碼。大紅袍,是巖茶的茶王。作為武夷巖茶的金字招牌,從最廣義上看,所有的巖茶都可以歸入為大紅袍。於是不少的品種茶,被裝進了大紅袍的泡袋內出售。久而久之,大紅袍就成了廣義的品種茶指代。但是,發展到現在,武夷巖茶的三大當家品種,除了大紅袍之外,還包括著肉桂和水仙。論其知名度,在巖茶的圈子裡,這三種茶的名氣,不相上下。
  • 不僅僅是大紅袍、水仙、肉桂,說說武夷巖茶中的奇種
    這便是為何有如此多的有識之士,真心喜愛武夷巖茶的原因所在了。它是一個龐大的茶葉知識體系,是一個龐大的茶葉信息庫,還是歷史與文化的雙重濃縮。無論從哪一個方面看,都代表著歷史的傳承與文化的積澱。有了好山場的加持,再加上這些奇種們特有的內質和獨到的香氣,它們製成成品茶之後,不僅稀世奇珍,還能憑藉自身魅力,迷倒一大票巖茶愛好者。
  • 肉桂和大紅袍,有什麼區別?
    那場民間舉辦的鬥茶賽上,用來參賽的茶,清一色的是大紅袍。原本,那場大紅袍專場的比賽裡邊。最大的看點,是看各家的拼配技術。因為,將大紅袍拼配得好,很考究實力。到底,一款色香味醇,香氣與湯感達到完美狀態的大紅袍,到底是怎麼拼出來的?這點要是拿來問麻花,咱也不知道答案。畢竟,武夷巖茶的核心制茶機密,不就是這各家的拼配秘方嘛。這些,可都是各家的吃飯傢伙,是密不外傳的吶。
  •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喝巖茶前,需要進行提前透氣或醒茶嗎?
    第一,為什麼你們家的茶包8克?第二,巖茶為什麼口味這麼重?第三,暫且歸為今天的主題。有茶友問,「巖茶要不要提前開出來,透透氣醒醒茶?」我驚訝於他的腦洞,連忙問他為何如此想不開。為了防跑氣, 存茶時要密封,裡裡外外的將好茶嚴實封緊。哪怕是包得像裹粽子那樣,取茶麻煩繁瑣些,也比讓好茶受潮變味來得強。已經跑氣的巖茶,茶香會變淡。
  • 武夷巖茶「心頭肉」——天心巖肉桂
    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內著名的武夷山風景區,最早是武夷慧苑的一個名樅,另一說原產是在馬枕峰。近年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現已發展到武夷山的九龍窠、水簾洞、三仰峰、馬頭巖、桂林巖、天遊巖、仙掌巖、響聲巖、百花巖、竹窠、碧石等地,並且正在大力繁育推廣,現在已成為武夷巖茶中的當家品種之一(武夷巖茶分:大紅袍、名叢、水仙、肉桂、奇種)。
  • 喝武夷巖茶,品老樅水仙!
    除了大紅袍之外,武夷巖茶中還有兩大名種:一為水仙,一為肉桂。在武夷茶界有一個規矩,就是老樅水仙不能參加任何茶王的評比,就連大名鼎鼎的大紅袍都不放在眼裡。 老樅水仙為何會如此任性呢? 武夷巖茶,優良品種 老樅水仙是武夷巖茶中之望族,栽培歷史數百年之久。
  • 武夷巖茶之肉桂
    武夷巖茶有「香過不肉桂」之說,講的就是肉桂品種香氣奇高。近年來,肉桂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目前,肉桂已遍布武夷山正巖產區。並且已發展到整個閩北各縣市和省外。現在,肉桂已和水仙一道,成為武夷巖茶中的當家品種之一。
  • 大紅袍母樹被譽為茶中之王,20克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在古老的傳說中,我尋找武夷山最著名的茶「茶王」大紅袍在九龍巢陡峭的懸崖上生長的故事。沿著山間小路尋找武夷山大紅袍的母樹。沿途有茶園。在武夷山的群山之間,雲層滋養著它,綠意盎然。武夷山大紅袍是武夷山巖茶的代表。武夷巖茶之王,只有武夷山有大紅袍。武夷山種植了多種茶樹,包括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和水金桂。
  • 巖茶水仙多少錢一斤?下面詳細說說
    巖茶水仙是武夷山巖茶的一類,它是一類沒有歷經完全發酵的茶葉,其製作工藝與鐵觀音類似,但這種茶葉茶湯滋味醇厚,茶味誘人,人們衝泡巖茶水仙之後能吸收充足營養,營養價值特別的高,那作為顧客大伙兒曉得巖茶水仙多少錢一斤嗎?接下來華祥苑茗茶小編詳細說說。
  • 衝泡水仙、肉桂、大紅袍時,擔心洗去巖茶的味道,那用冷水洗洗?
    準備好一泡8克的茶,洗淨一個標準器型的100-110ml蓋碗備用。做好泡茶的準備後,將燒水壺內的水加熱至沸騰。再接著,燙壺溫杯。用滾燙的水,將白瓷蓋碗的碗身,杯蓋,以及相應的公道杯,主人杯均勻燙洗。而乾燥的巖茶條索,放入溫杯後的蓋碗內,藉助微微的熱量,更能讓香氣擴散。泡一款足火級的肉桂,此時打開杯蓋,湊近嗅聞。鼻息內嗅入的,皆是溫暖的焦糖香,堅果香,烘焙香。像冬天裡的一把火。又香,又暖,又乾燥,並且還很熱烈。
  • 武夷巖茶中,所謂的百年老叢「肉桂」,是什麼來歷?
    提到武夷山的巖茶,任憑是不懂茶的人,也能知道有大紅袍的存在。畢竟,大紅袍是巖茶界的老江湖,是茶王嘛。然而從客觀上看。當今巖茶界最負盛名的茶,其實是肉桂。因為按市場銷量看,肉桂要高於大紅袍。從寂寂無名,小有名氣,到能夠與水仙,大紅袍並肩,成為當家品種之一!一直等到2004年前後,巖茶市場漸漸升溫。馬肉,牛肉等,逐漸開始出名。肉桂的種植面積,自然逐漸增加。
  • 從一片白紙,到略懂巖茶,你會遇到的這些28條經典巖茶語錄
    4、拼配大紅袍都是假貨,都是爛茶。網上不懂巖茶的人,都喜歡這麼評價。市面上99%的大紅袍,都是拼配的。現在能流通在市場的商品大紅袍,就是拼配大紅袍。光是因為拼配,就成了爛茶。大紅袍太冤了。5、武夷巖茶以前叫大紅袍,現在都改叫水仙肉桂。真相,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外省人對巖茶的誤解,太深了。
  • 武夷巖茶入門知識:巖茶三十問,全面詳解,讓你徹底了解!
    大紅袍屬武夷巖茶最具代表的產品,同時由於大紅袍知名度高,往往很多人將武夷巖茶統稱為大紅袍,正如鐵觀音一樣,其實武夷巖茶中有三百多個品種,分為無性系灌木如肉桂,無性系小喬木如水仙,及名叢、優良名叢。 另外我們說的武夷巖茶多指武夷山產的烏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