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是為了吐槽,因為常看到很多人都在吹美軍彈鏈式M249班機的火力持續性,尤其是帶節奏的說,95班在遇到M249的時候火力完全是被吊打。我覺得吧,你拿個彈匣/彈鼓供彈,槍族化的班機去和一挺開膛待擊+彈鏈供彈的機槍比本身就是不合適的,他們兩的戰術用法就不一樣。所以這篇,和大家聊聊M249的誕生背景,這樣大家可能會能理解為啥在槍族化班機如日中天的70年代,FN公司會推出一款彈鏈供彈的小口徑機槍。
咱們先從名字去看,249這個數字編號暫時沒看懂命名規則,但SAW的意思是Squad Automatic Weapons(班組自動武器)。可能有很多人覺得奇怪,美軍70年代不已經裝備了全自動的M16A1了麼?為啥還要特地給班機起個SAW的名?
按我的理解,SAW正如同當年的BAR一樣,強化的是班組火力優勢,美軍是從功能性去命名,咱們不要死摳Automatic這個字眼不妨。
言歸正傳,M249的本尊是比利時FN公司推出的minimi機槍,minimi是法語Mini-mitrailleuse的簡稱,意為迷你機槍或者小型機槍。為啥他們用法語捏?因為FN公司位於赫斯塔爾,這地方屬於比利時列日市,而列日又是法語區。
在70年代,各國要不就是沒有班用機槍(比如美國,當時班組裡一水的M16A1,唯一能算得上機槍的M60屬於排級編制,但太重,不輕便)
要不就是突擊步槍Plus(比如蘇聯,用於AK同槍族的RPK,但下圖已經是5.45那批AK 74家族,沒找到AKM+RPK的步兵排組織圖)
然後問題來了,美軍難道沒考慮過槍族化的班機嗎?其實是有的,在1964年的時候美國就研發過一批重槍管、帶兩腳架的M16 HBAR(Heavy Barrel Automatic Rifle),但他們的需求和蘇聯有點不一樣。
咱們要考慮到,蘇聯在冷戰期間主張的是機械化、大縱深一波平推,考慮的戰場也多是東歐大平原,因此步兵班排級的火力可以依靠裝甲車上的機槍機炮來補充,而步兵班對於火力持續性的需求並不那麼大。
反觀美軍當年還陷在越戰的泥潭裡,那些叢林山丘的壓根沒辦法機械化,因此很強調單兵班排級的大火力。當年越戰時美軍繳獲越軍PRD之後開心的一P,甚至截短槍管變成一支純粹的「子彈潑射器」
也就從這會兒開始,美軍開始覺得即便是普通步兵班,也是需要彈鏈式的班機來提供足量的火力輸出,壓制敵人不嫌子彈多。他們甚至還給M16 HBAR加過彈鏈盒
但問題又來了,主要是出在彈方面。80年代之前,美軍的制式小口徑彈藥是5.56mm M193鉛芯彈,這種彈沒有硬質彈芯,穿透力很渣。但機槍本身就得考慮到遠距離殺傷力,尤其是800米外得能打得穿鋼盔,但這簡直是為難M193彈,所以小口徑班用機槍的計劃就暫時被擱置了下來。
然後我們把視角轉到比利時,FN在研發Minimi時的初衷就是看到美軍在越南對班用自動武器那副饑渴嘴臉,但苦於彈不行。所以他們一邊造槍,一邊也在搗鼓新式的SS109彈,這種子彈前端是硬質鋼芯,後部是鉛,保留了入體之後易碎裂的特性同時也增加了侵徹力。而且對應的槍管纏距也變得更短,讓子彈能夠充分旋轉增加穩定性,這樣一來Minimi在800米距離上也能穿透M1鋼盔,至少被美軍給注意上了。
隨後就是1980年的北約小口徑步槍彈選型,比利時SS109擊敗包括美軍XM777、德國4.75無殼彈、英國4.85mm微口徑在內的一票對手成功入圍,給FN Minimi的普及打下基礎。
在隨後就很順利了,FN minimi雖然是彈鏈供彈的傳統機槍。但重量控制的很好,裸槍僅7.1公斤(當然,和蘇聯沒得比,人家的PKM作為全威力通機,重量才7.5公斤),雖然在沙塵泥漿等可靠性測試上不是很令人滿意,但當時另外兩個競爭對手是M16HBAR以及HK的滾柱半自由HK23...這兩的可靠性更加渣,所以minimi成功被美軍選為下一代班用自動武器,並最終被命名為M249。
總的來說,M249作為彈鏈式班機就當時而言有些非主流,但研發背景確實基於美軍的作戰需要,如果換成另外國家,或者美軍沒打越戰,我想大概率是不會出現這麼一種武器。而美軍最終選用它則和SS109彈入選北約通用小口徑彈以及競爭對手比它更爛有著直接關係...
害,比爛誰不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