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入門跑者,無論你是獨自奔跑還是和其他朋友或者團體一起跑,你可能需要記錄自己跑過的裡程數。很多跑者都會嘗試使用手機APP或者手錶來記錄他們跑步過程中的心率(手錶)、消耗的熱量、跑步距離以及平均速度等等數據,更不用說那些穿著各式各樣新式裝備的有經驗的跑者了。
有經驗的跑者通常談論的話題大多是分段用時、間歇跑或者乳酸閾值。但這些內容可能幫不到你,因為大多數入門跑者最困惑的問題可能是是我應該跑多快?我應該跑多遠?
| 什麼是配速?|
所謂配速(pace),就是我們跑每公裡所需要的時間。
這個速度並不是你衝刺的速度,而是整個跑步過程,試圖通過最適當的速度,使跑步者的體力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從而以最短的時間完成整個跑步過程。
是在耐力跑運動中最重要的一項能力。
這裡有一些針對入門跑者的一些小技巧,讓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配速。來自美國的專業跑步教練安德魯·卡斯託給大家提供了一些秘密的小建議,能夠讓你快速找到合適的配速,同時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跑步能力。
別被「跑步很簡單」之談所蒙蔽。跑步,不僅要用腿,更要用腦。低著頭傻跑無濟於事,懂得在日常訓練與比賽中摸索規律,反覆試煉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配速,才是提升跑步實力和PB突破的命門。
「剛入門的跑者,應該將注意力放在使跑步變得舒服和輕鬆上,讓跑步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如果你和朋友一起跑步,最好的辦法是看在跑步過程中能否和朋友正常聊天而不喘,如果你感覺聊天吃力或者呼吸太沉重,你需要降低配速。如果你是一個人跑步,嘗試和自己說幾句話看看呼吸狀況。無論什麼情況下,如果你感到呼吸困難、氣喘籲籲想要停止跑步時,你需要慢下腳步,甚至停下來。
剛入門跑步者可能最容易走入的誤區是過分關注距離,總想著如何能很快跑得更長,同時還能保持很快的速度。但其實對入門跑者來說最重要的衡量指標是時間。如果你關注時間,你會發現每次跑步都能輕鬆地比之前跑得更長一些,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身體耐力和心肺能力基礎都在不斷提高。
而隨著你跑更長的距離,你的配速自然會下降。或許你第一次跑步只能完成1km,但隨著循序漸進的努力和身體素質的提高,你會發現自己慢慢能夠完成2km,3km,5km甚至是10km或者更遠一些。
走路的定義是你始終有一隻腳完全處於地上,而舒適的快走配速大概是9:30/km(當然,配速走一個小時會不舒適,僅適用於短距離快走)。跑步則是需要在某個瞬間雙腳同時離開地面。其實慢跑這個詞是個相對概念,並沒有絕對的定義存在。通常情況下如果你的配速低於9:30/km,你並不需要跑起來,在這個條件下走可能更有效率一些。一個身材正常的新手跑步者比較理想的起始跑步配速可能是7:30-8:00/km,可能你並不能用這個配速跑太遠的距離,中途可以加入一些快走以恢復體能。
在你跑步的時候腦子裡蹦出來一個念頭,覺得自己跑得太快了,那很可能事實如此。你得身體會給你發出明顯的信號,告訴你是時候應該停下來了,所以在跑步過程中你需要隨時注意這些信號。不要逼自己太狠,或者跑得太頻繁。如果你這樣去做了,那很可能結果是受傷。
跑步是件快樂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夠享受這個過程。
附馬拉松跑者對照標準
大眾跑者等級標準
專業跑者等級標準
如果你的完賽成績遠領先上面大眾跑者的成績標準,那就來對照下表,來看下專業跑者的等級標準:
| 男子標準 |
▼
| 女子標準 |
▼
最全馬拉松配速表
合理的速度和節奏計劃是保證順利完賽的關鍵!馬拉松賽道上,跑者模式各異,但通常有這幾種常見的配速跑:先快後慢型、先慢後快型、勻速型、分段配速型。
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和運動機能不同,相應的配速也會有所不同。
根據自身的運動機能、身體狀況、年齡層次等客觀因素來調整適合於自己的配速,是十分必要的。
對照跑馬等級標準,各位跑者老司機你在哪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