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者,人生之華也。 —— 李大釗
其實青少年這個人生階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狀態。比如說,在我國古代很多英雄都是十幾歲上戰場,女子十幾歲結婚,這都是常態。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十幾歲只是青少年的一個標籤,能做的事情好像寥寥無幾,更是大人眼中的孩子,是接受知識的最好階段。
在這樣大的社會背景下,其實也有很多青少年能夠做出對祖國有貢獻的事情來。比如說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當中,都有可能會出現青少年的身影。像2012年,柳豔兵和易政勇兩人曾經在公交車上英勇救人,雖然錯過了高考,但後續也獲得了政府的補貼和各地高校投來的橄欖枝。除了品德領域之外,在科學貢獻領域,也有很多青少年出現在成人視野之中,就比如說我國15歲天才女孩成全球頂級科學家,刷新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這位女孩的名字叫做談方琳。
首先,談方琳出生的家庭環境不得不提到。談方琳的父母都是頂級的知識分子,兩人共同就職於華東師範大學,培養出來優秀的學子更是數不勝數。談方琳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一方面是遺傳了父母優良的基因,一方面在父母的影響之下對於學術自然更容易感興趣。這是發自骨子裡的熱愛,像是父母贈送給孩子的禮物一樣。從小,談方琳不論數學題有多難都喜歡研究,很多難題在談方琳這邊都陸續被攻破。
談方琳的學習計劃也十分明朗。進入學校學習之外,談方琳還特別喜歡參加各種競賽活動,比如說奧數、科學甚至是演講等等,談方琳在各類比賽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眼界和閱歷,累積大量經驗之後,對於很多難題的解析,自然也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方式。父母注意到了孩子這方面的興趣後,還專門邀請了自己在工作中認識到的其他更加專業的朋友,來輔導談方琳的數學,談方琳的學習自然進步得更快。
談方琳取得的成績也不容小覷。在13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閱讀《美國數學月刊》,雖然很多成年人也可以閱讀這雜誌,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理念做基礎,那麼擺在自己面前的就是一堆文字,不容易被理解。13歲的談方琳可以通過雜誌提高自己的數學理解,可想而知,談方琳不僅僅是對數學感興趣,甚至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比較系統的數學理念,自然閱讀起來就不會太吃力。
除此之外,談方琳在國際上所獲得的成績,還不得不被提到。談方琳14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研究項目,這個課題名字叫做"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名字看上去好像十分專業化,很多與數學領域不相關的讀者也許會覺得很頭疼。但這對於談方琳而言卻是格外感興趣的研究對象,整個研究過程談方琳不僅堅持了下來,而且還得出了研究成果。並且將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憑此結果獲得了一等獎,甚至連主席獎也陸續拿下。
如果從個人角度來講,談方琳是一個生活在學術氛圍十分良好的環境中,成長出來的一位天才少女。這不得不提到父母給孩子的優良基因和比較良好的家庭教育等等。但是如果把角度放大,放在中國青少年發展這方面,大家會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的確是在國際論壇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了。這對於中國青少年的整體發展而言,是一個比較良好的局面。相信在未來的生活中,會有越來越多像談方琳一樣優秀的青少年在中國科技、機械研究、醫學認知、文學創造等各方面小試牛刀,刷新國外對中國的認知。
參考資料:《〈晨鐘〉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