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自身閱讀經歷的桎梏,我很喜歡看武俠小說,特別喜歡看歷史武俠小說。小說《琅琊榜》的出現,才讓我有了通宵達旦的衝動,並在最短時間內一氣呵成地看完了它。
作為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後榮登全國收視排行榜榜首的歷史武俠小說,《琅琊榜》可圈可點的優點很多。不過,最讓我深深感動的,卻是主人公梅長蘇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正氣之歌,那種建立在忠義和堅持之上、不斷追求公平和正義、超越生死的散放著人性光芒的正氣之歌。
主人公梅長蘇身世曲折,十二年前他是赤焰軍少帥林殊,跟隨父親林燮出徵時因奸佞陷害,父親及七萬赤焰大軍含冤埋骨沙場。林殊從地獄之門撿回一條殘命,歷經了至親盡失、削骨易容之痛,在琅琊閣的幫助下建立了江左盟,最終化身天下第一大幫江左盟盟主梅長蘇。為追求公平和正義,昭雪父輩血海冤情,告慰母親在天之靈,他開始了向命運抗爭的復仇之路,並在生命的盡頭為父輩們的忠魂洗雪了汙名。難能可貴的是,在整個過程中,梅長蘇沒有被血恨家仇遮蓋內心的光明,始終保留一份赤子之心,始終不曾泯滅人性深處的真善美,始終堅守忠義之心,堅護善良之美,堅持抗爭之路,絕不妥協失望。
首先,梅長蘇始終堅守忠義之心。這裡的忠絕不是對皇帝個人的小忠,而是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整個天下的大忠。無論是作為赤焰軍少帥,還是作為認真謀劃復仇之路的智囊,無論是千方百計尋找昭雪線索,還是用餘生換取三個月生命,他都緊緊圍繞國家和天下利益,時刻以國家和天下為重,忠於國家,忠於人民,這正是每一個有氣節的中國人應該擁有的美德。同時,梅長蘇身上還體現了對朋友的義,除了對舊友靖王景琰等人的「義字當先」之外,為了從譽王手中救出原赤焰軍副將、改名為素玄、隱身藥王谷的衛崢,他明知營救就會中了對方的詭計,甚至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義無反顧地決定去救衛崢,這正是先賢孟子「捨生取義」的寫照。
更讓人震撼的是,《琅琊榜》不僅僅突出了梅長蘇的「忠義」,還刻畫了一大批「忠義」之士,比如衛崢在藥王谷被圍時,為了使手下的兄弟免遭傷害,便決定犧牲自我、放棄抵抗、束手就擒。在小說中,忠義之士不是單一或少數,不是「孤膽英雄」,而是「肝膽相照」的戰鬥團隊,是像言侯、言豫津父子等無數人組成的正直之士和正義之師,這就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彰顯了正能量。雖然從封建思想上來說,對國家的「忠」和對朋友的「義」是過時的,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相對於當今社會不少人道德失範、唯利是圖甚至損人利己等現狀來說,梅長蘇等人的「忠義」無疑昭示了人性光芒的無窮魅力,值得我們「日省三身」,並在反思中不斷學習。
其次,梅長蘇始終堅護善良之美。梅長蘇身負血恨家仇和七萬赤焰舊軍的冤情,忍受了別人不能忍受的至親盡失、削骨易容之痛,忍受了面對舊日好友和昔日愛人不能相認之苦。從常人之理來說,這些苦痛經歷極易讓人走上極端,或就此墮落、隨波逐流,或因此憤激、大開殺戒,然而在梅長蘇心中,始終蕩漾著善良的美麗光華,他也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或許在至痛至苦之時,他也曾經有過一絲動搖,但最終他仍然堅持衛護著自己的善良之美,始終善用權謀卻不濫用權謀,善用人性卻不抹殺人性。孔子曾經說過:「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梅長蘇的善良體現了「仁」的內涵,這正是他能夠取「義」的動力所在。
對於當今極少數人來說,善良也許已經成為一種懦弱的別稱,這已是當今社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善良的思想根源。然而,《琅琊榜》通過梅長蘇等人的行動告訴我們,善良是一種美德,因為顧名思義,「善」就是一種「良」,就是一種「美好」。筆者認為,善良也許真有與懦弱相似的地方,但它絕不是一種懦弱,而是一種謙讓,是對別人的尊重,是對除人類之外的萬事萬物的尊重,是對別人或其他事物的不傷害,而在人生和生活中始終堅守善良,就能讓自己永遠擁有美好。
第三,梅長蘇始終堅持抗爭之路。從赤焰軍少帥林殊隱姓埋名成為梅長蘇的那天,梅長蘇就定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註定必須在抗爭之路上勇往直前,絕不能有一點後退之心。正由於此,儘管當他在復仇抗爭路上遇到了種種困難,但他總是咬緊牙關,運籌帷幄,始終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儘管他擁有大梁最大幫派掌門人的的顯赫身份,然而面對昏君奸臣的龐大勢力,他仍然猶如汪洋大浪中的一葉扁舟,只能憑藉自己的智謀和隱忍堅持向前。在書中,我們看到梅長蘇不得不隱忍舊友靖王對自己的誤解,不得不隱忍自己對舊愛霓凰郡主的厚重情感,不得不隱忍對赤焰舊部將士的思念親情,而這種超乎常人的隱忍,既是其堅持抗爭的行動佐證,也是其堅持抗爭的精神動力。
梅長蘇的堅持抗爭,是內心深處的堅韌不拔,是不實現理想誓不罷休的堅強不屈。「行百裡者半九十。」這種無論遭遇什麼困難、始終堅持向前奮進的奮鬥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品古人之正氣,發思古之幽情。」小說《琅琊榜》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應是內心深處的道德洗滌,是對中國古代傳統美德的溫習、傳承與共鳴,是對散發著人性光芒的天地正氣的歌頌與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