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盜馬賊段景住,本想把一匹良馬獻給宋江,誰知半途卻被曾家五虎弟兄劫了,並聽其教頭史文恭讓街頭孩童唱踏平梁山的歌謠,晁蓋聽後,十分憤怒,隨即出動五千人馬去打曾頭市,結果卻被被史文恭毒箭射中門面。
彌留之際,他對宋江以及眾弟兄囑託後事,說:「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坐梁山泊主。」
天王發話,眾弟兄自然無話可說,後雖然吳用、林衝幾人力諫宋江做了頭人,但還是暫時坐著第二把交椅。
等到盧俊義捉了史文恭,宋江假意讓出第一把交椅,李逵等幾個人立即反對,頭領寶座再次被擱置。
不過,為了長久之計,最後還是執行了兩條計策,即抓鬮和石碣排座次,這才讓弟兄們忠實臣服。
實際上,早在宋江上梁山之初,就已經開始圖謀梁山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了。
他當上梁山頭領的首次講話,提議新、舊頭領休論功勞大小,一律分左、右兩邊坐定。我們知道,當時梁山已經聚集了不少好漢。可是,一旦這樣做,左邊主位上的梁山舊人,即使加上晁蓋、吳用、公孫勝三人也不過十二人而已。
而客位上的新人,加上宋江,就有二十八位。
雙方力量對比一目了然。也就是說,宋江從江州帶來或逃亡時舉薦上梁山的好漢人數佔據著的優勢凸顯極大。
從雙方武藝對比看,舊人中,有林衝、三阮本事尚可,但新人裡,花榮、秦明、李逵的聯手可敵林衝,李俊、張橫、張順與三阮不分上下;而舊人中其他如杜千、宋萬、朱貴、白勝本領都不高,但新人中的呂方、郭盛、黃信都可獨當一面。
宋江硬要按舊、新人排列座次,表面是尊重梁山舊人,其實也是要告訴梁山的老住客們,不要小看我宋江。
此外,宋江在慶喜筵席上,擇機拋出「耗國因家木」之童謠,巧妙地為自己將坐梁山第一把交椅製造輿論氛圍,還進一步籠絡新人。
其實,在宋江剛上梁山時,晁蓋要把梁山第一把交椅讓與宋江,應該含有對宋江在鄆城為自己通風報信而心存感激。
但晁蓋也在江州劫法場捨命救得宋江,應該兩清了。因此,晁蓋讓賢不應該是出於感恩,實為情勢所逼。
儘管晁蓋的江湖威望不容小覷,可當時宋江的江湖聲譽早已遠遠超過他,後來投奔梁山的江湖好漢幾乎都是慕山東及時雨宋江的名頭而來。
這麼多好漢仰慕宋江,晁蓋難以坐視不管。尤其是前往江州劫法場時的見聞,如歐鵬、蔣敬等四人的歸順,讓晁蓋意識到宋江的江湖地位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晁蓋自己再繼續坐梁山第一把交椅,難以讓新人信服。
還有,晁蓋還知道宋江的「死士」--花榮,有百步穿楊之技,一旦起爭執,火併王倫的悲劇難保不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因此,此時晁蓋不得不讓賢。但是,在臨時之際,晁蓋為什麼不將水泊託付與宋江?要知道,萬一將來拿住史文恭的是一個無名小卒怎麼辦?
因此,後來宋江暫緩攻打曾頭市,而去攻大名府,久攻不下之際時,作者就寫晁蓋託夢顯靈給宋江,嚇得宋連忙道歉,說:「仇不曾報得」,「一向不曾致祭。」
可見,晁蓋與宋江兩人之間早已有了隔閡。之所以兩人都沒有鬧翻臉,主要還是兩人彼此都有救命之恩,加上兩人的行為都是眾好漢忠義行為模仿的對象,一旦鬧翻臉,就是對自己品行的全部否定,再也難以立威。
要不然當在宋江刺配江州途經梁山,被晁蓋接上梁山時,晁蓋完全可以讓賢。
當然,宋江也清楚晁蓋主動讓賢到底是為什麼,於是他也不敢立即答應晁蓋的請求,主要還是怕背負篡位謀權的罵名,有損忠義美名,他要等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