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其實怕的就是少年只學會了梁山泊上喝酒吃肉的快活習性,僅憑快意意氣人生。
而真實的《水滸傳》其實表演的是一出「權力的遊戲」,宋江執政後的梁山泊,已經不再是血氣方剛的英雄聚義,變成了勾心鬥角的集團軍。
而宋江一步一步架空晁蓋的謀略裡,傷了一人的心,便是「入雲龍」公孫勝。「神龍見首不見尾」,公孫勝從出世到入世,又從入世回到出世,兜兜轉轉地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而戰,而繞住了的,又豈是他一個能人異士?
「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的引子,梁中書為了給嶽父大人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起名生辰綱。而這民膏民脂的寶貝,吸引了公孫勝的注意力。
他久聞江湖義士晁蓋的大名,便前來投奔。正好晁蓋也在劉唐的報信下有意劫綱,便是不謀而合。經吳用介紹又認識了阮氏三雄,於是七人一同定下了整個劫綱的謀略,又名「七星聚義」。
他算到之後會被官衙所迫上到梁山避難,衙吏抓捕時他第一次顯能,在石碣村一戰,他「施展道術,祭起狂風,風助火勢」,把何濤的官船一舉燒毀。
而後與晁蓋來到梁山泊投奔入夥,此時的梁山還姓王,有「白衣秀才」王倫在這裡稱霸一方。不過這王倫其實沒什麼本事,先是害怕剛來的林衝武力高強處處為難他,這會又來了一隊朝廷高價懸賞的人馬,便婉言勸他們下山。
經「智多星」吳用軍師一激,早就不爽王倫嫉賢妒能的林衝一下子火併了王倫,便是梁山泊第一次換主。其實公孫勝是更為欣賞晁蓋作為寨主,他平生仗義疏財,對待兄弟是兩肋插刀,很有首領之威望。
不過還是和吳用、三阮一起推舉林衝。林衝也久仰晁蓋江湖上的義名,還是讓回了晁蓋。於是老梁山集團形成,晁蓋居首位,軍師吳用其次,公孫勝第三位,與吳用共掌兵權。
不過要說這一行人情投意合地上山,其實也各有各的算盤。三阮其實也就和王倫一流,純粹是土匪作為。
而晁蓋和吳用所想的,也就是基於他仗義的目的,想在梁山建立一個英雄好漢聚義的地方。這也是梁山泊的初衷,施耐庵取名《水滸傳》就意指的是一眾江湖豪傑追尋心中理想國的地方。
不過公孫勝顯然不是為此出的山。他自幼習得槍棒功夫,又拜二仙山紫虛觀羅真人為師,掌握一身道術,能夠呼風喚雨,雲遊四方。他並不止於集結江湖人士,給法外狂徒提供庇護之所,滿足一眾好漢能大吃大喝。
他是一個道士,一個俠士,他的生命追求在於「正法」,也就是宋江一開始提出的「替天行道」。他類似於劉邦陣營裡的張良,妄圖在人間有一番大作為,來實現自我對「正法」的追求和抱負。如果不能夠達到,他的「修道」也就永遠無法有長進。
如果說一開始大家都能看在晁蓋的義士面子上共進退,堅持他「劫富濟貧」的俠義之舉,塑造一個江湖人士的聚集地。可「及時雨」宋江的到來便開始讓梁山泊變了味。
後世對於他道義和忠孝的矛盾衝突,也都落腳到他的「偽善」上面。他一開始也確實是被逼無奈走上的梁山,在此之前,他也暢想著自己的仕途一帆風順。
可晁蓋給他帶來了麻煩,他也被晁蓋的義舉所吸引,於是落草為寇。但他在梁山泊發掘了自己的領導力和極強的權術手段,他想把梁山泊這輛車掌握到自己手中,再次開回朝廷的路。
晁蓋這樣的人是沒有意識到的,他意識到自己被架空的時候,已經中了毒箭倒於馬下。
他和中國古代的萬千農民起義的領導人一樣,僅憑熱血出身,在宋江的逐步蠶食下,丟掉了自己的梁山泊寨主地位以及性命。
而公孫勝卻不傻,他看透了宋江的陰謀,和宋江手下的梁山泊未來發展的方向。那時的「聚義廳」還不是宋江的「忠義堂」,一眾好漢在其中是隨意座位。
晁蓋唯一一次明眼,看出了宋江「孝義黑三郎」的名頭在梁山裡有很大的呼聲,便假意測試他,問他要不要坐聚義廳的第一把交椅。
因為當時生辰綱一事是宋江給他透露了消息,讓晁蓋等人有機會提前跑路,相當於救了他一命。
不過宋江不傻,哪有上門才不久便坐首位的道理,這比鴻門宴還假。不過他給出的藉口是,晁蓋大他十歲,當有哥哥來當寨主。
意味不言而喻,哪有憑年紀當老大的道理,自然是不服晁蓋的能力。不過他們四人還是按晁蓋第一,宋江第二,吳用第三,公孫勝第四這樣的位置落於上座。
晁蓋也並非沒有主意,他想了一個改革的辦法,現在梁山泊人越來越多,要讓大家都有動力和激情去幹事,就得有獎勵。
於是他說,不如我們按功勞把下面的座位排序,功勞出得多,人就座前面。而宋江卻發言,按功勞來分高下,我們先按梁山原先的頭領坐左邊主位,新來的頭領坐右邊客位,之後再按出力多少排序座位。
乍一聽這是尊重主人先來後到的道理,實際上宋公明之心人人皆知,這就把梁山分為「晁蓋派」和「宋江派」。
也是給了晁蓋一個下馬威,他對於自己拉攏人心的能力有自信,才敢於跟」老人「晁蓋叫板。
果不其然,他賭贏了。來到左邊的人不僅有循」及時雨「之聲而來的花榮、李逵,甚至還有晁蓋之前收留的黃信、呂方、金大堅、石勇等人。
而右邊的」晁蓋派「只有最初的林衝、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遷、宋萬、朱貴、白勝九人眾。
臺下的好漢可能還感覺不到什麼幫派之爭,臺上的四人卻是變了臉色。除宋江外的吳用、公孫勝自然是「晁蓋派」的元老,不過這一站隊,心態就發生了變化。吳用自知晁蓋式微,在後面宋江的拉攏下便堅實地追隨他。
而公孫勝,眼見自己的理想實現無望,便是留之無益,不想再繼續效力了,於是他與梁山第一次分道揚鑣。
他看透了宋江對於梁山大局的掌握,以及晁蓋勢必的失落,他不忍看到昔日的義士被篡權的一天,而梁山已經違背了他的初心,他便藉故看望母親離開了梁山泊。
他的人生理想是救濟蒼生、不謀名利,正如同作者施耐庵給他安排的「天閒星」名號一樣,他的命運就是急流勇退,頤養善終。《水滸傳》裡被世人只記得的是俠情仗義,而其中的冷暖人情世故,卻是悽悽慘慘戚戚呀!
之後再回歸救梁山於水火,也在大戰之前離開,原因就是在於他看透了人生追尋「正法」的追求,只不過是鏡花水月,想要在人間有一番事業反抗不公實屬登天之難,因此專注於道業,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