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聚義廳上排座次,公孫勝看清楚後,轉身離去,梁山從此無兄弟

2020-08-10 文史回憶錄

都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其實怕的就是少年只學會了梁山泊上喝酒吃肉的快活習性,僅憑快意意氣人生

而真實的《水滸傳》其實表演的是一出「權力的遊戲」,宋江執政後的梁山泊,已經不再是血氣方剛的英雄聚義,變成了勾心鬥角的集團軍。

而宋江一步一步架空晁蓋的謀略裡,傷了一人的心,便是「入雲龍」公孫勝。「神龍見首不見尾」,公孫勝從出世到入世,又從入世回到出世,兜兜轉轉地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而戰,而繞住了的,又豈是他一個能人異士?

七星劫綱

「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的引子,梁中書為了給嶽父大人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起名生辰綱。而這民膏民脂的寶貝,吸引了公孫勝的注意力。

他久聞江湖義士晁蓋的大名,便前來投奔。正好晁蓋也在劉唐的報信下有意劫綱,便是不謀而合。經吳用介紹又認識了阮氏三雄,於是七人一同定下了整個劫綱的謀略,又名「七星聚義」

他算到之後會被官衙所迫上到梁山避難,衙吏抓捕時他第一次顯能,在石碣村一戰,他「施展道術,祭起狂風,風助火勢」,把何濤的官船一舉燒毀。

而後與晁蓋來到梁山泊投奔入夥,此時的梁山還姓王,有「白衣秀才」王倫在這裡稱霸一方。不過這王倫其實沒什麼本事,先是害怕剛來的林衝武力高強處處為難他,這會又來了一隊朝廷高價懸賞的人馬,便婉言勸他們下山。

「智多星」吳用軍師一激,早就不爽王倫嫉賢妒能的林衝一下子火併了王倫,便是梁山泊第一次換主。其實公孫勝是更為欣賞晁蓋作為寨主,他平生仗義疏財,對待兄弟是兩肋插刀,很有首領之威望

不過還是和吳用、三阮一起推舉林衝。林衝也久仰晁蓋江湖上的義名,還是讓回了晁蓋。於是老梁山集團形成,晁蓋居首位,軍師吳用其次,公孫勝第三位,與吳用共掌兵權。

不過要說這一行人情投意合地上山,其實也各有各的算盤。三阮其實也就和王倫一流,純粹是土匪作為。

而晁蓋和吳用所想的,也就是基於他仗義的目的,想在梁山建立一個英雄好漢聚義的地方。這也是梁山泊的初衷施耐庵取名《水滸傳》就意指的是一眾江湖豪傑追尋心中理想國的地方。

不過公孫勝顯然不是為此出的山。他自幼習得槍棒功夫,又拜二仙山紫虛觀羅真人為師,掌握一身道術,能夠呼風喚雨,雲遊四方。他並不止於集結江湖人士,給法外狂徒提供庇護之所,滿足一眾好漢能大吃大喝。

他是一個道士,一個俠士,他的生命追求在於「正法」,也就是宋江一開始提出的「替天行道」。他類似於劉邦陣營裡的張良,妄圖在人間有一番大作為,來實現自我對「正法」的追求和抱負。如果不能夠達到,他的「修道」也就永遠無法有長進。

忠義偽善

如果說一開始大家都能看在晁蓋的義士面子上共進退,堅持他「劫富濟貧」的俠義之舉,塑造一個江湖人士的聚集地。可「及時雨」宋江的到來便開始讓梁山泊變了味。

後世對於他道義和忠孝的矛盾衝突,也都落腳到他的「偽善」上面。他一開始也確實是被逼無奈走上的梁山,在此之前,他也暢想著自己的仕途一帆風順。

可晁蓋給他帶來了麻煩,他也被晁蓋的義舉所吸引,於是落草為寇。但他在梁山泊發掘了自己的領導力和極強的權術手段,他想把梁山泊這輛車掌握到自己手中,再次開回朝廷的路。

晁蓋這樣的人是沒有意識到的,他意識到自己被架空的時候,已經中了毒箭倒於馬下。

他和中國古代的萬千農民起義的領導人一樣,僅憑熱血出身,在宋江的逐步蠶食下,丟掉了自己的梁山泊寨主地位以及性命。

而公孫勝卻不傻,他看透了宋江的陰謀,和宋江手下的梁山泊未來發展的方向。那時的「聚義廳」還不是宋江的「忠義堂」,一眾好漢在其中是隨意座位。

晁蓋唯一一次明眼,看出了宋江「孝義黑三郎」的名頭在梁山裡有很大的呼聲,便假意測試他,問他要不要坐聚義廳的第一把交椅。

因為當時生辰綱一事是宋江給他透露了消息,讓晁蓋等人有機會提前跑路,相當於救了他一命。

不過宋江不傻,哪有上門才不久便坐首位的道理,這比鴻門宴還假。不過他給出的藉口是,晁蓋大他十歲,當有哥哥來當寨主。

意味不言而喻,哪有憑年紀當老大的道理,自然是不服晁蓋的能力。不過他們四人還是按晁蓋第一,宋江第二,吳用第三,公孫勝第四這樣的位置落於上座。

聚義廳分道

晁蓋也並非沒有主意,他想了一個改革的辦法,現在梁山泊人越來越多,要讓大家都有動力和激情去幹事,就得有獎勵。

於是他說,不如我們按功勞把下面的座位排序,功勞出得多,人就座前面。而宋江卻發言,按功勞來分高下,我們先按梁山原先的頭領坐左邊主位,新來的頭領坐右邊客位,之後再按出力多少排序座位。

乍一聽這是尊重主人先來後到的道理,實際上宋公明之心人人皆知,這就把梁山分為「晁蓋派」「宋江派」

也是給了晁蓋一個下馬威,他對於自己拉攏人心的能力有自信,才敢於跟」老人「晁蓋叫板。

果不其然,他賭贏了。來到左邊的人不僅有循」及時雨「之聲而來的花榮、李逵,甚至還有晁蓋之前收留的黃信、呂方、金大堅、石勇等人

而右邊的」晁蓋派「只有最初的林衝、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遷、宋萬、朱貴、白勝九人眾

臺下的好漢可能還感覺不到什麼幫派之爭,臺上的四人卻是變了臉色。除宋江外的吳用、公孫勝自然是「晁蓋派」的元老,不過這一站隊,心態就發生了變化。吳用自知晁蓋式微,在後面宋江的拉攏下便堅實地追隨他。

而公孫勝,眼見自己的理想實現無望,便是留之無益,不想再繼續效力了,於是他與梁山第一次分道揚鑣。

他看透了宋江對於梁山大局的掌握,以及晁蓋勢必的失落,他不忍看到昔日的義士被篡權的一天,而梁山已經違背了他的初心,他便藉故看望母親離開了梁山泊。

他的人生理想是救濟蒼生不謀名利,正如同作者施耐庵給他安排的「天閒星」名號一樣,他的命運就是急流勇退頤養善終。《水滸傳》裡被世人只記得的是俠情仗義,而其中的冷暖人情世故,卻是悽悽慘慘戚戚呀!

之後再回歸救梁山於水火,也在大戰之前離開,原因就是在於他看透了人生追尋「正法」的追求,只不過是鏡花水月想要在人間有一番事業反抗不公實屬登天之難,因此專注於道業,得以善終。

相關焦點

  • 宋江聚義廳排座次,公孫勝看後,貧道去也,梁山從此無真情
    此時到了梁山上後,宋江也沒有鬆懈,即使他有著"及時雨""孝義黑三郎""呼保義"的名聲在外,眾人都對他趨之若鶩,他的風頭正盛,呼聲遠遠超過晁蓋,他也沒有忘記繼續收買人心,他的死黨李逵花榮等人早就期盼著他當上梁山泊的首領,因為他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他們會主動為宋江創造這樣的機會。
  • 第二章水泊梁山排座次
    水泊梁山排座次 話說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聚齊後,寨主宋江一心想要招安,可山寨的不少頭 領卻不同意,李逵那廝竟把「替天行道」杏黃大旗砍倒,阮小七更是倒換朝廷 御酒,幾番壞了招安大事。沒奈何,宋江只好把副寨主玉麒麟盧俊義、軍師智多 星吳用請來商議。 吳用看宋江眉頭緊鎖,便問 :「大哥因何事煩惱?」
  • 晁蓋私自排了回座次,讓宋江極為不滿,致使兩位好漢險些人頭落地
    自宋江上了梁山後誰是老大?名義上是晁蓋,實則卻是宋江。因為宋江已取得了梁山絕對力量的支持。他剛一上梁山,就不經晁蓋同意下令道:「休分功勞高下,梁山泊一行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上坐,待日後出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所謂主位,是支持晁蓋的力量,客位是支持宋江的力量。對比如何?自林衝到白勝,9位是晁蓋支持者。
  • 英雄好漢座次重排一下,梁山的結局未必會成這個樣子了
    提到梁山泊交椅次序,人們往往會想到「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這兩回。讀者能看到這樣一個現實,梁山英雄排座次,其實就是梁山事業的分水嶺。此前是欣欣向榮,不斷發展壯大;此後是不思發展,接受招安,然後替朝廷徵遼、打王慶、田虎、方臘,到最後走向覆滅。為什麼會這樣?根源就是排座次排出了問題。
  • 表現平平的朱仝憑什麼排到魯智深和武松之前?也不看他當的什麼官
    我們必須承認,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座次排名,是宋江個人意志最直觀的體現,所以其中有些好漢的排名,難免讓人覺得不公,比如朱武、孫立、時遷等好漢,他們所處的座次排名實際上跟他們的能力和功勞是不相符的。論武藝,魯智深和武松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朱仝的武藝雖然不差,但跟魯、武相比,多少有些差距;論名氣,魯智深和武松聲名滿天下,一個是大相國寺倒拔垂楊柳的大和尚,一個是景陽岡的打虎英雄,而朱仝的名氣顯然沒那麼大;論功勞,魯智深攜二龍山歸順梁山,使梁山更加壯大,大功一件;論交情,武松是宋江的結義兄弟,情深意重,非一般人所能及。
  • 水滸傳:梁山政權是如何一步一步落入宋江手中的
    ,負責整理文件的小官,但是宋江交友廣泛,為人豪爽,在江湖上也有一定的名聲。>宋江大鬧西嶽華山救史進魯智深,宋江每次都以晁蓋為梁山之主不可輕動為理由,自己帶著兄弟們下山。在臨死前,晁蓋對宋江說「賢弟保重,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從這就話就能看出來,晁蓋不想讓宋江接手梁山,宋江手無縛雞之力,怎麼可能捉住史文恭,但遺言已經說了,就必須執行,宋江也沒辦法。
  • 上梁山之初,宋江真的甘心坐第二把交椅嗎?
    彌留之際,他對宋江以及眾弟兄囑託後事,說:「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坐梁山泊主。」天王發話,眾弟兄自然無話可說,後雖然吳用、林衝幾人力諫宋江做了頭人,但還是暫時坐著第二把交椅。不過,為了長久之計,最後還是執行了兩條計策,即抓鬮和石碣排座次,這才讓弟兄們忠實臣服。實際上,早在宋江上梁山之初,就已經開始圖謀梁山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了。他當上梁山頭領的首次講話,提議新、舊頭領休論功勞大小,一律分左、右兩邊坐定。我們知道,當時梁山已經聚集了不少好漢。可是,一旦這樣做,左邊主位上的梁山舊人,即使加上晁蓋、吳用、公孫勝三人也不過十二人而已。
  • 如果梁山再次火併,八人幫晁蓋,二十七人幫宋江,為何晁蓋會贏?
    宋江剛上梁山,就對晁蓋的權威發起了挑戰。梁山之主晁蓋給弟兄們排座次,已經排完老二宋江老三吳用老四公孫勝,按照常理,第五把交椅應該歸豹子頭林衝。這時候宋江站了出來:「休分功勞高下,梁山泊一行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
  • 宋江為什麼費盡心機賺盧俊義上梁山?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水泊梁山副寨主盧俊義,號稱「棍棒天下無雙,馬步軍中推第一」,雖然上梁山較晚,但卻是《水滸傳》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人物。關於對盧俊義的概括,宋江說得很全面:「堂堂一表,凜凜一軀,有貴人之相;豪傑之子,力敵萬人。」——這是從軟硬體各方面給盧俊義打了滿分。
  • 李俊在泰國當了國王,為什麼沒有將倖存的梁山兄弟接過去享福呢?
    《水滸傳》中有一百零八位好漢,其中許多在招安後下場不佳,不是在徵討方臘中去世,就是被高俅暗害,只有一個&34;李俊,在一切塵埃落定後翩然南下,得了一個善終。李俊排名天罡星第26位,在潯陽江上左右逢源,水性極好,一直是梁山水軍統領,在招安之後,他於徵討方臘的過程中立下大功,率軍攻打湖門,又擒住了方臘的守將吳值,之後他要通過詐降的戰術協助了宋江大軍破城,是平定方臘之亂的主要功臣。
  • 宋江,真的是忠義黑三郎嗎?
    一本《水滸傳》,一百單八位水泊梁山好漢,忠義堂前排座次,北徵大遼,南滅方臘,看似忠君護國,但認真讀下來,宋江在梁山的做為,聽其言容易,觀其行不易,宋江好像還真不是我們一貫印象中的那個替天行道的人詩一定是宋江心路的真實反應,而自從怒殺閻婆惜流落江湖這段歲月裡,宋江意外的結實了大批的江湖好漢,也上了幾次梁山,宋江心裡清楚,造反的人員、地址都已準備妥當,自己能否一呼百應,山頭能否做大做強,都需要他邁出這一步,邁出第一步,要麼萬劫不復,要麼成功上位。
  • 梁山當年的改革
    梁山108將聚義後,眾好漢座次排定,待遇按月發放,日子過得倒也安穩舒心。一日宋江的媽媽找到宋江說,你哥哥宋清在家閒的慌,你是山寨的一把手,好賴給你哥哥找個事做。那宋清到任後,只是看管槍械,清閒自在待遇又高,天長日久,眾頭領不免生出不平之意,特別是李逵嘴無遮擋,醉酒之後常常發牢騷,質疑宋清的步兵頭領待遇!話說潘金蓮看到武大整天在外忙碌,一天到晚早出晚歸,也掙不了幾個錢,心想既然宋清能謀個好差事,何不找找在梁山主管後勤的武松,也給武大找個活幹。武松得知後心想,既然宋清能幹得軍械庫保管員,武大哥哥不能做火房的炊事員嗎?
  • 仗義的梁山弟兄,要命的宋江,「義」字怎麼就成了一把殺人的刀?
    聚義廳不但梁山有,桃花山也有,清風山也有。既然是聚義,大家聚到一起,憑的就是一股子義氣。可是桃花山搶親,清風山搶人,王倫要攆走林衝,怎麼都不像聚義的樣子。直到晁蓋上了梁山,聚義廳的名才算副了實。隨後,劫了生辰綱,事情敗露,晁蓋殿後,燒了自家莊院,七人上了梁山。然後就是報答宋江、朱仝,解救白勝。山上以後的的晁蓋,在林衝眼裡看來,仍然是疏財仗義。直到宋江上山,晁蓋一直是疏財仗義。那麼晁蓋的目的是什麼?沒有目的。
  • 宋江要奪權時,晁蓋立馬就反擊了,為何最後他還是輸了
    張橫、張順、李俊、童威等十多位好漢上山,所以晁蓋重新要給弟兄們排座次。這時候,晁蓋讓吳用做了3頭領,公孫勝做了4頭領,接下來肯定就是林衝了,然後才能是花榮、秦明等人,但這不利於宋江的利益,所以他阻止了晁蓋繼續排座次。宋江說:「等弟兄們日後建些功勞了,再給他們按功勞排座次。」
  • 宋江文武不精,靠什麼手段籠絡住了梁山眾多好漢?
    唯利是圖的李逵從此抱住了宋江的大腿,李逵也成了宋江死心塌地的打手型跟班,原先的死黨戴宗只能靠邊站。按照宋江的邏輯,孝父母才能忠國家!可以說孝是宋江為招安之路鋪陳的親情牌。在梁山,宋江用孝道當做穩住軍心的手段。宋太公被接上山後,梁山好漢的家眷也紛紛上山。宋江對家眷們照顧得無微不至。父母的心被籠絡了,相當於打出了一波催淚的親情牌,好漢們自然更樂於為梁山賣命。
  • 他的排名曾在林衝之上,一直被宋江打壓,死得很窩囊
    《水滸傳》中梁山有一百零八條好漢,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宋江、李逵、林衝、吳用、武松、魯智深、花榮等人。在攻打方臘之前,雖然他們經歷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鬥,但是從沒有折損一人。然而在徵討方臘之戰中,卻有五十九名頭領戰死,還有十一人病死,損失慘重。
  • 梁山好漢排座次之秦明
    秦明秦明坐在梁山上的第七位是最恰到好處的,也基本上沒什麼爭議。論武功,秦明絕對是梁山上前八位。論資歷,秦明作為青州派系的代表,上山也較早。論戰功,秦明也是常勝之將。所以秦明坐到第七位,是沒有任何人有意見的。
  • 梁山好漢排座次之董平
    董平是梁山的五虎上將之一,所以可見他本領高強。如果按照武藝來說,董平至少要進前十二位。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董平上山晚,資歷低。所以堂堂一個五軍五虎將居然排在了馬軍八驃騎的後面。考慮到上山後董平一直是先鋒大將,而且雙槍的本事確實不俗,宋江也就把董平安排在了第十五位,算是有拉攏之意。
  • 敬佩《水滸傳》裡面的宋江,他力排眾議去詔安,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有的人認為宋江講義氣,孝順,忠君愛國,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宋江自私無情,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而斷送了梁山泊眾好漢的性命,其實小哥認為,宋江最後力主詔安,其實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而善於排兵布陣的朱武,因梁山泊座次問題,很長一段時間默默無聞。或許會有朋友說,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出身草莽,他也成就了一番霸業啊,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朱元璋身邊的人,比如劉伯溫,徐達,藍玉等等人才,並且在朱元璋一步步問鼎天下的過程中,他吸納了很多士紳和大儒,正是在如此多的人輔佐下,朱元璋才能成就霸業。同樣是草根團隊,宋江的108將豈能和朱元璋的團隊相比?
  • 朱仝義釋晁宋,卻要他們當面領情,少數得到善終的梁山好漢之一
    要說梁山好漢,多數路見不平,行俠仗義。比如說花和尚魯智深,放著好好的提轄不做,為救金氏父女,最終落得個顛沛流離。魯智深的古道熱腸,一百零八個英雄當中,也是排的上號的。很多梁山兄弟都是從他手下逃生,才得以保命性命,其中就包括梁山的兩位魁首託塔天王晁蓋和及時雨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