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中的皇帝基本沒好人,比如《倚天屠龍記》中陰險的朱元璋、《書劍恩仇錄》中狡詐的乾隆,而《鹿鼎記》的小玄子是正面形象。遺憾的是,金庸只寫到康熙皇帝的青少年時期。
康熙皇帝執政61年,執政時間在中華帝國史上排名第一,他在疆土開拓、民族融合等方面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留下的印記至今仍在。
首先,康熙對三藩之亂的強硬讓中國沒有發生南北分裂。
周星馳版《鹿鼎記》中的康熙
1、六親不認、死磕到底
《鹿鼎記》中寫了吳三桂造反,但並沒有寫平三藩的過程。實際上這場戰爭持續了8年,過程驚心動魄。
康熙12年(公元1673年),吳三桂起兵。當時,年僅20歲的康熙態度非常強硬,立即將吳三桂滯留在京城做人質的兒子吳應熊、孫子吳世霖絞死。
真實的吳應熊是個性情軟弱的公子哥,老婆建寧公主是皇太極的女兒、康熙的姑姑。吳三桂造反前曾秘密派人動員他回昆明,但吳應熊過慣了太平日子,腦子壞了一直滯留京城,他也不掂量掂量造反是什麼罪。
吳三桂一反,康熙六親不認,殺死了姑父和表兄弟,並昭告全國,表明立場,發動全國兵力跟吳三桂死磕。
央視《康熙王朝》中的少年康熙
2、不肯劃江而治、拒絕南北朝
康熙15年(公元1676年),吳三桂起兵3年,佔領了雲南、貴州、廣東、湖南、四川以及江西的部分地區,已經飲馬長江了。而耿精忠也佔據了福建和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區,與之呼應。加上甘陝的王輔臣、臺灣的鄭經,清廷的半壁江山都丟了,統治搖搖欲墜。
吳三桂想與清廷劃江而治,如果那樣中國又將出現南北朝分裂的局面,而且是滿漢兩個政權。
康熙皇帝堅決不答應。
清軍和吳三桂的主戰場在湖南,康熙皇帝甚至準備御駕親徵去前線平叛。
康熙17年8月(公元1678年),吳三桂病死,形勢急轉直下。公元1681年,清軍進軍雲南,為期8年的「三藩之亂」最後平定。
三藩之亂示意圖
3、不怕事、敢擔責
應該說,這場內亂康熙有責任。孝莊太后給他的計劃是「拖」,吳三桂都61歲了,小皇帝風華正茂,過幾年熬死吳三桂(確實沒活幾年),群龍無首好收拾。但年輕人按捺不住,急著削藩逼出大禍。
朝中一開始還有人建議處死那些提議「削藩」的大臣,學習漢景帝誅殺晁錯,但康熙堅決不同意,也不許再議論此事。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康熙的性格非常強硬,惹了事、但不怕事,確實和歷史上很多帝王不一樣。
陳小春版《鹿鼎記》中的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