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未寫完的康熙:千古一帝留給中國的印記(一)

2020-11-19 麻雀歷史

金庸作品中的皇帝基本沒好人,比如《倚天屠龍記》中陰險的朱元璋、《書劍恩仇錄》中狡詐的乾隆,而《鹿鼎記》的小玄子是正面形象。遺憾的是,金庸只寫到康熙皇帝的青少年時期。

康熙皇帝執政61年,執政時間在中華帝國史上排名第一,他在疆土開拓、民族融合等方面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留下的印記至今仍在。

首先,康熙對三藩之亂的強硬讓中國沒有發生南北分裂。

周星馳版《鹿鼎記》中的康熙

1、六親不認、死磕到底

《鹿鼎記》中寫了吳三桂造反,但並沒有寫平三藩的過程。實際上這場戰爭持續了8年,過程驚心動魄。

康熙12年(公元1673年),吳三桂起兵。當時,年僅20歲的康熙態度非常強硬,立即將吳三桂滯留在京城做人質的兒子吳應熊、孫子吳世霖絞死。

真實的吳應熊是個性情軟弱的公子哥,老婆建寧公主是皇太極的女兒、康熙的姑姑。吳三桂造反前曾秘密派人動員他回昆明,但吳應熊過慣了太平日子,腦子壞了一直滯留京城,他也不掂量掂量造反是什麼罪。

吳三桂一反,康熙六親不認,殺死了姑父和表兄弟,並昭告全國,表明立場,發動全國兵力跟吳三桂死磕。

央視《康熙王朝》中的少年康熙

2、不肯劃江而治、拒絕南北朝

康熙15年(公元1676年),吳三桂起兵3年,佔領了雲南、貴州、廣東、湖南、四川以及江西的部分地區,已經飲馬長江了。而耿精忠也佔據了福建和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區,與之呼應。加上甘陝的王輔臣、臺灣的鄭經,清廷的半壁江山都丟了,統治搖搖欲墜。

吳三桂想與清廷劃江而治,如果那樣中國又將出現南北朝分裂的局面,而且是滿漢兩個政權。

康熙皇帝堅決不答應。

清軍和吳三桂的主戰場在湖南,康熙皇帝甚至準備御駕親徵去前線平叛。

康熙17年8月(公元1678年),吳三桂病死,形勢急轉直下。公元1681年,清軍進軍雲南,為期8年的「三藩之亂」最後平定。

三藩之亂示意圖

3、不怕事、敢擔責

應該說,這場內亂康熙有責任。孝莊太后給他的計劃是「拖」,吳三桂都61歲了,小皇帝風華正茂,過幾年熬死吳三桂(確實沒活幾年),群龍無首好收拾。但年輕人按捺不住,急著削藩逼出大禍。

朝中一開始還有人建議處死那些提議「削藩」的大臣,學習漢景帝誅殺晁錯,但康熙堅決不同意,也不許再議論此事。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康熙的性格非常強硬,惹了事、但不怕事,確實和歷史上很多帝王不一樣。

陳小春版《鹿鼎記》中的康熙

相關焦點

  • 金庸先生筆下的真實歷史人物(《鹿鼎記》篇)
    金庸先生的小說,蘊含了歷史的同時也賦予了中國傳統文學;借組獨特的武俠文化語言把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歷史終歸歷史,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鑑於現今許多人將《三國演義》當成正史來述說,因此寫下這篇文字,以區別真實的歷史中與金庸筆下人物的真真假假。
  • 康熙大帝●卷一(奪宮初政)開篇楔子
    全卷著力刻畫康熙一朝的重大歷史事件,用生動的藝術形象,突出表現了康熙在各種矛盾的漩渦裡運籌帷幄、力挽狂瀾的英雄本色。肯定了他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為統一祖國、開創王朝鼎盛局面所做出的歷史功績,也指出了作為皇帝的康熙因個人性格缺陷和歷史局限,給中國歷史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1.
  • 金庸真的在鹿鼎記吹清朝嗎?事實上除了康熙外沒有不被黑
    常有人說金庸在《鹿鼎記》中吹清黑明,黑明或許有,然而對於清朝,金庸給予讚美吹捧?實際上在整個鹿鼎記,大清王朝上上下下,除了康熙皇帝外,基本黑了個遍,當然了,在這部小說中,只有康熙和陳近南兩個是正常人,在碰到韋小寶時不會被降低智商,本文就來說一下《鹿鼎記》是如何黑康熙朝的文武大臣的。
  • 從幾部金庸小說,來看看中國幾個朝代的更替
    每讀一次金庸小說,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體會,金庸小說除了變化莫測的神奇武功之外,最吸引筆者的地方莫過於一些真實的歷史人物的代入,給人有種感覺,就是可能真的是這些小說中的主人公,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從《天龍八部》說起,背景是北宋哲宗年間,此時民族矛盾到達了頂峰,主人公之一的蕭峰正式這個矛盾爆發的中心點,蕭峰的「蕭」正是此時國力日漸強盛的遼國的大姓,遼國的皇帝當時姓耶律,他的母親就姓蕭。
  • 秦始皇:朕,為何會被稱為千古一帝?
    想必大家都看過電視劇《大秦帝國》,第一部:裂變,第二部:縱橫,第三部:崛起,總的來說非常精彩引人入勝,尤其是第一部堪稱經典,創業之初何其艱難,孝公求賢令更是值得大家一讀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 《鹿鼎記》中,康熙對韋小寶的情義是真的嗎?
    金庸是第一個在武俠小說中把皇帝當主人公來寫。他在《鹿鼎記》中刻畫的康熙皇帝便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範。 。康熙不是俠士,但他會武術。十幾歲的時候,他以「小玄子」的名義與韋小寶比武,武功還不錯。金庸寫了關於康熙
  • 康熙曾六下江南
    金庸小說《鹿鼎記》中,講到了一代帝王康熙與青樓小子韋小寶之間的惺惺相惜、相互扶持的故事。然而生性不安的韋小寶終是過不了官場生活,不久後辭官就到了江南去了。其實,康熙六下江南是為了治河、導淮、濟運。如今有些小說,影視,為了增加娛樂性,將史實塗抹得似是而非。
  • 梁羽生金庸曾經摯友!為何失和
    例如說金庸是「現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則有濃厚的中國「名士氣味」;雖然二人都「兼通中外」,但金庸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較重,而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的影響較深;雖然同屬「新派作家」,但金庸的故事情節變化多,而梁羽生的寫作手法則比較平淡樸實,雖有伏筆卻不夠曲折離奇。論及金庸在詩詞、回目方面的「缺陷與不足」,佟碩之拈出 「宋代才女唱元曲」來。
  • 古龍與金庸
    說到武俠,古龍與金庸是當之無愧的「雙子」宗師。(一)浪子古龍。浪子就是要喝最烈的酒,睡最美的女人,出最快的刀。酒色財氣,快意恩仇。俠者金庸。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大俠也是人,有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二)古龍是浪子。很早就混跡於江湖,醉臥青樓妓院,醒來三教九流。小時候因家庭離異而輟學,後加入黑社會成為「小混混」。
  • 《鹿鼎記》建寧公主原型,並非康熙妹妹,但真的跟和尚有曖昧
    《鹿鼎記》是金庸武俠小說封山之作,也是整個金庸武俠作品中最特殊的一本,與以往的俠義不同,《鹿鼎記》塑造的主角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俠客,而是一名油滑輕浮的小混混。康熙元年,吳三桂還被晉封為親王,這也是清朝第一個成為親王的漢人,幾乎也是空前絕後的殊榮(尚可喜在吳三桂造反時被晉封親王,但時間不長,很快也被剿了)。
  • 為什麼是康熙這個大仲馬」
    今天這幾本都是老康的CP文,都是女主有點玄幻修仙文,喜歡看的親可以收藏下~《清穿之蒙古皇后》作者:布偶珊瑚簡介:帶著慈航靜齋三件法寶的顧芳怡穿越了,成為了那個在康熙九年就死去的慧妃博爾濟吉特氏,原來這個歷史上慧妃的死居然和康熙有關
  • 被金庸誤導的「喇嘛教」
    長大後回頭看金庸的所有作品,卻發現這裡頭夾帶了不少金庸自己的私貨,看得出他是個民族主義者,或者說他是一個反民族主義者。他的第一大英雄人物是契丹人喬峰,英雄事跡可歌可泣;第一大美女是個維吾爾族少女香香公主,國色天香,傾國傾城。
  • 新郵預報|S272 金庸小說(2020年10月30日)
    金庸創作的十五部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精彩紛呈,膾炙人口,讀者遍及全球,有「凡有華人之處,就有金庸小說」之盛譽。中國澳門郵電局於2020年10月30日,以《金庸小說》為題發行新郵品,藉發行郵票向這位蜚聲世界文壇的著名文學家致敬。郵票一套4枚郵票及1枚小型張。
  • 《讀金庸,侃武俠》之《書劍恩仇錄》(一)
    第一回 古道騰駒驚白髮 危巒擊劍識青翎 金庸第一部小說處處有向古典、舊派擊技小說和新派小說先驅梁羽生學習的痕跡,用對聯體作為回目,便是其一。與梁羽生深厚的詩詞功底與嫻熟的對聯技巧相比,對聯回目並非金庸所長,到了第三部便再也不用,而梁羽生幾乎是一用到底。
  • 多倫故事(1)·持續六天的多倫會盟,康熙將漠北蒙古納入版圖
    明末清初,在今日蒙古地區分布著三大勢力:漠南蒙古又稱察哈爾部(內蒙古)、漠北蒙古又稱喀爾喀部(外蒙古),漠西蒙古又稱厄魯特部(西蒙古後來升級為準噶爾汗國)。漠南蒙古問題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解決,劃入了清朝版圖。天命九年(1624年),清朝中央政府開始仿照八旗制度在內蒙古地區推行盟旗制度,由中央委派大臣直接節制,稱為內屬蒙古,這就是今天內蒙古一詞的由來。
  • 揭秘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老」姐姐戀愛秘史(附:音樂)
    金庸武俠人物傳2:《天龍八部》之無崖子、李秋水、天山童姥(中-2)續【(中-1)】:)最難得是金庸先生對《紅樓夢》的學習真是非常到家!在其他篇章,如:到了《天龍八部》快結束的第48回(全書共50回),還有涉及李秋水、大理無量山的內容出現!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關於他們三位——無崖子、李秋水、天山童姥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描寫,特別是在線索和伏筆的設置等方面——金庸先生是運用的最複雜、最巧妙!
  • 以俠義著稱的金庸小說,為何塑造了韋小寶這樣一個痞性十足之人?
    文 / 文史怪金庸先生曾對他自己的小說進行評價時,用這樣一句話來進行了簡單概括,即「長篇的比短篇的好,後期的比前期的好。」而眾所周知,作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小說中的最後創作的一部、也是篇幅近似最長(略短於《天龍八部》)的一部的《鹿鼎記》,無疑就是金庸眼中的最好的一部了。
  • 金庸小說就是爽文?這個時代始終低估了它
    1987年,一位已經封聖的中年人來到香港,朋友沈君山給他講了曲洋和劉正風一正一邪兩位小說人物的故事,中年人對此大感興趣,拿起《笑傲江湖》從此便放不下來,看完《笑傲江湖》,又翻開了《天龍八部》,直到他突然醒悟,不能再沉迷了,否則自己的棋藝就會被耽誤。這位便是中國&34;聶衛平。還有一位企業家,他也在80年代接觸金庸小說,從此成為堅定不移的粉絲。
  • 《康熙王朝》中的牛人周培公是否真有那麼厲害?哪些事件是虛構?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二月河小說《康熙大帝》及根據這本小說改編的歷史大劇《康熙王朝》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可以說是《康熙王朝》故事前期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周培公在劇中描述出來的非凡才幹也讓他在網友中有了相當強大的粉絲團體
  • 金庸:大鬧一場,悄然離去,他的故事比小說更傳奇
    海寧查氏是望族,康熙年間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近現代査家還出現過實業家査濟民,教育家査良釗,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詩人查良錚(穆旦)等。在書香環境的薰陶下,金庸度過了安逸的童年時光。男孩子都淘氣,但他不同。家裡藏書多,他便整天泡在藏書堆裡,讀得廢寢忘食。父親怕他讀出毛病,便想方設法讓他出去玩。有一次,父親拖他出去放風箏,放著放著,一回頭,查良鏞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