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北方小城裡的高中生和跑車及通緝犯的小故事(上)

2020-08-27 過隙白駒0002


三十年前,我在北方的一座小城裡讀高中。

那時候,我還沒有見過特別好的車,京城裡這些寶馬奔馳在我們那兒絕對見不到影蹤,偶爾看見一輛桑塔納大家也唏噓不已。

可是有一天我看見一輛跑車從我的面前開過去了,那是一輛真正的跑車,紅色的,敞著蓬,同時也有著我從未見過的速度,就像一道紅色閃電一閃而過。那閃電在我眼前就是閃了閃,而在劉猛那兒,就不光是眼前一亮的問題了。在短暫的失神之後,劉猛在我身吧唧了半天的嘴。這小子從小就喜歡車,各種名車的圖片收集了不少,沒事兒總是跟我侃車。多年以後劉猛開著寶馬接我吃飯的時候,卻再也沒跟我侃過車。

那一整天劉猛的眼睛一直炯炯有神,泛著紅光,估計是被那紅色跑車照的。在課堂上也總是走神,我踹了他幾腳,也沒讓他清醒過來而逃脫被老師罰站在教室門外的命運。我知道他在門外的時候一定是還在想著那輛跑車。

那個夏天是個多事的季節,作為一個擁有眾多煤炭的城市,我們的很多事情也和這黑乎乎的傢伙脫不了干係。那年夏天,我宿舍一哥們兒的父親在井下被黑乎乎的煤炭砸個正著,一命嗚呼。在礦上死個人不算什麼大事情,礦長答應給他們家補償,還要為他在農村的母親安排個工作,但是為了安全率,他父親的死卻被瞞了下來,這樣他們家領到了一筆不明白的錢,父親的喪事卻未得什麼大操辦,不過對於一個普通礦工,也就是這樣了。

而我另一個同學的父親的死,似乎就太轟動了些,他父親是市裡的一把手,卻在要提升前的歸途中被運煤的大車撞了個正著,他的黑色轎車被徹底擠成了一團,裡面的人也就可想而知了。多年後談起這起車禍,仍有不同的版本流傳著,我卻一直沒有正面問過我那個同學,因為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礦工的兒子一樣失去了父親。

其實那個夏天還有一件大事情,就是通緝犯。通緝犯其實也並不少見,至少在我們那個城市裡是這樣。這就和我們那裡的民風有關,這個小城市裡的民風一直很彪悍,而在十年前簡直可以說是野蠻。在那裡,吵架並不多見,因為大家覺著吵架浪費時間,直接動手好了。談到打架,赤手空拳的也少見,全都是掄傢伙的。因此,見紅的命案也不在少數,而這殺了人的,也通常不會乖乖就擒,於是經常可以見到通緝的告示。對此,小城裡的人們也似乎司空見慣,處變而不驚了。沒什麼大不了的,日子還不是一樣的繼續著。

下了晚自習後,我喜歡和劉猛等幾個哥們兒到操場上坐一會兒,夏天的夜風清涼而溫柔,緩緩撫過我們被功課繃緊了的神經。那時候我就是操場上談話的中心,這和我從小喜歡講故事多少有點關係,今天我依然有這個習慣,可惜聽眾遠沒有當初那麼執著了。

那天晚上,夜風還是像以往那麼吹著,空氣中還殘留著一些白天的燥熱,可是我多少感覺到了有些不同。於是我忽然想起了通緝犯的話題,我告訴大家我曾經見到過一個,那是在全市的中學生運動會上,兩個學生幫會大打出手,還動了刀子,一個小夥子在離我們5米遠的看臺上手刃了一個與他年紀相仿的年輕人,那天陽光很強,他手中的刀和鮮血一樣的醒目和晃眼。後來殺人者在通緝了一天後主動自首了。確切的說,我見到的是被通緝前的通緝犯。大家紛紛嚷道,這不算,這不算,這件事我們也知道,只不過沒有親眼得見而已。

相關焦點

  • 九十年代北方小城裡的高中生和跑車及通緝犯的小故事(下)
    「上禮拜。」「別瞎扯了,最近市裡都沒有通緝的事情,你怎麼見了?」「我就是見到了。」「別吵了,聽劉猛講講唄。」我果斷地阻止了爭吵,因為我確實很好奇。劉猛努力地回憶著:是上禮拜三,不,是禮拜四。吃完晚飯後,你們都說打會兒球然後上自習去,我頭特疼,就從後門翻了出去,想出去遛遛,結果就碰到了通緝犯,後來我不是上自習都來的挺晚的嘛。
  • 北方小城,一個過來人的回憶(之三)
    南 城 的 那 些 事(紀實小說) 阿 蘭小城的城南,就是那條著名的大江。不知道小城有沒有過南城門、南城牆,反正小城裡的人呢,都愛叫緊挨著大江的那一片兒地兒為城南。大江啊,他信步的從北方省的東南方走來,不曾做過盤旋和停留,但卻單單的在小城的城南這裡,多情地慢下了腳步,似乎探頭探腦的在窺視著小城。並且就在這裡彎了過去,一頭向著北方,而後,又在離小城城北不大遠的地方向東去了。
  • 80年代高中生打普工30年苟且生活
    我的奶奶出生於地主家庭,爺爺是村裡出名的識字先生,年輕時任村裡的會計,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整個中國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生活相對於本村人已經算是富裕家庭,膝下五個子女學歷在當時也較同齡人高,培養出了兩個高中生,一個職業學校畢業,一個初中生,一個小學生。我主要說一下兩個高中生和職業學校畢業的人生經歷。
  • 北方小城,一個過來人的回憶(之五)
    雖然那個年代已成過往,賣「大力丸」的,已成為昨天的故事,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無論從事那個行業,沒點真本事,混口飯吃都費勁,哪怕是賣「大力丸」...... 北 門 口 閒 話(紀實小說) 作者 阿蘭北門口從來就不是個太熱鬧地方,有限的幾次
  • 軍婚:重生九十年代北方農村,追回前世忠犬,靠秘方發家被他寵翻
    大家好,又到了給大家分享小說的時間了,作為超級喜好網推小說的我,思考良久決定把自己閱讀之後覺得優秀的小說分享給大家,如果你喜歡可以點擊書籤觀看閱讀,也可以對我點讚收藏哦,感謝你們的支持和鼓勵!今天給大家推薦軍婚:重生九十年代北方農村,追回前世忠犬,靠秘方發家被他寵翻!話不多說,請往下看。
  • 北方小城,一個過來人的回憶
    江水過後無痕,小城的記憶常在! (註:阿蘭的紀實小說系列,在本期起,暫告一段落,待作者陸續整理出來,會同讀者見面。在這裡,代作者感謝今日頭條的編輯老師,感謝各位熱心的讀者。作者的聯繫方式附後。)小客車上橋了,過江了,繞過江北的橋頭轉盤行駛過區政府賓館了,等了一下那個很過年前就有的紅綠燈後,司機招呼著我說:老哥哥,你到站了。我木木地下了車,跟著眾多過十字路口的人,小跑著衝過路口。然後,一個人慢慢地踱著步,歪頭轉身子地看著路兩邊上一切記憶的符號。
  • 奧運小城,我家的故事
    今年國慶探親,聽說很多以前的故事……感覺真是應證了那句話: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也是在那時候,聽父親說起在大境門門口處那個票號宅子裡的故事。當時的大姑父是年輕的國軍軍官(黃埔六期畢業,家是山東某地望族),英俊瀟灑的年輕軍官騎著高頭大馬執行搜查任務到祖宅,一眼瞥見閨中大姑,
  • 故事:九十年代,一個中學教師的相親故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農村,還時興早婚,父母就到處找人給我介紹對象。當然是有條件的,按父母的話說:最好是吃國庫的。理由:自己的兒子從小一直上學,從來沒幹過什麼活,最後好不容易考上師範吃了國庫,哪能再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幹農活,也不會幹呢!我那時年齡小,對於找對象方面沒有什麼主見,能找個吃國庫的當然最好不過了,可是我總覺得,一個老師在上世紀90年代找個吃國庫的做對象,還是有點困難的。
  • 願「艾」無憂,追憶九十年代「賣血潮」
    (本文據真實故事改變,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想要奔小康,快去獻血漿!」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原大地上掀起了一場瘋狂的「賣血潮」。頓時,村子裡如同籠罩了一層黑色的濃霧,充滿死寂與噩耗。十二歲的張軍,幼小的面孔上卻有著比同齡人成熟的神色,父親早在兩年前就因賣血患上了愛滋病,因為不願拖累這個原本就窮困潦倒的家庭,他毅然放棄治療,外出打工,一直沒有回來,也不打算回來。張軍從那時起就知道,母親遲早有一天也會離開家,因為母親當時是和父親一起去賣的血……只是他沒想到,這一天居然這麼快。
  • 九十年代的河南,人人都是許三觀,這是怎麼一回事?
    把一個處於時代變革中最底層的小市民的掙扎與無奈寫盡,小說來源於生活,生活比小說更精彩。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的河南有一個駭人聽聞的血漿經濟,就是現實版的許三觀賣血記。在80年代的中國,白蛋白的產量不過十多噸,無數嗅到商機的資本家,大規模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設備,興建血液製品生產企業。當時採用的是單採血漿的賣血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把採到的血用離心機分層,只要血漿把紅細胞回輸給賣血者,這種方式只需要檢測B肝兩對半就可以。
  • 追星星的人(連載)
    (二)小明是家裡唯一的男性後代,不過並不是唯一的後代。小明的爺爺曾經娶了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生了個男孩,也就是小明的大伯父,第二任妻子生了好幾個男孩與女孩。小明的爸爸排行老三,也就是說小明還有好幾個伯伯與姑姑。在六十年代的中國家庭裡,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 九十年代打工故事:帶一壺烈酒闖江湖,我在刀尖上過日子
    在家排行最小,年輕時曾在帕米爾高原打工。我上學晚,九歲那年才進了當地的原店小學。學校在村裡一座廢棄的舊莊院裡,共有三孔窯洞,中間一孔是兩個老師的辦公室,兩側各有一孔教室,一年級和三年級共用一孔窯洞,二年級單獨在一孔窯洞,學校簡陋破舊,用泥墩子支起來幾張粗糙的木板,就是長長的課桌。 村裡還有一座學校,叫石羊八年制學校,從四年級到初三共有五個班。
  • 九十多歲老太,因為5000塊錢,被活活氣死!
    先說說這個故事的背景,我住在一個技術學院的老校區家屬區裡,房子大多都是修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屬於超級老舊的小區(讀者忽略我的貧窮),住的大多都是學校後勤職工,前面有一棟九十年代的複式樓,裡面住的級別就高多了,這是後話!我住二樓,正對面有一棟老舊小平房,我說的九十多歲的老太就住在這棟小平房裡,據說她兒子是這學校裡退休員工,找學校裡要了這小平房裡的兩間給老娘住。
  • 北京記事|車耳營發生的驚天故事(上)
    此處山勢稍顯平緩,山坳裡種滿了果樹。西山農場管轄範圍基本都是山地,除了林場就是果園,幾乎沒有成片的農田。九十年代以前,這裡出產的「國光蘋果」和「京白梨」曾經是北京的標誌性水果,惟近些年已經絕跡。「龍泉寺」(見《北京記事|鳳凰嶺上龍泉寺的故事》),金章宗確立的「八大水院」大都是在遼國遺留的建築上改建的,其中四座就位於陽臺山與鳳凰嶺之間的山上,「清水院」位於陽臺山南麓,就是如今的「大覺寺」(見《北京記事|西山大覺寺》)。
  • 北方身高1米73女兒—初到南方有趣的體驗(上)
    尤其來到廣州第一天,就遇到一些有趣故事,下面給朋友們娓娓道來。(一)剛到廣州之後第一天(這之前,女兒從來沒有來過南方),我和女兒去附近一個大超市買東西。因為家裡離超市不遠,我們就走著過去。一路上,總有從我們身旁經過路人,盯著女兒看,甚至走過去了,還回頭頻頻張望,差點撞到別人身上。我們開始都感到有點奇怪。
  • 採擷古驛小城的記憶(8)
    採擷古驛小城的記憶(8)——鄭義研(8)大黑山上的那口井的傳說在古驛小城通遠堡,沒有人不會知道大黑山,因為她就那麼雍容壯美地矗立在我們的視線。本人在平日裡採風之餘,對當地初中的王強老師給我講述的情況卻是饒有興致。在這裡不妨娓娓道來,以饗關注我的粉絲們。
  • 90年代的童年(1):殭屍浪潮
    ,發洩般的把枕頭丟到了房間的角落,粘糊的身體發出陣陣的汗酸味,蓆子上正印著我那躺過的身影。如果這個時候跳出個殭屍,一定不用兩秒就會被曬得飛灰湮滅,光是想想都能感覺得到那皮膚在陽光下的灼熱感,然而這個時候卻有幾個光著腳丫,曬得通體黝黑的傢伙在曬場上興高採烈地跳著小皮球(跳繩),步伐嫻熟,技藝高超。
  • 老巷裡,九十歲的他依然還等著她……
    讓我的身體粘滿歷史的風塵味,讓我的腳印粘上時空的鏽跡。身著深紫色旗袍的我和著夜色,孤身一人驀然在南京路街燈下徘徊。因為寫一部三十年代的小說,想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尋找靈感。恍恍惚惚之中身後傳來了一個老者蒼老的聲音,「小詩,」我茫然回過頭,夜色燈光下的老人是那麼滄桑,單薄。一頭濃密的白髮在燈光襯託下閃閃發亮。
  • 小城故事,巴江生活
    小時候一到夏天,體育老師會帶我們到鍋底塘遊泳,那時沒有遊泳衣,穿個小褲衩在塘子裡撲騰就學會了遊泳,雖然姿勢不美觀,卻是很美好的回憶。還有鍋底塘裡充滿危險與神秘色彩的「漩塘」,傳說池塘邊曾經有個磨坊,那裡的水面下有漩渦,不管水性多好被「漩」進去了都難以脫身,據說死過不只一個人!那時年紀還小的我們,偶爾見到敢遊進「漩塘」又能全身而退的夥子,幾乎是崇拜的。
  • 小城人物系列:柳放歌(小說)
    無論是多麼清脆響亮的尖叫唾罵聲,都無法穿越小音箱發出的「歌聲」,何況柳放歌年齡大了,耳朵還有點背。柳放歌最愛去的地方,是河邊的旗山。山不高,坡度卻有些陡,他只好走兩步停一下,走得久了,就坐在路邊亭子的座椅上喘氣,然後喝兩口水。就像能掐會算一般,柳放歌爬到山頂時,太陽便升起來了。他就坐在路邊的一塊大石頭上,望著山下的小城,顫顫巍巍地打開自己挎的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