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升華

2020-08-26 嘿白咴

世上的事,本就沒有絕對。帶著有色眼鏡,或者沒有看過就僅憑几個斷章取義的片段以偏概全的,就不要說話了。其實根據小說拍出來的影視劇,劇本沒有不改編、增減的,就看是不是能夠自圓其說,就看是不是能夠讓人物形象清晰深刻。

曹丕

六歲會射(射箭),八歲會騎(騎馬),感覺還不如不解釋呢?不要在意細節,說曹丕,十歲就隨曹操出徵,這不是演義。所以,他必定早熟,尤其心智,並且心性會是波瀾不驚的沉穩。為啥?十幾歲就看屍橫遍野,看刀砍斧剁,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沒什麼更驚的了。

於濱,角色演的不少,也有演技,就是沒有大紅,不知道為什麼。於濱的曹丕,應該是很到位的。表面的傻直憨足夠立體,一個憨笑、一個垂手、一個眼神,都是那種純粹的傻老大。類似於《大明風華》裡梁冠華的朱高熾,我就是逆來順受的,來吧來吧都來吧,比方給曹植當痰盂。

但是曹丕所有的表象都是在掩蓋內心最深處的狡詐奸,在前期的曹丕身上,很少出現這種陰詐的精光,但是有!表演很到位的。這點和朱高熾不同。曹丕太不容易了,要不是張繡立功提前送走了曹昂,曹丕前景渺茫啊。就是這樣,也還有個著名神童曹衝,這也不是《三國》杜撰,曹操就是喜歡曹衝,奈何夭折。

劇中編了個曹衝被曹丕謀殺從而消除自己世子道路上的一個勁敵的故事。為了突出曹丕陰狠、毒辣、韜晦,這對於人物塑造很精彩啊。曹丕是讓自己和曹衝一起中毒的,誰也不能懷疑我,我也中毒了,真男人啊。為啥真男人?男人,就應該對自己狠一點嘛。

估計也是算到了,成人和孩子的免疫、抗毒等系統是不一樣的。從這開始,曹丕逐漸黑化(或者說漏出來),也是劇情所致,因為曹操快到點了。給曹衝守靈的那段足夠精彩:既內心有鬼、恐懼無比,又必須守靈祛疑、樹立賢兄形象,都是演給爹看的。

往後的曹丕逐漸少了早期的那些傻呆萌表情,多了一些木訥直視的神態,眼珠子是心靈之窗,轉的勤快了給人不踏實的感覺。所以我認為那種木訥是掩蓋真實的內心波動的最佳神態。我不轉悠,你猜我想啥?猜去吧你。

還有比較經典的一個鏡頭是被司馬懿看破機關,說曹丕是:潛龍。那時候有一瞬間,轉瞬即逝的亮點:藏得夠深還是被看出來之後的震驚複雜心情。最後「賴帳」那一段也內外的到位,不過哭戲過關的人(前提是哭戲過關),哭戲上就不如微表情精彩,你細品是不。

《三國演義》的曹丕表演的用力過猛。過於精明了,看那雙眼睛,滴流圓、賊拉亮,比他爹都精的既視感。你這樣的孩子在曹操面前裝傻憨,那是找事的吧。不過舞臺效果好,一看就是壞人。符合褒劉貶曹的主旨:君子下,小人上,貶曹魏之極。過分渲染後的感覺是小人作風,而不是權力爭鬥。

於濱的曹丕後期就稱帝了,一馬平川最多吐個血,不如前邊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能體現演技。但是總體來說曹丕這個角色稱得上塑造很成功。

我認為這一段是給這倆人定性的一個精彩段落:精的裝傻,狂的沒邊。

曹植。

一個被說成獨囊天下一鬥才中的八鬥的人,作為一個大詩人的他爹都懷疑他洗稿、僱槍手,所以曹植得是個很有點尾巴翹天上的感覺的人物才行。《三國演義》的曹植太謙謙君子了,這可是差點被封為世子的人,十幾歲也跟著出徵了,經歷過踏荊州、戰赤壁的人。曹植是有相當抱負的人,不是白衣書生。

年輕人,要是有個一技之長,且勝過周圍同等技能圈子的人,如果身份再高貴點大家都捧著,那麼那種少年輕狂的勁頭更是爆裂膨脹的一覽無餘,《三國》曹植有這個氣質。所以曹植面對他那個徵戰八荒的爹質疑他作文僱槍手的時候,直接回懟:出口成論,下筆成文,我需要僱槍手?其實自古以來,望子成龍就是家長們的心願,最初能讓家長欣慰的就是文化課,文化課裡面最早展露的是文科方面,大概率。比方:幾歲識多少字,幾歲背多少詩,幾歲一天寫2000首詩(這有點傷害牛)

並且,中國古代文人們還好喝兩口,喝的越嗨是靈感越足。所以小白百酒詩鬥篇嘛,好像是這麼說吧,我也喝了點所以不要在意細節。曹植也是個酒漏子,加上作文寫得好他爹喜歡,就有點任性膨脹,喝了桶啤酒就想著仗劍走天涯,驅車碾禁道,擅開司馬門(就是個名,無所謂什麼門)。

《三國》裡闖司馬門的一段,曹植那股驕狂幾乎達到頂峰,氣勢狂躁盡顯。題外話,闖司馬門這裡還有個演技炸裂的角色是苟或(怎麼樣,你要不注意,你就不知道我寫的誰),另談。

最後,就《三國》劇曹植這個角色的經典,我個人認為不是「七步成詩」,而是指斥許褚下跪參拜那段。大多文人有傲骨嘛,又是殺入世子爭奪戰總決賽的選手,你許褚跑我家裡抓我,還殺我門衛?我現在就算是魚肉,還沒有被官方廢黜,我管你虎侯還是溫侯,給我跪下唱徵服。好了,加上許褚本人是個嚴謹守法的好幹部,所以,曹植贏得了最後的尊嚴。

之後的《七步詩》就是精神上完全放棄抗爭了,保命而已。所以從性格和行事特點來看,《三國》的曹植形象更全面、細膩一些。

荀彧(又說叫苟或,差不多少,怎麼順口怎麼來)

這個人其實屬於人格分裂型的。你說你老早跟著曹操,你對「奉天子令不臣」應該吃的很透,就算不知道,後來都變成「挾天子令諸侯」了,你還沒事兒。直到最後,所有的既成事實都擺在那兒了,只差一個可有可無的合同的時候,你跳出來不願意了,你這不是坑人嘛。

其實所有劇裡面的轉變都太突兀了,沒有一個順理成章的過程,或者說前期荀彧本人的思想框架和政治理念表達不夠明確,導致後來的分歧很難讓人接受(包括給了荀彧更多戲份、王勁松老師演繹的更加細膩的《大居士司馬懿》中的荀彧)。或許是因為我沒法切身體會到古人那種忠君愛國的心理吧。你可以殺伐決斷、可以排除異己、可以大權獨攬、也可以不鳥皇帝當傀儡玩兒,但是你就是不能直接去表現,這不是當那啥還立那啥嘛。當個「公」而已,就幾十年基情不顧撕破臉了,袁術都能自立,曹操不能嘛。

不理解是我個人的問題,不能說人家角色的問題。《三國》裡給了荀彧這個角色足夠多的戲份,出場跨度更是長的幾乎可以算作是半個主角了。性格穩重,思維縝密,顧慮周全,察言觀色,臨危不亂,行事果斷等等,這些作為謀士的褒義詞幾乎全部在荀彧身上體現出來過,也算是給真實的荀彧一個交代了。

借許褚之刀去逼殺貂蟬,夠陰的,完事再去打圓場;許褚殺許攸給許褚解圍時對曹操那番說辭下的表情,既有試探補充,又有機謀算盡;世子之爭時候的眾多鏡頭下的進退有度、恰到好處時的神態,等等,這個荀彧很好了。其實除了武戲看動作,演員讓人認可的就是文戲的演繹。這裡面精彩的又數演員對角色心理變化分析之後,通過外在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眼神神態表達出來最為過癮。

這也是年輕演員為什麼總被懷疑的一個點:你沒有那些人生閱歷,年齡達不到,無法去體會那些心理變化。更何況現在很多都是流量派的,每天幾乎不玩兒專業,你更談不上什麼演技。李建新算得上老戲骨了,所以從劇本規劃的圍牆框框裡看,我不認為他的荀彧比王勁松的差,這裡面有個編劇、劇本問題。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可圈可點的,反正對於我這個業餘影視劇觀眾來說,角色很成功了。央視版《三國演義》的幾個被人津津樂道的重要角色,被奉為經典的重要原因之一,無一不是演技到位。話說回來,所謂一千人的眼中有一萬個哈雷摩託,有分歧是肯定的,主觀各有所好,喜歡就好。

看來,演員演員,有能夠被觀眾記住、認可,甚至稱頌、流傳的角色,基本是和專業分不開的,演技必須過關。有些流量的東西,或許爆發力很強,短時間內能夠打破某種記錄的存在,但是經不起回味,不鹹不淡都算不上。其實,哪個行業又不是如此呢?

對於曹丕和曹植,你更喜歡誰? 單選
0
0%
曹丕
0
0%
曹植
0
0%
甄姬

相關焦點

  • 期待下一場《三國志》盛宴:《三國演義》有憾,《三國》存遺
    重拍《三國》,你希望順著什麼思路來展開?其實不必說「經典已有、來回翻拍」,等等,這些話。一個《西遊記》能延伸出眾多新思路,三國也可以。當然,神化的可塑性要強很多,只要你自圓其說,也沒有什麼合不合理。因為本身現階段的科技就講不清神論的理。
  • 看過《三國演義》和《三國》的角色人物對比嗎?五虎篇
    然而,但是,就這百十年的歲月中,有眾多的人物被代代相傳,三國時間段中的人物也幾乎算是近現在中國普及度最高的歷史人物群,這與這段短小卻精彩紛呈的歷史分不開,再就是得感謝羅貫中了, 假如沒有《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恐怕不會是婦孺皆知的這種情況。
  • 電視劇老版《三國演義》和《新三國》,哪個更好?
    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的人氣應該是最高的,即便沒有讀過三國的人,或多或少也能說出幾個三國人物。改編自《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不少,其中94版三國演義和新三國的知名度應該是最高的,這兩部作品也經常被拿來做對比,有人喜歡老版,也有喜歡新版,那麼,老版三國和新版三國哪個更好,都有哪些亮點呢?老版《三國演義》好在哪裡?
  • 《被誤解的三國》:小說裡的「假三國」和其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
    顯然,小說比真正的歷史傳播的更加廣泛,比如《三國演義》讓很多人對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歷史,有了很多的了解。但是,卻也存在很多誤解。當看到《被誤解的三國》這本書時,才知道,原來之前從電視劇或者小說裡了解到的三國人物及其事件,並不是完全跟真正的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吻合。
  • 還在沉迷新三國的宏大場面?看看老版三國.....
    小編近期看閒來無事看完了老版的三國演義,而在十年前小編曾完整的看過新版三國。如今看來,兩部三國確有很大的差距,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兩部三國的不同與差距。從評價來看,多數人更傾向於老版的三國,之所以認為老版的較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演員的選擇上,老版三國很多演員都不是很火的演員,而是面向全國進行,幾乎所有的演員都是按照原著的描述來挑選的,他們的演技和氣質都很符合所扮演的角色。
  • 從《三國演義》到《新三國》,贏在思路開拓,輸在人物塑造
    總結來說,從《三國演義》到《新三國》,贏在思路的開拓,但輸在人物的塑造。不一樣的視角講述不一樣的內容,《新三國》不在原地和經典爭鋒如果問小說《三國演義》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我想很多人都會回答是漢末時期群雄爭鋒的故事。
  • 三國裡的人物如果看到《三國演義》會有什麼反應?
    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三國吧,大家無論是看過電視劇,還是讀過小說,或是玩過遊戲,都會了解到三國時期的一些故事,裡面很多人物,故事情節大家都十分熟悉。但是《三國演義》本身是一部小說,它和歷史是有著出入的,有很多情節,根本歷史上根本都沒有,只是小說根據作者的一些誇大手法編撰出來的,《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歷史和真正的三國歷史是有一些區別的。
  • 1994版《三國演義》與2010版《三國》的十勝十敗
    話說2010版《三國》(以下簡稱「新版三國」),呃,其實已經不新了,說新版是相對於1994年的舊版《三國演義》而言的。說真的,王扶林的1994版《三國演義》(以下簡稱「舊版三國」)真的非常好,雖然也確實存在不少硬傷。比如武打特技什麼的,也太「初級階段」了!
  • 有人不惜毀容,有人差點送命,《三國演義》電視劇不為人知的故事
    為什麼呢,首先三國演義跟西遊記、紅樓夢不一樣,後兩部要不是神話要不就純屬虛構,好看就可以了,沒人較真,而三國演義呢,它既有真實的歷史背景,又有小說的演繹,兩者之間的度很難把握。萬一沒拍好,那糟蹋歷史的罵名,誰都擔不起。其次,三國演義整個小說跨度長達幾十年,篇幅巨大,人物眾多,還有大量的戰爭場面,以央視當時的資金和技術實力,想拍出原著那恢宏的氣勢就是一個字,難。
  • 新版《三國》比老版《三國演義》好?那是你沒看過這一段重頭戲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被改編翻拍過無數次,但真正能被觀眾記住的優秀改編影視作品卻只有兩部。比如94版《三國演義》,雖然拍攝時間早,但從劇情細節上就能看出導演、編劇以及眾演員真的是認真品讀研究過《三國演義》的。
  • 《三國4》書評
    這篇書評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這本書是日本小說作家吉川英治的代表作,日本三國文化的奠基之作,也是這個系列的終曲。這很久沒有讀三國了,想起小時候,是小浣熊魔法士方便麵裡的人物卡喚起了我對三國人物的崇敬之情,那個時候我們關注的無非是卡片上颯爽的將領,以及迷之量化的智力值、武力值。
  • 為啥,老版《三國演義》, 最後幾集拍的非常粗糙?
    在當時的條件下,老版《三國演義》拍的並不粗糙,而且非常經典。一、這部宏篇歷史巨著在拍攝之前,劇組讓所有演員經過了大概3個月的集中培訓,讓他們熟悉劇情和原著,並學習文戲和武戲的最基本要求,如東漢三國時期的禮儀和騎馬等等,這是現在的劇組和演員根本不敢想也辦不到的事情。
  • 希希導演,請尊重看過原著的觀眾
    關於新《三國》電視劇的評論頭條上已經很多,總的說就是因為時代的發展,新《三國》在場景、服裝、道具、武打等方面都更精緻、更好看,但在角色上全面完敗於老版《三國演義》(聶遠飾演的趙雲是唯一例外)。評論很多,這裡單獨說一個武打細節。
  • 央視版《三國演義》電視劇好在哪裡?
    在豆瓣,央視版四大名著裡《三國演義》評分為9.4,僅次於88版《紅樓夢》。之所以說《三國演義》有門檻,有很鮮明的時代特徵,是因為大家也能明顯覺察出央視版《三國演義》與我們看過的主流電視劇完全不同的許多地方.
  • 搞笑版三國?日本推出《三國志新解》,看到貂蟬網友們坐不住了
    只不過這部《西遊記》與日本人的許多價值觀不符,他們改編的作品大都與原著不符。而《紅樓夢》呢,又過於深奧過於&34;,可以說日本人看不懂。《水滸傳》是我們中國人的江湖,講的是我們中國人的江湖義氣,日本人雖然會崇拜裡面的英雄,但他們可能無法深刻理解書裡的東西。可《三國演義》就不一樣了,《三國演義》完全符合日本人的價值觀和審美。
  • 一部《三國演義》的真實創作過程,比電視劇還要精彩
    ,以前的我也是這樣認為,直到最近翻看《三國演義》這本書,突然意識到,以前只是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但是對《三國演義》這本書知之甚少。三國演義》取材於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歷史,從公元184年漢靈帝黃巾起義開始,一直續寫到公元280年,魏晉武帝太康元年,吳國滅亡,將近100年歷史。
  • 盤點大家不常說的《三國演義》中幾個悲情角色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一部簡潔明快的古典小說,相信略有點古文基礎的人都可以看懂。以此書為基礎誕生了許多影視動畫,也開發出了許多的電子遊戲。誰先死,誰後死,誰一出來就被斬,誰幾乎貫穿整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如數家珍。眾多角色,悲歡離合,朋友一生不一定一起走。
  • 喜歡《新三國》的人文化素質肯定不高,一定沒讀全《三國演義》?
    新三國編劇朱蘇進自己承認沒看過三國演義,只看過三國連環畫。而央視三國有七大導演,都熟讀三國演義,分別管理不同橋段,遇到事情一起討論,而且還能做到風格統一。老三國演曹操的演員鮑國安老師為了演好曹操聽了許多專家的講課,閱讀大量文獻,寫了兩篇小論文(可在知網查作者鮑國安就可查到,鮑老師分析的極為詳細)。
  • 94版《三國演義》:唐國強出演諸葛亮,為何會遭不少人反對?
    近期以來《三國演義》被日本翻拍的消息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覺得日本翻拍一定很難拍出我國這部經典的古典名著,並且日本極有可能會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惡搞。有人支持文化走出國門傳播的同時,也有不少的人反對這樣的事情發生。其實《三國演義》在日本非常的受到歡迎,很多日本作家都受到一定的影響,而且日本改編的三國背景的遊戲也是非常的經典的。
  • 二十五年經典傳承,《三英戰呂布》精彩不減
    ​​一部經典一座城一段名篇一場戲「三英戰呂布」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出自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故事背景為曹操聯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上將呂布一連打敗眾將之後,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虎牢關與呂布大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