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郭嘉是第一謀士?若有司馬懿的壽命,天下早已歸曹操?

2020-08-27 天地同影

中國影視界一直聳立著幾座大山,它們不僅是中國電視劇的經典作品,而且還是所有「後浪」影視製作人的學習楷模。



94版《三國演義》便是幾座大山之一,憑藉劇中所有演員的精湛演技以及對原著的最完美還原,一開播就獲得全國觀眾的喜歡和讚揚。



劇中讓小影印象最為深刻的角色有三個,分別是鮑國安飾演亂世梟雄曹操、唐國強飾演的臥龍諸葛亮以及由蔣凱飾演的早夭鬼才郭嘉



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曹操和諸葛亮是最熟悉不過的人物,畢竟課本上必背的兩首古詩《觀滄海》和《出師表》讓小影至今都難以忘懷。



但今天小影要講的並不是曹操和諸葛亮,而是相對更少人知道的鬼才郭嘉,這個僅在三國初期階段就展露強大謀略實力的曹操帳下第一謀士。(PS:以下案例皆來源於94版《三國演義》劇情)



民間有傳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大致意思就是郭嘉如果沒有早夭,那諸葛亮根本不敢出山。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引申出郭嘉和諸葛亮的高低關係,不說郭嘉高於諸葛,那也是差不多等級的謀士。



其實謀士這個職業的發展方向也有區別的,比如諸葛亮便是全能性謀士,什麼行軍打仗、朝堂當政等基本上都在行,而這也是為啥諸葛亮能被後世誇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全能的人完全能當皇帝,結果卻幫劉氏父子打了一輩子工。



而郭嘉則非常不一樣,要是全能也算不上,畢竟在《三國演義》中所有有名謀臣中就屬他死得最早,其所作事跡對於當時的曹操也沒多少功績。

但其實細處分析還是能發現一些東西的,曹操打袁紹時,他拋出了十勝十敗論,讓全軍大為振奮,算是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而且最重要的便是討了曹老闆歡心。



還有一次大顯神威的時刻便是預料到孫策遇刺,但其中最大的功勞應該歸功於那些遊走在生死線上的探子,而郭嘉只不過是分析總結了一下,然後做了一個PPT給大家看。

第三次郭嘉光輝時刻便是勸曹操徵討烏丸,這場戰役最為出名的有兩件事,第一件便是鬼才郭嘉夭折,第二件便是為我國成語文化事業添磚加瓦,推廣了「兵貴神速」一詞。



第四件事是傳的最神的事跡,也就是郭嘉遺計定遼東,其實就拿當時遼東的情況來講,其實根本不用定啥計策,平定也是早晚的事,只不過是郭嘉預料到事態發展而已。

從郭嘉的四件事中小影發現郭嘉的一個共通點,即理解人心,無論是老闆曹操,還是袁氏兄弟,他在人心上也稱得上「算無遺漏」了。



所以才能獲得曹操如此高的讚譽。所以說,郭嘉也算得上三國心理學方面的第一謀士。

以上便是本文全部內容,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我是小影,一個超喜歡看電影、超喜歡寫短文的原創寫手。想要了解更多的影視資訊,就請點一個關注吧!謝謝。

相關焦點

  • 從「陰謀論」角度看《三國演義》最強謀士排名,諸葛亮僅排第四
    只有三分天下,未完成最終霸業,才能保住家族產業。司馬徽是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溫縣與禹州的直線距離僅60多公裡。而當年的司馬氏是北方的世族大家,司馬徽是隱士,他很有可能是司馬家族中的一支。而他幫助劉備,讓天下三分,才能讓家族有更廣闊的生存土壤。從結果來看,司馬家族在蜀國滅亡後,奪取魏國政權,後接受吳國投降,完成大一統。
  • 《三國演義》中郭嘉、司馬懿、諸葛亮、陸遜誰是三國最強軍師
    三國時期能人謀士層出不窮,能在歷史上留上一筆的都是非凡之人,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方勢力都有自己的智囊團,其中最為出彩的算是各方軍師了。曹魏方前有郭嘉,後有司馬懿,蜀漢方有諸葛亮,東吳有陸遜,那麼郭嘉、司馬懿、諸葛亮和陸遜誰才是三國最強軍師呢?
  • 三國演義中計謀誰排第一?曹操給出了答案
    大家好,至於三國演義中謀士計謀排第一的是誰,當然是郭嘉郭奉孝了,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最開始他是袁紹麾下的謀士,由於袁紹極度自負、剛愎自用;他野心勃勃,卻不幸志大才疏,經荀彧的推薦轉投曹操。後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後於曹操徵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
  • 誰說文無第一?三國演義軍師TOP10,看看是不是你心中的排名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三國演義》中,軍師謀士在亂世中紛紛大放異彩。本文從「謀己、謀人、謀兵、謀國、謀天下」的謀士五境出發,以各位軍師的謀略功績、個人成就和對天下局勢的影響這三方面表現,對三國軍師進行排行。。
  • 張遼、夏侯惇、郭嘉、荀彧,曹操最離不開誰?看他把女兒嫁給了誰
    倘若說劉備和諸葛亮,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成功代表了正氣的話,那麼顯然曹操和司馬懿這哥倆,則渾身邪氣。所謂自古正邪不兩立。於是乎,劉備就跟曹操,分分合合打了一輩子架,而諸葛亮則跟司馬懿,鬥智鬥勇掐成一團,構成了《三國演義》最精彩的核心部分。
  • 三國的六大謀士,除了臥龍鳳雛,另外4個是誰?
    可見臥龍鳳雛位於六大謀士的前兩位應該是沒問題的。臥龍先生就是諸葛亮了,皇叔劉備三顧茅廬。而在草廬之內,諸葛孔明是為劉備分析了時局,因而未出草廬,就預見了三分天下。可見,諸葛亮確實大才。鳳雛先生龐統也是一個人才,劉備在他輔佐下,打了很多勝仗。然而,龐統卻死在了落鳳坡,時年36歲,可謂是英年早逝。
  • 盤點三國中那些未逢名主的絕世謀士
    不論小說還是正史,謀士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特別是《三國演義》把謀士地鬥智和謀慮完美地體現出來了。一說到頂級謀士,大家想到的是蜀國龐統,諸葛亮,法正,吳國的陸遜,周瑜,魯肅,還有魏國的司馬懿,郭嘉,荀攸,荀彧,程昱,賈詡。
  • 《三國演義》十大謀士打分排名,精確到0.5分
    古代謀士,指為主公出謀劃策的人,往往是沒有考上功名的讀書人,他們常常以&34;、&34;、&34;等身份活躍在歷史舞臺,出奇計,設奇謀,在諸侯爭霸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麼說吧,謀士是諸侯的智力保鏢,對諸侯的決策起重要的輔佐作用。他們有王佐之才,但無王佐之位,只能是諸侯重要的陪客。在旁人看來,他們沒有顯赫的權力,但有說話的份,是諸侯親信圈裡的重要成員,不能輕易得罪。
  • 三國最低調的謀士!屢屢跳槽卻都受到重視,隱忍勝過司馬懿
    古代批評家毛宗崗在《讀三國演義》中指出,三國時代有三絕,即諸葛孔明的「智絕」、關雲長的「武絕」和曹孟德的「奸絕」。誠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人物刻畫上花了不少時間,但為了烘託人物形象,有時也有點「誇張過度」。
  • 三國志中的第一謀士——荀彧
    曹操手下謀士很多,三國志在魏書十中最先出現的人物就是荀彧,之後分別是荀攸和賈詡。而到了魏書十四,才是程昱和郭嘉。也就是在陳壽眼裡,曹操謀士的排名是這樣的,荀彧、荀攸、賈詡、程昱和郭嘉。顏值第一在陳壽眼裡,曹操的首席謀士當然是荀彧。荀這個姓非常少見,但是非常古老,我們中國人稱作炎黃子孫,炎就是炎帝,黃就是黃帝,而黃帝的兒子分別姓12個姓,其中之一就是荀。
  • 細數《三國演義》中謀略前十的謀士,"鳳雛"龐統沒進前十(下)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排名6-10的謀士,本期我們將繼續介紹排名1-5的謀士。經程昱提及,荀彧把郭嘉推薦給曹操。後來因為水土不服,在遠徵中病倒,被曹操送到易州養病。病危之際為曹操寫下剿滅袁氏餘黨的計謀,這就是遺計定遼東。郭嘉死後曹操傷心不已,手下諸將及謀士也都扼腕而嘆。赤壁戰敗,曹操更是痛哭郭嘉,感嘆若奉孝在,不至有此敗。這強烈地表達出曹操對人才的珍惜(也有慚愧眾謀士的意思),當然側面也表現出郭嘉對於曹操的重要性。
  • 催淚瞬間:《三國演義》四大謀臣離世遺言都說了啥,讓人如此心痛
    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陳宮,就不會有後來的曹魏,就不會有曹操的雄霸天下。因為曹操刺殺董卓未果,被董卓畫影圖形追拿,幸遇陳宮相救,才得以脫險,後因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使得陳宮看透了曹操的奸詐,故棄之而去。
  • 司馬懿:天下奇才啊
    鳳雛,臥龍得一人便可以得天下。有他相助,劉備自然能夠做到順風順水。在整個《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他老人家把諸葛亮塑造的近乎完人,不僅是智商碾壓一眾謀士,而且心胸豁達,不慕名利,為了報答知遇之恩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一個有才有德之人,難怪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羅貫中他老人家對諸葛亮是偏愛的,但其他人就沒能這麼幸運了,都不免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就像是上帝為你打開了一扇天窗,總要讓你失去點什麼。
  • 《三國演義》諸葛亮琴音嚇退司馬懿如果遇到司馬懿不懂音律咋辦?
    曹操活著的時候就讓曹丕警惕司馬懿,不要讓他擁兵自重,假如沒有北伐,司馬懿自然沒有用武之地,很可能在某一天就被找理由除掉了。司馬懿每一次都拒不出戰,堅守城池,抓住蜀軍的弱點再猛烈攻擊。所以諸葛亮每一次都無功而返。等到蜀軍退兵,魏國立刻罷免司馬懿的兵權。由於從曹操活著的時候開始,司馬懿就一直被排擠,無論是曹操,還是後來的曹丕,都知道司馬懿有能耐,所以都是留一手防著他。全靠諸葛亮不斷地北伐,魏國才不得不留著司馬懿,這叫人盡其用,但是司馬懿很明白,自己非常危險。
  • 諸葛亮唱空城計,司馬懿故意「放水」,成年人的交往是心照不宣
    人生而立,閒暇之餘有幸再讀《三國演義》,或許是年齡的緣故,此次閱讀這本名著,不免多出一些人生感嘆。三國演義,是一本章回體歷史小說,向來有著「三分寫實,七分虛構」的評價。對於這本歷史與演義各佔一半的小說,一直以來,讀者對它的態度,大致分為兩類。一說它缺乏歷史的專業性;二說它是一本歷史與做人智慧的完美佳作。
  • 《三國機密》之郭嘉:為何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對於郭嘉,以前只知道他的《十勝論》,因為毛主席對他評價很高,說他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特別是對於十勝論,說它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博大精深,古今罕成。後來,看了三國演義,知道了還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對於郭嘉,就有了極大的興趣。這個不愛江山,只愛美人的世之奇士到底奇在何處?
  • 5本謀士輔佐類歷史小說,主角智計百出,將天下玩弄於股掌之間
    重回三國,與曹孟德為友,本想悠閒度日,怎料轉眼已居漢司徒之高,位登謀士之首。本書建立在三國演義的背景之上,文風流暢頗有古意,從來三國類的書籍,無非是稱王稱霸。本書一開始上位的方式比較正常,最後輔助曹操,成就一番霸業,並且在整部書裡面,其他謀士也有一些比較出彩的劇情。
  • 在《三國演義》裡夜觀星象,一語道破玄機
    夜觀星象這項技能,《三國演義》裡約有十數人知曉,皆是些智謀之士,普通百姓飢不飽腹,流亡逃竄,又怎會有時間仰望星空看夜色呢?如果看見了,或許是身受重傷,躺倒在血色染紅的大地望著天空悲哀、絕望?太師功德振於天下,若舜之受堯,禹之繼舜,正合天心人意。」這自然是假意,董卓死後王允仍自認漢室忠臣,執掌朝政,直到李郭之亂。二是太史令王立。
  • 「三國演義」中近乎「神人」的諸葛亮為何殺不了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近乎「神人」般的存在,不僅神機妙算還懂得奇門遁甲,借風雨之勢大敗敵軍,燃七星之火逆天續命,如果不是魏延硬闖營帳打翻七星燈,說不定故事又將是往另一個方向發展了。但到了後期卻屢屢失利,演義中諸葛亮有七次北伐,但幾乎都沒打過去,有各種因素使得他不得不退兵從長計議。但在諸葛亮七次北伐中遇到了他一生最強大的對手「司馬懿」。司馬懿出生於權貴之家,司馬家族在漢末時期可謂是朝廷重臣,其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期的徵西將軍。祖父司馬儁是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更是京兆尹,可謂世代漢臣。這樣的環境下,司馬懿從小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幼聰明好學,足智多謀。
  • 同樣是一國之君,為什麼曹操劉備是雄才大略,孫權就是江東鼠輩?
    說起《三國演義》,大家都很清楚魏蜀吳三分天地,但是為什麼人們都喜愛蜀漢或者曹操,而對於吳國的喜愛程度遠不如其他兩國呢?其實,說起吳國我們所熟識的武將和謀士認識的都不少,就比如說武將裡面小霸王孫策能力確實是在整個三國期間都是數一數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