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講述82年出生的金智英的成長經歷,普通、平凡的女孩的經歷,卻一度差點掀翻了韓國社會。
出版僅兩個月,這本書就在韓國賣出了100萬冊,總統文在寅、「國民主持人」劉在石都在讀。
有女明星因為讀了這本書,被粉絲罵女權主義,直播焚燒她的照片。
出演同名電影的女演員鄭裕美,在網上被人詛咒了整整一年。
因為這本書,首爾市通過了一系列被稱為「82年生的金智英法」的家政立法案和就業相關的法案。
作者趙南柱說:「曾經我以為小說是沒什麼意義的,只是在自言自語,但現在我也有了自信,原來小說也可以促進社會的變化。
金智英是誰?在她身上發生了什麼?為何會造成如此大的社會反響?
1982年4月1日,金智英出生於首爾某醫院婦產科,她上面有一個大她兩歲的姐姐。
兩姐妹出生時,母親都會哭著對奶奶鞠躬道歉說對不起,因為沒能生男孩。生姐姐時,奶奶說:「沒關係,第二胎再拼個男孩就好了。」生智英時,奶奶也說:「沒關係,第三胎再生個男孩就好了。」
在智英出生不到一年,第三胎就到了。母親問父親:萬一這一胎又是女兒,怎麼辦?
父親說:「少烏鴉嘴了,別淨說些觸黴頭的話。」
當時的韓國正在實施節育政策,可以合法執行終止妊娠手術。母親獨自一個去了醫院,「拿掉」了金智英的妹妹。
幾年後,母親終於再度懷上孩子,這個孩子因為是男嬰,得以順利出生,他就是比金智英小五歲的弟弟。
金智英最難忘的兒時記憶,是偷吃弟弟的奶粉。智英覺得奶粉停在口腔裡,有一種微妙的口感,她特別喜歡。
但奶奶非常討厭智英吃弟弟的奶粉,一旦發現,就會朝背部狠狠拍下去,一掌下去,奶粉會從嘴巴和鼻孔噴出來。
姐姐被奶奶這樣教訓了一次過後,再也沒有偷吃過了。
在姐姐和智英的眼裡,奶奶責備的語氣、眼神、呼吸節奏等等所有的反應只有一個意思:「膽敢貪圖我金孫的奶粉?」在奶奶心目中,弟弟的一切都無比珍貴,不是誰都可以觸碰的。
智英上小學時,學校按學號排隊吃飯,學號從男同學開始,吃飯時間有限,老師又不允許學生拿太少或者沒吃完,最後被責罵吃太慢的都是女同學。
上中學後,學校對著裝要求很嚴格,但主要針對女生,男生則要隨意得多。
學校體諒男同學喜歡運動可以穿運動鞋和棉質圓襯衫,女生卻只能穿裙子絲襪配皮鞋,「在寒風刺骨的冬天,雙腳冷到讓人想哭。」況且女生下課也是要玩跳格子和橡皮筋這些遊戲的啊……
上學路上要提防公交車和地鐵上的鹹豬手,連學校的老師也對女生動手動腳。
智英上補習班回家的路上被人跟蹤,回家後反而被父親嚴厲斥責了一頓:「為什麼偏要去那麼遠的補習班補習,為什麼要跟陌生人說話,為什麼裙子那麼短……」
2005年,智英大學畢業,對於未來她沒有很宏大的志願,只想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養活自己,就很滿足了。
但找工作的難,超出她的想像,學校推薦的總是男生,企業也更願意選擇男生,她參加過的求職說明會和校友分享會,那些場合裡幾乎都是男性。
從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到有工作就行,智英終於還是接到了一家公司面試通過的消息。
工作後的智英有時候也要陪客戶吃飯,被要求坐在五十幾歲的男部長身邊,被強勢灌酒,被迫聽一些讓人無言以對的黃色笑話。
當智英表示真的不能再喝酒了,也會被反問:「這裡這麼多男人,有什麼好怕的?」智英咽下幾乎衝口而出的這一句:「我最怕的就是你們!」繼而想辦法倒掉遞過來的酒。
智英結婚了,親戚們都很關心智英什麼時候生孩子,儘管智英說明她暫時沒有生孩子的打算,但他們並不相信,只斷定是因為智英懷不上孩子。
智英生了一個女寶寶,為了照顧孩子,她不得不辭掉工作,但她難掩心中的難過和失落。
丈夫又是一貫地安慰她,他會幫她的,現在幫她照顧小孩,幫她做家務,以後孩子大些了,幫她重新找工作等等。
但丈夫的安慰並不沒有讓智英心情好一些,相反心裡冒出一股無名火:「能不能不要再說『幫』我了?幫我做家務,幫我帶小孩,幫我找工作,這難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嗎?
再說,要是我去工作,賺來的錢難道都只花在我身上嗎?幹嗎說得好像是發善心幫別人做事一樣?」
天氣好的時候,智英帶孩子到公園裡逛一逛,忍不住給自己買了一杯搞促銷的咖啡。
遇到幾個上班族男性也在喝同一家的咖啡,看見智英,他們在一旁竊竊私語。
智英隱約聽到他們在說:「我也好想用老公賺來的錢買咖啡喝,整天到處閒晃……媽蟲(2015年出現的一個詞,指專心帶孩子的全職媽媽)還真好命……我一點也不想和韓國女人結婚……」
咖啡撒在手上,孩子驚醒哭泣,智英都沒有發現,她只想快步回到家裡躲起來。
智英想不明白:「我難道連喝一杯一千五百元的咖啡的資格都沒有嗎?我賭上自己的性命把孩子生下來,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生活、工作、夢想,只為了帶孩子,我卻成了他們口中的一隻蟲!我用我老公賺來的錢買什麼東西到底關那些人什麼事?」
智英想不明白,也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後來,智英就把自己變成了別人,有時候是自己的母親,有時候是周圍的其他女人。心理醫生說智英是產後抑鬱導致的人格分裂。
智英藉由變成其他人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在和丈夫回婆家過中秋節時,她變成了自己的母親,她對公公說:「親家公,恕我冒昧,有句話我還是不吐不快:只有你們家人團聚很重要嗎?我們也是除了過節以外,沒有別的機會可以聚在一起好好看看三個孩子呢……既然你們的女兒可以回娘家,那也應該讓我們的女兒回來才對吧!」
她還曾經藉由母親的口對丈夫說:「最近智英可能會有些心力交瘁,因為她正處在身體漸漸恢復、心裡卻很焦慮的階段。記得要經常對她說『你很棒』『辛苦了』『謝謝你』這些話。」
智英34歲的人生裡,有很多次吞下了想要說出口的話,也許是根本就說不明白,也許是她難以應付說出口的後果,總之,她沒有開口。
據說,有統計調查顯示,1982年出生的韓國女性當中,最常見的名字就是「金智英」,所以作者才把「金智英」作為她小說的主角的名字,智英不是一個人,是所有韓國女性。
雖然是小說,但看過的韓國女性都對智英的經歷感到熟悉,在閱讀的過程中都知道她接下來會遭遇什麼。
有讀者期盼智英不要走自己走過的路,期盼智英最後走向她自己想要的未來,但很遺憾,智英就是普通平凡的生活中的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慣會忍耐,缺少掙脫命運掌控的力量。
真實生活的裡普通女性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智英就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真實的生活裡主角沒有光環。
82年出生的金智英,並不只屬於韓國,重男輕女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你沒有,你認識的人裡也一定有。
「樊勝美」和「蘇明玉」們也不止出現在電視劇裡,真實的生活遠比電視劇殘酷,電視劇裡主人公最後都有了好的結局。
真實的生活裡,是她們連掙扎都不會,根深蒂固的觀念讓她們相信,她們承受的一切都是她們該做的。
許多韓國女性也是在看了金智英的故事後才意識到,自己曾經的經歷,原來存在有不合理不公平的,原來自己一直因為性別而被歧視的。
但因為生來就受到這樣的對待,她們已經習以為常,也從來沒有意識到有什麼問題。
社會看似在進步,進步的地方只在於人們不再赤裸裸地表達他們更喜歡男孩罷了。
嘴裡不承認重男輕女,家裡的房產卻只留給兒子的我認識的人裡都有。
如果你是剛結婚的女性,面試的時候企業會很關心你計劃要寶寶的時間,也許你比其他人更有能力,但這一項不確定因素足以打敗你。
如果你到了三十歲還沒有結婚,而你還在跳槽換工作,那麼你必須準備的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還沒有結婚?計劃什麼時候結婚?」反正我曾經在某段時間裡被連續問起。
我以前的同事裡,也有生了孩子就遞辭職申請的,同智英一樣,沒有人能幫忙帶孩子,只能辭掉工作自己帶,那個女孩子,正處於職業上升期,她也有滿腔抱負,她也有自己想要實現的理想,離開的時候她的情緒很低落,她很無奈,但她好像沒有選擇。
我看到網上很多關於這一本書的評論,套上了女權主義的帽子。如果這一本紀實類的小說都能讓一些人恐慌到看到女權主義,那女性一直遭受的算什麼?
關於性別歧視問題,我覺得艾瑪.沃特森的理念是讓人信服的:「爭取的不是女權,而是兩性都能自由。女性主義並不等於厭惡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義者。」
這本書的讀者群主要是女性,但我們希望更多的男性能看到它。
就好像智英的心理醫生——一個四十多歲的男性說的:「如果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四十多歲的男性,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這些事。
我想到了我的妻子,我倆是大學同學,她比我會讀書,也比我更有雄心壯志,然而她最終還是為了孩子離開了職場。
我終於知道,身為孩子的母親的她,背後經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心酸。」
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女性看到這本書,至少知道在自己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女性總要有自覺,社會加在女性身上的那些自然而然和理所當然是不是真的合理?
也許一本書和一個「金智英」不能一下子改變什麼,但在以後的一年又一年裡,因為男性的換位思考和女性的自覺,年輕一代裡是不是會少一些「金智英」和「蘇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