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不論是原版小說還是電影都引發了韓國社會極大的關注,男女評價出現兩極分化,在韓國電影打分網站上,女性觀看後給出的平均分數是9.46,男性則是1.76。
一方面被稱讚"揭露8億女性真實生存狀態",另一方面又有激進網友在青瓦臺上公開請願禁止電影上映。這樣矛盾的結果耐人尋味。
這部電影守護著什麼?又侵犯了誰的利益?是反抗還是被反抗?側耳傾聽"金智英們"的發聲,或許是我們每個人的救贖之路。
"金智英"這個名字是韓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最常見的女性名字,"1982年生的金智英"代表了韓國大多數三十多歲的女性。
金智英從小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這裡特指她的父親,工作後也見識了職場文化中的性別歧視,之後結婚生女,成了全職家庭主婦。
這部蘊含女性主義的電影沒有強暴、家暴等激烈場景,有的只是娓娓道來的平淡生活。
生活發生改變是在,她偶爾會以另一個人的口吻講話。
或許是社會對女性的要求不允許她直接向別人請求體諒和關注,她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只得藉以別人的身份訴說心中委屈,"大賢啊,最近智英可能會有些心力交瘁,因為她正處在身體漸漸恢復,心裡卻很焦慮的階段。記得要經常對她說'你很棒'、'辛苦了'、'謝謝你'這些話"。
婚姻和生育並不是金智英痛苦的來源,周邊環境時刻存在的偏見和歧視才是。
重男輕女、職場性騷擾、家庭婦女被認為是"媽蟲"等問題,像白蟻一般侵蝕著她們的心和尊嚴。
影片通過相似的場景引出主人公過去的回憶,讓觀眾體會到時空並行的感覺,空間上也從原生家庭轉變到職場再到自己成立的小家,從小女孩到婦人,這種身份的轉變貫穿了女性的一生。
因此影片並沒有狹隘地僅僅為金智英一代發聲,而是用平靜的手法,向觀眾指出一直以來韓國女性地位卑微、隱忍犧牲的現狀。不少觀眾看完之後紛紛表示,"雖然很平靜,但是窒息感卻如影隨形。"
悲哀的是,被囚禁在家庭裡的女人們不只是家庭主婦,還有在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中,犧牲自己,成全兄弟的"美淑們"。
美淑是金智英的母親,她年輕時,為了讓自己的哥哥們讀書而早早輟學賺錢,金智英的姐姐也因家境所迫選了自己最排斥的師範。
女性的犧牲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甚至被包裝成無私奉獻。影片最後,金智英在面對心理諮詢師說出了心聲,"有時我覺得這樣活著也不錯,作為某人的媽媽、某人的妻子,偶爾也覺得挺幸福的。
可有的時候呢,我又覺得自己像是被囚禁在了什麼地方。"
智英,做不了想做的事,人就會變成空殼的。
你,是不是被困在自己心裡了?
影片的整體氣氛很溫馨,甚至很多觀眾直呼"金智英真是幸運啊"。她從小出生在小康家庭,畢業後也順利入職心儀的公司,有著體貼的丈夫和可愛的女兒。
後來病發後,得到了丈夫、媽媽、姐弟、上司等人的關懷和支持,這些愛是她對抗刻薄的婆婆、社會的歧視、內心的掙扎的力量源泉。
丈夫也是一個很微妙的角色。剛開始向所有人隱瞞了妻子的病情,後來隱晦委婉地建議妻子去看心理醫生,甚至主動提出申請育兒假,好讓妻子安心復職,難怪婆婆在影片開頭就酸溜溜地說,智英真是嫁了個模範丈夫啊。
可是即便如此,觀眾也能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丈夫的無力感。他屬於寡言的男人。盡力調節婆媳關係,可智英還是受到了忽視和傷害;一廂情願地認為看孩子是休息,禁止智英出去兼職;想要關心妻子,但二人溝通寥寥,他常常被噎得一句話都說不出,這是因為智英說的,都是對的。
總的來說,智英狀態有所好轉,不僅僅是因為周圍環境的善意,還因為意識到過去所有的因為自己是女性而受到的歧視,不是她的錯:在公交車上性騷擾不是她的錯,爸爸給弟弟帶鋼筆而姐妹倆只能得到本子不是她的錯,公司拒絕提供女性升職不是她的錯,被陌生人罵"媽蟲"不是她的錯,這不是身為女性的錯!是社會歧視的錯!
韓國網民模仿《82年生的金智英》寫出了《90年生的金志勳》,為了諷刺女性主義,說明男性也深受性別歧視之害。
曾經有這樣一段評論深得我心,說"女性被傷害",並不是說"男性不被傷害"。就像你說"米飯很好吃"的時候不會加一長串"但是西瓜草莓麵條魚肉也很好吃"一樣。
比偏見和歧視更可怕的,是偽裝在追求男女平等面具下,刻意區分男女有別的惡意。明明是這個社會病了,為什麼犧牲的是女性,被要求理解的也是女性?
《中國女報》曾編過一首《勉女權歌》的歌詞:"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瑞典作家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在新作《熊鎮》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這個世界有時會以很卑鄙的方式對付男孩,卻幾乎一直用卑鄙的方式對付我們。"
必須承認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依舊存在著性別歧視,這種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不僅傷害了女性,讓我們必須溫柔體貼,必須在職業和家庭中做選擇,同時也要求男性的成功必須來自於事業的成就以及所有彰顯"男子氣概"的活動中。
女性主義並非追求女性凌駕於男性之上,而是為了讓男性再無壓迫女性的權利。我們只有看見弱者,承認歧視,才能改變現狀,追求平等。
韓國社會中,母親是被剝奪了姓名的存在,金智英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作為"雅英媽媽"存在的。
家庭主婦的勞動價值無法變現,許多人都低估了這份全年無休的工作;在職母親又常常為自己必須兼顧事業和養育責任左支右絀而內疚。
如果女性的權利和地位不得改變,母親孕育女兒就像西西弗斯的詛咒,無限循環,無可期待。所以,影片最後才會這樣一句話作結,"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