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這張圖片,因為有一點溫暖,有一點希望)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改編自韓國作家趙南柱的同名小說,主要內容也不用多說,生活在男性為一的社會下,作為多子女家庭中的老二,從小到大,金智英都受到著不平等的待遇,這一切似乎都與性別有關。但是周圍的人都會給這種不平等冠上一個合理的理由,讓不平等變得合理化。
(圖:學姐)
《82年的金智英》大熱之時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作品一經播出就引起了熱烈反響。無論是同名小說還是電影評分,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電影對小說的還原度也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原著韓網naver評分8.35分
yes24評分8.9分
電影國內豆瓣評分8.6分,韓國票房冠軍。
雖然金智英似乎和普通女性一樣,最終結婚生子,因為撫養孩子而辭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子。
但是生活中像金智英這樣的全職媽媽並不被人尊重,職場人尤其是職場男性,覺得這樣的女性就是「命好」,靠著男人,輕鬆的活著。
難道,我們連出來喝杯咖啡的權利也沒有嗎?
婆媳之間關係微妙,金智英原以為自己找到工作,又能兼顧家庭,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似乎沒有人這樣想。雖然擔心丈夫會為難,但是丈夫也表示了,沒關係,自己請育兒假就好了。但是,婆婆卻大發雷霆。
原生家庭常年習以為常的「不關心」都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著金智英的內心。
於是,當需要被人保護,想做自己的時候,她就會「化身」為需要的那個人,比如社團裡她最喜歡的姐姐,又比如,她最愛的媽媽。
用別人的身份,為自己發聲,說想說的話。因為她銘記著男友和媽媽的話:「將來一定要少點難過,少點痛苦,少點疲憊,不在忍氣吞聲,要勇敢的為自己發聲。」
金智英病了。可是,她還是在努力過好自己的日子。
當最後媽媽憤怒甩掉那一箱爸爸帶給兒子的補藥時,質問:「這個時候,你還只想著兒子嗎?我的智英都病成這樣了!」徹底把我看哭了。
作品中的金智英,最後終於漸漸走出了心理的困境,而現實當中,很多「金智英」們卻沒有那麼好的結局。
很多人,特別是女性,都能從這部作品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某寶原版書代購的評價裡看到這樣一句:「我讓愛人不看這個,我們和電影的生活沒有差別。」這應該是購書者和他的一位韓國朋友之間的對話。
圖片來自網絡。購書者將對話截圖放在評論區,這句話,似乎比電影更沉重,因為有時候,現實更可怕。
作品大熱之時,我也沒敢去看,因為怕「觸景傷情」,原來,我也是這麼過來的。
我們這一代,一直被教育:「長大以後,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但不曾發現,等我們長大了,結婚了,生子了,社會卻開始慢慢向我們關上了一扇又一扇的門。
你若想把那些門再次打開,必定是一場持久而艱難的戰爭。結果,也並不一定美好。
「你的能力什麼的都很符合我們要求,這3年都在家帶小朋友了啊,那工資就要稍微降一點了。」
「還打算要二胎嗎?有的話計劃什麼時候生?」
「你不上班家裡一定負擔很大吧?老公工資多少?」
「生完小孩30幾歲,一定比不了年輕人的思維了吧?記憶力也差了吧?」
「這次升職,你們當媽媽的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了,給年輕人機會。」
......
總之,心裡設想過的各種場面輪番上演,當然,也有各種沒有想到的刁難會突然來臨。
我們帶孩子,不代表我們在家就只會吃喝拉撒睡,
既然有一顆回歸的心,
也就知道自己需要比平時補得更多。
新興事物發展的如此之快,就像從最初的微博營銷到微信公眾號,再到如今的自媒體。
我們都要學著去了解,去掌握。
但是,口說無憑,我們也只能承認,這段「空白期」就像巨石,擋在職場大門口。
HR最喜歡問的問題就是:「你會如何平衡生活與家庭?」
我想很多人在問之前,心裡已經有一個隱藏的答案了吧。
不要提前定義自己,這是找到工作後,最大的感觸。
我可以嗎?我行嗎?行,可以!
我這幾年沒有工作,應該比別人差一點吧?不,技能和能力在就是在,多花點時間提前熟悉和在學習,不會比別人差。
《82年的金智英》,講的不是金智英的故事,而是「金智英們」的事實。電影已落幕,可是,還有很多「金智英們」沒有走出來,他們在家庭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卻還在社會中,茫然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