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談的是張愛玲的《色戒》,而不是李安的《色戒》

2020-09-04 華中大眾



我想談的是張愛玲的,而不是李安的《色,戒》。電影尚未公映,我本不期待它與原著一模一樣,無須如此,有時大概亦無力如此。可以舉兩個例子。一是在首飾店裡,王佳芝看見給她買鑽戒的易先生臉上「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她突然想「這個人是真愛我的」,於是說「快走」。


暗殺行動遂告失敗。這個心理活動太重要了,可以說是整篇小說情節與人物命運的轉折點。我不知道電影如何表現。王佳芝有此想法,既屬偶然,又是必然,末一層尤其難以像張愛玲交代得那麼令人信服。再就是王佳芝的結局。小說寫道:「他一脫險馬上一個電話打去,把那一帶都封鎖起來,一網打盡,不到晚上十點鐘統統槍斃了。」然後說:「她臨終一定恨他。」女主人公就在這「統統槍斃」之列,被輕而易舉地抹掉了。這一筆實在太厲害,我不知道電影如何處理。


我曾經說,張愛玲筆下存在著兩個視點,一是人間視點;一是在此之上,俯看整個人間的視點。從前者出發,人物自有其人生的願望與體驗;從後者出發,這些願望與體驗是何其微不足道。這在《色,戒》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說標題中的「色」和「戒」,分別對應著上述兩種視點。我不知道別人——包括李安在內——是否接受得了同時擁有兩個視點,而且將二者都發揮到極致的張愛玲。而在張愛玲,正是相得益彰。



《色,戒》是張愛玲描寫人的情感——不僅僅是愛情——最複雜、最深刻的一篇小說,不易理解,甚至常被誤解。不妨將其置於張愛玲作品的序列之中去看。從前我說,假如「張愛玲文學」裡有個「張愛玲哲學」的話,概括起來就是《傾城之戀》裡所說:「在這動蕩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裡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


而《留情》與《傾城之戀》相比,似乎對這世界所要求的更少,也更實在:「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然而敦鳳與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還是相愛著。」現在王佳芝想「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同時說「此刻她再也不會想到她愛不愛他」,其實是再退一步。接下來的《同學少年都不賤》中,趙珏念茲在茲的只是:「甘迺迪(甘迺迪)死了。我還活著,即使不過在洗碗。」在張愛玲看來,歸根結底,人所需要的只是活著的一個支點而已。


關於《色,戒》,張愛玲寫過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談到王佳芝只是「業餘的特工」,「我寫的不是這些受過專門訓練的特工,當然有人性,也有正常的人性的弱點。」她筆下人物的人生願望與體驗,統可歸於「正常的人性的弱點」。


王佳芝死後,易先生的想法竟然與她如出一轍:「她還是真愛他的,是他生平第一個紅粉知已。想不到中年以後還有這番遇合。」張愛玲說:「這是槍斃了她以後,終於可以讓他儘量『自我陶醉』了。」然而我們未始不可將此也理解為《傾城之戀》所說「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不過在那裡,「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現在則是陰陽相隔了。至於易先生接下去想:「得一知己,死而無憾。



他覺得她的影子會永遠依傍他,安慰他。雖然她恨他,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一方面如張愛玲自己所說「令人毛骨悚然」,我讀了也覺得有種獰厲之美;另一方面仍然可與《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範柳原、《留情》中淳于敦鳳與米晶堯那種彼此依存的關係相提並論,只是站在張愛玲的立場看,再退一步而已。


《色,戒》取材與張愛玲其他小說有別,因此往往被看作她的另類作品;由於故事發生在日據上海,男主人公是漢奸,女主人公想「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又被附會成張愛玲自己與胡蘭成的關係的寫照,乃至她的「自傳」。其實王佳芝並不比張愛玲筆下別的女主人公更像作者,易先生則與胡蘭成毫不相干。以索隱派的眼光看《色,戒》,只怕又是一番誤會了。


選自止庵作品《雲集》


相關焦點

  • 色戒:李安的電影,張愛玲的小說,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小說《色戒》,呈現出小說家張愛玲的人生觀。電影《色戒》,展現了導演李安的人生觀。李安熱愛電影,但是父親思想保守,當時也都認為搞藝術是不務正業,反對李安當導演,可是,李安還是走上了這條道路,李安因此對父親懷有一份歉意。對於父子間的衝突,李安認為自己對不起父親,不認為父親要求不合理。李安的這種反應,和張愛玲的反應,可說是兩個極端。
  • 張愛玲的《色戒》被李安改了哪些地方
    這就留下一個懸念,人們不禁要問:對這個敏感問題,張愛玲會沉默到底嗎?《色,戒》的問世,終於打破了三十多年的沉默。《色,戒》1953年就有草稿,反覆修改,1978年才發表於臺灣。正巧胡蘭成那是也在臺灣,還相當活躍,文章和談話屢屢提到定居美國的張愛玲,令張愛玲非常不快,她在這種情況下發表《色,戒》,就是想徹底「了結」她跟胡蘭成的舊帳,也為自己那段過去辯解。
  • 張愛玲和王佳芝的《色戒》:千古情人獨爾痴,愛究竟值不值得?
    張愛玲稱為了寫《色戒》,幾乎耗盡了自己的精力和情感,定然有她心底的東西。舊時迷信傳說中,被老虎咬死的人變成鬼,又去引導老虎吃人,這種鬼叫倀。為虎作倀就是充當爪牙,助紂為虐的意思。易先生不是這樣的絕情漢,她也不會愛他。
  • 色戒短評:所有的欲望都有前世今生的緣起
    我一直對李安心懷敬佩,華語電影導演裡,還沒有哪一個導演能像他如此全能,且品質沒跑偏過。我企圖去揣測李安拍此san級片的學術探討價值,畢竟他是搖曳著藝術的幌子,漂亮地完成了一次qing/se電影的傳播。一顆鑽戒,就是折射世人萬相的鏡子。好/色如我者看到了床/xi兇猛。物質崇拜者看到了光芒耀眼的鑽石。善感者看到了荒誕無望的愛情。
  • 電影《色戒》解讀:欲女不知亡國恨,還是浪漫主義幻想故事
    電影《色戒》源自張愛玲的短篇小說改編。李安導演之所以拍電影《色戒》與張愛玲的小說有很大關係。我們也想知道張愛玲到底是否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後,再&34;歷史事件呢?還是其它原因呢……?這些都吸引著我們去關注和解讀它。也許,任何好的作品都可能有多種解釋。之所以現在仍在談論《色戒》,無疑是因為這部電影大尺度的情慾誤區飽受爭議。
  • 王佳芝是張愛玲的火、鄭萍如的冰——寧靜也暴烈的《色戒》
    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太晚了。店主把單據遞給他,他往身上一揣。「快走,」她低聲說。他臉上一呆,但是立刻明白了,跳起來奪門而出,門口雖然沒人,需要一把抓住門框,因為一踏出去馬上要抓住樓梯扶手,樓梯既窄又黑赳赳的。她聽見他連蹭帶跑,三腳兩步下去,梯級上不規則的咕咚嘁嚓聲。太晚了。
  • 在鑽戒的璀璨裡,為情而傷 ——簡評《色戒》
    其實,《色戒》中的佳芝多多少少映射了張愛玲自己。胡蘭成,一個大她二十多歲,卻連結婚證都不曾有的丈夫,應該在易先生的身上是有影射的。張愛玲在書中這樣寫道:「從十五六歲起她就只顧忙著抵擋各方面來的攻勢,這樣的女孩子不大容易墜入愛河,抵抗力太強了。」但是最終,她還是在一個男人,站在她對立面的男人那裡丟了心。這不正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的真實寫照嗎?
  • 我讀張愛玲之《色戒》
    提到張愛玲讓人第一想到的大概就是《色戒》,這當然要歸功於李安幾年前的一部同名電影。原著中倒是沒有電影中那樣激情片段,電影完全是把這個當作賣點了,但結局是一樣的。 王佳芝最後放走了易先生,是因為愛嗎?或許是有一點的,但佳芝自己並不確定,那一刻她倒認為易先生是愛她的,她若有所失,她以為一切都太遲了,她以為他已經走不掉了,但她對他說了一句「快走」。
  • 「色戒」對現代人性觀念的啟示
    張愛玲的《色戒》本來是講一個充滿正義的女大學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漢奸易先生意圖行刺的故事;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並準備下手時,卻發現自己已動真情,於是通風報信讓易先生逃過一劫,易先生卻決定將他們趕盡殺絕的故事。
  • 《色戒》中的細節藝術之美
    《色戒》是張愛玲於1953年開始構思,發表於1983年的一部小說,篇幅很短,只有寥寥幾萬字,創作歷程卻長達25年。張愛玲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很是偏愛,甚至於針對這部小說推出後引發的爭議,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進行辯護(即《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在張愛玲的創作人生中,都稱得上是罕見的。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色戒》是她的得意之作。
  • 張愛玲《色戒》:別逗了哪有什麼愛情,王佳芝再演下去就是阮玲玉
    張愛玲的小說中最愛《色戒》,沒有之一。李安的電影也是錦上添花。有人說是這些同學尤其是鄺裕民和賴秀金害了王佳芝,但其實自始至終也沒有人逼著王佳芝做過什麼,況且在那樣一個戰亂的年代,賴秀金和鄺裕民獻出的又何嘗不是自己的青春與人生
  • 都說有目的的愛不是真愛,張愛玲的《怨女》給出了你確定的答案
    不願意想,人死如燈滅。眼不見為淨。這段文字是來自張愛玲的小說《怨女》,文字裡都透露著失望和悲傷,想要逃避讓人傷心的一切。你可能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但你一定聽過或看過電影《色戒》,是由著李安執導,梁朝偉 湯唯等主演。《怨女》和《色戒》還有其它五篇,一共七篇,被編成小說集,書名為《怨女》。
  • 陳玉光(教授/作家):《色戒》(小小說)
    《色戒》色戒(小小說) 《色戒》《色戒》 《色戒
  • 《色戒》:易先生亂世中的一點愛,足以讓王佳芝捨棄性命
    《色戒》簡單來說就是一群大學生設計了一個美人計刺殺漢奸,但最後美人愛上了漢奸的故事。原著中說到,她在易先生盯著她手上的鴿子蛋鑽戒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這個男人是愛我的。」所以她決定放走這個給了她愛的男人,此時的易先生在她眼裡不再是賣國賊大漢奸,而只是一個愛她的男人。那麼王佳芝為什麼會愛上這麼一個只對她的身體感興趣、又矮又胖的老男人(原著小說中易先生的形象)的呢?
  • 張愛玲《第一爐香》:浪蕩喬琪喬顏如玉,這本書更應叫做《色戒》
    喬琪喬是張愛玲的筆下最好看的男子之一。長成喬琪喬那樣,什麼都不幹,往女人面前一站就是撩,實在容易耽誤女人的終身。就是因為喬琪喬這個男子,張迷中才具有說法,第一爐香才更應該叫「色戒」。喬琪道:「慢慢的我教你——如果你肯的話。」教學,特別是運動教學,是快速增進感情的好方式。男女之間,運動教學既可以讓男生展現本身的運動實力,也可以在身體接觸中適當拉近兩人距離。
  • 《色戒》王佳芝的色,易先生的欲;王佳芝的感情,易先生的冷酷
    序《色戒》是張愛玲1950年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說,1997這篇文章是張愛玲經過幾十年的精心修改才發表的,是她的傾心之作。我理解本文,色--代表人的情慾;戒--代表人對情慾的控制能力。本文的時代背景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中國的現狀是,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外--帝國聯合列強中國。為了改變祖國,國破人亡的現狀,愛國青年紛紛捨生取義投入革命。
  • 美女愛渣男,這似乎是一個定律,連大才女張愛玲也未能倖免
    張愛玲生前作品小說最多,無論長篇、短篇。最有名的大概是被導演李安翻拍的作品《色戒》。胡蘭成雖然比張愛玲大十四歲,但是兩人的文採卻不分上下。恐怕這也是張愛玲看中胡蘭成的原因之一。而胡蘭成在《今生今世》裡面也不避免主觀的感情色彩,提起張愛玲的文筆在他之上,想必也是作為戀人最後的溫柔。
  • 最早直男魯智深,拒絕金翠蓮並非因色戒,真相是他有一個不良嗜好
    日前流行的一段影視劇截屏,金翠蓮向魯智深委婉表白,卻遭到「鋼鐵直男」暴擊,被埋怨「不是男子,不能結拜兄弟」。魯智深拒絕金翠蓮是因為遵守佛門戒律嗎?且看真相如何。算上後來殺人放火,僧門五戒已破了四項,但色戒有沒有破,很多人有疑問。
  • 《色戒》:王佳芝為培養「經驗」和梁潤生苟且,卻遭同學竊笑
    導語:王佳芝是色戒中,最出彩的一位人物,從原本清純的女學生,一步一步「墮落」為高層情婦,懷揣著刺殺的任務,卻在最關鍵的一步選擇背叛,導致同學都被殺了,而她本人也被執行死刑,輕而易舉葬送了自己的一生!真正的「王佳芝」:張愛玲動筆之前,偶然瞥到舊報紙上寫著一則新聞:參與刺殺某特務頭子的人,名叫丁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