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有目的的愛不是真愛,張愛玲的《怨女》給出了你確定的答案

2020-11-12 山水一程Y

不願意想,人死如燈滅。眼不見為淨。就算明天早上這世界還在這裡,若無其事,像正太太看不見姨奶奶,照樣過得熱熱鬧鬧。隨它去,一切都有點討厭起來,甚至可憎,反正沒有她的份了,她要一個人先走了。

這段文字是來自張愛玲的小說《怨女》,文字裡都透露著失望和悲傷,想要逃避讓人傷心的一切。

你可能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但你一定聽過或看過電影《色戒》,是由著李安執導,梁朝偉 湯唯等主演。《怨女》和《色戒》還有其它五篇,一共七篇,被編成小說集,書名為《怨女》。

電影版本的《怨女》1988上映了,估計看過的人很少吧。

《怨女》電影版海報

小說裡,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上海,時間是40年代。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叫銀娣。

整部小說都圍繞著銀娣主角以第三人敘述,從年輕的大姑娘到嫁入姚家做二少奶奶,以及在姚家的生活。小說也寫出了,姚家從最初富貴到後面的沒落。為什麼會落寞呢?

在小說的開頭,銀娣的爹娘已經不在了,只能跟著哥哥嫂嫂生活。她被它的哥哥和嫂子當作賠錢貨,做二房至少不用辦假裝。因為辦嫁妝這筆花費,一年年耽擱下來。

她喜歡對面藥店的小劉,又覺得小劉不像會鑽營的人。他要是做一輩子夥計,她成了她哥嫂的窮親戚,和外婆一樣。


再後來,吳家嬸嬸媒人給她介紹了一門好親事,姚家二房沒有人,真好去姨奶奶當家。出生好,相貌好,這是姑娘的福氣。她嫂嫂當即同意,她扭捏了一會,答應了這門婚事。

一直到了成婚的那天,才看見新郎的樣子,有哮喘病,矮小縮成一團。銀娣難過的哭了起來,在嫂子的勸說下,慢慢接受新郎的缺點。

做了姚家做二少奶奶,銀娣只能把怨恨和憤怒藏到心底,擔負起照顧丈夫的責任。


在姚家,她被大奶奶三奶奶嘲笑。她的出身不好,二爺天生哮喘病,身子弱,只能在家裡韜光養晦,依靠抽鴉片煙提高精力。相比之下大爺和三爺整日整日在外面奔波。這些都是她不想提到的。

姚家三少爺生性輕浮,儘管已經有妻室,但忍讓常常勾引調戲銀娣,銀娣的日子本來就過的苦悶,三少爺是唯一一個能給她帶來快樂的男人。


銀娣懷孕生下了兒子玉熹。

就這樣16年裡,銀娣突然要上吊結束自已的生命,還好被及時發現,救回來了。大家都在猜測她為什麼上吊?有人說是因為孩子從廟會回來受了涼,二爺怪她不小心。有人說因為家裡鬧丟珠花的事情,但是在銀娣心理面,還有那件可怕的秘密,對不起二爺的事情。

老太太又因為她上吊的事情跟她生氣。那年全家人到普陀山進香,就剩下她一個人看家,在院子裡分班日夜巡邏。她是灰了心,所以跟著二爺抽上了鴉片。


後來,丈夫和老太太走了,大爺二爺三爺開始分家產,她和二爺分到的最不好最少的一份。就算不公平也是能接受這個結果。就這樣她搬進了自已的房子裡面,和兒子玉熹一同開始了新的生活。

近年來大多數年輕的女孩子男孩子,都進了學堂。玉熹二十歲了,繼承了他父親的缺點,有哮喘病,在家裡韜光養晦不出去。

銀娣怕他學壞了,找了沒人來給他說媳婦。定了親,時而有消息傳來,說馮家小姐芝壽醜。

開始銀娣不相信,看見新娘子很是不滿意。銀娣處處刁難折磨芝壽,最終令其染上疾病含恨而亡。銀娣為兒子玉熹納妾,一名叫冬梅的丫頭,不過就是接著肚子給她增添幾個孫子,最後也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分。

最後,上海來了日本人,好幾家搬走了,在上海的人都不相信上海了。

上海成了孤島,東西越來越貴。家裡表面仍舊維持著規模,其實請不起廚子,改女傭做飯。三毛錢漸漸漲成一塊錢,兩塊錢。改了儲備票又一直漲到兒百塊,五百塊。

姚家也沒有當年的盛況,二十年如一日,銀娣還住在老地方,還算後續有人,大房家敗人亡,三房絕後。三爺死了,才五十三歲。

好啦!故事就說完了。


張愛玲的小說,描述了新舊交替時期,中國男男女女的蒼涼的生活經歷,併集中體現了每個人身上的人性。

《怨女》中的銀娣是不幸的。這種不幸是婚姻不能自主選擇,被長輩安排,嫁給不認識的人。一直成婚晚上,才知道自已嫁的人是什麼樣子。只能很委屈接受這個事實。

在姚家,銀娣為了消磨時間,緩解自已的精神上的缺失,抽上鴉片煙。我認為她是對生活失望了,找點東西來消遣自已,安慰自已。

玉熹娶到醜媳婦和銀娣嫁給殘廢的二爺,是兩條相對的的時間線。我覺得他們都是不幸的人,沒有愛,沒有感情,就為了一份責任,相互容忍對方,將就過日子。他們沒有反抗也不想在反抗,或許他們都不在乎。



張愛玲的的經典語句:我覺得感情不應當有目的,也不一定要有結果。

相關焦點

  • 張愛玲《怨女》:人人都贊銀娣夫妻恩愛,姚三爺卻說她看錯了人
    漂亮有什麼用處,像是身邊帶著珠寶逃命,更加危險,又是沒有市價的東西,沒法子變錢。——《怨女》以前看《大紅燈籠高高掛》,對於鞏俐飾演的四姨太特別不解。她是當時的大學生,家道中落,母親問她嫁人之事,她說,你既然說錢好,那就嫁給有錢人做小吧。面無表情,心甘情願的嫁入有錢人家做小。剛看的時候有點不明白,看後才知道背後也有許多的無奈。
  • 張愛玲《傾城之戀》:真愛你的男人,會給你這三樣東西
    直到白流蘇在與範柳原的接觸過程中,範柳原給了她三樣東西,她才確定範柳原是真的愛自己,於是,兩人譜寫了一段傾城之戀。而那些對待感情輕率的男人,則沒有尊重你的耐心,他們只想要速戰速決的「愛情」,無論得失,他們所想要的,也只是一瞬間的纏綿,這樣的男人,根本談不上真愛。所以說,真愛你的男人,會給予你尊重。
  • 張愛玲《怨女》:淺析「吃人禮教」如何將人性逼向墮落的深淵
    這部中篇小說《怨女》首次發表於1966年,聽名字就會有預感:女主人公一定是個不幸的女子。事實也是如此。故事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的。吃人禮教二:女人地位低下,被迫失去自我想想從前老太太那時候,我們回到房裡去吃飯,回來頭髮絲稍微毛了都要罵,當你們夫妻倆吃了飯睡中覺。「什麼都肯,只顧討男人的喜歡」,這話不僅是光婆婆講,大家都常常這樣批評人,男人不喜歡,又是你不對。
  • 我想談的是張愛玲的《色戒》,而不是李安的《色戒》
    王佳芝有此想法,既屬偶然,又是必然,末一層尤其難以像張愛玲交代得那麼令人信服。再就是王佳芝的結局。小說寫道:「他一脫險馬上一個電話打去,把那一帶都封鎖起來,一網打盡,不到晚上十點鐘統統槍斃了。」然後說:「她臨終一定恨他。」女主人公就在這「統統槍斃」之列,被輕而易舉地抹掉了。這一筆實在太厲害,我不知道電影如何處理。
  • 張愛玲《半生緣》:什麼樣的人會和不愛的人結婚?讀懂後眼眶溼潤
    這樣,很容易讓人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哪怕和一個不愛的人結婚,也並不可怕,畢竟大家都在走著一條相同的道路。然而,有一點卻被我們忽視了,和不愛的人結婚並不代表著所有人的選擇,同時,這樣做的人,也不是沒有原因。
  • 《紅玫瑰與白玫瑰》:王嬌蕊,張愛玲筆下的一位在愛裡成長的女性
    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多是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多為傳統,鮮有現代,或兩者兼有,但幾乎都是一層悲涼的面紗罩著她們,難有幸福的結局。也許這就是命,張愛玲給她們安排的生命走向,也是那個時代多數女子的命運實境。在這期間,玩,是她的一項本事,因她一直沒有遇到真愛,象她在小說中說的:「並不是夠不夠的問題。一個人,學會了一樣本事,總捨不得放著不用。」她的話總是「很有嚼勁」,可見她的學識應很深厚,使她的話都帶著幽默的一種厚度。
  • 何以我不喜歡晚年的張愛玲?
    在說她的作品同時,先來談談張愛玲的性格,不談文字,由許多照片就能看得出來,她總是抬高了頭,以一種氤氳睥睨的姿態,展現出自己的風格,就連她對於除了好友蘇青以外的海派女作家,都表示相當的不屑,張愛玲的高傲與自負,我想沒有喜歡她的人會否認。
  • 張愛玲和王佳芝的《色戒》:千古情人獨爾痴,愛究竟值不值得?
    好像都不是,在王佳芝眼中,鴿子蛋的鑽戒不重要,易先生的社會背景和身份也不重要,她也不要什麼天下霸業,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不得。張愛玲於是借著王佳芝的故事,把如何對胡蘭成漢奸身份的問題,給了個交代。明知胡蘭成亦人亦鬼,可從小缺愛的她,卻放不下自己手裡的風月寶鑑。痴心女子古來多,理智往往在情感面前敗下陣來。
  • 看完張愛玲寫了30年的《色·戒》,才知道原來結局另有深意
    "這樣講述這個故事,也才更有看點,但如果你回過頭再看張愛玲原著裡塑造的王佳芝和易先生,你會發現,李安在電影中花大篇幅去努力打造的愛情,其實在王佳芝身上,並不是最重要的。她在和易先生的相處中,自始至終都是如履薄冰的,她也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在演戲。
  • 張愛玲的《色戒》被李安改了哪些地方
    這就要說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黨政府還都南京,很快公布「懲辦漢奸條例」,也包括「文化漢奸」,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就是在這時候被當做「文化漢奸」而鋃鐺入獄。張愛玲的情況也不妙,因為上海淪陷時期,發表她作品的許多報刊雜誌就有日偽的背景,她還與汪偽政府文化官員胡蘭成結婚,在有些人看來,她也是「文化漢奸」。
  • 張愛玲《半生緣》:這種性格的人,在愛情裡很容易吃虧,願你不是
    張愛玲的初戀情人胡蘭成,無論是名氣還是口碑,都遠遠落在了張愛玲身後,卻還可以厚著臉皮在張愛玲面前耀武揚威。一個自信的人,走進了感情裡,看到的永遠是自己的優點,因此,哪怕外人覺得再不般配,他們依然可以風雨無阻,繼續向前。
  • 張愛玲《第一爐香》:沒人值得你義無反顧,愛你的不會捨得你心痛
    禹司鳳回答說:「沒有值不值得,只有願不願意。」從此,葛薇龍再也不是她自己,而完全屬於了喬琪喬。她為了愛情丟了自己,剩下的只是卑微地纏喘。,「我對她有偏見,長相難看,還非要死出風頭」;楊絳曾評價張愛玲的作品,「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
  • 張憲光:「神偷」張愛玲
    堆在盆邊的髒衣服的氣味,恐怕不是男性讀者們所能領略的吧?那種雜亂不潔的,壅塞的憂傷,江南的人有一句話可以形容:『心裡很霧數。』『霧數』二字,國語裡似乎沒有相等的名詞。」那些學者,有的把「浣衣」解釋成「雞」,有的把這詩說成「處亂君之朝,與小人同列」,最多想到未洗衣服上的汙垢,而喜歡聞油漆、汽油的張愛玲想到的是餿衣服的氣味。
  • 「神偷」張愛玲|張憲光
    許子東曾說張愛玲的比喻有一種意象延伸的動作性,它並不是打一個比方就完了,而是在同一節或後文中要延續這個比喻,在推進中生出浪花來。這種語言技巧,赫胥黎也愛用,似是西洋文學擅長的的修辭套路。至於觀念的直接挪用,在《傾城之戀》也有體現,比如「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即是一例。旅館中打電話的情節,是《傾城之戀》中最動人的場景之一,其張力即在於東西方兩種愛情觀、婚姻觀的糾纏。
  • 聊聊女作家吧,亦舒、瓊瑤、張愛玲寫情愛的女人都不含糊
    如果別人敢叨叨叨,她們就是一句「全世界都不懂我們的愛」。「結婚仿佛黑社會,不進去,不知道有多可怕,進去了,知道了,又不能說。」——《我的前半生》「人的天性便是這般涼薄,只要拿更好的來換,一定捨得。」或者是喜寶這樣直截了當的,要麼有很多很多錢,或者有很多很多愛,不然就是身體健康。
  • 千尋疾有多愛比比東?兩件事看出答案,除了損失精兵第二件是真愛
    熟悉小說的粉絲都知道,千尋疾本身是比比東的老師,不過這個老師不簡單,他的操作可以說就是衣冠禽獸,因為當老師的他竟然玷汙了自己的學生千尋疾。正因為如此,所以比比東才加入了武魂殿,也成為了千尋疾的老婆。其實千尋疾真的很愛比比東,通過兩件事就可以看出答案,除了損失「精兵」之外,第二件事才是真正的真愛。
  • 甄嬛傳:都說甄嬛和果郡王是真愛,但你以為果郡王真的愛甄嬛嗎?
    相信看過《甄嬛傳》的朋友都知道,在故事的中後期,甄嬛已經對「大肥橘」皇帝失望了,反而愛上了皇帝的弟弟果郡王,而且最後果郡王最後也因甄嬛而死,這樣的感情也是感動了眾多的觀眾。但是當小編我N刷甄嬛傳的時候發現,果郡王貌似也不愛甄嬛,甚至只是拿甄嬛當了替身。相信大家在看劇的時候都會甄嬛在梅園雪景拿著自己的小像掛在樹枝上許願的場景記憶猶新吧。
  • 張愛玲《色戒》:別逗了哪有什麼愛情,王佳芝再演下去就是阮玲玉
    張愛玲的小說中最愛《色戒》,沒有之一。李安的電影也是錦上添花。王佳芝應該是很喜歡表演的,有一個細節,同學們在電車上,大家輪流吸一支煙。賴秀金吸完,把煙拿給王佳芝,一開始王佳芝拒絕了;賴秀金說搞藝術的都要會吸菸,繼續拒絕;然後賴又說「吸吧,對你表演有幫助」,王佳芝這才吸了一口。
  • 比武招親的真實目的,用心良苦,金庸在書中早給出了答案
    之後電視劇又上演了一出穆念慈去寺廟燒香抽籤算卦的情節,此時楊康又趁機撩妹,調戲說抽籤中說你的夫君和我長得很像,可見楊康真不要臉。答案出乎你的意料,答案是否定的。在金庸2003年新修版《射鵰英雄傳》小說中,可以找到明確答案,以此解開楊鐵心組織「比武招親」大會的真實目的和良苦用心。
  • 《甄嬛傳》沈眉莊∣我說沈眉莊對溫實初不是真愛,你信嗎?
    你說沈眉莊對溫實初,那是愛嗎?我真心不想定義這個問題。我只想問一句,如果沈眉莊不是身在後宮,如果她有大把男人可以選擇,她還會愛溫實初嗎?你說那是愛,也不過是枯竭的荒漠裡能找到的一口水罷了。你若要非得讓我說,我只能說沈眉莊不是真愛溫實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