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作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記述的黑虎泉,確實只有一個虎頭。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劉鶚是怎麼寫的:
"這南門城外好大一條城河,河裡泉水湛清,看得河底明明白白。河裡的水草都有一丈多長,被那河水流得搖搖擺擺,煞是好看。
走著看著,見河岸南面,有幾個大長方池子,許多婦女坐在池邊石上搗衣。再過去,有一個大池,池南幾間草房,走到面前,知是一個茶館。進了茶館,靠北窗坐下,就有一個茶房泡了一壺茶來。茶壺都是宜興壺的樣子,卻是本地仿照燒的。"
舊時的黑虎泉畔
老殘坐定,問茶房道:「聽說你們這裡有個黑虎泉,可知道在什麼地方?」那茶房笑道:「先生,你伏到這窗臺上朝外看,不就是黑虎泉嗎?」老殘果然望外一看,原來就在自己腳底下,有一個石頭雕的老虎頭,約有二尺餘長,倒有尺五六的寬徑。從那老虎口中噴出一股泉來,力量很大,從池子這邊直衝到池子那面,然後轉到兩邊,流入城河去了。
劉鶚上述所寫的,應是沿現在南門橋護城河東行的路線,可知當時護城河的水質湛清,水草有30多釐米長。文中「幾個大長方池子」應是胤嗣泉、九女泉等,可知當時就有泉池圍擋。「有一個大池」則是指黑虎泉無疑。
同時可知,黑虎泉南岸已有泉水泡茶的茶館。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如今黑虎嘯月石壁上方就是茶社。劉鶚還明確寫出,當時的黑虎泉只有「一個石頭雕的老虎頭」。據後人通過雕刻紋路和手法推測,唯一的老虎頭應是居中的那個。
對於此處記載有兩點需注意:直至清末,黑虎泉仍只有一個虎頭,不是現在的模樣;部分民俗學家認為,黑虎泉噴水的並非虎頭,是龍的第六子「蟲八、蟲夏」(音:八下)。但是劉鶚所寫為「老虎頭」並非「蟲八、蟲夏」。
噴湧吐水的是虎頭,這與多數濟南人的理念相符:既然叫黑虎泉,過去泉池上方有黑虎廟,廟內供奉趙公明,此神座騎正是黑虎,加之泉水噴湧聲震如虎……怎麼就成「蟲八、蟲夏」呢?當然,這也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難纏帳」。
1931年後的黑虎泉
黑虎泉的虎頭何時由一變三?目前多數人認為是1931年。當年的8月3日,市政部門對黑虎泉進行治理開挖,歷時63天結束,泉池擴建,池底深挖為1.2米,「四周砌石壁和短牆,北牆留出水口,南牆增加噴水石雕龍頭兩個」。
此說在民間有過質疑,老濟南人認為「清宣統時就有了三個虎頭」,很多學者也支持此說。據查,濟南於1836年、1904年曾對黑虎泉修整過。劉鶚《老殘遊記》1903年首發於《繡像小說》半月刊,所以劉鶚所記的肯定是1836年修整後的模樣。
1931年後虎頭由一變三
因此有學者推測,1904年修整的時候,噴水口就由一變三了,這符合老濟南人的城市記憶。那麼,難道1931年的《濟南市志》錯了?
正確答案來了:據目前已知的黑虎泉拍攝時間最早照片顯示,黑虎泉西側有噴水口,沒有虎頭;中間的虎頭清晰可見;東側虎頭或因鏡頭所限沒有納入。根據照片人物穿著,拍攝時間為清末民初。
西側有噴水口,沒有虎頭
這就說明,1904年的修整中,噴水口確實增加到三個,但虎頭仍只有中間一個。民間記憶沒有錯,只是不全面。而1931年修整時,把東、西兩側改為虎頭噴水口,《濟南市志》沒有錯。
黑虎泉畔風情幾經變化
黑虎泉在上世紀50年代前,周邊建築破敗,環境較差,曾有企業提出在這裡建廠房、宿舍,而地基紅線距泉池不過十多米。在濟南首次城市整體規劃中,有關人士排除阻力,把黑虎泉、護城河兩岸的規劃紅線擴大到40米。此後多次整修擴建,美化兩岸環境。
上世紀70年代的黑虎泉
上世紀80年代初,濟南建成了環城公園風景區,黑虎泉成為風景區內最亮的景點。此後,隨著泉城廣場的竣工,歷經截汙、清淤等工程,護城河南線水質重新清澈見底。而此前,濟南人曾詬病「對波泉以西的就是臭水溝」。
上世紀80年代初的黑虎泉
上世紀90年代黑虎泉多次停噴
上世紀90年代戲水的市民
上世紀90年代之後,黑虎泉、五蓮泉、九女泉等處再現誆魚、摸蝦的老濟南風情,而黑虎泉池、護城河內遊泳戲水的人群四季不斷,晝夜可見。此後,濟南加大名泉保護力度,名泉先觀後用理念持續到現在。
如今,黑虎泉畔開通了泉水直飲點、提水點,無論是濟南人還是來遊玩的外地人,到黑虎泉打水成為一道風景。今年,隨著泉城夜宴的啟動,黑虎泉畔更是流光溢彩。相信,明天的黑虎泉將更加美好。
作者:指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