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紅粉》:困在不自知的圍城裡悲哀致死,才是女性最大的悲哀

2020-09-25 杜小西


蘇童《紅粉》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有這樣一個情節:布魯克斯在監獄裡呆了大半輩子,長達50年的監禁生活,幾乎對他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刑滿釋放後,面對新的世界,布魯克斯根本無法適應,他寧願再次犯罪獲得機會留在監獄。因為他已經接受了自己的身份,習慣了這裡的一切。這也導致他最後無法接受新生活而抑鬱自殺。瑞德也一樣,習慣了四十年來上廁所都要報備的監獄生活,出獄後一片茫然。

一開始,人們很難理解他們的行為,但說到底,布魯克斯和瑞德早已習慣了一種生活,不想再去改變了,改變對他們來說是另一種痛苦。

這讓我想到了著名作家蘇童的小說《紅粉》中的兩個女子,秋儀和小萼。

蘇童,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先鋒派新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善於用客觀平靜的筆調敘述故事,儘量不帶主管感情。他被譽為「最了解女人,最擅長寫女性的男作家。

莫言曾經評價說:「蘇童作品中對女性的把握,我覺得好像是天生的。對女性微妙的情感把握準確,是我望塵莫及的。」

此外,蘇童的小說還善於選擇取材於舊素材,但常常能夠推陳出新。他的短篇小說《紅粉》就依然取材於一群妓女的故事。但蘇童賦予了老故事新的內涵。

《紅粉》講述了解放初期,國家對妓女這一特殊群體進行改造,最後製造了一出鬧劇的故事。

翠雲坊喜紅樓的妓女秋儀與小萼,情同姐妹。因為國家對妓院採取取締政策,她們倆同時被趕到了一輛車上,送去山裡進行勞動改造。沒想到走到半路,秋儀跳車逃走,投奔了老情人老浦。老浦因為母親的反對,沒能和秋儀結婚,秋儀一氣之下削髮為尼,後來為生活所迫,下嫁給雞胸駝背的老張。

小萼和其他姐妹跟隨部隊車輛到達營地,進行了漫長的改造生活。其實就是教她們做些體力活。沒怎麼吃過苦的小萼,幾次因為完不成任務而試圖自殺。

勞動改造結束後,因為怕吃苦怕受窮,小萼勾搭上了秋儀的老情人老浦,最後兩人結婚。因為小萼的好逸惡勞,老浦也被她逼死了。帶著孩子上班的小萼,最後還是想嫁人,把孩子丟給秋儀,自己和另一個男人走了。

一個陳舊的話題,卻被蘇童寫出了新意和深意。

秋儀和小萼,身處深淵卻不自知,曙光到來之際,選擇拒絕走出去。生活在悲哀之中卻看不到悲哀,這才是她們最大的悲哀。


作家蘇童

01、表面上是見識膚淺的妓女好逸惡勞的悲劇,實際上是傳統女性骨子裡對男權社會的過度依附,對男性的畸形依賴產生的結果

  • 秋儀對老浦,老張的過分依賴,說到底是從依附一群男人到依附特定的某一個男人:故事中的秋儀,是一個敢愛敢恨,大膽潑辣,寬容有愛的女子。她總是有自己的主見。在被抓上車去改造的路上,她大膽地選擇了跳車逃亡。但很不幸的是,逃跑之後,她沒有選擇其他的路,而是首先想到了依靠男人。並且把老浦當做了可以投靠的第一人選。殊不知,這位浪蕩公子,是不靠譜的。面對浦母的刁難與羞辱,老浦立場含糊。秋儀選擇了決絕離開。但她無家可歸,不得不到一個尼姑庵裡落髮為尼。

即便如此,她的最初理想,也是「期盼一個又一個英俊又有錢的男人把她的貞操買走。她拒絕了許多男人,最後等來了老浦。」她以為老浦與眾不同,其實不然。

奈何情事總是悲哀居多,悲哀的不是兩心相知相許,不能相守,而是痴心錯付,夢斷黃粱。

在她心裡,「女人一旦沒有錢財,就只能依賴男人。但是男人確實不可靠的。」

即便認識到這一點,她依然沒有帶著她已有的錢財,靠自己謀生。在已有的思維慣性中,她依然選擇了嫁人,哪怕那個人是自己最看不上的雞胸駝背的醜男人。


  • 小萼對老浦,其他男人的依賴,說到底終其一生都在依賴男人生活,都在漂泊:小萼呢,從始至終,都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和秋儀在一起的時候,依賴秋儀。離開秋儀,不顧姐妹情分,就急匆匆撲進老浦的懷抱。不但如此,她好逸惡勞,跟了老浦後索性辭掉玻璃廠的工作,靠他養著。為了追求奢華的生活,不惜一步步逼著老浦丟掉生命。即使最後,老浦留下遺言,要她撫養孩子長大,她依然沒有能夠讓自己的靈魂站立起來,她依然選擇繼續依靠男人。為了攀附另一棵救命稻草,甚至不惜拋下年幼的兒子,和另一個男人遠走高飛。

心若沒有棲息地,到哪裡都是流浪。

小萼這輩子,就像一根藤蔓,不停地在尋找需要攀附的枝幹。

所以,即使她接受了改造,還是走不出依附男人的怪圈,又怎能避免生命和生活的悲劇呢?

充其量,不過是把依附對象從「人盡可夫」的,變成某個特定男人。

她們根本不懂「好好經營自己,勝過依賴別人。」

畢竟,就像亦舒說的:「生活上依賴別人,又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那是沒有可能的事。」


02、身處深淵卻不自知,悲哀卻看不見悲哀,拒絕自我救贖,拒絕走出來,才是最大悲哀的

1) 身處險境不自知,是悲劇命運的根源。

楊絳先生曾說:「孔子常說,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我還要進一步說,患不自知也。」

人若自知,何患命不由己?

敗莫敗於不自知。

在妓院被查封的那一刻,新時代的浪潮已經奔湧而來,之前舊的不合理的東西必然會被新事物淘汰或取代。

那一刻,秋儀能想到的是逃跑。小萼呢,是尋死,死不成,就嫁人,把嫁人當做自救的唯一方法。

這使得她們在後來的歲月裡,愈加慌亂,愈加手足無措,只能等待被命運安排。


2) 思維定勢,是悲劇命運的間接原因。

思維定勢(Thinking Set),也稱「慣性思維」,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定勢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採用新的方法。消極的思維定勢是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

面對時事的變化,他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希望通過改造她們,她們可以通過自己雙手勞動,養活自己。但秋儀的反應是:遣散了我們,世界就乾淨了嗎?

小萼呢,改造的過程中吃點苦就尋死覓活,面對對工作人員的開解,非常無辜地說她對以前的生活非常滿意,希望繼續過上那種躺著掙錢的生活,輕輕鬆鬆,不吃苦頭。改造完畢後,她選擇工作的唯一標準 是掙多少錢不重要,不吃苦才是王道。其實,靠自己的雙手明明已經能夠養活自己了,偏偏嫌苦嫌累,毫無上進心。

根植於她們骨子裡的好逸惡勞,貪圖享受,依附男人的思想,就像毒瘤一樣,難以祛除。

人一旦適應了某種環境和生活,並對他認可,根深蒂固,再想去改變,實在太難了。

不管世界怎麼改變,她們能想到的還是:男人。唯獨忘了自己。

3) 心理舒適區難以跨越,是悲劇的直接原因。

心理舒適區:舒適區(Comfort zone)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

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在喜紅樓,秋儀是招人喜歡的姑娘。小萼呢,老老實實地接待客人。不用幹粗活,不說錦衣玉食,想必也是衣食無憂。

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女孩,有多少又能夠真的不貪圖這種舒服呢?

比起能力,阻礙一個人成長的,是脫離舒適區的勇氣。

即使已經遠離了之前的安逸生活,秋儀和小萼還是難逃自己心底的那塊舒適區。她們無不在懷念過去,假裝做一個裝睡的人。

4) 「體制化」,是悲劇的重要原因

「體制化」是指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體制」可理解為包括某種規則、習慣、意識和氛圍的環境,體制化的根源是意識形態,想要避免體制化,就要敢於懷疑,積極論證,保持批判性思維。避免自己被體制化,我們必須勇敢、思想、看和聽牆外的信息,創造強化獨立的人格,擴大自己的自由。

因為人對一種事物的依賴是出自自己的精神思維以及習慣,而在跳出原有的限制之外後,人們本能的反應是想在新的體制內尋找舊的體制拘束。就和一個方形在大的方形內可以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但如果大的環境變成了圓形,那麼方形就開始以自己的形態去配合圓形,這是不可能的事,而最終方形會心身力竭,悲劇就會這樣的發生!但如果方形將自己的容積變大,或者變小,它未必在圓形內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處,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性,而這種習慣性就是體制化。

就像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布魯克斯長達50年的監禁,和瑞德四十年的監獄生活,幾乎對他們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他們無法適應外界的生活,只能期待重新回到監獄。因為他們的被「體制化」了。

秋儀和小萼也一樣,在喜紅樓的生活,已經把她們圈禁起來了。即使身子自由了,靈魂依舊不適應。她們甚至期待回到以前生活的地方。

03、強者自渡,聖者渡人,女人要靠自己,而不是男人,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在亦舒的小說《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從一個擲地有聲的良家婦女,瞬間被丈夫拋棄。

面對殘酷的現實,好朋友唐晶罵醒了子君,說她總是自己站不起來,總想找一個人依靠,以前是涓生,現在是唐晶。她希望子君能夠真正自立。因為沒有人可以供她依靠一輩子。

與電視劇中大女主光環的加持不同,原著中的子君,真的是靠自己的辛勤工作和聰明才智,重新獲得了新生。

張小嫻說:「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我想依靠自己的時候依靠自己,我喜歡依靠男人的時候就依靠男人。」

所謂強者自渡,聖者渡人。

一個女人,首先得自立,才會有好的婚姻。

畢竟,自立自主,總好過俯首為奴。

其實,無論是秋儀還是小萼,她們並不是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無法自食其力的地步。只是,終其一生,她們都不會相信,女人竟然可以不依附男人,也可以活得很好。更不敢一試,或者,不屑一試。竟由著命運的小船風雨飄搖,而無法掌舵。

小結:

老舍先生也寫過一篇描寫中國妓女悲慘命運的小說《月牙兒》。主人公月容,是一個上過學,有理想,有追求,試圖靠自己雙手吃飯的女孩。但幾經嘗試,黑暗的社會現實,讓她踏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被黑暗一點點地吞噬,踐踏,淪為了「婦女的命運不在自己手裡,若真掙不上飯吃,女人得承認自己是女人,得賣肉」的女子。我想,但凡能填飽肚子,月容是不會走那條道路的。

與之相反,蘇童筆下的秋儀和小萼,面對尷尬與不斷變化的處境,外界已經向她們伸出了援手,希望能拯救她們於泥淖中。但她們拒絕了。

殊不知,她們身處深淵卻不自知,生活在悲哀之中卻看不到悲哀,拒絕走出去,才是她們最大的悲哀。

就像餘華說的:「知道自己無知不是完全的無知,完全的無知是不知道自己無知的無知。」

所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而不自知。

因為,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畢竟,劇都是由此造成的。


相關焦點

  • 封建社會婦女的悲哀
    《妻妾成群》講述的是四個女人同侍一夫的故事,她們明爭暗鬥、爭風吃醋,最後都沒有逃過命運的悲劇,這是封建社會女性的悲哀,也是人性的殘酷。整個故事都圍繞頌蓮展開, 從她進入陳家備受恩寵,到最後被冷落而瘋掉,無不體現出舊社會女性的地位低下,只能靠取悅男人而活,沒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只能依附於男人。
  • 「侯門一入深如海」4個女人的悲歡離合|蘇童《妻妾成群》
    蘇童的《妻妾成群》,言明封建家庭的黑暗,書寫舊時代女性的悲哀,家不是家,人似非人。這裡埋葬了女性的青春年華,侵蝕了女人的純粹熱情。實際上,老爺對各位太太並不存在真正的關心和疼愛,那只是一種新鮮感的享受和多方利益的平衡。各位太太亦是互相提防、各懷鬼胎、暗中算計、公開叫板,直到有人退出陣營,繼而新人再次加入,如此循環往復、纏綿不休。蘇童,江蘇蘇州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 《美麗與哀愁》:悲哀與美麗編織的世界,是對女性最深層的哲思
    隨著太一郎的死去,音子陷入更為痛切的悲哀之中。數十年的理想瞬時化作了空幻,音子美好夢幻的破滅構成整部小說美的高潮。在日文中,「美」與「悲哀」是相通的。 這部作品從憂傷哀愁的氣氛中開始,在哀愁中推進,最後在哀愁中結束。瀰漫著一種深沉的虛無感。正是這種虛無美與悲哀美相結合,才使其作品具有了獨特的魅力。
  • 《傾城之戀》:白流蘇最大的悲哀,就是活在了張愛玲的小說裡
    怎麼這些美麗優雅的女主角在張愛玲的小說裡,都活成了那種在愛情裡卑微地乞求男人垂愛的角色?只能嘆息,她最大的悲哀,或許就是活在了張愛玲的小說裡。範柳原也最是欣賞她身上那股東方女性的魅力,認為只有她才是真正的中國女人,優雅嫻靜,尤其是那一低頭的溫柔,美得不近情理。
  • 都說《圍城》好看,錢鍾書的《圍城》裡,圍的究竟是什麼?
    於是你彷徨,你痛苦,你掙扎,你卻走不出去。我想這就是《圍城》帶給我們的意義所在,你在《圍城》中可以看到一個清晰而又真實的自己,你看到社會百態在《圍城》中不斷循環上演。你冷靜地旁觀著一個人的出生乃至死亡,你感嘆人生也不過如此,直到最終你得到對生活的釋然和輕鬆。
  • 《美麗與哀愁》:悲哀與美麗編織的世界,植根於女性最深層的哲思
    隨著太一郎的死去,音子陷入更為痛切的悲哀之中。數十年的理想瞬時化作了空幻,音子美好夢幻的破滅構成整部小說美的高潮。在日文中,「美」與「悲哀」是相通的。 這部作品從憂傷哀愁的氣氛中開始,在哀愁中推進,最後在哀愁中結束。瀰漫著一種深沉的虛無感。正是這種虛無美與悲哀美相結合,才使其作品具有了獨特的魅力。
  • 知畫最大的悲哀不是被老佛爺利用 ,也不是愛上永琪,而是遇到她
    也有人說知畫最大的悲哀其實是愛上了永琪,如果不愛永琪知畫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才華和手段獲得想要的一切,皇子傍身、嫡福晉的尊榮、景陽宮的權利這些對一個政治聯姻者來說已經足夠。但是自從愛上永琪,知畫的心就不那麼容易滿足了,她開始時刻挑釁小燕子,甚至被愛情衝昏了頭腦當著永琪的面對小燕子張牙舞爪。這的確是知畫的悲哀。
  • 再讀《活著》,人最大的悲哀是沒為自己而活
    再一次讀《活著》,這次我沒有為福貴的悲慘命運感到惋惜,讓我心痛的是福貴背後的兩個女人(福貴的母親和家珍),她們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這才是最大的悲哀。01 母親的溺愛,寵壞了孩子,也迷失了自我。她將自己完全託付給了徐家,甚至從來沒有過和福貴進行哪怕是思想上的鬥爭,是舊社會女性悲哀的典型代表。家珍是城裡陳記米行的千金,和福貴結婚前,她還是一個在城裡夜校上學的學生。
  • 《圍城》裡方鴻漸的婚姻為什麼不幸福?困在這幾個原因
    讀過三遍,才欣賞到其中文字的魅力,滿篇的修辭手法引人入勝的跟著往前走。 圍城顧名思義,用原文中的話說「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人的一生從工作到婚姻,會經歷大大小小的圍城。進去前嚮往,進去後迷茫,又想要逃離。 書中從男主人公方鴻漸的家庭,工作 ,婚姻為主線來發展,引發對人生的思考。
  • 拿這個來消費:「房思琪」驚現成人展,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成人世界裡的骯髒,男人的狂妄和陰險,將童真殘酷地徹底地撕碎。房思琪們或因年幼而不自知,自知後也不願意告知他人,而李國華們,就是利用了女孩的這種自尊。她曾經很隱晦的問過自己的母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x教育。」媽媽詫異道:「什麼x教育?x教育是給那些需要x的人。你需要嗎?」
  • 《肖申克的救贖》典獄長:一個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懂得知足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不懂得知足。在這個誘惑滿滿的世界裡,如何保持一顆澄明的心至關重要;它將會是保證我們不迷失自我的指南針,幫助我們在屬於自己的領域內大顯身手。《三十而已》中同王曼妮在同家店工作的一位女同事,一直以來都講她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與平常而言,這其實只是職場上同事們相互競爭的正常現象,大家憑實力說話,用本事較量本沒有問題。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悲哀
    白天母親帶著三個孩子去監獄看家裡的大兒子,晚上,贊恩和不知道是5個還是6個兄弟姐妹,擠在布簾的一邊睡覺,另一邊則是他們的父母。贊恩十二歲,身高和體重看上去卻像個8歲左右的孩子,在別人上學的時候,他要給家附近的雜貨鋪打工,贊恩會向放學回家的孩子投去羨慕的眼光,可當父母在討論讓他去上學的時候,他卻面無表情不抱希望,或者是壓根沒指望他們能讓他去上學。
  • 《檀香刑》:酷刑下的時代悲哀
    武俠小說裡多少人是在金盆洗手後被害死的。孫丙的好日子過了幾年後,就迎來了改變他一生的轉折點。這一部分的情節描寫之詳細讓人難以再讀下去,那種有理說不出的感覺實在是叫人心酸。令人難過的是,那不僅是小說還是一段血淋淋的歷史。我的心裡就算是有無限的悲哀難過,心酸無奈也只能看著白字黑字寫著的屈辱。
  • 六耳的悲哀
    他嚮往成功,如果腳踏實地的努力,也未必沒有機遇到達頂點,但他卻是想去竊取別人現有的努力所得,其實在故事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悲哀。六耳應是悟空心裡被極力壓制的另一面吧,毋論是惡還是人性,而悟空,則是神性的。在神話故事中,神性和人性可以剝離,分化,在真實的世界中,卻是共存的。
  • 不要讓時代的悲哀,成為你的悲哀(頭條品書團)
    最近看了會說話的肘子的新書《第一序列》,裡面有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感觸——不要讓時代的悲哀,成為你的悲哀剛開始看這本書時就只是覺得很搞笑,特別是裡面人物間的對話,有點神經,直到我看到主人公說出:「不要讓時代的悲哀,成為你的悲哀」。我改變了態度,不再是原來消遣式地讀,而是去認真體會,我才發現,這本書裡有很多話值得我們思考。確實,這個時代人發生了很多變化,好像人人都變得自私了,男孩子要等女孩子懷孕再結婚,女孩子結婚要求要有房子車子,戀愛與婚姻已經不再純粹。
  • 鞏俐章子怡巔峰演技源自同一作家原著,蘇童:寫女人就這麼狠
    蘇童筆下的女人總是令人印象深刻。《妻妾成群》中四個女人拴在一個男人脖子上相互絞殺;《婦女生活》中一家三代女性,在時代洪流和男女情感牽扯中掙扎;《紅粉》中特殊身份女性群體被整體瓦解和重塑;以及《以她之名》中不同時代不同年齡女性面臨的生命挑戰和傾軋......
  • 《大宅門》:楊九紅悲哀的一生究竟該怨誰?
    ,都忍不住為她流下同情的眼淚,明月就是其中的一個,不知為楊九紅流過多少眼淚……楊九紅悲哀的一生究竟該怨誰呢?楊九紅幼時即被這對狠心的哥嫂賣進了暢春園,從此成了一個千人騎萬人踩的窯姐,或許從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她的一生只能是悲哀的,因為她的下賤身份,即便僥倖跟了白景琦,嫁進了豪門,有過短暫的幸福,都絲毫不能改變她悲哀的命運,而她骨子裡的重情重義更加重了她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愛情,親情,她都得而又失,並且失得那麼徹底那麼純粹,可以說這感情上的痛苦比她在暢春園卑微下賤的活著更甚一些,所以說楊九紅悲哀的一生首當其衝該怨她狠心的哥嫂
  • 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我們看錯了世界,卻說世界欺騙了我們
    影片中共有四個人講述了案發經過,雖是同一件事,但他們所講的經過卻截然不同;在強盜的故事裡,他是驍勇善戰的江洋大盜,用武士和女人的兇悍來反襯自己的強大;在女人的故事裡,她是貞潔烈女,強盜卑鄙無恥,丈夫薄情寡義;而在武士的故事裡,他重情重義卻慘遭背叛。
  • 《甄嬛傳》之浣碧:賤而不自知,還樂在其中,是最大的悲哀
    我覺得浣碧確實挺賤的,這個「賤」倒不是指她多麼心比天高、總愛和姐姐搶男人,而是她這個人分不清好壞,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她好像總是對那些真正傷害她的人情有獨鍾念念不忘,反過來卻對不曾害她甚至還待她不錯的人愛理不理滿懷敵意,這還不叫賤嗎?
  • 大紅燈籠高高掛鞏俐,到最後,她困在高高的大院裡,一無所有
    是的,不像,一點兒也不像,女主頌蓮並沒有所謂的女主光環,她也沒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力量,她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哪怕一開始是有些特別的,可是在大宅門裡久了,也會跟那些封建的人一模一樣,那她的悲哀便是自己那唯一一點的不同,其實,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歷史潮流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所以,我們應該慶幸,我們不曾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簡直是吃人不吐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