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這本是莫言花了五年的時間創作出來的,被莫言稱之為是在「捍衛長篇小說尊嚴」的書。但是光從名字來看,我覺得像極了某些網站裡的狗血小說。
那些深深宅院裡的爾虞我詐,生死離別的戲碼立刻就出現在了我的腦海中。我好奇,一個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師,怎麼能夠寫出這樣的狗血劇情。但事實告訴我,大師畢竟是大師,這並不是進一步狗血小說,而是是一場血淋淋的悲劇。
故事背景
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確切的說是在光緒年間。但是,還穿插著鹹豐皇帝在位之時的故事。小說以1900年德國人在山東修建膠濟鐵路遭到山東人民反抗,隨後袁世凱出兵鎮壓山東義和團運動再到八國聯軍攻佔京城。
慈禧攜光緒帝倉皇出逃這段歷史為背景,講述了山東高密縣東北鄉貓腔創始人,孫丙因為妻子女兒遭到外國人侮辱最後慘死,所以糾集了廣大農民起義反抗修建洋人,但是起義遭到鎮壓最後以失敗告終,孫丙因此受到非人的刑罰檀香刑的折磨而慘死的故事。
這個故事裡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孫丙,這個一生都充滿了戲劇性的人物。年輕的孫丙是一個放浪不羈的唱戲的,走南闖北帶著他的茂腔戲班子。看上去,他簡直是渣男楷模,不僅四處留情不顧妻子,就連女兒在他眼裡都不重要。
你看小說前部分的描寫,孫丙簡直就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爛人」。但是凡事都會有轉機,在孫丙的鬍鬚被人薅去之後,他便像是雄獅沒了鬃毛一般洩氣了。他開始放下了過往的驕傲,開始過平淡的生活。
莫言在小說中混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孫丙的鬍鬚,還專門設置了「鬥須」這個情節。孫丙的鬍鬚和他女兒眉娘的大腳正好相反,前者是引以為傲的標誌,後者是想要隱藏的「缺陷」。
其實,鬍鬚也好,大腳也好都只是束縛住人的外在附加件,但是久而久之這樣的外在附加條件就會和人的內心混在一起,成為了內在條件,成為了一種束縛。
雖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但是並不是說浪子想回頭便能安穩的。武俠小說裡多少人是在金盆洗手後被害死的。孫丙的好日子過了幾年後,就迎來了改變他一生的轉折點。
這一部分的情節描寫之詳細讓人難以再讀下去,那種有理說不出的感覺實在是叫人心酸。令人難過的是,那不僅是小說還是一段血淋淋的歷史。我的心裡就算是有無限的悲哀難過,心酸無奈也只能看著白字黑字寫著的屈辱。
雖然在上學的時候這段屈辱的歷史在就不止學過一遍,但是當他再次以一種文學作品的方式呈現在眼前的時候,依然是百感交集。
歷史課本的描述總是籠統大概的,遠不及小說中的細緻描寫。莫言那些悲劇揉碎了,一點一點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就像是那根檀香木一點一點插入孫丙的身體裡一樣。
我個人認為,這本小說有三個最大的特點:結構,語言,貓腔戲。
首先就是它的結構,小說分為「鳳頭」「豬肚」「豹尾」三個部分,但是這三個部分是在交代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和結尾,但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鳳頭即是開端,豬肚即是發展,豹尾即是結尾。這三個部分相互獨立,又相互重疊。
「鳳頭」和「豹尾」部分用書裡的人物視角來寫,用五種不同的視角來描寫相同時間發生的事情。這樣的寫作手法比較奇特, 給讀者五種不同的視覺體驗。
也避免了一直以一種人稱描寫難免會帶有的人物主觀情緒,影響讀者做出判斷的問題。每一種不同的視角都是該人物的主觀情緒體現,這樣不僅能夠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立體,也有助於舞者更好的揣摩人物內心活動,理解故事情節走向。
而中間的「豬肚」部分,這是一種第三人稱的客觀角度劇講述故事的前後。作者轉變了敘事角度,將第一人稱轉化為第三人稱,是為了將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更好的在讀者面前鋪展開。似乎有要驗證之前書中角色說的話的意思。
在第二部分,第三人稱的敘事角度能夠更好的將書中除了主角之外的角色人物形象展現出來。例如錢丁夫人這個裹著小腳的大家閨秀除此之外,第二部分更像是留給後人看的資料,對前後以第一人稱所描寫的東西進行了補充說明。
小說第二個特點就是它的語言。不可否認的是,《檀香刑》這本書確實是一部重口味書籍。因為書中人物的原因,這本書的文字可以說是既H又暴力。
書裡的女主角孫眉娘這樣一個風流的女人,書中有很多關於這個女人調戲別人和遭到別人調戲的描寫。孫眉娘是個既漂亮又風騷的女人,在她的眼裡,她的美麗是一種資本,是她作為女人的通行證。所以書裡有很多關於眉娘身體和動作的描寫。
你必須承認的是,這樣的描寫既吸引你,又不會讓你停止思考。從莫言的這些文字當中,我能充分的感受到一個女性的身體之美。但是,即使莫言把孫眉娘寫的再風騷,你也絲毫不能指責他這是對女性的不敬。
因為,孫眉娘的行為多數迫於無奈,在她的內心深處,錢大老爺才是她的白月光。事實上她也一直這樣做著。我很佩服莫言,能夠把孫眉娘塑造成一個既風騷又純情的人物。又或者說,這樣的人其實是那個悲哀時代的產物呢?
而另一個人物趙甲是個劊子手,莫言借趙甲之口把刑場上的事情說得一清二楚。書中有一段關於凌遲的極為詳細的描寫,描寫出的場面堪稱血腥。莫言詳細的描寫仿佛讓你身臨其境,讓你覺得你就是當時臺下的看客,不僅讓人背後出了一身冷汗。
還有書中其他借著趙甲之口詳細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各類酷刑,真的就如書中所說:「中國什麼都落後,但是刑罰是最先進的。中國人在這方面有特別的天才,讓人忍受了最大痛苦死去,這是中國的藝術。」
這部小說的語言讓人覺得有一種江湖的味道,就像是從前人們在天橋底下聽說的話本一樣。一字一句的描寫都扣著人的心弦,引人看下去。但是讓人失語的悲劇劇情,又讓人不忍心再往下翻閱。有人說這本書的語言像一盤臭豆腐,初次聞它是臭的,但是越嚼越香。
確實是,莫言的語言文字是禁得起細細品讀,慢慢推敲的。但是在初次讀他時,就會給人一種看武俠小說的酣暢淋漓之感。讓人覺得作者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這大概就也是一本小說極大的魔力了吧。
小說的第三個特點就是穿插在小說當中的貓腔戲文。貓腔戲這是一種獨屬於莫言家鄉地區的藝術形式,莫言花了很大心思為他寫了戲文。
這本書既是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完整的貓腔戲文。模仿貓的叫聲,再配上如此悲慘的故事。在品讀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想像到,如果這時在臺上表演那該是怎樣一種婉轉悽切的旋律。
就是把整部小說看過兩三遍之後,你才會發現小說的敘事也如同戲劇的發展一樣。作者故意使用了大量的韻文,有意的使用戲劇化的敘事手段,製造出了流暢,淺顯,誇張華麗的敘事效果。
在莫言看來,民間的說唱藝術,其實也就是小說的基礎。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前文說,這部小說的語言給人一種天橋說書人的話本的感覺。
一九九六年的秋天,莫言開始動筆寫《檀香刑》。這是一個圍繞著火車和鐵路展開的傳奇故事。莫言寫書很容易帶有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但是對於《檀香刑》這本書,莫言捨棄了很多。
就像他自己說的「放了一段時間回頭看,因為明顯的帶著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於是推倒重來,許多精彩的細節,因為很容易有魔幻氣。也就捨棄不用。」這部小說雖然是關於火車和鐵路的,但是莫言卻決定把火車和鐵路的部分減弱。
為了保留更多的民間氣息,有更純粹的中國風格,作者大膽的捨棄了一些東西。把整部小說看完,其實就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很小的部分的放大。如小說中所說,中國人在創造刑法方面似乎有某種特殊的天分。
但是這樣的天份在過去,只懲戒有罪之人的,而對於孫丙來說,他算不上一個有罪之人,甚至是英雄。
中國的刑罰從懲戒有罪之人轉變到懲戒英雄,在這些酷刑下,隱藏的是那個時代莫大的悲哀。我們現在以後世人的眼光去回望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還是能清楚的感受到歷史的殘酷和歷史事件的觸目驚心。
好的作品不僅讓我們回溯過去,更是讓我們以史為鑑,照見現在,警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