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那個被嚴重低估的人物,在三國殺中會大放光彩麼

2020-09-03 小智戲說

歷史上有一個人,他見證了東漢的終結,也見證了蜀漢的建立,只是可能沒有想到,熬了七八十年,最後卻活成了一個亡國之臣。

他就是廖化廖化作為一個長壽的三國人物,歷經黃巾之亂,也曾隨關羽威震華夏,更隨關羽敗亡,假死歸漢。廖化有著一個悲情英雄的傳奇人生,在《三國演義》中廖化從27回出現到119回身死落幕,共92回。

一個人先後經歷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三足鼎立,到最後司馬炎一統天下,可謂三國中的活化石,這麼長時間的磨練,可以想像此人的經驗會有多豐富了,這一點恐怕在《三國演義》中是無人能及的。

歷史上廖化官至右車騎將軍,這可是車騎將軍,含金量可比雜牌強多了。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廖化在蜀人心中可與王平,張翼相比,一點也不差。

至於戰績,更是身經百戰,戰場老油條,分兵專業戶,基本上姜維北伐都要帶他。延熙元年,廖化攻魏守善羌侯宕蕈營塞,郭淮派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遊奕來援,被廖化各個擊破,王贇更是當場陣亡。延熙十一年,姜維派廖化於成重山築守以拒郭淮

延熙十二年,姜維又留廖化於白水南岸紮營對峙鄧艾。沒點真本事,姜維能放心讓廖化留守嗎,天下名將咱不指望,起碼蜀中大將的名頭魏國得給一個,不然郭淮,鄧艾也不好意思。

大多數小夥伴都只知道關羽千裡走單騎,卻不知道廖化所做的千裡走單騎的故事,比關羽的難度更大。關羽算是受到曹操的關照啦,順風順水就到家啦。但是廖化可是「晝夜西行」,還帶著自己的母親,風險可想而知。

而且廖化,是一個全能型選手。在軍事方面,身經百戰的廖化,具備將才。作為帶兵才華的實力下限,廖化應在高順之流之上一個檔次。至於更高的上限,或者說帥才的潛力,那廖化達不到。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在如今,這句話已被多用來比喻團隊裡面沒有出眾的新人,淪落到了需要由年長的、有經驗的人出來擔負重任,這真是廖化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而在三國殺中,廖化似乎也受到了蜀黑的連帶。兩個技能中第一個的當先,作為一個鎖定技,效果是回合開始時,擁有一個額外的出牌階段。是不是感覺防止了樂不思蜀?還能多砍一刀?不會有樂廖化不樂核心的人吧?

能砍兩次也需要手牌的支持啊!作為菜刀蜀國來說,基本上斷殺屬性嚴重,沒有額外的手牌來源當先真的就是當先一下了。

廖化的第二個技能伏筆是一個限定技,這個技能倒是符合假死這個事件。效果是瀕死的時候可以回復現存勢力的體力,如果運氣好能回復到4血。但是因為有翻面這個負面效果,畢竟兩回合能做很多事情了。

可見這個在《三國演義》裡那個被嚴重低估的人物,到了三國殺中依然不能放出自己應有的光芒,真的是可嘆可嘆啊!小夥伴們怎麼看這個武將呢,快在評論區評論吧。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中被嚴重貶低的人物
    然而三國演義中的曹真,卻是憑藉關係上位的酒囊飯袋,為了凸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真便有了種種愚蠢之舉。然而三國演義裡的周瑜,是個心胸狹隘的人,周瑜無疑是三國中最委屈的一個。然而三國演義裡的魯肅,是個沒有過人之處,平平無奇的和事老,成了三國演義裡最被忽視的人物。魯肅
  • 電視劇老版《三國演義》和《新三國》,哪個更好?
    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的人氣應該是最高的,即便沒有讀過三國的人,或多或少也能說出幾個三國人物。改編自《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不少,其中94版三國演義和新三國的知名度應該是最高的,這兩部作品也經常被拿來做對比,有人喜歡老版,也有喜歡新版,那麼,老版三國和新版三國哪個更好,都有哪些亮點呢?老版《三國演義》好在哪裡?
  • 三國裡的人物如果看到《三國演義》會有什麼反應?
    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三國吧,大家無論是看過電視劇,還是讀過小說,或是玩過遊戲,都會了解到三國時期的一些故事,裡面很多人物,故事情節大家都十分熟悉。但是《三國演義》本身是一部小說,它和歷史是有著出入的,有很多情節,根本歷史上根本都沒有,只是小說根據作者的一些誇大手法編撰出來的,《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歷史和真正的三國歷史是有一些區別的。
  • 《三國演義》最被低估的名將,正史中他不亞諸葛亮,遠勝司馬懿。
    雖說後來關羽失荊州走麥城被殺,劉備夷陵慘敗逃回白帝城,這些都不再影響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的版圖一直維持到到蜀漢滅亡。比如,《三國演義》中寫的溫酒斬華雄,為的就是突出關羽的武功高強,豈不知在《三國志》等正史中,華雄是被孫堅所殺。
  • 從《三國演義》到《新三國》,贏在思路開拓,輸在人物塑造
    總結來說,從《三國演義》到《新三國》,贏在思路的開拓,但輸在人物的塑造。不一樣的視角講述不一樣的內容,《新三國》不在原地和經典爭鋒如果問小說《三國演義》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我想很多人都會回答是漢末時期群雄爭鋒的故事。
  • 看過《三國演義》和《三國》的角色人物對比嗎?五虎篇
    然而,但是,就這百十年的歲月中,有眾多的人物被代代相傳,三國時間段中的人物也幾乎算是近現在中國普及度最高的歷史人物群,這與這段短小卻精彩紛呈的歷史分不開,再就是得感謝羅貫中了, 假如沒有《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恐怕不會是婦孺皆知的這種情況。
  • 劇情不輸豆瓣9.4分的《三國演義》?這部國產權謀劇被嚴重低估了
    三國,是中國古代最為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爭霸時期,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因此,這段歷史也一直都是影視界的寵兒,作為三國愛好者,司令我幾乎看完了全網的三國影視資源,發現26年過去了,最好的三國影視依然是94年央視版的《三國演義》。
  • 《三國演義》中,劉備只會哭、會跑,他真的是英雄麼?
    說到三國,大家不免想到小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流傳之廣、影響之深更是不可估量,除了一版再版的小說,還有層出不窮的影視翻拍。大部分人所熟知的三國歷史有可能是來源《三國演義》。
  • 三國人物雜談
    提起《三國演義》,國人可以說個個耳熟能詳,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浮現在眼前:諸葛亮、曹操、關羽……梟雄、英雄、奸雄,文臣武將爭霸三國。我這裡要說的幾個人物,都是平時大家在讀三國和看三國時不大注意或者忽略的人物,但他們在整篇故事中也有這不可忽視的作用
  • 三國殺原畫中的彩蛋
    其手帕是漢獻帝密昭3、蜀漢史詩級外交人才秦宓手指天,寓意為《三國演義還原了《三國演義》中兀突骨形象;背後的人為孟獲,可以判斷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六次放孟獲走後,孟獲找兀突骨借兵(兀突骨為《三國演義》中虛構人物)5、水鏡和龐德公
  • 《被誤解的三國》:小說裡的「假三國」和其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
    那如果你所知道的歷史僅僅只是文學作品中的虛構呢?那我們還能從中得出真正的智慧和道理嗎?顯然,小說比真正的歷史傳播的更加廣泛,比如《三國演義》讓很多人對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歷史,有了很多的了解。但是,卻也存在很多誤解。當看到《被誤解的三國》這本書時,才知道,原來之前從電視劇或者小說裡了解到的三國人物及其事件,並不是完全跟真正的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吻合。
  • 《三國》裡這些角色,遠比《三國演義》裡面精彩,比原著小說升華
    六歲會射(射箭),八歲會騎(騎馬),感覺還不如不解釋呢?不要在意細節,說曹丕,十歲就隨曹操出徵,這不是演義。所以,他必定早熟,尤其心智,並且心性會是波瀾不驚的沉穩。為啥?十幾歲就看屍橫遍野,看刀砍斧剁,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沒什麼更驚的了。
  • 三國殺:那些你不知道的愛情故事,看完你還相信愛情麼?
    玩三國殺玩久了,每次被孫尚香聯姻之後的小智都會進入「賢者模式」。不知道劉皇叔咋想這事,不過小智查了一些歷史資料和野史傳說之後發現,這一段婚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下面小智就寫幾個三國中不完美的愛情吧。封建社會,女子往往是犧牲品,會被當作鞏固家族地位或鞏固兩國聯盟的「工具人」。
  • 三國時期一文一武兩大神秘隱士,教出的徒弟各個了得
    導語:《三國演義》大家應該都熟悉,這裡面人物眾多。也有許多神秘的人物。例如咱們標題所說的兩位能人隱士。其中一位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他也是徐庶、龐統、諸葛亮的老師。能教出這等的學生他的實力自然不可低估。》裡最神秘的一位隱士,他是東漢末年人士,原名司馬徽,字德操。
  • 新版《三國》比老版《三國演義》好?那是你沒看過這一段重頭戲
    稱得上懂英雄、懂大歷史,更懂得英雄人物和歷史車輪碰撞所產生的滄桑火花和悲涼情懷而10版《三國》因為劇情是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交織而成,導致整部劇的臺詞和杜撰部分都稍顯欠考究,所以產生了許多爭議。書中有一段重頭戲叫《煮酒論英雄》,兩個影視版本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差距。
  • 喜歡《新三國》的人文化素質肯定不高,一定沒讀全《三國演義》?
    新三國編劇朱蘇進自己承認沒看過三國演義,只看過三國連環畫。而央視三國有七大導演,都熟讀三國演義,分別管理不同橋段,遇到事情一起討論,而且還能做到風格統一。老三國演曹操的演員鮑國安老師為了演好曹操聽了許多專家的講課,閱讀大量文獻,寫了兩篇小論文(可在知網查作者鮑國安就可查到,鮑老師分析的極為詳細)。
  • 1994版《三國演義》與2010版《三國》的十勝十敗
    話說2010版《三國》(以下簡稱「新版三國」),呃,其實已經不新了,說新版是相對於1994年的舊版《三國演義》而言的。說真的,王扶林的1994版《三國演義》(以下簡稱「舊版三國」)真的非常好,雖然也確實存在不少硬傷。比如武打特技什麼的,也太「初級階段」了!
  • 三國殺:曹操就一定是三國人物嗎?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無論是三國殺遊戲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歷史演義小說,甚至正史《三國志》曹操都是絕對的主角,佔據著我們熟知的三國劇情中絕大多數精彩絕倫的故事:無論現實還是歷史演義,曹操都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與飽滿複雜的梟雄形象,我們幾乎都將曹操視作了三國時期曹魏的代表人物。
  • 淺談《三國演義》對巫術描寫對歷史人物刻畫的作用
    《三國演義》中巫師形象《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但其除了描繪三國時期的歷史事件外,巫術的加入豐富了行文結構,形成明暗兩條線索的寫作結構。明線是以三國歷史時間為線索,講述了黃巾起義、群雄逐鹿、三國鼎立最終三家歸晉的歷史故事;暗線則是「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的宿命觀為哲學理念,點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神秘中體味歷史的意蘊。
  •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存在相似情節,是否能證明二者的作者是師徒
    同為出版商和讀者眼中的四大名著叢書,《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相比較於《西遊記》的玄幻和《紅樓夢》的隱晦,三國和水滸的故事編排和人物設定更符合大眾的口味,所以在成書時間相隔不久的兩部著作,其中有很多人物和劇情有「雷同」的地方,再加上兩部書作者謎一樣的身世,就讓人覺得兩部書可不可能是同一人所做或者真如傳聞那樣,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徒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