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忘不掉的鄉愁,回不去的故鄉!他還是離開故鄉回到城裡來了

2020-09-05 老谷聊天

「葉落歸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意識,人老了,都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故鄉。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故鄉才是根!

老劉盼著這一天已經很長時間了,農村老家有自己的老宅,雖然年久失修,早已經破敗不堪,但那是自己魂牽夢繞的地方。那裡有自己的童年記憶,那裡有自己的兒時夥伴,那裡更有先人的墓碑。他打算退休後就回到老家去,在那山青水綠的村子裡頤養天年。

在離退休還有兩年的時候,就跟在老家當村支書的本族弟弟商量,想把老宅修繕一下,不需要高檔、能住就行。

弟弟看著老劉,笑著說:「房子都那麼破了,還修什麼?你要是願意回去呆兩天,住我那兒就行了。」

老劉認真地說:「我不是要呆兩天,而是退休後,就回去長住,我要在老家度過我的晚年。」

沒想到弟弟連連擺手搖頭:「算了吧,別有這樣的想法兒。你離開家大半輩子了,對家裡的生活根本適應不了。」

老劉疑惑地問:「我就是在那兒長大的,那裡的一草一木我都有感情,怎麼會適應不了呢?」

弟弟慢悠悠地說:「哥,你在外邊這麼多年了,對咱們家裡邊兒的事很不了解。我不是說你對家裡的生活環境適應不了,而是你很難適應家裡的人情世故。雖說這些年你也沒少跟家裡人接觸,但是偶爾的接觸跟在一起生活,完全不一樣。」

不管弟弟怎麼說,老劉是心意已決,委託弟弟幫忙把老宅維修一下。弟弟沒辦法拒絕,只好答應下來。

今年,老劉終於退休了。

從單位回到家的第二天,老劉就帶著老婆回家了。

老劉像搬家一樣,鍋碗瓢盆、油鹽醬醋、吃的喝的,塞了滿滿一車。回到家,老劉在院子裡轉了幾圈,眼睛都溼潤了。

老劉點上一支煙,喃喃地說:「我總算回來了,這才是家啊!這一回我再也不走了!」

聽到老劉回來的消息,很快院子裡就聚滿了人,紛紛說著暖心的話,稱讚老劉沒有忘了本、忘了家!

老劉激動地跟每個人打著招呼,又是倒茶、又是遞煙。

到了中午,街坊鄰居漸漸地散去了,本家的幾位長輩和兄弟被老劉挽留下來,滿滿一大桌子人,直喝到太陽下山。



晚上,大部分人都回去了,二大爺還坐在沙發上吸菸。

老劉媳婦對二大爺說:「大爺,您老還不回家呀?」

二大爺乾咳了兩聲,說:「回去做啥呀?回去也是我一個人,老侄子回來了,我就多坐會兒,省得回去一個人還得做飯。」

老劉趕忙說:「對,大爺就吃了飯再走。」

等把二大爺送走,都快半夜了。

折騰了一大天,老劉夫婦都累壞了,老劉倒頭便睡。但老劉媳婦剛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雖然累得渾身酸痛,但翻來覆去怎麼都睡不著。剛剛迷迷糊糊地想入睡,就聽到有人敲門。

老劉媳婦揉著惺忪的睡眼,來到院子裡,天已經大亮了。

打開大門,是本家的弟媳婦站在門外。老劉媳婦忙問:「怎麼起這麼早?」

弟媳婦說:「不像你們城裡人,想睡到什麼時候就睡到什麼時候,我和你弟弟去澆地,不知道啥時候回來,孩子還睡著呢,你給幫忙照看一下吧,要是睡醒了,我們還回不來,你就給他弄點兒吃的。這個時候都忙得一個人當兩個使,也就你和哥哥有空兒,你們就幫幫忙吧,我先走了。」

老劉媳婦愣怔了一下,弟媳婦已經走了。只好回屋把老劉叫起來,到弟媳婦家去了。

就這樣,老劉在家裡住了一個星期,沒有一天是沒事兒的,每天都有人過來喝點兒酒,聊聊家常,而且一聊就到大半夜。張家長李家短,婆媳矛盾、弟兄糾紛,都是他們的談資。而且,他們說老劉在外工作這麼多年,見多識廣,還非要老劉給主持個公道。

幾天下來,老劉感覺有些焦頭爛額,回到家時的愉悅早就一掃而光了,老劉媳婦更是疲憊不堪,催促老劉趕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老劉總是勸說:「這是剛回來,他們的事情多一些,時間長了,就不會有這麼些事情了。」



這天晚上的事,卻讓老劉徹底下決心要離開了。

老劉兩口剛想吃飯,本家的一個弟弟帶著兒子,拿著兩瓶酒來了。老劉趕忙讓他們父子坐下,又讓媳婦再加兩個菜。

弟弟倒上酒,就跟老劉喝了起來。酒至半酣,弟弟對老劉說:「哥,我想讓你幫個忙。」

老劉說:「有什麼事,你就直說吧。」

弟弟說:「你侄子這身板兒不行,幹不了重活兒,你想想辦法,在政府機關給他找個工作吧,好歹不要幹體力活就行,你說需要多少錢,我拿!」

老劉聽完,簡直哭笑不得:「老弟,你說的啥呀?我侄子是不是連高中都沒上?」

弟弟點頭:「是啊。」

老劉嘆口氣說:「現在政府機關要人,都是要考試的,而且基本上都要大學本科以上才有資格報名,這不是花錢就能辦的事。」

弟弟卻紅著臉,不高興地說:「哥,咱要是能考,還找你幹啥?你的孩子不都在政府部門上班嗎?這侄子雖然不是親兒子,也不能差距這麼大吧?」

老劉擺擺手說:「老弟啊,我兒子和兒媳婦都在政府部門上班,這不假,可他們都是自己考的,跟我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別說你哥官不大,就算是再大的官也辦不了這個事兒!」

弟弟氣呼呼地站起來,拉著兒子往外走,邊走邊說:「走吧,這種六親不認的人根本指望不上!」

看著他們父子的背影,老劉氣得說不上話來。

第二天一早,老劉就帶著媳婦回城去了。回到城裡,一直悶悶不樂。

這天,當支書的弟弟來看老劉,對老劉說:「哥,這些事你也別生氣。我勸過你,不能回去,你不聽,現在知道了吧?你想到老家圖清閒,怎麼可能啊?」

老劉的眼睛模糊了,他這才感受到「忘不了的鄉愁,回不去的故鄉」是什麼滋味兒!


相關焦點

  • 豆瓣7.8分《布魯克林》:關於愛與鄉愁,吾心歸處即是故鄉
    片如其名,它講述的是發生在五十年代的紐約布魯克林區的故事。油畫般的色彩,恰到好處的配樂,富於年代感和復古氣息的道具布景,浪漫的愛情線……這一切都造就了這部富於感染力的電影。如果單講故事,這部影片的故事線和人物關係並不複雜,甚至可以稱得上簡單。影片開頭,愛爾蘭女孩艾莉絲背井離鄉,離開母親和姐姐,遠渡重洋去美國尋找更加廣闊的機會和未來。
  • 雲邊有個小賣部:回到故鄉,回到生命原點
    她誠懇地說,在高中就是他的粉絲了,現在終於有機會與他面對面,讓她怎能不全力以赴地去爭取呢。我們自然是不遺餘力地去投票,同時對張嘉佳的《雲邊有個小賣部》也開始閱讀起來。 雲邊鎮的劉十三去過大城市,打拼過,闖過,卻還是選擇回到了小鎮。小鎮是故鄉,是故事開始的地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有經營著小賣部的外婆,那個彪悍卻又和他牽掛最深的親人。忘不了書裡的那句話:外婆說祖祖輩輩埋藏的地方,才叫故鄉。你有多久沒有回到家鄉看看了呢?
  • 故事:回不去的故鄉:青海漂泊40年,家鄉人說不願和勞改犯一起生活
    但父母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認為他是農村戶口,不能給我一個幸福的未來。我當時執拗,偷偷從家裡拿出戶口本,跟前夫登記結婚。回到故鄉的父親並不開心,蔣村早已不是他年輕時的樣子。在巴倉農場度過了近40年,而故鄉,不過佔據了他前17年的時間。哪裡才是故鄉?他開始搖擺。
  • 濃濃故鄉情系列 ⑯ :夜半歌聲
    水水發瘋以後,他的父親,據說來找過幾次,找回去以後,水水被關在她家的牛欄裡,她每次都有辦法逃出來,繼續在街上閒逛,於是,幾次三番以後,她的家人就聽之任之。水水每天蜷縮在阿田曾經居住過的舊屋裡,母親幾次把家裡的食物給她送過去,她都沒有動,一直到擱置到長黴。
  • 三十而已:王漫妮回老家,為什麼融不進故鄉
    這個朋友在這兒開電影院,我來捧個場,他們就會去我媽開的飯館吃個飯,一來一去,經濟上互相沒啥虧欠,但就有了人情。在小城,人情的力量很厲害。 但王漫妮不習慣,她覺得好原始,以物換物的感覺。 所以,她在上海拼得很累,不容易立腳,而回到故鄉,也融不進去。
  • 莫言:把天下的故事放入故鄉的籃子
    《晚熟的人》是我近9年來小說的結集「晚熟」當年在我們老家是一種帶有幾分調侃的話,嘲笑某人時,感覺某些人年紀已經很大了還做一些不太正確、惹人發笑的事時,大家就說他晚熟。小說裡我給晚熟下了定義,這個定義很寬泛,一方面是說有的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社會條件的限制、家庭的限制,導致他的才華被壓抑住了,沒有施展出來,後來因為社會發生變化,改革開放了,人的活動、行為有了相當的自由,這樣類型的人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就可能施展出藝術、商業、科技等各方面的才華。作家無論寫什麼故事都離不開語言。一個作家,他的故鄉的語言對他後來文學語言的形式有著舉足重輕的作用。
  • 《故鄉又走了一位可親可敬的老人,他是我的堂哥》
    ,禁不住思念起生我養我的地方,那裡又走了一位可親可敬的老人,以後回老家再也看不見他慈祥的容顏,再也聽不到他親切的喊我乳名:「翠妹妹,什麼時候來的?怎麼還是這麼漂亮?」我聽了回敬了他一句:「還是自己的娘家人親,這個歲數了,哥哥還這麼誇獎我!」他聽了哈哈大笑,那笑聲我永遠不會忘!
  • 「井」是故鄉情
    對故鄉的記憶,莫過於那幾口曾養活村子裡上千口人的老井。「缸裡沒水了……」,隨著母親的吆喝,父親便擔著一對大木桶朝離家最近的一口水井走去。那一口井是方的,成井字形,井口比較大,不知道是地下水還是附近農田的水從井底下浸進去,我至今都沒有弄明白這個問題,反正出水量特別大,是半個村子的生命之水,只要不是夏天,隨時都是滿著的。
  • 《雲邊有個小賣鋪》催淚的同時,讓人不由得思念自己的故鄉
    故鄉就是祖祖輩輩埋葬在這裡,所以叫故鄉。雲邊小鎮的小賣鋪,劉十三千辛萬苦想要離開的地方劉十三說:「考取清華北大。遠離王鶯鶯,去大城市生活。」外婆守著這個雲邊小鎮的小賣鋪哪裡也不願意去,就是守候著自己的家,她的執念就是自己離家不歸的女兒,她希望有一天女兒回到故鄉,有地方可去,找到那個她成長的地方。
  • 故鄉的老少爺們
    今天是五月一日勞動節,難得家人都沒有事情,父親提議回老家看看,自十六歲跟爺爺到城裡,如今也有四十年沒有回去過了,我和姐姐也就欣然同意了。 姐夫開著車載著我們一家人,兩個個小時的路程並不算遠,當我們走到村口,父親便要求停車,說是要徒步進村,因為車子也根本開不進村子。漫步在鄉間的小路上,對於我和姐姐一家人來說,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 深圳是新城,也是故鄉——讀《叉仔——與深圳一起成長》
    但是小說並不以宏大敘事直擊這些大事件,大事件只是它的背景與底色,小說關注的始終是底層,是個人,著眼於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以豐富的細節和有溫度的情感,藉助歷史,描寫了普通人對這些大事件的記憶和認知,講述了普通人所理解的他們親身經歷的深圳歷史變遷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深圳不僅僅是一座新的奇蹟之城,也是很多人記憶裡的那個故鄉。
  • 故鄉往事:尺蠖
    彼時寒露漸濃,秋意凜冽,故鄉在一片豔陽中顯得孤獨而悲愴。 返鄉第一天,家人告訴我說,文刀伯去世了。 這些年來,村子裡陸續有或年邁或不那麼年邁或熟悉或不那麼熟悉的老人死去,隨著眾多各奔前程的年輕人辭別故土遠赴他鄉,原本就空曠悽清的故鄉顯得愈發寂寥而落寞。
  • 【達斡爾傳說故事】戰馬返故鄉的傳說
    戰馬返故鄉的傳說是清乾隆年間的傳說。 這匹馬因千裡跋涉,日夜奔跑,回到布特哈故鄉時已變得皮包骨頭馬主親戚嘆道,連馬都思念故鄉,更何況是遠離故土的親人啊。 清乾隆年間戰事頻仍,較大戰事都有大量達斡爾族子弟離家遠徵,此傳說反映出達斡爾族人對無休止的戰爭的無奈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 從《白狗鞦韆架》到《暖》:看「傷感」與「悲涼」中的初戀和故鄉
    外面的世界五彩繽紛,暖一心等待曾經來村裡唱戲的英俊武生帶她離開這個山村,然而等待她的只有失望。和井河蕩鞦韆的時候,暖摔傷了腿,不久後井河考上大學也離開家鄉,兩人從此失去聯繫。十年後,井河從北京回到家鄉,見到了闊別已久的暖。
  • 故鄉,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牽絆和思念
    故鄉,是田家大爺和大奶的笑臉。歲月悠遠,小村荒涼,艱辛的日子壓彎了老人的脊梁,卻榨不幹心裡的甘泉。故鄉,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牽絆和思念。走了老的,來了小的,燒了一代又一代的紙錢,化了一輩又一輩的青煙,小村莊,總是香火不斷。
  • 跳出農門的我,現在到底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鄉愁系列之三)
    90年代中期,考上中專分配在縣城體制內上班,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我一直疑惑自己到底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在北上廣的人眼裡,縣城是十八線城市,算不得城市的,是標準的農村人。回到那個生我養我的小村莊,鄰居媳婦大聲打招呼「城裡的姑奶奶回來了,今天不回城吧?住一晚吧?」
  • 《人生海海》:「童年」與「故鄉」,隱藏著麥家人生救贖的秘密
    我要另立山頭,回到童年,回去故鄉,去破譯人心和人性的密碼。 ——麥家《人生海海》是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出版於2019年4月。下面,我就從書名釋義、創作背景、故事梗概以及個人感悟四方面來對該作品做一個解讀。
  • 《遙遠的鄉愁》:都說「山西好風光」,但小時只知「山西煤炭多」
    一幫半大孩子圍著他,津津有味地想聽他說點山西那邊的情形。「山西那邊啊,遍地是煤啊——」兄弟的這句話,就唬得我們一愣一愣的,但還由不得我們不信。因為隊裡的一個大爺爺,每年秋盡冬初時,也都是趕著毛驢車子去山西拉煤來販賣。而我們村裡和周邊一些賣煤的,據說煤也都是從山西運過來的。兄弟說,山西的煤太多了,根本不用像我們這邊這樣到處找柴火。
  • 故事:從踏上火車求學那刻起,故鄉的記憶沒了四季,只有冬夏
    有次胳膊受傷了,需要去城裡的醫院。 爸爸就開著三輪車,帶著我和媽媽往城裡趕 爸爸算是老司機,不敢踩剎車,掛著檔位踩著油門,防止車子滑進池塘。後輪就這麼在原地轉著。 後來我去外地求學,創業、結婚、生子,故鄉漸漸回去的少了。我不知道的是,當我踏上火車的那一刻起,故鄉的記憶沒有了四季,只有冬夏。而工作後,故鄉只是一個春節。
  • 故鄉紀事(小說)
    故鄉紀事瑞子我知道,我與故鄉越來越遠了。即使偶爾回家,也只是想走走兒時的鄉間小路,聞一聞熟悉的泥土味道。但故鄉卻面目全非了,完全沒有了兒時的童趣。昨日的澇池早已夷為平地,沒有了蛙鳴,沒有了嬉鬧。那棵兒時常常依偎著的古槐早已風燭殘年,不知了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