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寫了一篇時文《八月十五的傳說:登萊二府無韃子》,其中談到了萊州府,看官可知明朝時萊州府出了一位名人毛閣老——毛紀。
毛紀(1463~1545),字維之,掖縣人。明成化末年進士,正德中官至禮部尚書、任東閣大學士,首輔宰相。毛紀之父毛敏,翰林院侍講,去世後追封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毛紀不僅位高名大,而且還是呂劇《姊妹易嫁》的男主人公。
《姊妹易嫁》講的是張家大女兒素花自小與牧童毛紀定親,但嫌貧愛富,對這門親一直不願意。毛紀中狀元後,為了試探未婚妻,故意隱瞞了實情,依然是窮小子裝扮來迎親。素花死活不嫁,父母左右為難,妹妹勸說,遭到搶白:「你看著好,你怎麼不嫁!」迫於無奈父母勸說妹妹代替姐姐出嫁。
妹妹為了不讓父母操心,換上姐姐的嫁衣代姐姐出嫁。誰知一出家門,毛紀就叫人把鳳冠霞帔奉上,換乘豪華的喜轎。知道真相的素花奪門而出,喊著「錯啦錯啦!我才是素花!」毛紀牽著素梅的手不顧而去。素花癱坐在地,張父無奈地說:「快回家吧,別在這丟人了!」
呂劇《姊妹易嫁》雖然在齊魯大地上家喻戶曉,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劇改編於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而且小說的情節更加曲折傳奇。
小說開頭依然是「聊齋體」,說「鬼故事」:
張家讓陰宅
掖縣有個當宰相的毛公,出身低微,他的父親常常給別人放牛(毛紀父親本是翰林院老師)。縣城有個世代為官的張員外,在東山南面有塊新墳地。有人從旁邊經過,聽到墓中有怒罵聲:「你們趕快躲開,不要總在這裡玷汙貴人的宅地。」張員外聽說這事,不以為然。但做夢時連連受到警告:「你家的新墳地本是毛公的墓地,你為什麼長久佔據在這裡?」從此,張家諸事不順,無奈張員外只好把墳遷走了。
一天,毛父放牛,走到張家的墳地時,天降大雨,毛父跑到墓穴裡避雨。大雨灌滿墓穴,毛父被淹死在裡面。當時毛紀還是個小孩童。母親獨自去見張員外,乞求給一小塊地掩埋毛父。張員外聽說逝者姓毛,十分驚異,就到毛父淹死的地方察看,發現毛父正好死在該放棺材的地方。他更加驚異,不僅讓毛父葬在這個墓穴裡了,還囑咐毛母帶著兒子來一趟。
毛張訂娃娃親
毛父被安葬後,毛母帶兒子來張家致謝。張員外見了毛家孩子非常喜歡,就把他留在家裡,教他讀書,把他當作自家的孩子看待。又提出要把長女許配給他。毛母大驚,門不當戶不對,不敢答應。張妻說:「既然說了,就不會中途變卦,放心吧。」毛母這才答應了。
但張家長女對貧窮的毛家極為看不起,嫁放牛娃豈不是一生貧窮?偶爾有人提起這件婚事,她就捂住耳朵。
每向人曰:「我死不從牧牛兒!」
妹代姐嫁毛郎
兩個孩子長大成人,到了完婚的年齡。迎親的那天,新郎坐入酒席,花轎停在門外。新娘還捂著臉面對牆壁哭泣,催她梳妝,她不肯。不多時,新郎起身請行,鼓樂齊奏,她還是蓬頭散發地哭個不停。張員外大怒,逼她上轎,女兒號哭起來,場面十分尷尬。僕人又來傳話:「新郎要走了!」張員外急忙出來說:「還沒打扮好,請新郎再稍等等。」就又跑進屋去看女兒,出來進去不住腳。時間一再拖延,新娘終究沒能回心轉意。張員外沒有辦法,急得要死。
張家還有個二女兒,非常不滿意姐姐的行為,也苦苦相勸。姐姐生氣地說:「小妮子,你也學著多嘴多舌,你為什麼不嫁給他?」妹妹說:「咱爹當初並沒有把我許給毛郎;若把我許配毛郎,何須姐姐勸駕!」父親聽到二女兒這話,就與她母親暗地商量,「以次易長」。母親就問二女兒:「那個不孝順的丫頭不聽話,如今想叫你代替姐姐出嫁,你願意嗎?」
女慨然曰:「父母教兒往,即乞丐不敢辭;且何以見毛家郎便終身餓莩死乎?」
父母聽了她的話十分高興,就用姐姐的嫁妝給妹妹妝扮起來,匆匆忙忙地打發她上轎走了。
大女兒拒婚,用現代的觀念沒錯:父母之命,並沒有徵得自己的同意;女怕嫁錯郎,富家小姐不嫁窮小子也可以理解。但可贊的是二女兒的見識:怎麼見得毛郎終身是窮命呢?
呂劇《姊妹易嫁》很好地再現了大女兒拒婚,二女兒代嫁的場面。但改編為毛紀中狀元後來迎娶,劇情到這裡也戛然而止。但《聊齋志異》的毛紀是以「窮小子」的身份來迎娶的,婚後毛紀居然有「換妻」之念。
婚後「易妻」,險送前程
二女兒過了門,兩口子和睦融洽。但毛紀有一心病,妻子頭髮稀疏,不美觀。當毛郎知道了姐妹易嫁的事,非常感激她,把她看作知己(但不愛)。
不久,毛紀中了秀才,去參加鄉試,路上經過王舍人店。店主人在前一天夜裡夢見神仙對他說:「明天有個毛解元(鄉試第一)來,日後他會從危難中解救你。」毛紀到了,店主人大喜,備了一桌豐盛的酒菜,不要錢,特地把夢裡吉兆告訴他。
公亦頗自負;私以細君發鬑鬑,慮為顯者笑,富貴後念當易之。
這還沒高中,就因為妻子頭髮稀疏,怕被達官貴人恥笑,想著等富貴後拋棄糟糠另娶!
蒲松齡狠狠地批判了這一「陳世美」的作風:榜文公布,毛紀名落孫山!
之後三年可想而知,妻子勤儉持家,毛紀刻苦攻讀。三年以後,毛紀再戰鄉試。
那家店主人仍像上次那樣熱情招待。毛紀說:「你的話那次沒應驗,實在對不起你的盛情款待。」店主人說:「秀才是因為想要換妻,所以被陰間除名落榜了,並不是我的夢不靈驗。」毛紀驚愕地問他是怎麼知道的,店主告訴他,後來又做了一個夢才知道的。毛紀聽了,又驚又悔,呆若木偶。店主人說:「秀才應當自愛,一定會作解元的。」
除掉心魔的毛紀果然考中第一名舉人。妻子的頭髮也長起來了,烏黑油亮的髮髻,人也變漂亮了。毛紀仕途順遂,官至宰相。
蒲松齡狠狠地批評了嫌貧愛富的張家大女兒,讓她一生活在悔恨裡:開始嫁給一個富戶,隨了心願。但她丈夫是個懶惰的浪蕩公子,坐吃山空,家產敗光,窮得連飯都吃不上。聽說妹妹做了舉人的夫人,越發感到慚愧。有時和妹妹在路上相遇,就趕緊躲開。不久丈夫死了,家裡更加破落。那邊毛紀越升越高,她氣惱地削髮當了尼姑。
世間本無鬼,有的只是心中的「祟」。毛紀趕走了心中的「祟」,才能事業有成。而現實版的「富貴換妻」,毀了自己的前程的戲碼一再上演。蒲公也是預言家呢。
據考證,明代宰相毛紀夫人並沒有「姊妹易嫁」之事,蒲松齡是假託名士之名,諷喻人間世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