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早上我坐輕軌去商圈買東西,起來得有點早,所以趁著有時間我閉著眼睛休息一會,車門開開合合,行人上上下下,我也昏昏欲睡。
「 我們家孩子四歲了,我送她去學茶藝。培養她的氣質,現在的社會,學習好茶藝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能培養自己的氣質」我被一聲大嗓門給弄清醒了。
睜開眼睛瞄了一眼,說話的是一個中年婦女,旁邊坐著一個小女孩。那位女士此時拿著一個煮熟的玉米的在大口啃咬,旁邊的小女孩也拿著一個玉米在小口啃咬。
「好多人都說我們家妞妞有氣質,不像四歲的孩子,現在的孩子就是要從小培養氣質,長大才能在社會上吃得開。」那位母親邊大口啃咬玉米邊跟旁邊的人說話。說話的語氣中帶著一絲驕傲。
順著她的話我再一次把目光移向她口中說的那個「氣質」小女孩。上半身穿著一件黃T恤,下面配了一件黑色防蚊褲,小孩子正啃著玉米,並不時的坐下起來,或者拉著車裡的欄杆蹦一下。恕我眼拙,真的看不出來這個小女孩身上有一種什麼樣的氣質。
此時整個車廂裡面都充斥著那位婦女的聲音,從怎麼給孩子最好的培養到現在小孩子應該怎麼培養等等,那位婦女在整節車廂的乘客矚目中侃侃而談。絲毫沒有注意自己的大嗓門有沒有影響到其他的乘客。
小孩子都是純潔的,我不想過分去評論那個孩子比起同齡人有多麼的優秀。我想說一說她的媽媽,此時還在和周圍乘客暢談的那位女士。
都說家長是小孩子的一面鏡子,從家長的言行就可以折射出孩子一部分的品行,我並不覺得一個在公共密閉空間中無所顧忌吃東西的家長能給孩子做一個很好的榜樣;我也並不覺得在那麼多人的注意下還能那麼大口大口吃的坦然無所顧忌的家長能有什麼氣質去影響她的女兒;我更不覺得一個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從而影響了別人還不自知的人能把女兒培養得多麼有氣質。
現在的家長對待孩子都有點置身事外,置身事外並不是說不管孩子,而是沒有把家長本身跟孩子連接起來。
很多家長一味地依賴老師去教導他家的孩子,孩子變好了是孩子自身好,孩子不好是老師沒有教好,從而忽略了孩子跟父母是相處時間最長的這個事實。
一個愛看書愛學習的家長,我相信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孩子也一定會去學習,天天躺家裡看手機的家長,他的孩子也一定喜歡電子產品,行為舉止端莊的父母,他的孩子一定不會過於粗陋。
家長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力,家長在望子成鳳望子成龍的時候,也要時刻注意自身的修行,孩子不止在老師那裡學習,也在家長這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