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荀子曾經得出結論:人性向惡。
那麼,在孩子的心性裡,是善還是惡呢?
通過本文,你將可以收穫到:
1、孩童的惡與善。
2、是什麼導致了孩子的惡?
3、如何引導孩子向善?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惡:朱朝陽,本是一名除成績外一切都再普通不過的初中生,但是在捲入一次殺人事件後的他,被徹底黑化了,帶入了無盡的深淵。
他更多的是在被逼迫和引導下的犯罪,他的犯罪,或許不直接,或許不嚴重,也不用負法律責任,但是他的犯罪無不顯示著他赤裸裸的人心的惡。
他只是一個孩子,但是他的內心已經早已不是一個孩子了。
他在種種危險和背叛之中逐漸產生了惡,他開始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開始會想借刀殺人除掉自己不喜歡的人,甚至學會了怎麼打法律擦邊球,這並不是一個孩子應該呈現的惡。
1、 孩童的本性是透明的
人之初,性本善。
這句話其實是一個有待商榷的觀點,任何孩子剛出生的人性都是透明的,不是非黑即白的。
孩子剛出生,自己的腦海裡完全是一種無意識地處於對世界探索的狀態下,此時他們尚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任何外界因素都有可能促成其獨特的善惡觀。
如果他從小就生長在醜惡的環境下,那麼他的善惡裡的惡很可能就會佔主導地位,反之亦然。
2、 孩童的善需要後天教育
孩子的善怎麼來呢?後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沒有天生的好人,也沒有天生的壞人,主要還是取決於孩子後天接受的東西。
而教育,是一個孩子會普遍接受的東西。
這裡的教育,不單單是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朋友教育等,孩子的善,如果在良好的後天教育下,在後天其成長周邊的人品性都良好的情況下,很可能就會居於善惡裡面的主導地位。
3、 孩童的惡會在一定情況下自然生成
沒有無緣無故的惡人,惡人和他們的生活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電視劇的朱朝陽,他的本性並不是一個惡人,在他遇到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欺負時,他沒有想到報復而是忍讓,他看到父親組建了幸福的家庭,他沒有嫉妒,反而是和母親繼續相依為命。
但是,直到他遇見了嚴良和普普,這兩個善惡觀早已一團漿糊的人,說他們兩個善只是相對于欣欣的善,但是他們的惡是對於其他所有人的惡,他們做的一切,敲詐勒索,拉朱朝陽下水,全部都是為了救一個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是自私的惡。
朱朝陽的惡之旅,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就是這兩個孩子開啟的。
1、 朋友的社交不慎
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友對於一個人來說實在是太關鍵了。
我們再來看看朱朝陽的例子,他的惡之旅,就是從他給自己小時候的朋友嚴良開門的時候開啟的,他不知道嚴良有著相當邪惡的一面。
但是,在之後的交往中,他時刻記著舊時的情感,一直站在嚴良那一邊,跟著他們兩個一起做那些不道德的違法之事,甚至在他們的影響下,自己逐漸變成了"犯罪團夥"的主導人,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一個好的真心朋友,勝過一百個酒肉朋友,勝過一千個假情假意的朋友。
2、 家庭情感的缺失或畸形
據美國上世紀末的謀殺案數據顯示,有超過51%的謀殺犯有一個不健全的家庭,他們自幼就遭遇了家庭的各種不幸,比如親人的去世或者父母的離異。
家庭的情感缺失或者畸形對於孩子來說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這樣的情感挫折對於很多孩子都是無法接受的,他們在家庭裡感不到溫暖,就會在以後的成長路上把這樣的痛苦有意識地轉移到別人的身上,甚至這樣的家庭不幸會滋生他們的報復心理,自己的家庭不好,他們也不希望別的家庭幸福。
這也是惡的源頭之一。
3、 社會上不公平的對待
世界上的惡,是人性的本惡還是社會熔爐的結果?
這個社會上,確實存在著種種的惡,而且這些惡甚至不可能觸犯法律。
這就是不公平,這個世界上是不可能有絕對的公平的,只要有人,只要有群體,就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公平的現象。
有種族歧視,有貧富仇恨,有地域歧視,也有出身歧視,太多的不犯法的惡,正在加劇孩子們心頭潛在的惡。
1、 不要吝惜你的讚美誇獎
當孩子得到肯定的時候,他們心中的負能量才會越來越少,越不容易滋生惡。
當父母的,對於孩子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揚,碰到孩子做的不錯的地方,甚至是還可以的地方都要給予表揚和讚賞,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得到肯定感。
得到表揚的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都是美好的,那麼自己有什麼理由去作惡呢?
2、 教導孩子的"原則意識"
善惡往往也在一念之間,關鍵在於底線。
家長要教導孩子樹立自己的原則,決不能突破自己的原則。
有一種向善的普遍基本原則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3、 培養孩子"感恩的心"
感恩是向善的一大標誌,正是有了感恩的心,世界才充滿了善意和美好。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們,一切別人對自己的好都不是自己應得的,而是自己的福分,為了報答別人,也讓我們自己心安理得,我們也需要對別人好,在不傷害別人的基礎上去用我們的愛去讓別人感受到溫暖,幫助別人於危難間。
綜上,朋友,家庭,社會等因素是孩子滋生惡的原因。我們要引導孩子向善,給予他們鼓勵,告訴他們原則以及感恩的意識。
孩子本無善惡,關鍵在於後天的接觸環境。希望每個人都能盡一份力量,為孩子們的環境多貢獻一點善。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情感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