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縮短孩子與惡的距離

2020-09-05 叄更看娛樂

2020年6月,網劇《隱秘的角落》爆火,豆瓣評分高居9.0分,可以說是近年現象級的高口碑網劇。該劇改編自推理小說家紫金陳的原著《壞小孩》。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朱朝陽、嚴良、普普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起謀殺。由此他們的命運跟殺人兇手張東升牽扯糾纏在一起。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人格、命運與他們背後的家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一步步邁向深淵。

朱朝陽、嚴良、普普三名主角從最開始天真爛漫的孩童漸漸展露出越來越深重的陰影。尤其是朱朝陽,不僅有極高的智商與城府,還涉嫌殺害他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人性中的惡意具有巨大的殺傷力,這不是一件新鮮事。但當這些惡意被安放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觀眾仍然忍不住去探尋背後的緣由:如何縮短孩子與惡的距離?

《隱秘的角落》海報


在個體長大的過程中,原生家庭的影響自然十分重要。這也是近年心理學研究的一大重點。在《隱秘的角落》中,三個孩子各自都有著支離破碎的原生家庭,但世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僅僅用原生家庭理論去分析他們的處境與惡行的來源還遠遠不夠。人可以用發展的方式 「變好」,也可以用倒退的方式 「變壞」。從一個孩子如何一步步「變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如何縮短孩子與惡的距離。


原生家庭的迷思:被忽視的小孩


劇情一開始就讓人在意的一點是,普普、嚴良和朱朝陽三個孩子都缺乏父愛而又渴望父愛。普普父母雙亡;嚴良的父親因打架鬥毆被抓,幼時的嚴良親眼目睹父親被警察帶走,卻始終在心中維護著父親的高大形象,並一度認為,父親有辦法解決一切難題,甚至幫他們籌到30萬巨款;朱朝陽雖然有父親,但他的父親同時也是另一個小女孩的父親。在新的家庭之外,能勻給他的父愛已經不多,這僅剩的父愛甚至還摻雜了欺騙、不信任與利益交換。

《隱秘的角落》中的普普、嚴良和朱朝陽


於是,三個孩子最初一系列行動都圍繞爭奪父愛展開,已經失去父親的普普提出了「決不能讓朝陽哥哥像我們一樣沒有爸爸」。普普把朱晶晶騙到少年宮五樓,是想「教訓」一下這個女孩,讓她「不要再和朝陽哥哥搶爸爸」;朱朝陽眼看著妹妹從五樓跌落,沒有救她也沒有報警,是擔心父親知道後責備甚至拋棄自己;等到朱晶晶死後,朱朝陽仍然沒有等來父親全部的愛,甚至還被父親設計套話、被猜疑利用,這一切才成為了他「變壞」的轉折。


朱朝陽的父親就是一個忽視兒子情感的家長。那麼朱朝陽的母親周春紅呢?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她應該在兒子身上傾注了大量的關愛與關注,足以彌補父愛的缺失吧?


不幸的是,周春紅又始終扮演著一個悲情、抑鬱的形象。她時常給孩子傳達此類觀念,「我們是被你爸爸拋棄的」「那個女人奪走了原本屬於我們的一切」「他們害我們還不夠多嗎?」……韋布認為,面對抑鬱型的父母,孩子就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我必須是一個完美的孩子,免得使媽媽感覺更糟。這也和劇中情節吻合——朱朝陽努力學習,回回考試拿第一,是因為他把父母離婚的原因歸咎於自己不夠好,如果自己表現好一點,媽媽就會好受一點。




《隱秘的角落》中周春紅逼迫朱朝陽喝牛奶


而周春紅的悲情形象,也成功地對兒子產生了一種情感勒索。她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是:「朝陽啊,媽媽只有你了……」這句話聽起來是充滿愛意的表達,暗含的意思卻是:如果你都不聽我的話,我就什麼都沒有了,因此你必須順從我的心意。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劇中朱朝陽是多麼害怕自己的媽媽,連好朋友都不敢介紹給媽媽認識,媽媽打來的電話一響連說話的聲音都虛了幾分。正如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描繪的:悲情型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脆弱,事實上,他們是一種沉默的暴君。他們不會大吼大叫或故作姿態,但是他們的行為卻會使我們受傷、困惑和憤怒。


用發展的方式 「變好」,或者用倒退的方式 「變壞」


朱朝陽的「變壞」僅僅在於不健全的家庭、缺乏同伴友誼等外在原因嗎?


雖然有種種外界因素的幹擾,但最終做出決定的還是朱朝陽自己。只不過這個決定,對於十多歲的他來說,太困難了而已。


如果讓朱朝陽選擇做「好小孩」還是「壞小孩」,他大概會毫不猶豫選擇做個好孩子。但當問題變成「要不要告訴警察自己目睹了朱晶晶墜樓」或者「要不要偷爸爸的冷庫鑰匙」,選擇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不幸地,朱朝陽做出的選擇成為了惡的工具。


每個人本身不是非善即惡、非黑即白的,而是在善惡之間糾結的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人可以選擇用熱愛生命、美好與祝福等發展性的方式 「變好」,也可以選擇用熱愛死亡、暴力與詛咒等倒退性方式「變壞」。善惡可以轉化,卻很難停在中間的矛盾狀態。


在《隱秘的角落》第10集開頭,有個名為《三隻小雞》的動畫故事,講到三隻小雞到狐狸家做客,卻被狐狸吃掉,只剩下一堆雞骨頭,但是地上最大的一塊骨頭,明明就是狐狸的頭骨,而窗戶裡映出的難道是另一隻狐狸?這個動畫似乎也在告訴我們,小雞也可以成為狐狸。

劇中的動畫片《三隻小雞》


更明顯的暗示是朱朝陽和張東升的名字,「朝陽東升」,仿佛一開始就告訴了觀眾,朱朝陽可能是下一個連環殺人犯張東升,而張東升曾經也是熱愛數學、一心向學的好孩子朱朝陽。


那麼是怎樣的動機吸引「矛盾」的朱朝陽一步步走向惡與暴力的呢?


朱朝陽選擇對警察瞞下自己親眼目睹朱晶晶墜樓的事實,是源於對失去父愛的恐懼,是為了捍衛自己平靜的生活。


在原著《壞小孩》中的朱朝陽,因為父親的猜忌產生了巨大的仇恨與憤怒,以至於指使張東升替自己殺掉父親。而張東升一開始殺掉妻子徐靜的父母,如果是想挽回自己的婚姻,還屬於反應型暴力的話,之後乾脆殺掉出軌的妻子。

《隱秘的角落》劇照


看完這部劇,也許會讓人得出一個悲觀的結論,在面對來自父母的忽視、同伴的缺失、生活的傷害時,我們似乎無力阻止一個小孩的「變壞」。但事實是,截斷這一系列環節中的任意一環,悲劇都可能不會發生。


從一個小孩是怎麼一步步「變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如何縮短孩子與惡的距離。


相關焦點

  • 華夏熱點:現實版《隱秘的角落》上演,切莫低估惡的距離
    因為不了解更多事實真相,我們不對小女孩的行為進行評價,不過,千萬不要低估小孩子與惡的距離,一些惡魔在人間,形似小天使,卻比大人更可怕。切莫低估小惡《2017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犯罪中共同犯罪的比例比成年罪犯略高,為 79.2 %。
  • 在隱秘的角落我們與惡的距離
    >強勢而偏執的母親,隱忍而複雜的孩子此時的周春紅下意識的看了看自己自己染紅的腳指甲,周春紅認為,是因為自己的疏忽和照顧不周,才讓孩子變得懂事的讓人心疼。而自己卻還在外面約會,非常的慚愧。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會像夢魘般環繞著孩子一輩子。
  • 武煉巔峰107支人族大軍距離不斷縮短,原因居然是它?
    在前進過程中,楊開突然發現風雲關、碧落關的驅墨艦距離自己所在的大衍關越來越近了。而之前,人族遠徵軍是從108個方向向源地進軍的,我們來分析一下,進軍之前,人族108個關隘的分布情況:不回關在正中央,與三千世界相連;其他107個關隘,以不回關為中心,輻射散開,對不回關形成包圍防守之勢。
  • 從《隱秘的角落》中反思「孩童的惡」,該拿什麼挽回「孩子的善」
    通過本文,你將可以收穫到:1、孩童的惡與善。2、是什麼導致了孩子的惡?3、如何引導孩子向善?他只是一個孩子,但是他的內心已經早已不是一個孩子了。他在種種危險和背叛之中逐漸產生了惡,他開始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開始會想借刀殺人除掉自己不喜歡的人,甚至學會了怎麼打法律擦邊球,這並不是一個孩子應該呈現的惡。
  • 隱秘的角落丨少年的惡,都該怪父母嗎?
    ,也可以如此作「惡」。但幸好,他不像劇中的朱朝陽,遇到了那麼多導火索,所以能將心中的「惡」遏制住。童年不一定比我們以為的更黑暗,但一定比我們以為的更複雜。作為家長,我們去多了解一些事實和真相,多接受一些預警,會不會能減少一些「青少年的惡」呢?會不會能保護一些孩子免遭「青少年的惡」的傷害呢?
  • 那些決定人生的一念之差,別讓孩子心中開出惡之花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有著一處屬於自己的「隱秘的角落」,在面對每件事情時,善惡總在一念思量,善與惡之間的距離或許只有一步之遙心中惡的種子被一步步催化,最終成長為惡之花。朱朝陽在劇情的後期直接「徹底黑化」,幫助張東升偷冷庫鑰匙,對著警察幾次三番的撒謊,寫下並不真實的日記以求自保等等行為,他在經歷這一切超出常人所經歷的一切之後,開始自我保護和仇視世界,一步步邁向深淵。
  • 《隱秘的角落》:缺席的父愛、窒息的母愛,是孩子變「惡」的源頭
    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但是不管是善還是惡都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一個人性格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之間。那麼,朱朝陽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父親朱永平的偏心無視;母親周春紅明近乎病態的掌控欲;原生家庭的影響。1、偏心的父親在一個家庭中,父親承擔著頂梁柱的地位,對孩子的影響十分重要。
  • 《隱秘的角落》:惡的不是孩子,是壞透了的父母
    爸爸的懷疑成了絕殺把朱朝陽徹底推下了惡的深淵開始反殺。你看,惡的從來不是孩子,是「壞」透了的父母。有些父母惡在哪裡?惡在「以愛之名行惡之事」看《少年說》,有個叫塗思睿的女孩。從小就喜歡看書和寫小說,小學三年級開始,堅持了6年,至今已經寫了56本,將近30萬字!
  • 永遠別低估人性的惡
    後來上小學,每回剃頭他都會手裡一邊操作著,嘴裡一邊問這問那,學習成績如何?在學校乖不乖云云。剃頭的技術不敢恭維,其人卻給我們這些娃兒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溫順,良善,有耐心,沒見有發脾氣的時候。就這麼一個人,卻強j了自己親生的女兒。這事是我長大後,在父輩們的口中得知,一時毛骨悚然。剃頭匠中年喪妻,留下一個年幼的女兒跟他生活。在女兒十三四歲時,在某天夜裡,剃頭匠強j了她。
  • 《隱秘的角落》:想得到愛卻換來了惡
    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相信,人生來就是惡的。而我覺得,善與惡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後天形成的。朱朝陽為什麼就成了一個壞小孩。跟他的家庭和朋友有很大的關係。他身在一個單親家庭之中,父母離異後,母親帶著她獨自生活。朱朝陽很爭氣,他一直是班裡的第一名,是個學霸,母親也因此覺得很有面子.
  • 《隱秘的角落》——如何更好的教育我們的孩子?
    父母愛孩子似乎是一種天性。但為什麼如此愛孩子的父母會親手把孩子推向惡的那邊呢?因為他們雖然愛孩子,卻不知道該如何愛孩子。晶晶和朝陽都是孩子,但那個表面看上去更懂事的孩子卻遭到了怠慢,那個調皮的孩子卻得到加倍的關愛。朝陽爸像極了一部分中國式家長,當同時面對幾個自己的孩子時,他們總會選擇忽視那個最懂事聽話的孩子。所以當晶晶在雜物間喊出那句「他(爸爸)只喜歡我,根本不喜歡你!」,朝陽當真了。
  • 菜根譚馭心術:惡魔和聖賢之間距離到底有多遠?
    後來,鄉下漢子忍受不住,口中汙言穢語地罵了起來,風波惡亦不退讓,也跟著針鋒相對。那位擔夫氣力不支,於是惱羞成怒,舀起糞水向他潑了過去,風波惡始料不及,搞得臉上口中全是糞水,大怒之下,便向那擔夫頭頂拍落,想一掌斃了他。可是掌到中途,他忽然停在半空,反而哈哈一笑,問擔夫:「老兄,你我誰更有耐性啊?」擔夫不肯示弱,便說道:「我挑著糞擔,你自然比我佔便宜。」
  • 《摩天大樓》裡的「善」與「惡」,如何用法律考量?
    顏永原拿照片威脅顏俊給錢的行為如何定性?敲詐勒索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恐嚇、威脅或要挾的方法,非法佔用被害人公私財物的行為。現實中,精神病人對他人的指證效力如何?精神病人根據智力、精神健康狀況不同可以分為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 父親犯錯,孩子就是《惡之花》?關於人性善惡,老子、孔子有答案
    裡面的男主角是殺人犯的孩子,可能是因為教育問題,缺乏「共情」的能力,顯得有些個冷漠,於此,他便被外界人主觀臆斷成「天生的殺人犯」。只是電視劇中,可怕的倒不是那「不知共情」,連「微笑」、「哭泣」都需要看視頻學習的男主角,而是那群主觀臆斷、和男主都沒說上幾句話,就將其理所當然理解成「惡魔」的「旁觀者」。誰是「惡魔」倒是說不清了。
  • 美,是如何演變成令人恐怖的惡的——潘金蓮的叉竿(之八)
    從潘金蓮的身上,我們既看到了美,也看到了惡,更看到了這令人驚嘆的美,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讓人恐怖的惡的過程。而促成這一演變的根本動因,就是那無盡的欲望。這,恐怕就是潘金蓮這個人物形象的美學意義之所在。最後,我們再來說說潘金蓮手中的那根叉竿,是在哪裡失手的?
  • 《不完美的她》揭露原生家庭:請不要讓「惡」代代相傳
    也算幸運,五歲的林緒之生活在了養母袁玲家裡,從小被格外關愛著長大,一大一小互相治癒,然而緒之內心的缺失,使她與所有人都保持著安全距離,儘管是把她養大的養母,亦或是陪伴她十年的好閨蜜。 穆蓮生自小喪父,與母親穆靜相依為命。不甘困苦,穆靜認識男朋友尚武后,便緊緊抓住改變自己人生的那一棵救命稻草。
  • 比《隱秘的角落》更暗黑的《壞小孩》,小惡會變大惡,最後成巨惡
    用一句話來總結《壞小孩》的故事,就是:人性中的小惡是如何變成大惡的?大惡又是如何變成巨惡的?朱朝陽對朱永平、王瑤、朱晶晶懷著無法釋懷的怨恨,這是為人性的小惡。使朱朝陽的小惡變成大惡的人是普普。普普親眼見過父母殺人,自己被冤枉成殺人犯,在孤兒院長期受到院長的性侵,因此她對社會也懷著無法釋懷的怨恨。
  • 《壞小孩》|人之初,性本惡?
    小說中說「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小孩子的惡。「成年人眼中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或許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就已經具備了成人世界的一切惡的基因。相比於成人世界遊戲規則的約束,「小孩子」披著天真無邪的外衣,更加肆無忌憚地施行著「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