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網劇《隱秘的角落》爆火,豆瓣評分高居9.0分,可以說是近年現象級的高口碑網劇。該劇改編自推理小說家紫金陳的原著《壞小孩》。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朱朝陽、嚴良、普普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起謀殺。由此他們的命運跟殺人兇手張東升牽扯糾纏在一起。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人格、命運與他們背後的家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一步步邁向深淵。
朱朝陽、嚴良、普普三名主角從最開始天真爛漫的孩童漸漸展露出越來越深重的陰影。尤其是朱朝陽,不僅有極高的智商與城府,還涉嫌殺害他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人性中的惡意具有巨大的殺傷力,這不是一件新鮮事。但當這些惡意被安放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觀眾仍然忍不住去探尋背後的緣由:如何縮短孩子與惡的距離?
在個體長大的過程中,原生家庭的影響自然十分重要。這也是近年心理學研究的一大重點。在《隱秘的角落》中,三個孩子各自都有著支離破碎的原生家庭,但世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僅僅用原生家庭理論去分析他們的處境與惡行的來源還遠遠不夠。人可以用發展的方式 「變好」,也可以用倒退的方式 「變壞」。從一個孩子如何一步步「變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如何縮短孩子與惡的距離。
原生家庭的迷思:被忽視的小孩
劇情一開始就讓人在意的一點是,普普、嚴良和朱朝陽三個孩子都缺乏父愛而又渴望父愛。普普父母雙亡;嚴良的父親因打架鬥毆被抓,幼時的嚴良親眼目睹父親被警察帶走,卻始終在心中維護著父親的高大形象,並一度認為,父親有辦法解決一切難題,甚至幫他們籌到30萬巨款;朱朝陽雖然有父親,但他的父親同時也是另一個小女孩的父親。在新的家庭之外,能勻給他的父愛已經不多,這僅剩的父愛甚至還摻雜了欺騙、不信任與利益交換。
於是,三個孩子最初一系列行動都圍繞爭奪父愛展開,已經失去父親的普普提出了「決不能讓朝陽哥哥像我們一樣沒有爸爸」。普普把朱晶晶騙到少年宮五樓,是想「教訓」一下這個女孩,讓她「不要再和朝陽哥哥搶爸爸」;朱朝陽眼看著妹妹從五樓跌落,沒有救她也沒有報警,是擔心父親知道後責備甚至拋棄自己;等到朱晶晶死後,朱朝陽仍然沒有等來父親全部的愛,甚至還被父親設計套話、被猜疑利用,這一切才成為了他「變壞」的轉折。
朱朝陽的父親就是一個忽視兒子情感的家長。那麼朱朝陽的母親周春紅呢?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她應該在兒子身上傾注了大量的關愛與關注,足以彌補父愛的缺失吧?
不幸的是,周春紅又始終扮演著一個悲情、抑鬱的形象。她時常給孩子傳達此類觀念,「我們是被你爸爸拋棄的」「那個女人奪走了原本屬於我們的一切」「他們害我們還不夠多嗎?」……韋布認為,面對抑鬱型的父母,孩子就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我必須是一個完美的孩子,免得使媽媽感覺更糟。這也和劇中情節吻合——朱朝陽努力學習,回回考試拿第一,是因為他把父母離婚的原因歸咎於自己不夠好,如果自己表現好一點,媽媽就會好受一點。
《隱秘的角落》中周春紅逼迫朱朝陽喝牛奶
而周春紅的悲情形象,也成功地對兒子產生了一種情感勒索。她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是:「朝陽啊,媽媽只有你了……」這句話聽起來是充滿愛意的表達,暗含的意思卻是:如果你都不聽我的話,我就什麼都沒有了,因此你必須順從我的心意。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劇中朱朝陽是多麼害怕自己的媽媽,連好朋友都不敢介紹給媽媽認識,媽媽打來的電話一響連說話的聲音都虛了幾分。正如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描繪的:悲情型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脆弱,事實上,他們是一種沉默的暴君。他們不會大吼大叫或故作姿態,但是他們的行為卻會使我們受傷、困惑和憤怒。
用發展的方式 「變好」,或者用倒退的方式 「變壞」
朱朝陽的「變壞」僅僅在於不健全的家庭、缺乏同伴友誼等外在原因嗎?
雖然有種種外界因素的幹擾,但最終做出決定的還是朱朝陽自己。只不過這個決定,對於十多歲的他來說,太困難了而已。
如果讓朱朝陽選擇做「好小孩」還是「壞小孩」,他大概會毫不猶豫選擇做個好孩子。但當問題變成「要不要告訴警察自己目睹了朱晶晶墜樓」或者「要不要偷爸爸的冷庫鑰匙」,選擇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不幸地,朱朝陽做出的選擇成為了惡的工具。
每個人本身不是非善即惡、非黑即白的,而是在善惡之間糾結的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人可以選擇用熱愛生命、美好與祝福等發展性的方式 「變好」,也可以選擇用熱愛死亡、暴力與詛咒等倒退性方式「變壞」。善惡可以轉化,卻很難停在中間的矛盾狀態。
在《隱秘的角落》第10集開頭,有個名為《三隻小雞》的動畫故事,講到三隻小雞到狐狸家做客,卻被狐狸吃掉,只剩下一堆雞骨頭,但是地上最大的一塊骨頭,明明就是狐狸的頭骨,而窗戶裡映出的難道是另一隻狐狸?這個動畫似乎也在告訴我們,小雞也可以成為狐狸。
更明顯的暗示是朱朝陽和張東升的名字,「朝陽東升」,仿佛一開始就告訴了觀眾,朱朝陽可能是下一個連環殺人犯張東升,而張東升曾經也是熱愛數學、一心向學的好孩子朱朝陽。
那麼是怎樣的動機吸引「矛盾」的朱朝陽一步步走向惡與暴力的呢?
朱朝陽選擇對警察瞞下自己親眼目睹朱晶晶墜樓的事實,是源於對失去父愛的恐懼,是為了捍衛自己平靜的生活。
在原著《壞小孩》中的朱朝陽,因為父親的猜忌產生了巨大的仇恨與憤怒,以至於指使張東升替自己殺掉父親。而張東升一開始殺掉妻子徐靜的父母,如果是想挽回自己的婚姻,還屬於反應型暴力的話,之後乾脆殺掉出軌的妻子。
看完這部劇,也許會讓人得出一個悲觀的結論,在面對來自父母的忽視、同伴的缺失、生活的傷害時,我們似乎無力阻止一個小孩的「變壞」。但事實是,截斷這一系列環節中的任意一環,悲劇都可能不會發生。
從一個小孩是怎麼一步步「變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如何縮短孩子與惡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