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殺生》,說不清是和非,分不清善與惡

2020-08-26 春哥生活娛樂頻道

我看過的最虐心的電影是黃渤的電影《殺生》。

《殺生》改編自陳鐵軍的中篇小說《兒戲殺人》,是由管虎執導,黃渤、任達華、蘇有朋、餘男等聯袂主演的荒誕懸疑喜劇。該片劇情主打荒誕懸疑與黑色喜劇元素,同時與餘男的情感線在極致瘋狂中蘊含深情。

該片講述了一群人如何聯手殺死了一個「不合規矩」之人的故事,折射了各種烏合之眾性的民族集體心理和潛藏的人性心思及人性複雜面目,甚是耐人尋味。該片於2012年4月28日全國公映。黃渤憑藉本影片獲得最佳男演員獎和年度男演員獎。

中國西南、與世隔絕、群山環抱中有個寨子,是個人皆長壽、規矩自成之地,清時皇帝賜名「長壽鎮」。某日突爆傳染病,地方官派醫生前往診治,他在鎮子外發現奄奄一息的牛結實。進寨後,往日溫厚的村民一反常態,不僅對牛結實拒施援手、避若瘟疫,更遷怒於醫生多管閒事,老鎮長親自帶著長壽鎮醫生和接生婆、油漆匠,老族長等人千方百計的阻撓醫生對牛結實的救援,牛結實最終沒能被救活,醫生也找不到此人暴斃的原因。鎮民們對醫生的不歡迎不合作態度,令醫生很沮喪,正當他準備離開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被全鎮民眾一起隱藏在山崖上的一個秘密,帶著重重疑惑醫生決定暗中走訪長壽鎮,直到他偶遇一個男孩,長壽鎮迷案的真相才一步步揭開。





相關焦點

  • 父親犯錯,孩子就是《惡之花》?關於人性善惡,老子、孔子有答案
    只是電視劇中,可怕的倒不是那「不知共情」,連「微笑」、「哭泣」都需要看視頻學習的男主角,而是那群主觀臆斷、和男主都沒說上幾句話,就將其理所當然理解成「惡魔」的「旁觀者」。誰是「惡魔」倒是說不清了。於此,顏小二覺著有必要聊一聊,人性是善,還是惡呢?
  • 民間故事:切勿殺生
    張妻聽後是大驚失色,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道:「哎呀活菩薩呀,我們哪知殺雞也有罪呀,那一年正值乾旱荒年無法度日,天天的餓的前胸前後背我家小兒眼看就要餓死了,可怎知這鄰家的大公雞飛到了我們家來,我看他們家沒人就偷偷殺了吃肉小兒也得以存活,大師您真是有神力這都看見了,這真是惡有惡報
  •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和《殺生》:都不守規矩,牛結實為何不如豬
    「不守規矩」的村民牛結實的故事。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想到了王小波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同樣都是不守規矩,豬的日子顯然比牛結實好多了,至少知青們都喜歡它,王小波還特地為它「立傳」。對於牛結實,雖然覺得他罪不至死,卻怎麼也喜歡不來。
  • 唐僧慈悲為懷,剛開始出徵取經就遇到幾次殺生,卻無動於衷
    小時候看電視劇《西遊記》,覺得唐僧慈悲為懷,不願傷一隻螞蟻,對於殺生,更是痛心疾首。今讀書,看到唐僧奉唐王之命去西天求取真經,一出門,就遇到了鬼怪豺狼,還險些被吃了。幸得一名山漢野夫救下,並帶回家好生招待。這猛漢是個獵戶,以捕捉野生動物為食。唐僧到來之後,他便殺了些老虎、山豹等動物招待。
  • 小說電影《一九四二》,關乎糧食、飢餓,還有人性的善與惡
    小說很少有那段苦難的細節描寫,更多的是對自己翻閱資料後的典型材料的呈現,和多次走訪倖存者後得到的「飢餓」一樣乾癟的回答的過程敘述。還有那段災難的歷史背景介紹和人性善惡推波助瀾的敘寫。這部電影,我是在多次播放暫停暫停播放的過程中看完的。電影遵從的都是小說的思路,可畫面卻更加客觀,「現實」得更加讓人窒息。雖然煮食嬰兒的過程沒有呈現,但曝屍荒野和狗啃食人體的畫面仍然不忍直視。
  • 《西遊記》:唐僧不殺生嗎?他殺過兩人,手段比孫悟空還要殘忍
    但其實唐僧並不是不殺生,他殺過兩人,而且手段比孫悟空還要殘忍。只是很多觀眾不知道的是唐僧也曾殺生,他殺過兩人,而且手段比孫悟空還要殘忍。殺父仇人劉洪第一個人是唐僧的殺父仇人劉洪。唐僧和豬八戒誤喝女兒國子母河的水,馬上懷孕將要生下孩子。在這段劇情中,孫悟空還取笑豬八戒將要有個子嗣,這時唐僧卻表現的十分不高興。在原著裡唐僧更是詢問女兒國之人附近可有賣墮胎藥的,可見唐僧有多心狠。
  • 【公案故事|佛陀是如何看待殺生祭祖的?】
    春節將至,世人又難免殺生慶祝或祭祖。良辰美景,人逢之而色喜,物遇之而心傷。為什麼呢?人在此時,歡呼暢飲,物在此時,魂飛魄散。人在此時,骨肉團圓,物在此時,母離子散。因此,節日殺生,是第一等殘忍的事情。試於操刀的瞬間,驀地回光反照,雖然佳餚在前,也必然黯然神傷了。《梵網經》有良辰吉日不敬戒,就是說的這樣的事啊!通過以下這則公案,希望有善根的人們能夠明白,節日殺生祭祖,對自己和祖先不但沒有利,反而有害。大家可以考慮素食,以及鮮花、水果、糕點等祭祖,這樣既沒有血腥味又祥和吉祥喜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因果不虛,如此一來自己和家人也福慧增長,健康長壽。
  • 豆瓣評分高達9.2的《羅生門》:對惡人施暴,就不算作惡?
    (取自電影《羅生門》)老婦人進一步解釋說,這個女屍生前也不是什麼好人,她拿蛇幹當魚乾賣,來維持生計,那麼自己拔了她的頭髮,也不算作惡。這個「如果我作惡的對象是惡人,那我就不算作惡」的邏輯,使得僕人徹底放下道義,為了生存他決定成為強盜,於是他扒光老婦人的衣服逃走了,再也沒人見過他......
  • 《肖申克的救贖》,信仰的力量,一場善與惡的對抗
    1994年上演的《肖申克的救贖》,豆瓣評分9.2分,是一部深受廣大影迷喜愛的好電影。在IMDB當中被超過160萬以上的會員當選為250佳片中第一名。併入選美國電影學會2O世紀百大電影清單。斯蒂分.金被稱為當代驚悚小說之王,同樣這也是一部驚悚題材類的電影,可是在我看來,情節談不上驚悚,連常規越獄題材的血腥暴力也不多見。
  • 電影《朗讀者》:奇幻化的情感糾結背後隱含的歷史隱喻
    今天又一次重溫了一下2008年上映的劇情片《朗讀者》,這部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奧斯卡影后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翻拍自一部同名的暢銷小說,雖然已經過去了12年,但是再次重溫這部電影的時候,依然能夠讓人感動和帶來不同的體會。
  • 傲慢之惡:窮親戚該不該幫?
    付出不一定有回報,這是傲慢之惡的第二個陷阱。當然「自私」並非是西方道德提倡的,女主之所以「傲慢」正是因為長期受基督教的正統教育,崇尚「絕對寬容」,以絕對寬容來超越善惡之分。《方卿戲姑》和《狗鎮》最根本的不同,在於他們選擇的「戲劇前提」即「價值前提」不一樣。《方卿戲姑》首先設定「人應該無私」,「無私即正義」,「大多數人都是無私的」,而《狗鎮》的設定卻是「自私是人的本性」,「自私有理」,「民主是協調自私的最佳方式」。
  •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電影《追風箏的人》改編自卡勒德·胡塞尼同名小說,該影片豆瓣評分8.2分,聚焦在上世紀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僕人哈桑身上的一起放風箏的童年,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的故事。1、製造鏡頭懸念——層層深入吸引觀眾在觀影的一開始就追隨故事的發展脈絡,融入情節①2分鐘15秒17個鏡頭為整個故事拋磚引玉,交代了主角埃米爾的大致情況電影《追風箏的人》從片頭字幕到故事開端,短短4分50秒的時長,去除片頭字幕2分35秒,故事開端用了
  • 蓋聶手持木劍太久,代表蓋聶並不殺生?大叔可沒想像中那麼仁慈
    畢竟木劍和劍,本身就有著材質上的差別,木製品怎麼可能鋒利過真正的劍。但說出這句話的乃是鬼谷縱橫的蓋聶,他說的或許也就真的是或許。這把木劍後來到底有多輝煌?不過正是因為木劍給我們不鋒利的感覺,所以蓋聶在持有木劍之後,就再沒有殺過生。
  • 《大鴻米店》:比起人性善,人性惡才是王道,但惡的結局是希望
    這部電影在1995年完成,但一直被禁播,直到七八年後才得以亮相在螢屏上。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想不通這部電影為什麼會被禁,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完全沒有被禁的理由,可能是那個年代不允許這樣&34;地探討人性吧。這篇文章同時從電影和小說出發,來談談影片的主題。
  • 9.7分《肖申克的救贖》:除了希望,這部電影更重要的主旨是隱忍
    而且獲得奧斯卡的多項提名,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也是一部具有很深的人生意義的電影。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恆久不變的真摯友情、百折不撓的靈魂鑄煉和生生不息的命運之火,每次看它,它都會帶給我不同的衝擊。以前看《肖申克的救贖》,在安迪的身上總能看到一束希望之光,讓我覺得無論身處怎樣的困境,只要不放棄,總會有出路在前方。
  • 豆瓣8.7分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圍城」中女性的出口和救贖
    歷經波折,電影終于于2019年10月23日上映,在韓國男性普遍打低分抵制的情況下,短短三天,累計觀影人數就超過百萬,甚至還連續七天蟬聯韓國票房冠軍,它最後的最終評分高達8.7分。——女性犧牲奉獻不被承認金智英做了家庭主婦、全職媽媽後每天有幹不完的家務活,還要時時細心照顧孩子和丈夫的生活起居,當她有一次手腕受傷去看醫生時,醫生卻說:飯是電飯鍋做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為什麼會疼?
  • 故事:仙人和惡王子
    惡王子聽了卻暴跳如雷,掄起馬鞭對侍從們劈頭蓋臉地一陣猛打,嘴裡還不停辱罵:「你們這些混蛋,還敢和本王子作對,別說讓你們陪我下河,就是讓你們上刀山、下火海,你們也得給我去!」惡王子越罵越生氣,「噌」地拔出腰刀,逼著侍從:「你們都給我站到河中間去保護我,要不然我就殺死你們!」侍從們深知惡王子殺人如草芥的個性,不得不向河中間走去。
  • 人性高分電影《狗鎮》:少女流落小鎮,屢遭欺辱侵犯,終走向毀滅
    他們不是善良,他們只是不敢為惡的失敗者。在文學的歷史長河裡,對於人性的探討,是無數創作者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人性複雜又詭譎,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善可以轉化為惡,惡也可以自詡正義。《狗鎮》這部電影,就將人性揭露得淋漓盡致。
  • 如何縮短孩子與惡的距離
    但當這些惡意被安放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觀眾仍然忍不住去探尋背後的緣由:如何縮短孩子與惡的距離?從一個孩子如何一步步「變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如何縮短孩子與惡的距離。原生家庭的迷思:被忽視的小孩劇情一開始就讓人在意的一點是,普普、嚴良和朱朝陽三個孩子都缺乏父愛而又渴望父愛。
  • 「電影《活著》中的隱喻」一、看不見惡人的世界
    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這段話可以用來詮釋小說和電影之所以會選擇這樣一種表達的方式的原因。但是,"對善與惡一視同仁"只是作家作為反思者觀察世界的一種態度,並不意味著惡不存在。惡作為反思的對象,在反思中和善具有同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