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地理知識錯誤很多。例如作者搞不清楚梁山和東昌府的位置 :
宋江又道:」目今山寨錢糧缺少,梁山泊東有兩個州府,卻有錢糧,一處是東平府,一處是東昌府。我們自來不曾攪擾他那裡百姓,若去問他借糧,公然不肯。今寫下兩個鬮兒,我和盧員外各拈一處;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主,如何?」
宋江此話中說東平、東昌在梁山泊的東面,這就是一個明顯的錯誤表述。東平府即現在的山東東平縣,的確是在梁山的東面;但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卻是在梁山的正北方,顯然不熟悉北方地理的施公在這裡又犯了一個方位上的錯誤。
《水滸傳》第五十二回至五十四回詳細記述宋江、吳用率領八千多隊伍自梁山出發向北去攻打高唐州。初戰失利後退五十裡安營紮寨,應該是在今天的茌平縣境內下寨,高唐州也向東昌府求救兵,理應經過茌平縣。為什麼書中沒有提及茌平縣?是作者再次把茌平縣地理位置搞錯了嗎?我們看看茌平的歷史變遷。
秦行郡縣制,置茌平縣,屬東郡,治茌平(縣城在韓集鄉高垣牆村)。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茌平縣為功崇縣,東漢武帝劉秀25年改功崇縣為茌平縣。這一段時間較短 約17年。
晉、南北朝治鼓城(縣城在今茌平縣樂平鋪鎮土城村),縣城因為黃河水患搬遷。
北齊(公元550年—577年)併入聊城縣一直到隋初(公元581年)復置茌平縣,治興利鎮(縣城再次搬遷到今杜郎口鎮杜郎口村),茌平縣大約中斷30年。這是第一次併入聊城縣。
隋末(公元618年)併入聊城縣,到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復置茌平縣,這是第二次併入聊城縣,時間很短。
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將茌平縣併入聊城縣。這是第三次併入聊城縣。大約五百年以後到公元1130年劉豫復置茌平縣,縣城一直在今位置。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山東陷入金國統治。公元1130年金太宗下招,立扶宋朝降臣原濟南知府劉豫為皇帝,國號「大齊」歷史稱「偽齊」。大齊主要替金國統治該區域的漢族人民。
北宋末年宋江起義時間約在公元1119—1121年。這一階段茌平縣已經併入聊城縣。宋江率領隊伍自南向北攻打高唐州,不是繞開了茌平縣,也不是《水滸傳》作者搞錯了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