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縣令的悔恨(民間故事選刊)

2020-09-23 泉湖二月八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8期

■勞午

清代乾隆年間,江西南昌縣有個知縣叫張治堂。張縣令思維明晰善斷疑難案件,在百姓中口碑很好。

那年,有一起村民狀告寺院僧人侵佔其山地的案子。事情緣由大概是這樣的:這個叫李四的村民,有祖上傳下的山地20餘畝,雖未連成一片,但東西南北四面界限清楚。近日李四發現有寺院的僧人偽造地契,在山地裡掘墓埋葬寺院裡的僧人,便具狀控告僧人要求其遷葬歸田。

張縣令升堂傳喚僧人詢問,僧人辯解說:「此塊山地是雍正年間他們的師祖用現銀從李四父親手中買下的,並沒有偽造田契。」還當場拿出抄錄的契文為證。

李四不服氣,辯稱說:「此乃胡說,我的父親在乾隆三十四年間為此田產曾經跟村裡人打過官司,前任縣令經辦此案,當時縣衙畫了山地四周地界的圖紙,標明是我家地產,如果是雍正年間賣給了寺院師祖,因何圖上沒有註明呢?」

僧人也申辯說:「這是幾十年前的買賣,我們哪裡知曉當年的事由,只是按照我們保管的田契辦事,哪裡有錯?」

李四和僧人堅持己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張縣令叫他們暫歇,當場調取了庫存案卷進行核查,細看下來果然如李四所言,卷裡畫的田產圖示裡的確沒有標明此田產已經賣給寺院僧人師祖。但張縣令沒有據此作出僧人的契約系偽造的判斷,他想或許是當年辦案人疏漏了呢?

張縣令又命調取僧人原契約查對,拿來一看是張白條,上面倒是清晰地寫明,雍正十一年間,李四之父賣田給僧人師祖。李四說:「這張白條,連衙府的印章都沒有,怎可為據。」張縣令並沒採納,說道:「此時私下買賣常有白條為據,是為了避免繳納官稅,還不能就說是偽造田契。」

張縣令接著傳訊田契的代筆人,可幾十年過去代筆人早死了,傳來其兒子詢問卻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張縣令接著詢問僧人:「你們在田裡埋葬的是什麼人,是你的師祖、師父?」僧人答道:「近日埋葬的是師叔,師祖和師父多年前圓寂時都是埋在自家的墓地裡。」張縣令不解地問:「為何不把你們的師祖和師父埋在這塊山地裡呢?」僧人回答:「我們以前不知師祖買了這塊山地,是近日清理經卷時無意中在經卷箱裡發現了契約,剛好沒幾天師叔病故,就把他葬在這裡了。」

詢問至此,張縣令心裡大致有數了,民間此類買賣房產地產的案件,首先要見證的是代筆的中間人,其次是蓋了官印的契約。可這個案子,原來經手的買賣人和代筆人都死了,何況買賣雙方的契約只是一張白條,加之僧人稱此白條是在近日師叔死前無意中發現的,有什麼可信度呢?參與辦案的師爺也勸說張縣令:「此案據現有的證據只能判定僧人偽造田契,侵佔李四祖產山地,這樣判決不會有什麼錯,可以使人信服。另外從田契的筆跡來看,是善於書寫文契的人所寫,此人或許就是教唆僧人爭訟者,應抓來一起追究其責。」

張縣令聽了師爺的話,隨即升堂令僧人招供偽造田契之事和同夥。僧人喊冤拒招,張縣令下令掌責、長跪,接著審理其他案件,審問一件就詢問僧人是否招供。一連審了4起案件,僧人挨了40個嘴巴,最後實在熬不過去了,大喊:「這塊山地退還給他不要了!」但還是不肯認罪。張縣令見狀心想,他是口服心不服,看來還不能就此下定論。此時天色已晚,張縣令叫衙役把僧人帶下,明日繼續審訊。

退堂之後,張縣令就寢在床久久不能入眠。翻來覆去想到四更天再也睡不著了,爬起來立即吩咐衙役去傳喚代筆人的兒子前來問話。待代筆人的兒子來到縣衙,張縣令在偏房詢問道:「你平時以何為生,會不會寫字?你的父親在世時是做什麼事情的?」代筆人的兒子答道:「在下務農,從未上過學,大字不識,俺爹在世時當過私塾老師,經常為鄉親做代筆人。」張縣令又問:「你家裡有沒有你父親當年代筆留下的文書字據?」代筆人的兒子想了想回答說:「記得舊箱子裡有一本俺爹的帳簿,上面記的什麼不大清楚,代筆文契俺村裡不少親友家裡都有。」

張縣令當即命令衙役隨他回家取那帳簿來,還叮囑一定要從鄰居那裡借取文契一併帶來。這天上午,衙役和代筆人的兒子趕回來,送上取來的帶有官印的契約5件和他父親的帳簿。張縣令當場細細閱看,認真核對,代筆人的筆跡、畫押、年份無異,而且還在帳簿裡發現真憑實據,裡面記載著雍正十一年四月十七日連收三家代筆資費,第二家就是僧人師祖的法名,並註明筆資數額和為李四父親及僧人師祖代筆買賣田產的事由。事情到此張縣令總算喘了口大氣。僧人沒說假話。

事後再審,還僧人清白,張縣令當庭向他賠禮道歉。李四控告不實但念其的確不知實情,並非惡意相告,訓責一番寬大處理。案子雖結,可張縣令為自己自以為是、沒有坐實證據而任意責罰後悔不已,以至於他以後每臨公堂看到堂上那「公正廉明」幾個大字都內心慚愧,感到無地自容,從此以此案為鑑,更加仔細認真辦案。

相關焦點

  • 百鋦王(民間故事)
    阮子平和僕人們一起來到松山縣的縣衙後,從懷裡摸出了一封襄陽王寫的親筆信,讓衙役交給張縣令,不大一會兒,張縣令便領著毛師爺一路小跑迎接了出來。襄陽王位高權重,張縣令可得罪不起,張縣令將阮子平接到了縣衙內,他一聽仇九下山搶劫阮子平的經過,便信誓旦旦地道:「阮先生放心,我一定派兵剿匪,追回您的一切損失!」阮子平呵呵一笑:「剿匪暫且不必,此次阮某來貴縣,是為了辦襄陽王交給我的一項暗差!」
  • 九頭獅子丸(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4期■墨中白梅村地處丘陵,嶺上蘑菇多,毒蛇也多,常有人採蘑菇時被蛇咬。不過,村民並不害怕,因為他們身上備有解蛇毒的藥丸。如果讓蛇咬了,摸出藥丸,放嘴巴裡嚼了咽下去,準好。關於蛇仙解蛇毒救人的故事,泗州城大街小巷,隨處都能聽到。
  • 蠟人(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上 2017年6期■孫興運選自《遼河》(段明 圖)
  • 後半句話( 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7期■尹全生民國初年,霧蒙山一帶土匪猖獗,打家劫舍,殺人越貨,民不聊生。那時的官府只管向百姓攤派所謂的「太平費」,並不真心剿匪,象徵性地派兵到村寨串串也就是了。若真剿滅了土匪,「太平費」更難收繳了。
  • 賤票(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1期■李永生花匠塗三,專替東家睡覺。東家叫胡四,家大業大。大戶人家自然是土匪打劫綁票的目標。為此,東家防範甚嚴,家丁護院保鏢隨身不說,晚上睡覺也是狡兔三窟,今兒這房明兒那房。
  • 算卦算出的內閣首輔(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1期■整人君子正德十三年(1518年),舉人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嘉靖特召身在南京的張璁入朝,授予他翰林學士之職。嘉靖六年冬,嘉靖命張璁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的身份入閣參與機務。此時,距離張璁考中進士僅僅才過了六年。
  • 命案只因荷花戒(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4期■木瓜清朝末年,福靈寺是巴縣(今屬重慶)有名的寺廟。選自《傳奇故事》2016.9(段明 圖)
  • 金雞婆(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9年7期■夏剛他明白了,發自內心的悔恨流出的眼淚,就是解開金雞婆毒咒的良藥。李財主回家後,他和妻子便開始發愁怎麼為女兒置辦嫁妝了。就在第二天清晨,李財主覺得被窩裡有一塊石頭,摸出來一看,居然是一顆小金蛋!他嚇得連連說道:「金雞金雞,這可不是我偷的啊!」這時,窗外傳來了「咯咯咯」的雞叫聲。李財主跑出門一看,竟然看到金雞婆真的在他家門外。
  • 民心「稱」出好縣官(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2期光緒四年(1878年),暴式昭出任江蘇震澤縣(今屬江蘇蘇州)平望司巡檢,負責維護當地的治安。雖然只是一個九品的芝麻小官,但暴式昭立志要有一番作為,清廉持儉,兢兢業業地為百姓服務。
  • 一把火燒掉財寶(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20年8期■張培山
  • 撤退不燒糧(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7期■懷寧安史之亂中,李光弼奉命鎮守常山。叛軍首領史思明率五萬精兵來攻,人數是李光弼守城部隊的五倍之多。
  • 申冤(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9年3期■萬芊當官府進退兩難、陷於僵局時,歸有光決不氣餒,以筆為刀槍,連續撰寫了《張貞女獄事》《張氏女子神異記》《祭張貞女文》《招張貞女辭(並序)》等一大批文章,並廣為傳播。歸有光的這些文章,不只澄清了冤案的事實,為張貞女申了冤,討回了公道,揭露了罪犯的滔天罪孽,逼著官府公正判決,更揭露了當時世風日下、道德淪喪、毫無廉恥、官場昏庸的社會現狀。
  • 醫道(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上 2017年6期■丁新生清朝光緒丙申年間,新鄭縣選自《百花園》2016.6(段明 圖)
  • 鐵蝴蝶(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8期■劉建超老街有了新的俗語:鐵掌柜送禮── 福(斧)從天降啊!
  • 小吏破疑案(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上 2017年6期■張軍霞宋朝時候,徽州某縣有位縣令叫魏公應,任職期間,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
  • 不提舊日恩(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2期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帶領起義軍攻打到河南睢州。
  • 大師就是低調( 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1期宋朝時,肅王和大臣沈元用一起到金國出差,寄住在燕山的憫忠寺。
  • 鼓一張( 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7期■馮驥才天津衛的楊柳青有靈氣,家家戶戶人人善畫;老輩起稿,男人刻版,婦孺染臉,孩童填色,世代相傳,高手如林。每到臘月,家家都把畫拿到街上來賣,新稿新樣,層出不窮,照得眼花。
  • 「雙面人」奇事(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上 2017年1期■婁尉一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官庫中丟失了玉器選自《民間傳奇故事》2016.7下
  • 絕釣(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7期■行吟水手蟬街上的手藝人不多,有絕活兒的就更少,除了拉麵的老梅外,數來數去,還就是釣魚的老海了。這兩人都住蟬街,一在東,一在西,無事時常相互走動。蟬街人都稱他這一手為絕釣(明明是捉,卻稱釣,不知什麼道理。也許是因為老海平常就是個拿著釣竿釣魚的吧,還送他一個綽號:魚老鷹,意即他和魚鷹有得一拼。蟬街有人眼紅老海,問他,你釣魚可沒少掙吧?老海說,哪裡?我有幾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