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劇作的巔峰,電視劇《雍正王朝》雖然改編自二月河先生所著小說《雍正皇帝》,但其對康熙朝晚年的「九子奪嫡」;雍正皇帝殫精竭慮、「以勤先天下」的一生進行了很大程度上的真實還原。另外,劇中對於清朝時期的官職、爵位、旗屬、黨派等信息的尊重和還原,也堪稱歷史劇的標杆。
但就算如此,《雍正王朝》也只是一部電視劇,有著因劇情發展、人物設定等具體需要而進行的藝術加工。其中,劇中角色的官職設定,較之正史就有著較大改動。
根據《雍正王朝》的演繹,「上書房」乃係清廷當時的權力中樞,這本事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康熙朝晚期,真正的權力中樞並非皇子讀書地——上書房,也並非名字上的朝廷中樞——內閣,而是「南書房」。
就此來看,劇中對於佟國維、馬齊、張廷玉的「上書房大臣」設定,就是錯誤的。
拋開權力中樞的名稱不言,佟國維、張廷玉的官職設定也和正史有著巨大出入。
三位上書房大臣的官職設定
佟國維:曾任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並因「孝懿仁皇后推恩」而被封為「一等公」,但其從未領過「殿閣大學士」銜,更未入職過「南書房」。也就是說,歷史上的佟國維並非「朝廷宰輔」。
另外,歷史上的佟國維雖然確實在康熙四十八年舉薦過皇八子胤禩為新任儲君,但其早在康熙四十三年就已經「因病致仕」,當時串聯朝臣,共同舉薦皇八子胤禩的大佬並非佟國維,而是馬齊。
張廷玉:歷史上的張廷玉之所以能得康熙皇帝的青睞,並非因為其「深通上意」、「深諳官場之道」,而是因為其父——大學士張英的影響。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時,僅為四品官銜的張廷玉正在「服孝」,沒機會更沒資格參與新任儲君的舉薦。
康熙六十年,張廷玉升任吏部侍郎,這也是其在康熙朝的最高官職,一個正二品的國務委員兼副部長,和其劇中「朝廷宰相」的官職設定相差甚遠。雍正皇帝登基以後,張廷玉的仕途才開始騰飛。
馬齊:整體而言,馬齊的官職設定基本遵照了歷史事實。
皇四子胤禛黨羽勢力的官職設定
除了三位「上書房大臣」,劇中第一主角——皇四子胤禛黨羽勢力的官職設定,幾乎全部經過了藝術加工。
年羹堯:歷史上的年羹堯屬於「正途出身」的官員,曾經獲得過「進士出身」,而後經「翰林院庶吉士」逐漸升為「內閣學士」,基本相當於現今的國務委員,但行政級別為正部級。而後,年羹堯直接轉任「四川巡撫」,成為一方封疆大吏,歷任「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川陝總督」。
也就是說,年羹堯在擔任「四川總督」之前,一直都在擔任文職官員,從未在「杭州將軍」手下任過職。但在康熙朝晚期,年羹堯所在的漢軍鑲白旗佐領確實劃歸到給了皇四子胤禛管轄,所以,年羹堯確實算是雍正皇帝的「包衣奴才」。
李衛:歷史上的李衛並非流浪乞丐出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康熙五十六年,出身江蘇富戶的李衛,「捐資」買了一個「員外郎」的官銜,基本相當於現在的國家部委副司長,正式踏入仕途。
康熙五十八年,李衛在康熙朝的仕途走到了頂點——「戶部郎中」,基本相當於現今的財政部某司司長。也就是說,《雍正王朝》為李衛遠赴四川擔任知縣、糧道的官職設定,全部是錯誤的。
另外,劇中的李衛在雍正朝歷任「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兩江總督」;而歷史上的李衛卻從未擔任過上述官職,而是於雲南官場起步,久潤於浙江官場,最終官至「直隸總督、直隸總河、裁營田觀察使」,並領「太子少傅」銜。
但歷史上的李衛,是雍正皇帝的「三大寵臣」之一,其受寵之甚、權勢之大,較之劇中的李衛,有過之而無不及。
田文鏡:歷史上的田文鏡,從未於江浙地區任過職,康熙年間只在福建、山西、直隸擔任過「縣丞」、「知縣」、「知州」等微末小吏。康熙四十五年,田文鏡被調入京城,擔任「戶部員外郎」;康熙五十六年,走到了康熙朝的仕途頂點——「內閣侍讀學士」,相當於擁有正廳級行政級別的高級秘書。
雍正朝時期的田文鏡,確實「受上眷最厚」,也幾乎一直在河南任職,而且是當時有名的「酷吏」,也是極為反感「科甲出身」的官員,和清流派領袖——李紱之間,也確實發生過著名的「互參事件」。雖然同為「雍正帝寵臣」,但李衛和田文鏡之間的關係並不好,甚至一度達到「途遇,似不相識」的地步。
除了上述人物以外,還要特別介紹一下皇八子胤禩的兩位堅定支持者——揆敘和鄂倫岱。
揆敘,康熙朝著名的「明相」——納蘭明珠次子,歷任「二等侍衛」、「內閣侍讀」、「禮部侍郎」、「工部侍郎」、「左都御史」,於康熙五十六年去世。也就是說,揆敘不可能帶著太子胤礽賣的官員們去「陛見」,這是組織部——吏部的職責範圍。
鄂倫岱,佟國維兄長——佟國綱的長子,康熙朝滿洲勳貴紈絝子弟的代表人物,雖然一直擔任武職,但卻從未跟從皇十四子胤禵遠赴西北作戰,更未替胤禵送過壽禮。而且,歷史上的「斃鷹事件」也和皇十四子胤禵沒有一點關係,皇八子胤禩才是真正的主角,這一事件也是徹底斬斷皇八子胤禩繼位可能的直接因素。
當然,這些於歷史事實不符的官職設定,都屬於影視作品出於藝術加工目的而進行的改編,原本就無可厚非;再加上諸多老藝術家們「教科書級別」的演繹,絲毫都不會影響《雍正王朝》在歷史劇中的超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