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間,雲南南關外有一個姓趙的屠夫,一天,他在準備宰殺母牛時,發生了件邪門的事情:屠刀死活找不到了。母牛有一頭牛犢,只見牛犢在旁不停地仰臥哀鳴,甚為悽絕。趙屠去趕它,不起,用力鞭打,小牛才起身,這時發現屠刀原來就藏在它身下。趙屠一下子若有所悟,便丟了屠刀,趕著母子二牛躲到西山隱居去了。在山中,常常吟叨著「減去心頭火,要見呂洞賓」的詩句,簡直快活得不要不要的。
傳說中的西山睡美人
又一日,一位道士來訪。趙屠用古瓷盛杯,待之以好茶,道士卻不慎打碎了古瓷,引得趙屠不快,神色間動了嗔念。道士哈哈大笑三聲,一下子不見了人影。就在納悶間,趙屠發現古瓷依然完好,而旁邊留了一張字條:洞賓方才到,心頭火又生。
趙屠見此羞愧和懊悔不已,一方面有眼不識呂洞賓,另一方面一隻古瓷就把自己打回了原型,可見修行還差得遠啊。趙屠自此在西山憑欄觀海,常遠遠地看到雲南沐王的水軍在滇池上操練,奇怪的是,趙屠竟然有所羨慕,就這樣盍然而逝。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滄海桑田,世事變幻,一個叫陳用賓的巡撫鎮守雲南。陳用賓一次偶遊西山,他好生奇怪,怎麼所到之處就像來過一樣。一塊石壁旁,記載著一位趙某人的生卒年月,而趙某逝世的時間恰好與陳用賓的生辰吻合。原來陳巡撫就是那趙屠的後世。陳用賓又回憶起一樁事,當年鎮守福建時,有一位道士到訪,問了一句沒頭沒腦的話:減去心頭火了沒有?臨別的時候,又同他約好了今後的鸚鵡之會。
想到這裡,陳用賓計上心來,一問旁人,這裡果然有座鸚鵡山,於是打定主意,欲往那裡走一遭。巡撫大人帶著手下們行至山中,只見一個結痂的癩道人,手持兩個瓶子,開口相對,站在那裡笑著說:巡撫大人別來無恙?此時向哪裡跳出(這人間苦海)?這時手下們大喝道:哪裡來的野道士?趕緊走開!手下們剛喝完,道士立馬不見了蹤影。陳用賓於是明白過來:兩口相對不就是個「呂」字嗎?道者站立於山石旁,不就是個「巖」字嗎?而呂巖就是大名鼎鼎的呂洞賓啊。緩過神來後的陳用賓於是把站立處的那座橋命名為「迎仙橋」,後來在半山中修了一座環翠宮,裡面塑了一尊像,即是呂洞賓。
於是,有後人據此傳奇故事題了一聯:
春夢慣迷人,九環仙骨,誤著了一品朝衣,任雞鳴紫陌、馬踏紅塵,軍門向那頭跳出:
空山曾約伴,六詔杯茶,猶記得七閩片語,看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先生從何處飛來?
上聯寫陳巡撫被當官所耽誤。在深感「春夢慣迷人」的同時,又無比追崇道家那樣的「九環仙骨」,身穿一品朝衣,留念紫陌紅塵,因此,不知從哪裡逃脫出來,真正的歸依山林?
下聯撮合其傳奇故事,與呂真人在六詔(雲南)杯茶相邀,空山約伴,還記得在福建的隻言片語,卻不知真人從何處飛來。
一邊是入仕,一邊是出世,寫出了很多官僚士大夫既要為官,又要「超凡脫俗」的幻想,把複雜矛盾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整幅楹聯寫得瀟灑飄逸,格調清新,語言生動,情景交融,而且意境深遠,耐人尋味,算得上是楹聯中的佳作。
以上故事出自梁章鉅《楹聯叢話》。環翠宮現在仍存,屬於金殿名勝區的一部分。據環翠宮官方說法,陳用賓三遇呂洞賓,該聯是其本人所撰。陳用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1550~1617年),字道亨,號毓臺,福建晉江人,明末時擔任雲南巡撫,對發展雲南經濟,加強邊疆建設有過較大貢獻。其個人信奉道教,撰有多種道家著述。
陳用賓寫過一篇《環翠宮記》,對其營造原因及過程,做了說明:
餘撫滇之三年,命官於鳴鳳山建環翠宮,其中為閣,祀呂師,殿有二,王、陶天君,何、柳二仙並祀閣上。既成瞻禮,羹牆如見。
《真人志傳》有曰:「人能忠君孝親,信友仁下,不慢不欺,方便濟物,陰騭格天,便與吾同。」真人此言,明指忠孝為神仙胚胎,若舍忠孝而言功行,外功行而求神仙,猥雲內外金丹,抑末耳。王天君以赤心忠良書於胸,陶天君以良藥救病,受帝敕旨,威靈赫奕,亙古今不磨,恃此耳。是忠孝要領,仙不得不可為仙,佛不得不可為佛。忠孝全盡,即正陽祖師所謂功行圓滿。
神仙之道,思過半矣。此餘與群真意相契合,讀傳志輒不釋,而建宮崇祀,為皈依傳受地,豈微塵世之福哉!
本文以呂洞賓所謂「忠孝全盡」作為解釋,其實也頗值得玩味。滾滾紅塵,真要跳出來,談何容易?更何況是主宰一方的封疆大吏。
後來有人寫過這樣一首《遊鸚鵡山題環翠宮壁詩》:
笛聲吹遍海贏東,鸚鵡深山夕照紅。
採藥杖挑香玉滿,談經幡罩石壇空。
朝衣一品披丹帔,仙骨三生誤絳宮。
說與牧童君記起,先生蹤跡往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