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究竟是作家的浪漫幻想,還是人類的最終宿命?

2020-12-12 科技風人院



地球的命運


2019年的賀歲片《流浪地球》根據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在內地和全球範圍都好評如潮。


該片講述了人類為了逃離不斷膨脹的太陽,並防止與木星相撞,試圖利用巨大的推進器改變地球的軌道,最終,地球成為了宇宙中的一顆流浪的星球。


那麼,影片所描述的災難未來是否真的會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50億年後,太陽將耗盡燃料並開始膨脹,最終會吞噬地球。把地球移到更寬的軌道上只是初步解決方案,屆時人類真正需要的,是尋找一顆類似太陽但是正值壯年的恆星並圍繞它旋轉,而在這之前不可避免的就是讓地球脫離太陽系並進行星際旅行。


這將是人類的一次艱難之旅。那麼這樣的旅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是否真的可以實現呢?不要著急,請接著往下讀。



地球星際旅行能否利用火箭反推力?


實際上,我們經常把地球從運行軌道上移開。每次我們發射火箭時,都會向地球施加一個相反方向的衝力,類似於槍械的後坐力,只不過這種影響非常微小。小到什麼程度呢?我們以將地球軌道遷移到火星軌道附近為例(5500萬-4億公裡),假設使用SpaceX的重型獵鷹火箭(目前運載力最強的火箭),需要3000億次滿負荷的發射才能實現,構成這些火箭的材料需要消耗掉85%個地球。很顯然,這種常規的方案並不可行。



地球星際旅行能否利用粒子推進器?


相比火箭反作用力,粒子推進器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它的工作原理是發射出帶電粒子束,推動物體前進。


為了推動地球,我們需要一個超大的粒子推進器,它高出海平面1000公裡,超出地球大氣層。用粒子束以40公裡/秒的速度向正確的方向發射,要達到火星軌道,我們仍然需要噴射出相當於地球質量13%的粒子。


所以,這種方法好像也不太可行,還沒有離開太陽系呢,地球就已經被消耗殆盡了。



地球星際旅行能否利用光動能?


我們也可以利用持續聚焦的光束提供動力,比如雷射。所需的能量將從太陽中收集,而且不會消耗地球質量。聽起來是不是很不錯呢?


假設使用100GW的巨大雷射裝置,需要30億年才能到達火星軌道。如果在地球旁邊建設一個巨大的太陽光帆(比地球直徑大19倍),將光從太陽直接反射到地球,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也需要10億年才能實現軌道變化。


考慮到50億年後太陽才開始膨脹,這種方式是完全可行的。



地球星際旅行能否利用引力彈弓?


兩個軌道物體交換動量和改變速度的一種著名技術是近距離通過,即引力彈弓。行星際探測器廣泛使用了這種操作方式。


例如,2014-2016年訪問67P彗星的「羅塞塔」號太空飛行器,在其十年的彗星之旅中,曾於2005年和2007年兩次經過地球附近。地球的引力場給「羅塞塔」號提供了巨大的加速度,如果僅使用推進器,這是無法實現的。


太陽系的一些區域密布著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體,其中很多小天體的質量很小,可以用現實的技術來移動它們,讓其按經過精確計算的軌道經過地球,此時在地球給小天體提供加速度時,也會受到相同的反作用力。


不過由於地球的質量太大,我們將需要100萬次這樣的小行星近距離通過,每次間隔大約幾千年,才能跟上太陽的膨脹速度。



怎樣抵禦遠離太陽帶來的嚴寒?


只要地球開始遠離太陽,就會面臨全球降溫。降溫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具體的軌跡, 但即使是保守的估計,地球也會在幾年內進入冰河世紀,並且會變得越來越冷。屆時地球表面將無法再無任何液態水,用不了多久,地球表面的一切生物都會死亡。


然而,也並非一點希望都沒有。海洋會從地表向下結冰,當它們結冰時,實際上會隔絕更深層的海水。在海洋完全凍結之前,可能需要幾十萬年的時間,這意味著一些生命可能還能在海洋的深層堅持千年,特別是在有活躍的海底火山活動的地方。我們或許可以在深海中建造水下棲息地,作為人類的避難所。


另一個選擇是乾脆進入地下。平均來說,我們每下到地下一公裡,溫度就會增加25℃左右。即使地表溫度已經驟降到-200℃(當我們經過冥王星時),我們也只需要往下挖幾公裡,就能沐浴在來自地球核心的熱量中。


雖然我們可以利用的所有能源最終都是基於太陽輻射的,一旦我們離開太陽,這些能源終會慢慢耗盡,不過地球的核心是由放射性衰變提供熱量的,還能夠持續幾十億年的時間,應該足夠人類尋找到下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


所以,我們可能會制定這樣的方案,為人類的延續提供保障。


(1)首先,我們要發展到有足夠的能力在地殼中挖掘足夠大的區域來建立地下定居點。

(2)世界各國政府集中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選出若干候選地。獲得現有的地熱能源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起點。

(3)在較淺的地方挖掘臨時 "營地",同時為未來的移動進行提前挖掘。

(4)為每個未來的殖民地都準備生存所需的資源。在地下深處,一些挑戰將是氧氣和乾淨的水。如果有人造陽光和適當的準備,即使在地下也應該可以種植農作物。我們可能不得不告別吃肉,因為飼養動物作為食物是一種非常低效的資源利用,儘管我們可能會為了有動物而保留一些動物。


地底的空間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勢必會經歷某種選擇過程——以決定誰能下去生存。也許大多數人都會被留在地面上凍死,但一旦選拔完成,被選中的人就可以下到地底,開始新的地下生活。


這會成功嗎?很難說。我們必須挖得足夠深,而這本身就有危險。殖民地可能會因為地震活動而被摧毀。在這種大規模聚集的情況下,疾病的爆發可能會對整個群體造成致命的影響。食物或水供應的問題也可能會使群體滅亡。這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險可能會讓居住於地下的人類滅絕。


但只要有足夠的運氣、毅力和勤奮,其中一些人可能會成功,並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適應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也許他們甚至會茁壯成長,以至於可以派出巡邏隊回到地表,探索冰封的荒原,穿越冰層去拜訪其他地下殖民地。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吳京讓中國的科幻片不再流浪
    《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由郭帆指導,吳京、吳孟達等演員主演的影片。 其故事設定在2075年,由於太陽的急速老化,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因此聯合國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全世界人民共同合作,耗費幾個世代,「大興土木」,人類在地球上裝上12000座行星推進器,並將地球推離太陽系。
  • 《流浪地球》漫畫版:劉慈欣授權,比電影更宏大,結局令人心碎
    我出生在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那時地球剛剛停止轉動。1818年,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從此,科幻以小說的形式進入大眾視野,最終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科幻作品在市場上一直很受歡迎,不論是《黑客帝國》、《侏羅紀公園》、《後天》等科幻電影,又或者是《2001太空漫遊》、《海底兩萬裡》等科幻小說,都廣受觀眾及讀者的好評。
  • 《流浪地球》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部分
    《流浪地球》是中國作家劉慈欣創作的中篇科幻小說。該書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地球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來尋找新家園落戶的故事。|小說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了主人公所經歷的一生。◆故事從主角的小學時代開始,主角隨同老師參加一次環球旅行的體驗課。第一站就是地球發動機,這是為了流浪地球計劃而建立的。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我竟不知道小狼的讀書品味如此獨特 | 流浪地球
    我想搞清楚他究竟看懂沒?於是問,你知道為什麼人類不選擇飛船,而要帶著地球去流浪嗎?小狼回答,因為飛船帶不走所有的人,留在地球上的人會死掉的。小狼的回答,和書裡並不一致。書裡是因為飛船沒有辦法擁有和地球一樣生生不息的生態系統,才選擇了帶著地球去流浪。
  • 流浪在地球,科幻所預知的世界
    流浪在地球,小說中提到的地球表面到處是冰雪,所有城市被冰雪所覆蓋。人們所生活的地方在地下城。當看電影時,這些場面所給的震撼遠不及對原著小說中的解讀。流浪在地球,是一種科幻的悲劇。流浪在地球,科幻所預知的世界,一點兒也不好玩。
  • 銀火箭少年科幻系列:流浪的地球,劉慈欣給孩子推薦的科幻經典
    2020年過半,這個春天過得很沒意思,回憶2019年有一件特別嗨皮的事兒,現在想想還很開心,就是大年初一,一家老小一起去看了電影《流浪地球》。當時帶著8歲的兒子,還擔心他看不懂,沒想到最激動的人就是他。
  • 「原創」《流浪地球》的文化淵源
    《流浪地球》劇照人類啟動「流浪地球計劃」,在地表建起無數臺行星發動機,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因此科幻題材是中國電影很少涉及的領域,據報導《流浪地球》劇本形成到拍攝完成歷時4年。《流浪地球》導演組前後製作了相關設計圖超過3000張,關鍵鏡頭還被還原成一格格的8000多張草圖。
  • 北歐版《流浪地球》,拍出了我們最怕的未來世界
    19年的春節檔,一部《流浪地球》大爆特爆,不但收穫了國產片的現象級票房,還開啟了中國科幻的元年。《流浪地球》,但它講的卻是跟《流浪地球》完全相反的故事——《安尼亞拉號》,洪水泛濫、地震頻發、火山噴湧……種種跡象都在表明,地球已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的崛起
    《流浪地球》是吳京所導演的第一部,科幻主題電影,流浪地球,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 設定為2075年,太陽即將毀滅不適合人類生活,人類開啟了流浪計劃,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
  • 流浪地球,短短兩萬字原著,如何打造成「流浪宇宙」?(一)
    那麼在這裡我們不妨大膽來猜一下,流浪地球的後幾部應該怎麼拍,拍什麼?剎車時代,人類建造轉向發動機強行停止地球自轉,然後再建造大量的行星發動機以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逃逸時代)剎車時代註定是個災難時代,強行使地球停止自轉,會引發一系列災難。
  • 《流浪地球》的文化淵源 「原創」
    ​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流浪地球》,講述了在未來,太陽即將膨脹,形成的紅巨星毀滅太陽系內所有行星。 人類啟動「流浪地球計劃」,在地表建起無數臺行星發動機,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因此科幻題材是中國電影很少涉及的領域,據報導《流浪地球》劇本形成到拍攝完成歷時4年。
  • 讀劉慈欣《流浪地球》,掩卷後的思考
    看過吳京主演的電影《流浪地球》恢弘大氣的畫面而佩服,也為人類面臨毀滅時,那種敢於犧牲的精神,那種不到不到最後時刻決不放棄的精神而感動。>在疫情期間,困在家裡讀劉慈欣《流浪地球不管活多長,人類必須擁有希望。在劉慈欣筆下,當太陽面臨毀滅,人類為自救,在地球一側安裝發動機,將地球化為巨大的諾亞方舟,開啟了四百年的逃離太陽系,前往半人馬座三體世界。電影《流浪地球》講述就是逃離太陽系過程中,地球是被木星吸引而相撞,還是跑脫木星引力的故事。
  • 《流浪地球》不是裡程,而是起點,「中國科幻」電影該如何定義?
    《流浪地球》改編自劉作家的同名小說,但看過電影和原著的網友都認為,電影只取了原著的一些核心部分,基本上是一個原創故事。,太陽老化自毀,人類地下城市,火種計劃,全球萬座發動機產生推力以助地球偏離軌道移向新星系,等等諸多的大膽假設,沒法一一用理性來分析對和錯,因為只要有人的地方,幻想世界。
  • 觀《流浪地球》: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今天,我重溫了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被稱為「中國科幻片的裡程碑之作」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人類為了自救提出了「流浪地球」計劃,傾盡全球之力將地球推離太陽系。為了完成這個宏偉的計劃,中國太空人劉培強(吳京飾)在兒子劉啟四歲時候離開,前往國際空間站,跟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的重責。
  • 流浪地球:科幻之路的裡程碑之作
    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觀的感受是:太空真美,人類真渺小。劉慈欣的科幻作品,核心特質是將極致空靈的想像力與厚重的現實結合,對人類發展和未來命運始終飽含著深沉的關切。而《流浪地球》是一部關於死亡與希望的電影。對每個人說,死亡是最終極的哲學命題。
  • 《三體》之外,劉慈欣最大科幻IP,不是《流浪地球》,而是它…
    說起《三體》,大家一定不會陌生,畢竟這是近年來我國最能拿的出手的科幻作品了,而《流浪地球》的爆火,也是在影視界掀起了一股科幻潮。相信熟悉科幻作品的人都知道,這兩部神作皆是出自劉慈欣之手。大劉確實是個科幻鬼才,但他的實力還遠不止如此,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部大劉的科幻力作,其IP價值不輸《流浪地球》!
  • 韓國人把小王子搬到了韓國,並建了一個法蘭西村,究竟是什麼樣?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東尼·德·聖埃克絮佩裡於1942年寫成的短篇童話小說。作者聖埃克絮佩裡以孩子式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而又隨風流浪的命運。小說中表現出的諷刺與幻想,真情與哲理,使之成為法國乃至世界上最為著名的一部童話小說,深深打動了全世界無數兒童和成人的心。被童話感動了的韓國人於是就在京畿道清平湖畔建造了一個充滿濃鬱法國鄉村風情的小法蘭西。
  • 《流浪地球》:我們都被電影中痴情的劉培強騙了
    初看電影《流浪地球》的時候,被各種科幻逼真的效果吸引,不僅由衷感慨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之外,也高興這部電影推動了我國科幻電影的發展,由此引發的國內外的好評也是可以預期的。,人類為了生存做出大膽的逃亡計劃:第一步,剎車時代,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第二步,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飛出太陽系;第三步,流浪時代I,在外太空加速飛向比鄰星;第四步,流浪時代II,使地球重新自轉,開始減速;第五步,新太陽時代。
  • 《流浪地球》後,國產科幻終於又出黑馬!我要第一個安利
    《流浪地球》重映,Sir前兩天說過。評論裡還是能看到影迷們對國產科幻的期望。這事有好有壞。我們火了劉慈欣,火了《流浪地球》,證明目前在文學和電影兩個領域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只有劉慈欣,只有《流浪地球》呢?扎心吧。別急。我們還有一群人,在沒那麼多關注的地方,埋著頭,咬著牙,為國產科幻尋找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