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2020-06-16 追狐娛樂

反思戰爭的電影,只能從被入侵者的角度去訴說嗎?

《鐵皮鼓》這部電影,就不是從被入侵者的角度訴說的,而是從一個德國人的角度去訴說的。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影片是根據君特·格拉斯的但澤三部曲的小說第一部改編的,從主人公奧斯卡的視角講述了那個充滿矛盾的時期的故事,而奧斯卡也用不長大的方式對抗著當時複雜的社會。

其中,奧斯卡、奧斯卡的母親、父親、舅舅都在這個故事當中有所指代,他們個人的命運變化隱喻著戰爭格局的變化。

比如,奧斯卡的舅舅,實際上的生父,楊,象徵的是波蘭,有點膽小,有些懦弱,深愛母親,卻沒有和母親結婚,甚至有些不堪一擊。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奧斯卡的名義上的父親,粗暴又愚蠢,其形象和希特勒又相近,代指的就是納粹。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奧斯卡的母親,代指著但澤,在到底歸屬父親還是楊的問題上糾結痛苦。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而奧斯卡,則是德國那一段歷史的人格化身,他從反抗到迷失再到最後決定恢復成長,都象徵著德國的變化。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奧斯卡出生之前和出生之後,整部影片的色彩都是低飽和度的,讓影片時刻處在低調畫面當中,醞釀著戰爭之下的壓抑,奧斯卡出生到三歲時,奧斯卡鑽到桌子下面之前想要鑽到外祖母的大裙子底下,其實是想要鑽回母腹,尋求一種安全感。

但外祖母卻拒絕了他,於是奧斯卡鑽到了桌子下面,發現舅舅和母親正在調情,由此產生了不想長大的心,而在奧斯卡付諸實踐後,他敲著母親給他的鐵皮鼓上街,也遇見納粹的人正在敲著鼓遊街。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這是奧斯卡和德國歷史的第一個重合點,在複雜的世界歷史進程之下,他們都選擇了拒絕成長,由此,小奧斯卡的故事正式開始,納粹也逐步登上歷史的舞臺

但在納粹真的開始進行侵略和謀殺之前,導演一直在用奧斯卡的鼓聲和尖叫聲營造一種讓我們煩悶不安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不僅是奧斯卡的個人感受,也是當時德國人的感受。

奧斯卡用鼓聲和尖叫聲反對了父親,因為父親要從他手中拿走鐵皮鼓;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奧斯卡用鼓聲和尖叫聲反對了老師,破壞了上課時應有的寧靜和秩序;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奧斯卡又用尖叫聲反對了要給他看病的大夫,將醫院搞得一團亂。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而在戰爭一觸即發,馬上開始之前,奧斯卡和他的鐵皮鼓,也或間接或直接的害死了他的母親和舅舅。

在母親死亡之前,導演有意給了一幕但澤的天空,雖然有大片的黑色,天空上的亮光和溫暖也被擠壓著、剩下不多,但好在還不算太糟糕,總歸還是有些光亮的。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而地上的母親,在一片主要是黑白的場景中穿上了紅色衣服。母親的紅衣服除了象徵著母親和舅舅楊之間的激情,也是在暗喻但澤的希望和光明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同時,導演還安排了一場讓人深思的場景,母親同父親吵架,父親讓舅舅去安慰一下母親,母親和舅舅舉止親密,而鏡子當中就映照著父親,雖然父親不在同一個空間當中,但畫面利用鏡子讓本不應該在的父親存在了,給了我們一種父親會隨時發現並立馬衝進來的不安全感,也是在隱喻但澤、波蘭和德國當時一觸即發的關係。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而在舅舅楊死亡之前,導演又讓我們看了一眼但澤的天空,此時的天空下的但澤幾乎全是黑暗,天空上的光明也被擠成了一條縫隙,意味著戰爭全面的爆發,此時的德國已幾乎陷入了完全的黑暗。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母親的死,是但澤的淪陷,舅舅的死,正好是波蘭的抵抗失敗,而奧斯卡,則從冷眼旁觀者,變成了主動參與到事件當中的人,就像德國也參與到了戰爭當中。

但令人悲哀的是,在戰爭的最後,在陰暗的地下室中,奧斯卡的父親舉手投降,但奧斯卡卻將父親之前的納粹黨徽交到了父親的手上,父親緊張之下吞了進去,而後死亡。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這樣一幕,與波蘭人的舅舅死之前頗為相似,都是舉手投降,左手中握著一個東西。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這種相似感造成了一種命運輪迴的宿命感,也側面說明了一個中心思想——戰爭所帶來的的殘酷,並不是只有被入侵者深受其害,某天某月入侵的一方也會自食惡果。

而在父親死後,拒絕長大的奧斯卡將自己珍愛的、從不離身的鐵皮鼓扔到了墳墓當中,自己再次跳下,選擇了長大,選擇了面對這個殘酷的現狀。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一方面,鐵皮鼓和他的尖叫聲一直在營造影片的緊張感,他和他的鐵皮鼓也間接害死了一些人,將鐵皮鼓扔掉有一種德國將過去的錯誤扔掉的寓意。另一方面,奧斯卡選擇長大,也寓意著在戰亂時期拒絕成長的德國在戰後選擇了成長。

影片用人物作為歷史元素去講述故事,除了能反應大歷史進程下的殘酷性,還能將當時特定環境下普通人物的心理展現出來,傳遞更深的體悟,比如奧斯卡雖然是德國人,但他也曾在納粹的集會上用鼓聲打亂過他們的聚會,讓一場聚會變成了露天舞會。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還有奧斯卡的父親雖然支持納粹,但在納粹讓奧斯卡去特殊福利院住著的時候,卻心痛的表示他是個父親,他不能讓自己的兒子去那樣的地方。

《鐵皮鼓》用人物對應歷史,是為了讓觀者對戰爭有更深的反思

看著人物身上的偶爾迸發出的人性光輝,會在我們的心裡打上一個問號:是不是興戰國的國民都是邪惡的?

這樣一個問題被引發出來後,也將對戰爭的反思更加深入了一些。

與好萊塢影片不同,故事不是閉合的,不是以事件的開始和結束為電影的始末,它始終沒有讓我們的情緒完全進入到電影當中,在奧斯卡的主觀敘述中,我們在看《鐵皮鼓》時,也頗有一種冷眼旁觀的感覺情緒上一直沒有完全爆發,但也正因為冷靜,才讓我們對戰爭的反思更深了一步。

這種反思性,是當時德國新電影中慣有的一種思想,而導演施隆多夫創作的電影,也大多以這個為主題,所以在完整敘述故事的前提下,他也在努力的通過各種技巧讓這種反思性提高,以達到他想達到的目的,傳遞他想傳遞的內容。

相關焦點

  •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影片以兩次世界大戰的普魯士的但澤為背景,並且以主人公奧斯卡的視角(偶爾切換客觀視角)向我們講述了他眼中的世界與內心矛盾,以及他是如何用「拒絕長大」的方式逃避現實世界。,整部影片的主題也具備深刻的批判與反思。
  • 豆瓣8.5《你的奧爾加》:德國反思文學中「小人物」的溫柔力量
    赫伯特選擇從軍,他喜歡冒險,有一顆和時代同樣躁動的心。赫伯特的北極冒險之旅一去不返,奧爾加獨自撫養「私生子」艾克長大,長大後的艾克加入納粹,成了黨衛軍。奧爾加逃難到德國西部一座沒有被戰火摧毀的城市,以給人補衣服為生。德國人民對納粹歷史的反思催生了反思文學。
  • 你燒畫,我偷畫,一個戰爭後遺症難題
    ]......說到德語電影,那其中必然有許多經典的戰後反思電影。為了抓住還在偷偷畫畫的畫家,父親會讓10歲的小兒子西吉故意去接近畫家。哪怕只是違反了「暴雨天必須待在家」的禁令,小男孩也要挨一頓打。因為父親的教育告訴他:「有用的人必須懂得服從。」
  •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對人性進行剖析,反思是為了悲劇不再重演
    布魯諾的故事發生在很久以前,一切都有了斷言。藉此《穿條紋衣服的男孩》,我們反思戰爭,反思人性,是為了同樣的事,不會在當下的年代重演。,用圖中人物的行為與思想,審視殘酷的戰爭,審視荒謬的人性。以布魯姆一家為代表的納粹軍官家庭享受著優渥的衣食住行,宴會美酒,浣洗飲食都有用人服務。猶太人集中擠在條件惡劣的集中營裡,幾十人住在一個宿舍,勞作極為辛苦,不僅沒得吃還要遭受毒打。
  • 紀錄電影《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用珍貴文獻與四國歷史影像 還原保家衛國戰爭場景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許多戰地攝影師奔赴前線,冒著危險記錄下戰場上的一個個震撼瞬間。作為今年「抗美援朝系列電影」之一,文獻紀錄影片《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首次披露了很多從未面世的真實歷史影像和多國攝影師拍攝的戰場紀實畫面,全方位、多視角展現了抗美援朝戰爭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崢嶸歷程。
  • 不要刻意尋找反思抗美援朝的「王成」
    毛烽回顧了志願軍很多感人的犧牲事例:如為了部隊的前進,47軍某團的4名戰士先後用自己的身體堵敵人暗堡上的槍口而犧牲;為了作戰需要,志願軍戰士先後有10多人用身體做「支點」,手舉炸藥包在炸碉堡、炸炮樓、炸橋梁中英勇獻身。但這些英雄壯舉都被別人和別的電影表現過了。他想挖掘出一個新的形象。
  • 武庚紀:實錘了,原來遠古神族都對應神話人物,玄機真是別出心裁
    對於《武庚紀》這部作品,相信很多觀眾看到現在都發現了玄機新原創了一個世界觀,這個世界觀可以說比原著漫畫的世界觀還要宏大,還要離奇,不僅如此,還把許多上古神話人物都融入了進來但玄機官方突然公布了白龍和黑龍對應神話人物,那麼就可以實錘了,可以確定漫畫中的遠古神族都對應神話人物,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來說一下。
  • 對戰爭缺少正面描寫的《幻化》為何能成為日本反思二戰高峰之作?
    因此,《幻化》只能借主人公道聽途說其他人因參戰而一去不回,從側面反應戰爭的殘酷性。當然,戰後文學並不一定要涉及到戰爭場面的描寫,作家也可以選擇去展現人物面對戰爭複雜的心理狀態。五郎雖然在現實中遊走各地,但卻是為了找尋記憶中的景色。可以說,他是在回憶的驅動之下才有了出走的想法。這就使得所謂現實部分內容的描述,實際上完全是為了記憶服務的。
  • 還原抗美援朝的「戰火熔爐」,這部劇如何書寫偉大戰爭歷史畫卷?
    文 | 霓星從電影《飛虎》《上甘嶺》到紀錄片《跨過鴨綠江》,從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到歌曲《我的祖國》,曾有無數文藝作品將目光投向70年前的那段歷史——70年前,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正義旗幟,開赴朝鮮前線。
  • 《雪中悍刀行》中熔合的歷史原型你知道多少?
    只要仔細看,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一個個朝代的影子,也有很多歷史人物的影子,作者把中國歷史上很多人物、事件、典故都非常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所以,這本書當得起書友「無一事不用典,無一情不致敬,無一人無原型,無一物有拼湊」的至高讚揚,也是看這麼多年網絡小說難得的佳作。
  • 譜寫壯闊的革命歷史傳奇——評徐貴祥長篇小說《英雄山》
    作者:孔立文軍旅作家徐貴祥多年來深耕戰爭歷史題材,對於個體生命與戰爭歷史、日常經驗與極端經驗的體悟和書寫都極具個性和深度。他的最新長篇小說《英雄山》(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分為《穿插》《伏擊》上下兩部,各自成書,前後呼應,互為補充,從「一正一反」「一明一暗」兩個英雄人物的視角,譜寫出壯闊的革命歷史傳奇。追根溯源,探求英雄出處。塵世間沒有天生的英雄,英雄的養成是漸進式的。小說的可貴之處在於,作家沒有止於英雄敘事,而是用細膩的筆觸,以接地氣的方式,藝術再現了英雄的成長路徑。
  • 5本精彩絕倫的民國軍閥類小說,人物形象生動,戰爭激情澎湃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推薦5本精彩絕倫的民國軍閥類小說,人物形象生動,戰爭激情澎湃!此書可以說是校長風格最濃鬱的一本,用網絡文學的格式來敘寫傳統的內涵,以主角陳子錕與各路名人打交道的歷程,來完成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解讀。底層生活描寫生動鮮活,歷史反映透徹,強烈推薦!
  • 《比海更深》:兩種生活觀的碰撞,引發對平凡人生的思考
    但正是這樣的樸實真誠才直擊人心,讓觀眾陷入對人生意義的反思。為更好理解影片的意義,下面我將從「人物塑造、敘述手法、物品隱喻」三個方面來介紹及剖析電影內容,同時在第四部分談談電影傳達的主題思想並給出3點建議。
  • 電影《朗讀者》:奇幻化的情感糾結背後隱含的歷史隱喻
    這種複雜關係裡其實蘊含著對民族過往的道德反思,表達了年輕一代或者新社會對災難歷史進行反思時的困局和妥協。邁克在審判中發現了漢娜是一個文盲,她不僅要求自己給她閱讀還要求過猶太人給她閱讀。文盲意味著她不具有充分而自由的道德及自由選擇的能力,這使漢娜及其身體更具有隱喻的性質。
  • 故事:經典武俠人物故事:憤怒的小馬
    有了古龍,金庸這些大師的經典,武俠小說才稱之為武俠文學。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小馬。小馬,江湖人稱『憤怒的小馬』。最早他出現在故事(霸王槍)中。在(霸王槍)中小馬以配角身份出現的。他的好朋友丁喜才是主角。小馬在(霸王槍)中以忠義勇敢的形象出場。打了幾架,受了重傷,跟著愛人離奇消失於觀眾的視線。有點龍頭蛇尾的意思,出場轟轟烈烈,離場太早,也離得平平淡淡的。
  • 金庸先生筆下的真實歷史人物(《鹿鼎記》篇)
    金庸先生的小說,蘊含了歷史的同時也賦予了中國傳統文學;借組獨特的武俠文化語言把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歷史終歸歷史,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鑑於現今許多人將《三國演義》當成正史來述說,因此寫下這篇文字,以區別真實的歷史中與金庸筆下人物的真真假假。
  • 人類的戰爭老夥伴,七部與戰馬有關的戰爭電影
    馬作為人類最早的動物夥伴之一,在有文字記載之前就開始參與到人類的戰爭活動之中,在上世紀上半葉的兩次戰爭浩劫中,雖然機槍和裝甲車輛的出現使得騎兵的作用有所減小,但它依然是人類重要的戰爭工具。這回筆者就來介紹七部和馬(或者騾)有關的影片。
  • 《重生》| 用新視角了解抗日歷史
    ,而根本不是要用了去點火活活燒死一個人。有那麼點兒欣賞,有那麼點兒佩服,還有那麼點兒刮目相看。所有那一點點兒,全是由兇相的後邊滲出來的,如同蓋住蒸屜的屜布底下上升著蒸氣。遞打火機燒人和平時遞火機吸菸一樣的面不改色,立馬讓人感受到日軍殺人如麻、以及冷血和殘忍。
  • 不能淡忘的太平洋戰爭
    讀網絡小說和歷史演義,最初我是陪著當時還在讀初中的女兒讀《明朝那些事兒》。結果我一本一本的讀「當年明月」的這些網絡文字讀的津津有味,後來無法說清到底是給女兒買的還是給自己的買,因為當時她讀了幾本之後興趣明顯淡了下來,但我卻一本本的讀了進去,作為閒讀的消遣。最近,又一套網絡歷史叢書讓我沉浸在閱讀的快樂裡,這就是網絡署名「青梅煮酒」寫的「太平洋戰爭」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