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 用新視角了解抗日歷史

2020-09-21 咖啡很豆

或許是因為近年來抗日題材的神劇和文藝作品頻出,浮誇的劇情、虛假的故事情節、不停被放大的民族情節,加上這段歷史本來就過於沉重和嚴肅,所以總會刻意地避開這類題材的作品。偶然的機會閱讀到梁曉聲的《重生》,這篇長篇小說讓我對此改觀。



小說並沒有從宏觀的層面去講述抗日時期的炮火紛飛和兵荒馬亂,他從一個村(韓王村)一個人(王文琪)一件事(挽救一莽撞鄉親生命)的小角度切入,刻畫了一名有著日本留學經歷的柔弱男人王文琪,為了挽救頂撞日軍頭目而生死攸關的同村年輕人,挺身而出。從此,陷入了和日本人周旋的境地,並用著以柔克剛的手段,保全身邊的人們的生命,最終手刃日軍大佐的故事。

小說前九章講述了從1944年秋天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期間韓王村裡發生的以王文琪為主線的和日本人周旋的故事,《後來的事》簡單講述了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王文琪在土地改革、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及最後被平反的經歷。

雖然不少人對小說的後半部分有所詬病,在閱讀過程中也能明顯地察覺到從日本宣布投降開始,小說像按下「快進鍵」,故事情節以宏觀視角被快速推動,少了前半部分的細緻描述與生動精彩,但書中還是有很多精彩的部分值得細細品味。

獨特的語言描述



  1. 大氣磅礴的環境描寫

1944年秋季的一個下午,天高雲淡,太陽看去很沉,如同灌滿血漿,卻又不那麼情願西墜。國家滿目瘡痍,哀鴻遍野。

紅得接近著血色的高粱,一片連一片,一望無際;這一片大地,滲入了很多中國人的血,死於戰亂的,是黎民百姓的中國人的血;直接死於戰役的,是軍人的中國人的血。

僅是通過短短幾句文字,仿佛整個畫面都呈現在眼前一般,天空和土地連成一片的紅色,不由自主地感受到抗戰的艱難和不易,人們因戰爭而犧牲,鮮血將大地染紅,悲壯感油然而生。

  1. 出其不意的比喻

他戴雪白手套的左手伸入耳朵似的褲兜,從地掏出打火機遞給離他最近的一名日兵,仿佛一個吸菸的人將打火機遞給另一個吸菸的人,仿佛後者也只不過是為了吸菸才需要一下打火機,而根本不是要用了去點火活活燒死一個人。

他們不但聽呆了,臉上還都呈現出微妙的、難以掩飾的表情變化。有那麼點兒欣賞,有那麼點兒佩服,還有那麼點兒刮目相看。所有那一點點兒,全是由兇相的後邊滲出來的,如同蓋住蒸屜的屜布底下上升著蒸氣。

遞打火機燒人和平時遞火機吸菸一樣的面不改色,立馬讓人感受到日軍殺人如麻、以及冷血和殘忍。將日軍的表情變化比作如同蓋住蒸屜的屜布底下上升著蒸氣,生動地他們將欲蓋彌彰的表情動作呈現出來。

巧妙的敘事手法



  1. 人物心理活動推動故事情節

從王文琪被日軍帶去藤野的炮樓,再到王文琪被日軍帶到縣城大佐池田裡,卻又一次次平安回到韓王村,期間的經歷和遭遇基本上都是以王文琪的角度,並通過他的心理活動去展開。比如王文琪回村後通過向韓成貴匯報情況的方式回顧呆在藤野炮樓經過,告知藤野要在高粱裡加鹽才不至於傷害腸胃、幫日軍通煙囪做一桌好飯菜讓日軍大飽口福。以及在縣城大佐池田裡王文琪兩次給他治腰、與軍妓合唱、和副軍官喝豆漿時以為白糖是毒藥等,讀者通過王文琪的視角了解和知悉周圍人和事的變化,讀起來尤為生動有趣。

同時以韓成貴及老鬼子池田的心理活動作為輔線,讓故事進展更為立體和完整。比如韓成貴因王文琪被日軍帶去藤野的炮樓,進山請示上級並一連幾天自己私底下去打探王文琪消息時的心理變化,補充了王文琪被帶走時,村民及「內部人」對這件事的態度和做法。以及老鬼子池田視角看到對王文琪面前的假裝,不禁感慨他的奸詐狡猾,讓讀者對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充滿了好奇。

  1. 對話形式烘託出中日戰爭思維

書中多次借人物間的對話,側面展現了中日在對待戰爭的看法。

老鬼子從中國歷史中發現了一種深刻的統治規律,那就是單靠武力鎮壓不行,加上綏靖配合也不行,還須懂得變革之道。唯變革之道,能使一個固步自封的老王朝重新煥發生機。清王朝當然也是亡在忽視這一點上。

王文琪與老鬼子池田的對話道出了清王朝滅亡以及中國只有變革才能強大和繼續發展的深刻的道理,為了明白這個道理,中國付出了慘痛代價。

韓成貴心裡難受了,兩眼噙淚,重重地在王文琪肩上拍了一下,鼓勵道:「以後咱都不說喪氣的話,都要爭取活到將來!」

在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誰都不知道下一秒等待自己的是生是死,唯一的願望便是能夠活在未來,這是那個時代人的無奈和無力。

多層次的隱含信息



  1. 人性探討

莽撞與勇敢。王文琪對待日軍的方式受到很多村民的不理解和嘲諷,認為他對日軍的卑躬屈膝有辱中國人形象,與韓柱兒對日軍喊打喊殺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但仔細想來,盲目地衝撞日軍和無價值的死亡並不可取,書中藉由王文琪的形象,彰顯了對生命的敬畏,詮釋了一種以弱制強、以柔克剛的人生智慧。

重情與重義。因為早年王文琪的父親曾救治過韓成貴的父親,韓成貴記得這份恩情,在後來他為王文琪被日軍被捕而東奔西走,為洗去村民及「內部人」對王文琪的懷疑,教他改寫匯報材料等小細節,不難看出王文琪與韓成貴之間的情與義。以及王文琪數年如一日地照顧昏迷的妻子,雖然具有傳奇色彩,但淳樸的情感令人感動。

  1. 文化習俗

狗與中國農民們的關係比與城裡人的關係親密多了,歷史也古遠多了。在華北平原的農村裡,狗往往被許多人家視為不會說話的一口「人」。狗雖起不到什麼實際的效勞作用,但卻是家家戶戶孩子們忠心的朋友。通常,人有一頓吃的,狗便也有一份。殺狗烹肉之事,肯定是罪過的。

高粱米是酸性的,煮粥時放了鹼以後,酸鹼中和,喝起來也黏稠,滑滑溜溜的,口感挺好。如果與玉米子一起煮,再放些芸豆,那粥就更好喝了,營養成分也豐富了。高粱米磨成麵粉,與玉米面兩摻著,發了,蒸出的發糕暄騰騰的,比玉米面餅子和窩頭鬆軟多了。

中國的古老中醫經驗中,有一派總結的便是「掌診」的學問,幾乎能做到觀一掌而知全身,由於被些冒充江湖郎中的小人所利用,騙錢財,漸漸的聲名狼藉,最終被主流中醫所不恥,沒誰願意繼承衣缽,久而久之便失傳了。

狗與人的文化、高粱米的做法、醫學中的「掌診」,書中多處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文化及習俗,生活化的描述和講解讓讀者倍感生動有趣。

  1. 思想思維

新舊思想衝突與碰撞。日本留學過的王文琪,接受過新思想新文化,實際上王文琪就是當時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代表,而村民相當於是舊時代舊思想的人。新舊思想的碰撞所導致的結果,便是村民們經常無法理解王文琪對日軍的卑躬屈膝,無法認同王文琪提倡教小孩子用日語唱歌等。但王文琪在面對各種質疑和反對時,能看到村民的笑容、能為「內部人」獲得情報便心滿意足,終究是以大局為重,以自己的方式與日本軍鬥智鬥勇。


敬畏生命,關懷人性,渴求和平



書中讓人感觸最深的,在我看來是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關懷,對和平的渴求。

韓王村像華北平原上千千萬萬個村子一樣,年輕人的身影已少見了。大抵都參軍去了。有的參加了「國軍」,有的參加了八路軍或敵後武工隊。那些年輕人較一致的思想,也大抵是為了抗日救國。尤其那些親人被日本兵殺害了的青年,參軍參得義無反顧。找到了八路軍或敵後武工隊的,便成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找不到而報仇雪恨之心又特急迫的,恰逢「國軍」在招兵的話,便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穿上軍裝扛上槍再說。也有被迫穿上軍裝扛上槍的,被「國軍」抓走的青年們就是那樣。故他們雖成了「國軍」的一名。

書中關於年輕人參軍描述讓人感觸頗多,不管是自願參軍或是被迫參軍,大多數人或許只是被整個大時代的車輪逼迫著往前走的人,來不及思考對錯及未來走勢,又恰逢著各種機緣巧合、陰差陽錯地被動地選擇了一條道路。戰爭時代,人們只渴求能夠活在未來;和平,多麼難能可貴。

相關焦點

  • 《重生》——「知青作家」的虛構另類抗日記錄
    《重生》——「知青作家」的虛構另類抗日記錄中國自古以來便以小農經濟為主,統治階級的森嚴統治導致社會階層固定,下層民眾無法實現階級上升。生存資料匱乏,影響了物質生活。缺乏受教育的機會,剝奪了他們的精神生活。佔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長期失聲,這種狀態延續到今天,總算稍有改善。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多災多難,最令華夏子孫印象深刻的恐怕還是日本侵華戰爭。
  • 居然之家王寧:打造家居新零售樣板丨2019家居新視角
    用什麼新視角看家居的白銀時代?屬於每家企業的年度關鍵詞或有不同,而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企業又將如何布局?於此,搜狐焦點家居特別策劃「白銀時代下的家居新視角」2019年終盤點,梳理並分析各家居品牌企業屬於2019年的新視角。
  • 《重生》|彰顯知識分子的悲憫情懷和人生智慧
    《重生》是梁曉聲先生2020年新出版的以抗日為題材的新作。該長篇小說刻畫了一個「儒者」形象,他曾留學日本,獲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返回家鄉,韓王村是華北平原的一個普通鄉村,故事圍繞韓王村描寫抗日戰爭末期農民和知識分子代表王文琪的抗日事跡。主人公是儒雅斯文的王文琪,其內心隱忍堅韌、寓剛於柔、憐憫生命、關懷他人,具有在逆境中生存的人生智慧。
  • 「抗日神劇」這麼多,不僅褻瀆我們的英雄,還在危害下一代
    抗日戰爭離我們已經很久遠了,對於革命前輩的戰鬥經歷,我們只有通過小說和影視來了解。向我們展現了敵人的兇殘,以及我們抗日軍民的艱苦戰鬥生活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抗日戰爭曾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創傷,先輩們救國救亡、艱難奮戰的光輝歷史是全民族共有的寶貴財富,不容許你們一次又一次對它進行惡意消費和褻瀆。
  • 向抗日神劇開炮
    《亮劍》的編劇,把這些精彩絕倫的歷史事件搜集出來,用電視劇的規格裁剪一下現在很多抗日題材影視編導,煞費苦心,畫蛇添足,甚至是喪心病狂的編排一些「手撕鬼子兵,褲襠藏雷,八路住別墅」等荒誕不經的劇情,其結果必然是讓觀眾反感,倒胃口,甚至是「人神共怒」,舉國聲討。最後,被觀眾所唾棄,被平臺所下線,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智取威虎山》裡的威虎山曾是抗日根據地
    《智取威虎山》的原作《林海雪原》中曾經描述老匪座山雕的山寨,稱這座威虎山有九群二十七堡環繞規模宏大的威虎廳,修得特別結實,都是順山坡挖下,用圓木蓋頂,前面的射界開闊。那麼,真實的歷史中到底有沒有一座和小說中相似的威虎山呢?歷史上牡丹江也真有這樣一座設防嚴密,布置巧妙的山寨。這座山寨坐落於敦化與蛟河、樺甸之間的威虎嶺1350高地(俗名三合頂子),屬於張廣才嶺餘脈,為牡丹江上遊與松花湖的分水嶺。
  • 《反「九路圍攻」》之追殲殘敵,開創抗日新局面
    【山西首部紅色文博系列微劇】《反「九路圍攻」》(第四集:追殲殘敵,開創抗日新局面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場戰役的勝利,對將日軍徹底趕出晉東南,以及八路軍跨過太行山開闢平原抗日根據地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羅鍋三爺爺的抗日故事
    而這種死法用來形容羅鍋三爺爺及當年運河支隊,鐵道遊擊隊的抗日英雄們在我們那一帶用這種方法殺死小鬼子的情形,就再恰當不過!但一是趕上今年又放關於抗日戰爭鐵道遊擊隊的電視劇《飛虎隊》,二是剛剛考上大學的孫子回老家後跟我說的話,讓我感受到了再把舊事重提的必要,用魯迅先生的話說那是「不該忘卻的」記憶。 那是十月初一回家上墳的時節,為了能讓孫子接受點傳統教育,我專門安排讓他跟了其奶奶回老家上墳。回來之後,就有意讓他講講回老家的「見聞」,想不到他來了一句; &34; 羅鍋三爺爺是抗日英雄,且是了不起的大英雄!
  • 鄉野出生卻當了土匪,跪地道歉被寫成抗日英雄,還被搬上熒幕
    但是歷史題材就難說了,不僅僅是在服飾道化之上,劇情發展也得基本上基本遵循歷史的發展規律。但是顯然如今所播放的影視題材,尤其是抗日戰爭的題材,過於誇大當時的史實,甚至有些顛倒黑白。雖然說抗日劇突顯我們的正義感無可厚非,但過分地吹捧實在讓人難以信服。
  • 《誓盟》丨烽火中的熱血抗日神劇
    而劇情當中,將是何府少爺何東明、國軍連長沈家梁、山寨頭領汪兆藍從歃血為盟到各為其主,最終日偽的山寨頭領也和兩位兄弟一起,走上抗日的進步道路。將三個異姓兄弟的故事,以小人物回顧大歷史的表現方式,讓更多人對這部劇充滿期待。
  • 雷霆戰將一直以新亮劍自居,但不能為博眼球而對歷史輕浮與不屑
    雷霆戰將作為今年繼瞄準劇情中蘇文謙用綁頭髮的皮筋去發射子彈後,有一部抗日神劇,如果以雷霆戰將裡八路軍和川軍的戰力,從七七事變後的全面抗戰日本帝國主義能堅持八年,簡直就是笑話。這一仗在歷史上打的是非常驚險的,當時的情形可以用遭遇戰來形容,當時王近山將軍帶領的一個團不是純粹的作戰團,而是家屬和學生,以及去延安學習的幹部等等,但在王近山將軍的沉著應對,高超的戰場素養,在本可以繞開「戰地觀戰團」的情況下,依然選擇殲滅「戰地觀戰團」。王近山將軍的歷史功績和艱苦卓絕的戰鬥歷程,豈能被劇情兒戲。
  • 《鐵血崑崙關》:一部被禁多年的國軍精銳將士鐵血抗日戰爭電影
    根據小說《魂歸崑崙關》改編,由楊光遠執導的,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日的作品,著名的抗戰電影《血戰臺兒莊》也是出自楊光遠的手筆。但《鐵血崑崙關》這部作品從拍攝到上映,可謂是一波三,由於當時兩岸關係及崑崙關戰役戰果存在爭議等原因,這部片被禁了足足11年。
  • 重生|順從還是反抗,皆是對生命的敬畏
    關鍵在於,梁曉聲從自己熟悉的創作領域——知青和現實題材,轉而投身於不曾涉獵的題材中重新出發,講述了一個離奇曲折而生動感人的抗日故事。順從還是反抗,皆是對生命的敬畏不同於我們所熟知的那種轟轟烈烈的抗日,《重生》所刻畫的王文琪這樣一個角色,固有其特定的背景環境。
  • 《重生之歲月風雲》重磅發布,掌閱大神以筆攪動歷史風雲
    (爆侃網文 訊)鬧鬧不愛鬧,掌閱籤約大神作家,本身從事影視劇本創作工作,擅長都市歷史等題材。其作品語言冷峻,對白犀利,畫面感極強,故事節奏猶如港式梟雄片一般緊張刺激,氣勢十足。《重生之歲月風雲》已經在掌閱正式連載更新。
  • 導演楊楓談《鐵道隊》創作初衷:「復刻」歷史,還原動人故事
    影片根據發生在抗戰時期的「魯南鐵道大隊」真實人物原型事跡改編,主要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鐵道隊」和人民群眾與敵人鬥智鬥勇,殊死捍衛家園的故事,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救亡鬥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0月12日的劇創研討會上,擔任編劇、導演楊楓談起《鐵道隊》的創作過程,回憶了兒時記憶以及工作中與「鐵道隊」的淵源,表示將打造一部「復刻歷史,還原歷史」的故事片。
  • 瀚大黎眾|遼寧版抗日連環畫《大刀記》1-5冊|全冊連結欣賞
    長篇小說《大刀記》寫的是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生活。作品通過對八路軍一支遊擊部隊和人民群眾戰鬥經歷的生動描述,通過對抗日戰爭從相持階段到大反攻勝利這一歷史時期的藝術概括,以廣闊的生活畫面再現了我軍民的魚水關係,以眾多的藝術形象體現了群眾是真正的銅牆鐵壁的真理,有力地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熱情地歌頌了黨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連環畫根據小說改編,由遼寧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並由常思源和陳水遠繪畫,共計5冊。
  • 陝西文壇又出新作 鄉土歷史小說「鹽道三部曲」完整出版
    隱藏在鄂、渝、陝三省市交界處的巴山古鹽道,千年以來積澱了無數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鹽道三部曲」則以陝西鎮坪古鹽道為線索,用70餘萬字描述了從清末民初到抗日戰爭期間,巴山鹽背子家族的生活日常、巴蜀故國的風俗世情和鎮坪人民的愛國抗日情緒,展示出秦巴山區豐厚的地域文化和巴山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
  • 書單 | 歷史、小說、繪本,3本書帶你了解汴京和北宋
    史學大師黃仁宇用考據的態度,細膩的筆法,在史料的基礎上進行了合理的想像,通過《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內容及命運,展示了宋代文化的繁榮與政治的衰落。天地出版社, 2019.06本書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難的完整歷史細節,講述宋、遼、金三方的和與戰,聚焦北宋歷史大變局的關鍵時刻,以及帝國由內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發的前因後果。北宋宣和年間,帝國上下一片繁榮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隱患已成暗湧。
  • 《重生之歲月風雲》發布,掌閱大神鬧鬧不愛鬧以筆攪動歷史風雲
    鬧鬧不愛鬧,掌閱籤約大神作家,本身從事影視劇本創作工作,擅長都市歷史等題材。其作品語言冷峻,對白犀利,畫面感極強,故事節奏猶如港式梟雄片一般緊張刺激,氣勢十足。掌閱:很高興今天能採訪到鬧鬧不愛鬧,老師您好,您作為掌閱籤約的重點作家,《重生之出人頭地》這本書一經發布就廣受讀者好評,新書《重生之歲月風雲》更是成績斐然,請問您當初創作的初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