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近年來抗日題材的神劇和文藝作品頻出,浮誇的劇情、虛假的故事情節、不停被放大的民族情節,加上這段歷史本來就過於沉重和嚴肅,所以總會刻意地避開這類題材的作品。偶然的機會閱讀到梁曉聲的《重生》,這篇長篇小說讓我對此改觀。
小說並沒有從宏觀的層面去講述抗日時期的炮火紛飛和兵荒馬亂,他從一個村(韓王村)一個人(王文琪)一件事(挽救一莽撞鄉親生命)的小角度切入,刻畫了一名有著日本留學經歷的柔弱男人王文琪,為了挽救頂撞日軍頭目而生死攸關的同村年輕人,挺身而出。從此,陷入了和日本人周旋的境地,並用著以柔克剛的手段,保全身邊的人們的生命,最終手刃日軍大佐的故事。
小說前九章講述了從1944年秋天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期間韓王村裡發生的以王文琪為主線的和日本人周旋的故事,《後來的事》簡單講述了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王文琪在土地改革、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及最後被平反的經歷。
雖然不少人對小說的後半部分有所詬病,在閱讀過程中也能明顯地察覺到從日本宣布投降開始,小說像按下「快進鍵」,故事情節以宏觀視角被快速推動,少了前半部分的細緻描述與生動精彩,但書中還是有很多精彩的部分值得細細品味。
1944年秋季的一個下午,天高雲淡,太陽看去很沉,如同灌滿血漿,卻又不那麼情願西墜。國家滿目瘡痍,哀鴻遍野。
紅得接近著血色的高粱,一片連一片,一望無際;這一片大地,滲入了很多中國人的血,死於戰亂的,是黎民百姓的中國人的血;直接死於戰役的,是軍人的中國人的血。
僅是通過短短幾句文字,仿佛整個畫面都呈現在眼前一般,天空和土地連成一片的紅色,不由自主地感受到抗戰的艱難和不易,人們因戰爭而犧牲,鮮血將大地染紅,悲壯感油然而生。
他戴雪白手套的左手伸入耳朵似的褲兜,從地掏出打火機遞給離他最近的一名日兵,仿佛一個吸菸的人將打火機遞給另一個吸菸的人,仿佛後者也只不過是為了吸菸才需要一下打火機,而根本不是要用了去點火活活燒死一個人。
他們不但聽呆了,臉上還都呈現出微妙的、難以掩飾的表情變化。有那麼點兒欣賞,有那麼點兒佩服,還有那麼點兒刮目相看。所有那一點點兒,全是由兇相的後邊滲出來的,如同蓋住蒸屜的屜布底下上升著蒸氣。
遞打火機燒人和平時遞火機吸菸一樣的面不改色,立馬讓人感受到日軍殺人如麻、以及冷血和殘忍。將日軍的表情變化比作如同蓋住蒸屜的屜布底下上升著蒸氣,生動地他們將欲蓋彌彰的表情動作呈現出來。
從王文琪被日軍帶去藤野的炮樓,再到王文琪被日軍帶到縣城大佐池田裡,卻又一次次平安回到韓王村,期間的經歷和遭遇基本上都是以王文琪的角度,並通過他的心理活動去展開。比如王文琪回村後通過向韓成貴匯報情況的方式回顧呆在藤野炮樓經過,告知藤野要在高粱裡加鹽才不至於傷害腸胃、幫日軍通煙囪做一桌好飯菜讓日軍大飽口福。以及在縣城大佐池田裡王文琪兩次給他治腰、與軍妓合唱、和副軍官喝豆漿時以為白糖是毒藥等,讀者通過王文琪的視角了解和知悉周圍人和事的變化,讀起來尤為生動有趣。
同時以韓成貴及老鬼子池田的心理活動作為輔線,讓故事進展更為立體和完整。比如韓成貴因王文琪被日軍帶去藤野的炮樓,進山請示上級並一連幾天自己私底下去打探王文琪消息時的心理變化,補充了王文琪被帶走時,村民及「內部人」對這件事的態度和做法。以及老鬼子池田視角看到對王文琪面前的假裝,不禁感慨他的奸詐狡猾,讓讀者對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充滿了好奇。
書中多次借人物間的對話,側面展現了中日在對待戰爭的看法。
老鬼子從中國歷史中發現了一種深刻的統治規律,那就是單靠武力鎮壓不行,加上綏靖配合也不行,還須懂得變革之道。唯變革之道,能使一個固步自封的老王朝重新煥發生機。清王朝當然也是亡在忽視這一點上。
王文琪與老鬼子池田的對話道出了清王朝滅亡以及中國只有變革才能強大和繼續發展的深刻的道理,為了明白這個道理,中國付出了慘痛代價。
韓成貴心裡難受了,兩眼噙淚,重重地在王文琪肩上拍了一下,鼓勵道:「以後咱都不說喪氣的話,都要爭取活到將來!」
在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誰都不知道下一秒等待自己的是生是死,唯一的願望便是能夠活在未來,這是那個時代人的無奈和無力。
莽撞與勇敢。王文琪對待日軍的方式受到很多村民的不理解和嘲諷,認為他對日軍的卑躬屈膝有辱中國人形象,與韓柱兒對日軍喊打喊殺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但仔細想來,盲目地衝撞日軍和無價值的死亡並不可取,書中藉由王文琪的形象,彰顯了對生命的敬畏,詮釋了一種以弱制強、以柔克剛的人生智慧。
重情與重義。因為早年王文琪的父親曾救治過韓成貴的父親,韓成貴記得這份恩情,在後來他為王文琪被日軍被捕而東奔西走,為洗去村民及「內部人」對王文琪的懷疑,教他改寫匯報材料等小細節,不難看出王文琪與韓成貴之間的情與義。以及王文琪數年如一日地照顧昏迷的妻子,雖然具有傳奇色彩,但淳樸的情感令人感動。
狗與中國農民們的關係比與城裡人的關係親密多了,歷史也古遠多了。在華北平原的農村裡,狗往往被許多人家視為不會說話的一口「人」。狗雖起不到什麼實際的效勞作用,但卻是家家戶戶孩子們忠心的朋友。通常,人有一頓吃的,狗便也有一份。殺狗烹肉之事,肯定是罪過的。
高粱米是酸性的,煮粥時放了鹼以後,酸鹼中和,喝起來也黏稠,滑滑溜溜的,口感挺好。如果與玉米子一起煮,再放些芸豆,那粥就更好喝了,營養成分也豐富了。高粱米磨成麵粉,與玉米面兩摻著,發了,蒸出的發糕暄騰騰的,比玉米面餅子和窩頭鬆軟多了。
中國的古老中醫經驗中,有一派總結的便是「掌診」的學問,幾乎能做到觀一掌而知全身,由於被些冒充江湖郎中的小人所利用,騙錢財,漸漸的聲名狼藉,最終被主流中醫所不恥,沒誰願意繼承衣缽,久而久之便失傳了。
狗與人的文化、高粱米的做法、醫學中的「掌診」,書中多處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文化及習俗,生活化的描述和講解讓讀者倍感生動有趣。
新舊思想衝突與碰撞。日本留學過的王文琪,接受過新思想新文化,實際上王文琪就是當時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代表,而村民相當於是舊時代舊思想的人。新舊思想的碰撞所導致的結果,便是村民們經常無法理解王文琪對日軍的卑躬屈膝,無法認同王文琪提倡教小孩子用日語唱歌等。但王文琪在面對各種質疑和反對時,能看到村民的笑容、能為「內部人」獲得情報便心滿意足,終究是以大局為重,以自己的方式與日本軍鬥智鬥勇。
書中讓人感觸最深的,在我看來是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關懷,對和平的渴求。
韓王村像華北平原上千千萬萬個村子一樣,年輕人的身影已少見了。大抵都參軍去了。有的參加了「國軍」,有的參加了八路軍或敵後武工隊。那些年輕人較一致的思想,也大抵是為了抗日救國。尤其那些親人被日本兵殺害了的青年,參軍參得義無反顧。找到了八路軍或敵後武工隊的,便成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找不到而報仇雪恨之心又特急迫的,恰逢「國軍」在招兵的話,便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穿上軍裝扛上槍再說。也有被迫穿上軍裝扛上槍的,被「國軍」抓走的青年們就是那樣。故他們雖成了「國軍」的一名。
書中關於年輕人參軍描述讓人感觸頗多,不管是自願參軍或是被迫參軍,大多數人或許只是被整個大時代的車輪逼迫著往前走的人,來不及思考對錯及未來走勢,又恰逢著各種機緣巧合、陰差陽錯地被動地選擇了一條道路。戰爭時代,人們只渴求能夠活在未來;和平,多麼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