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閆 紅
最近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上映,惡評如潮,但我覺得它也不是全無可取之處,比如說,它強調女性的力量竟然到了如此地步——相信女性的那幫人贏了,而蔑視女性的那幫人輸了。
這無意中契合了曹公的觀點,在《紅樓夢》開篇第一回,作者慚愧自己半生潦倒一技無成時,就說,回想平生所見之女子,行止見識皆在自己之上。又說他寫這部書的緣由,就是想為這些閨閣女子樹碑立傳,「萬不可因我不肖,則一併使其泯滅也。」
所以,《紅樓夢》並不只是「大旨談情」,還是一種回顧、總結,是一種感嘆:如果相信女性力量,給她們足夠的空間,他們家也許不至於如此潦倒。
賈家敗落,跟他們家後繼無人,在朝廷裡逐漸被邊緣化有關。但是,正如探春所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若是有足夠的準備,是能從「火災現場」搶救點東西出來的。應該如何準備,秦可卿臨終之前,曾留下遺囑。
她對王熙鳳說,家裡快不行了,但是如果能在還不錯的時候,做好打算,就是「常保永全」了。她覺得有這兩件事還沒有辦妥當:一是祖塋雖四時祭祀,只是無一定的錢糧;二是家塾雖立,無一定的供給。
秦可卿的建議是,趁現在家裡還富貴,在祖墳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祭祀的錢就從這裡出,將家塾亦設於此。族人每年換班掌管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這其實是個轉型方案,賈家這種開銷無度的豪門生活過不了太久了,不如趕緊為將來轉型成耕讀人家做準備,買點不會被充公的土地,保證基本生活,把私塾辦好,子孫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這個方案,可謂是非常穩妥了。
王熙鳳聽了卻跟沒聽差不多,更著急打聽秦可卿說的不久之後的那件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事。事實上,就算她上心也沒用,作為女性,她在這個家裡話語權終究有限。王熙鳳分配下去的差事,都要通過賈璉向賈政匯報,而當家作主的賈政明明已經感覺到悲涼之霧,也只是獨自傷感大半夜而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可以自救的重要節點,賈家沒有把握好,反而極其鋪張地大建省親別墅,掏空家裡的內囊。數年後,探春長大,臨時代班。她和秦可卿應該沒有太深交集,卻殊途同歸地選擇了轉型之路。
探春還沒有被委以重任時,陪賈母去賴大家吃飯,聽說賴家的花園不但沒有物業支出,上面的產出,反而可以賣錢,一根草,一個破荷葉子都是值錢的。她默默記在心裡。寶玉同樣來到賴家,他更有興趣的話題也許是誰家的丫鬟漂亮和戲班子優秀。
後來王熙鳳生病,探春與寶釵、李紈臨時共同管家。很有限的執政期裡,原本蕭規曹隨不出差錯就行,探春卻立即發起了改革,要把大觀園承包出去,讓大觀園有產出,不再是經濟包袱。
這個步子邁得不可謂不大,在很多人眼裡也許全無必要,一年不過四百兩銀子的收益,對於上下四五百口人的榮國府算不了什麼。但探春此舉其實是開了個好頭,意味著榮國府從此走入精打細算的時代。萬事開頭難,探春的這種行動力,絕大多數人都不具備。
探春佔個勇,寶釵佔個謀。探春的主意是選出擅長稼穡的老婆子,把土地承包給她們。寶釵認為,如果只是讓一些人得好處,其他人必然眼紅,暗地裡若使點壞,大家都不得安生。再說那些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她們也是大觀園的建設者,應該分享改革紅利,所以承包到土地的老婆子應該拿出一些錢來,分給其他人,創建大觀園和諧社會。
不得不說,寶釵想得周到,探春的主張刺激了有才能的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寶釵的方案既為這些人保駕護航,也維護了大觀園的安定團結,使得探春的改革能夠持續進行下去。兩個姑娘若是生在現在,也是完美拍檔。
如果這類改革能夠在整個榮國府推廣,即便將來被抄家了,也還有退路。但後來卻沒有下文了,從探春移交權力後,說起家中事務一派激憤看,她一定受到了打擊,她的力量如閃電般瞬間照亮天空,又飛快地熄滅了。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紅樓夢》第二回就出現這副對聯,想來也是落魄之後的曹公或是寶玉的心聲吧。
《紅樓夢》中的女性力量,是打動我寫作《她力量:紅樓女性的生存之道》的原因。在書中,還描寫了更多的女性力量,比如平兒的精明能幹、小紅的聰明伶俐、襲人的細緻謹慎,即便是更以才情見長的黛玉,也有著極富彈性的情商。人到中年,愛情已成餘事,更留心書中人物的自我建設,以及應對風險的能力,所以,寫作它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觀照自身的過程。
本文原載於《北京晚報》,原標題為《那些〈紅樓夢〉裡的女性力量》
《她力量:紅樓女性的生存之道》
作者:閆 紅 著
ISBN:9787309149531
定價:48元
裝幀:線裝
出版時間:2020年7月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閆紅選擇了《紅樓夢》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包括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王熙鳳等十二位人物,經由她們的言談舉止、性格特徵、人生軌跡,透視她們的成長心理,帶領讀者體悟古典名著中的經世智慧與處世之道。本書著眼於女性的職場與生活困局,為女性讀者搭建了一條連接古典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橋梁。
END
本期編輯 | 陳麗英
圖書編輯 | 劉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