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之金世成——古代的弄潮兒

2020-09-22 光陰縷縷醉


聊齋中有不少篇幅極短的故事,讀來卻很有意思,比如這篇《今世成》。

長山(今山東鄒平)有個金世成,行為很不檢點。他出家做了野和尚,整天瘋瘋癲癲,狗羊拉到地上,他會趕緊趴過去吃掉,仿佛大便比山珍海味還要美味。

金世成說自己是佛,成千上萬愚蠢的人們因為他的行為與眾不同而甘願拜他為師。金世成讓大家吃屎,竟然沒有人敢違抗。金世成還給自己建了座宮殿,花費不菲,都是人們甘願捐贈的錢。

縣令嫌惡金世成怪誕的行為,把他抓起來打了一頓板子,並責令他修理聖廟。金世成的弟子們奔走相告「佛遇難啦」,於是大家爭相捐錢救他。沒過一個月聖廟就修好了,費用的籌集,遠比酷吏催逼要快得多。

這個故事用短短的篇幅講了個怪人的故事。

金世成用誇張的非主流行為吸引了一大批粉絲追捧,簡直就是古代的弄潮兒啊。所以說追星也是古人玩剩下的。

更可笑的是,縣令為了更快集資修理聖廟,以金士成為誘餌,讓百姓心甘情願拿出錢來,焉知不是縣令和金世成唱的一出好雙簧?

金世成,原本是個行為不檢點的人,因為喜愛吃屎搖身一變成了偶像活佛,真是一出好諷刺,這才真真是吃得「苦中苦」。其實金世成未必就是真的喜好吃屎,只是吃屎能帶給他金錢和地位。

而現今為了名利甘願吃屎的人還少嗎?

相關焦點

  • 夜話聊齋之《金世成》:與眾不同的東西,要小心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送上《金世成》,阿犬非常喜歡的篇目。犬羊遺穢於前,輒伏噉之。自號為佛。愚民婦異其所為,執弟子禮者以千萬計。金訶使食矢,無敢違者。創殿閣,所費不貲,人鹹樂輸之。邑令南公惡其怪,執而笞之,使修聖廟。門人競相告曰:「佛遭難!」爭募救之。宮殿旬月而成,其金錢之集,尤捷於酷吏之追呼也。
  • 聊齋中的「傳銷」
    近年來,關於各種傳銷的新聞在不絕於耳,不少人深陷其中,為之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在聊齋中也有一篇類似的小故事。 原文:金世成犬羊遺穢於前,輒伏啖之。自號為 佛。愚民婦異其所為,執弟子禮者以千萬計。金訶使食矢,無敢違者。創殿閣,所費不資,人鹹樂輸之。邑令南公惡其怪,執而笞之,使修聖廟。門人競相告曰:「佛遭難!」爭募救之。宮殿旬月而成,其金錢之集,尤捷於酷吏之追呼也。異史氏曰:「予聞金道人,人皆就其名而呼之,謂為『金世成佛』,品至啖穢,極矣。笞之不足辱,罰之適有濟,南令公處法何良也!
  • 聊齋志異之咬鬼
    上一篇聊齋寫書生與山鬼相鬥的故事,這一篇聊齋依然是鬼故事,當我們走進聊齋你會發現,不管鬼神存不存在,人鬼神的故事卻永遠在民間流傳。為什麼會流傳,至少單憑人類的想像力,也就是作者蒲松齡的想像力根本無法完成。那麼,雅芙好奇故事的原型,也就是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從什麼地方來的。
  • 聊齋故事之捉狐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古代的小鎮子裡住著一戶孫姓人家。這戶人家中有一個孫老兒,相傳他這個人很有膽識,為什麼呢?各位看官且分聽雅芙細細道來。有一天晴空萬裡無雲,孫老兒閒來無事,躺在床上小憩。可他剛閉上眼睛,發覺有什麼東西爬上來,突然間,自己的身體飄飄然似騰雲駕霧。什麼東西,真的是奇怪,他一邊納悶地想,一邊眯著眼睛看究竟發生了什麼怪事。難道是魘狐不成?
  • 聊齋志異之山魈
    山魈是聊齋卷一中第六篇故事。看標題就知道這是與山妖鬼怪有關的故事,雅芙心想,這蒲松齡特有趣,不是寫人就是寫鬼,不是寫神仙就是寫妖怪。他他他,哪來這麼多故事,如果都是他原創,他的想像力定是超群絕倫。當然,這些故事也許只是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他閒來無事,加上好奇心使然,於是走訪民間收集這些奇奇怪怪的故事編匯後人整理罷了。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這也能解釋為何《聊齋志異》中人鬼之戀的男主角一般都是窮困潦倒、落魄不堪的士人。現實的打擊、文人的孤芳自賞令蒲松齡的潛意識裡對科舉制度有深深的憤恨。女鬼連瑣和楊於畏互生情愫,在楊於畏提出要和連瑣歡愛時,連瑣首先擔心的是害怕損失了對方的陽氣;女鬼小謝、秋容愛上了書生陶望三,陶望三為了報答她們的救命之恩,表示情願為愛而死,她們卻勸阻陶望三,決不為滿足自己而加害對方。
  • 聊齋志異:古代「換頭術」背後的真相,竟是一樁姦情引發的冤案!
    聊齋志異這本書,是蒲松齡老先生的作品。裡面講的多是民間傳說中的神鬼妖仙之事,光怪陸離,其故事的緊湊程度令人驚嘆。但是關於換頭術,在中國古代的傳說典籍中卻屢有記載。《聊齋志異》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書生朱爾旦,這個故事多讀了即便之後,小編頓時覺得毛骨悚然。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大致的劇情。
  • 聊齋志異之屍變
    聊齋故事的版本很多,足本的文言版的故事居然是寫屍變的靈異鬼怪之事,讀來方覺人間之異事非聊齋莫屬。故事講述的是古代一個小小的陽信縣裡,離縣城五六裡處有一個蔡店村,村裡有一位老翁帶著兒子開了一家客棧,供來往商人住宿或車夫趕腳時休息。
  • 聊齋志異之瞳人語
    古代有一個頗有才氣的男子叫方棟,長安人。雖然長得一表人才卻為人輕挑好色,只要看到漂亮的女子,不管是誰,就失魂般跟著漂亮女子的後面走,恨不能一親芳澤。有一次寒食節前,他到城郊散步。突然,一輛掛著朱紅車簾的小車緩緩駛來,繡花車幔後面簇擁著一群小丫鬟,其中一個騎馬的小丫鬟容貌出眾,真是南方有佳人,傾城亦傾國。美人在前,方棟不免心神一蕩,忍不住湊上前去瞧個仔細才善罷甘休。
  • 《新郎》一樁離奇的古代民間人口走失案件,透著作者拳拳愛民之心
    《聊齋志異》卷一寫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江南梅耦長給「我」講了一個他同鄉孫先生在德州任職的時候的一個離奇的斷案案例。衡州府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湖南衡陽市,「衡州」「德州」,字形類似,一字之差,極有可能是傳抄之誤或是在當時就沒有寫清楚。
  • 聊齋——古代的好運郎中,給人看病亂開藥
    聊齋之醫術(略有改動)話說在古代的沂縣,有一個人叫做張三,家裡很窮 ,他每天也是無所事事,不求上進。有一次張三出門,遇到了一位算命先生,就請他給自己算了一卦。那先生說道:「我看你慈眉善目,以後定是一位懸壺濟世的神醫。」張三信以為真,回到家以後,搜集了許多的民間偏方,拿著一桿醫旗,開始走街串巷,給人瞧病。
  • 《聊齋》之《》伏狐:「膽正技術硬,狐妖喊救命「
    今天為大家帶來《聊齋》之《伏狐(二則)》~(ღ♡‿♡ღ)由於本篇尺度稍大,溫馨提示:18歲以下讀者請在家長陪同下觀看~(『』中為《聊齋》原文):『太史某,為狐所魅太史延之入。投以藥,則房中術也』:有一天,太史住宿涿州城郊區,遇見一位行腳郎中,而且這郎中竟然自稱慣會捉妖伏狐。太史走途無路之際只能「死馬當做活馬醫」,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請郎中為自己治病。郎中「望聞問切」之後給這位太史開了藥,殊不知卻是「古代偉哥」。
  • 《聊齋之瑞雲》:這個書生不負心,放在現代也找不出幾個
    86版的聊齋是一部精緻的好戲,今天我們說說《聊齋之瑞雲》名妓容顏被毀卻因禍得福,尋得真愛的故事。何政軍飾演賀生,學識淵博,是江南名士,但是家中只是中產,賀生的痴情被他飾演出來了,總的來說還是合格的。賀生與瑞雲再次重逢,以一個鐲子定情,瑞雲告訴賀生願與他春宵一度,但是賀生拒絕了,這也是聊齋君子的巔峰了吧。
  • 從電影《美人皮》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影視改編作品的共性
    2.巧選人物情感,突出女性意識的覺醒(1)情愛貴在知己之心,女性自由婚戀觀的覺醒在中國古代,女性在婚姻上要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這種媒妁之言是建立在財富和門第上的,夫妻雙方根本沒有過多的交流 她舉辦絹繡詩詞大會的目的便是為了找到那個作畫之人的,她對賓娘說:「本來想若是無此緣分,能尋得一個詩詞相對、傳情達意之人也是極好的。」可見連城本人的才華與見識當不凡,她不僅有著獨立的愛情意識,更有著自主的自我意識、豐富的文化意識,這在古代來說,就如夜空中獨特的流星,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 《聊齋》之《狐聯》:會撩不可怕,就怕女流氓有文化
    「說狐說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齡老先生的《聊齋志異》作為我國古代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不僅記述了形形色色的神鬼狐怪的精彩故事,更是通過這些故事針砭時事為我們展現了清朝社會的方方面。話不多說,今天的故事《狐聯》,讓我們一起領略蒲老先生「秋名山老司機」的別樣風採:(『』中內容為《聊齋》原文)『焦生,章丘石虹先生之叔弟也。讀書園中。』
  • 聊齋之董生——自古書生愛狐媚,色字頭上一把刀啊
    今天我們來講聊齋中的一個故事沒錯,就是整本聊齋志異中,講述書生與狐妖情感糾葛最典型的篇落之一。其實我很好奇,為何古代的書生偏偏就能遇到那麼多漂亮的狐妖,而這些狐妖偏偏又喜歡主動來勾引那些窮酸書生,並發生一些不可描述的愛情故事。想來,也許是書生們考取功名壓力太大,總幻想著有美麗的女子愛上自己,或以身相許,或以錢資助,助他們升官發財,娶妻納妾,走向人生巔峰。
  • 回憶87版老劇《聊齋》系列劇之《蓮香》
    《聊齋》系列劇《蓮香》,講的是古時候臨沂有一個窮書生叫桑子明的藉助在朋友家。有一天晚上鄰居一個叫蓮香的妓女跑來找他,和他幽會,兩人十分歡好,此後隔三差五蓮香晚上便來找他。這篇聊齋故事的大意就是這樣。仔細回味,其實有點男權主義的思想在裡面。兩個女人,一個狐一個鬼,交互地以身侍奉桑生。今天你來,明天她來,兩個人剛開始互相懷疑,後結成好姐妹,前後投胎轉世,又共同嫁給桑生一個丈夫。提現出在古代封建社會男權的思想,也表現出了中下層讀書人的無奈,在現實中實現不了事情,只能通過臆想來安慰自己,找一個狐仙和一個鬼魂。
  • 上映3天評分斷崖式下跌,聊齋新作為何再難成為經典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無數,蒲松齡只是億萬人中的一個。他一輩子科考,直到72歲也只是個貢生,但相比於那些一蹴而就的狀元,至少在歷史上,他是留名於今世的。 作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聊齋志異》談狐寫鬼,思緒天馬行空,但思維的跨度不受年代的限制,眾多導演看中了《聊齋》中很多優秀的故事,他們剔除填充,創造出了自己心裡的那本「聊齋」。
  • 明月說《聊齋》之三生三世,一個化幹戈為玉帛的故事
    這個主考官也很狡詐,隻字不提受賄賣功名之事,辯解說,自己做為主官只是把握大方向,下面即使有好文或者賢才,但分管的考官不推薦,自己又怎麼能看得見?閻王聽後說:「這件事你們不能互相推諉,失職的責任你們各有一半,按照律例應受鞭笞之刑。」於是叫差役們對他倆施刑。這興於唐在階下看到閻王只是判了二人鞭刑,覺得刑罰太輕,很不滿意,便突然大聲喊叫,臺階兩邊的群鬼也一齊呼應。
  • 明月說《聊齋》之《折獄》費公斷案
    當初驗屍的時候,我見賈六身上包銀子的包袱繡著一個「萬」字,而周成的包袱也一樣,一看就是是出自一人之手。這兩個包袱上的「萬」字都應是王氏所繡。等審問他時,他又說以前不認識賈六,言詞搪塞。神態異常,所以知道他有很大的嫌疑。後來再一嚴審,他自然無法抵賴,就全盤招認了。眾人聽罷都佩服費縣令斷案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