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聊齋系列268篇《某乙》)
話說城西的某乙,曾經是一個小偷。因為在《聊齋志異》裡,不光彩的人為了避諱,都不留姓名,故此叫做某乙,但是為了敘述方便,姑且給他取個名字,叫做聊齋乙。
聊齋乙的老婆擔驚受怕的,害怕某一天聊齋乙被抓住,不但要坐牢遊街,而且一輩子的名聲也壞了,還會連累她受辱。她常常規勸聊齋乙金盆洗手,改行幹一些別的正經事。在她苦口婆心地規勸下,聊齋乙幡然醒悟,不再做小偷了。
就這樣過了兩年,家裡越來越貧窮,幾乎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聊齋乙實在忍受不了貧窮,打算再去偷最後一次。於是,他假裝說是要出去做買賣,跑到算卦攤上算一卦,哪個方向吉利?
算卦人算了算,說道:「東南方向吉利,但是利於小人,不利於君子。」聊齋乙大喜,這與他心中所想之事暗中吻合,於是向東南方向走,不久到了蘇州、松江一帶。聊齋乙每天穿梭於村莊和城鎮之間,尋找機會,卻一直沒有找到好機會。不知不覺間,在這一帶飄蕩了好幾個月。
這一天,聊齋乙偶然來到一座野寺裡,發現牆角邊堆著好幾塊石子,覺得有一些古怪,於是也撿了一塊石子堆上去,然後躲在神龕裡睡覺。
天黑以後,來了好多人,聚集在寺廟裡說著話,把聊齋乙吵醒了。聊齋乙偷偷看去,大約有十幾人的樣子,似乎在密謀著什麼。只見一人走到牆角,數了數石子,發現多了一塊,大為驚訝,還有一人沒有到來。
於是大家四處尋找,在神龕裡找到了聊齋乙,問道:「石子是你放上去的?」聊齋乙承認是他放上去的。那些人又開始盤問她的姓名住址,聊齋乙編了一套謊話糊弄他們。
原來這是一個盜竊團夥,平時都各自務農,一旦有了買賣,聚集在一起盜竊。大家以丟石子為暗號,代表參加的人數。既然聊齋乙丟了石子,說明他也是團夥裡的一員,有可能是新近入夥的,大家還不熟悉。
領頭人塞給聊齋乙一把刀,帶著他一起出發。不一會,到了一所高大的宅院牆邊,有人扔出軟梯搭在牆上,大家爭先恐後地爬了上去,進入宅院裡面。
因為聊齋乙是新入夥的,擔心他對路徑不熟,惹出動靜來,領頭人安排他躲在牆外,負責接收遞出來的財物,以及看守口袋。
不一會,牆上扔出一個包裹。又過了不久,牆上墜下一隻箱子。聊齋乙接過箱子,將它砸破,摸索著拿了很多沉重的東西,放進口袋裡,背起袋子急匆匆地跑了。他日夜兼程,趕回到家中。
口袋裡裝滿金銀珠寶,聊齋乙發了大財,從此後修建樓閣,置辦良田,當起了富家翁。他還給兒子捐錢買了一個功名,縣令親自給他家送來一個門匾,上面大書「善士」兩個字。一時間,聊齋乙的門庭顯貴起來。
過了不久,盜竊案告破,所有的盜賊都被抓了起來,只漏掉一人,那就是聊齋乙,因為他當時說的是假名和假地址,無法追查。
轉眼間,好多年過去,聊齋乙有一次參加宴會,喝醉了酒,把這件事情說了出去。大家這才知道,他發家致富的原因。
無獨有偶,曹州府也發生了一個真實的盜賊故事。有個大強盜,姑且叫做聊齋甲,到官道上搶劫了一大筆財物,回到家裡,把財物藏起來,然後酣然大睡。
這時,兩三名小偷,潛進聊齋甲的家中,把他綁起來,逼問錢財的下落。聊齋甲不說,小偷們拿著鞭子抽,施行炮烙之刑。聊齋甲受刑不過,只得說出藏財物之處,小偷們拿走了所有財物,揚長而去。
聊齋甲對人說:「我怎麼也沒有想到,炮烙之刑如此厲害!連我這種刀口上過日子的人,也撐不過。」他對小偷們恨之入骨,於是改行跑到縣衙裡當起了馬捕,發誓要捉盡境內小偷和盜賊。
經過幾年的努力,縣境內的小偷和盜賊,幾乎被聊齋甲抓盡了。有一天,他抓了三個小偷,發現他們就是當年搶劫他家財物之人,不由得大笑起來,說道:「蒼天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抓住你們了,我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聊齋甲對他們實施了炮烙之刑,也讓他們嘗嘗這種酷刑的滋味。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