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稍做改變,就會養育出一個大腦更靈光的孩子

2020-08-27 樂芝全腦教養

文 /樂芝

這是我家一件極其平常的小事,類似的小事每天都會在千家萬戶上演。通過這件小事,我想告訴大家:如果我們稍做改變,就會養育出一個大腦更靈光的孩子。

一、事件

愛人和兒子在看電視。兒子每天一小時電視 已經看完,只好聊勝於無地跟著爸爸看自己不喜歡的節目。他在沙發上一會坐一會站,偶爾還用膝蓋跳幾下,接著又站在沙發靠背上往下跳,沒有片刻安寧。

「坐好。別跳來跳去.」愛人呵斥道。

「嘻嘻,好好好,我坐好。」兒子答應著。

但是沒過一分鐘,他又開始用膝蓋在沙發上跳起來。

「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你看你,像什麼話?」愛人大聲呵斥道,很明顯他已經生氣了。

「嗯嗯。」看老爸生氣了,兒子這次沒有嘻皮笑臉,有些不好意思。

但是沒過3分鐘,他又開始不安分起來。

看他倆反反覆覆好幾次,正在整理家務的我有些看不過去,於是走過去坐在沙發上。

兒子還在那不安分地蹦蹦跳跳。

我說:「剛才幹活有點累了,我想安安靜靜看會電視,休息休息 。「

「嘿嘿嘿「兒子有點不好意思的衝我笑了笑。之後就安靜地坐在那裡了。

二、原理

是不是有點奇怪,為什麼不同的說話方式會帶來這麼大的不同呢?也許你會說,肯定是你和孩子關係好唄。的確,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全部。那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又要說到我們大腦的話題了。

看出我和愛人的說話方式有何不同了嗎?愛人的方式是直接下指令,那我們就叫他「指令型語言「吧,」指令型語言指向的是」你「;而我是表達我的感受,我們就叫它「表達型語言」,「表達型語言「指向的是「我「。兩種表達兩種指向會給大腦帶來怎樣不同的體驗呢?

1、對大腦活躍度的影響不同。我們的大腦喜主動不喜被動,所以自己做選擇的情況下大腦更活躍。 「指令型語言」發出的是指令;「表達型語言」只是給對方提供選的背景。但是長期接收指令性信息,它也會習慣,那就容易就形成被動型人格。

2、對上層大腦決策能力的影響不同。 「指令理語言」試圖告訴大腦只要按照指令做就行,不需要思考。「表達型語言」表達「我」的想法感受,讓對方選擇自己的行為,經常做選擇的人,上層大腦的決策能力得到鍛鍊。

3、對共情能力的培養不同。「指令型語言」容易引起大腦的排斥。「表達型 語言」釋放信號為「我的需要」,孩子接收到了這個信號,右腦的情感部分被激發,產生共情。共情力是大腦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有些人性格冷漠就是因為大腦的共情能力比較弱的原因。

三、共勉

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帶著覺知,我們的語言必將化成一道道光芒,去幫助孩子開啟智慧

樂芝全腦教養:從腦科學角度看教育,直達教育的根本。敬請持續關注,歡迎轉發分享。祝孩子們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泉州筆記》5:靈光逝去的年代
    再有就是觀影,實時更新的新片倒是沒有落下,可是自己準備重溫的幾十部老電影,只看了幾部,準備好觀影做筆記用的筆記本,倒是買了幾個全新的,可是一個都沒寫完。好在通過公眾號和頭條號,發願堅持每天寫一篇小文(之前本打算寫日記,可是日記如果屬實記錄,很多東西確實不太方便示人,所以古人云,君子慎獨,還是很難達到的。另外就是如果杜撰,那日記就失去了日記的意義,弄虛作假,欺騙讀者。所以作罷。
  • 肖不斯.愛編程:從《三十而已》的渣男,思考如何《養育男孩》?
    肖不斯看完,作為男性,實話說壓力山大,況且我也有兒子,我從《三十而已》的渣男中,更多的思考如何養育男孩,得好好養兒子,千萬別把他養成渣男。肖不斯的兒子還小,但必須未雨綢繆買了一堆書回來,先用知識武裝大腦,提前做好心理建設。
  • 「讀書記不住」是常態,遺忘是大腦的本性。如何對抗?
    能換個靈光的腦袋嗎?記不住是事實,非要和事實對抗,萬一是雞蛋碰了石頭怎麼辦?凡事都順其自然,哪還有創新,何談自身成長和發展?人為什麼會有關於「讀書記不住」認識誤區呢?我們先來分析。一、 讀過書的內容記不住,真的是記憶力太差了嗎?人的大腦基本結構都一樣,都約有140億~160億個腦神經元,為什麼有的人讀書能記住?你記不住?
  • 當越觸及到問題的實質,你就會發現,我們對很多事物其實一無所知
    他是一位猶太法師,生活在19世紀初的一個俄羅斯小鎮上。潛心思考信仰和心靈問題長達20年之久後,他得出一個結論:如果觸及了問題的核心,人們往往會一無所知。不過,我仍然認為,所有主要的東西我們都已知道了。在醫學院就讀期間,我提出的種種問題,我的教授總能給出答案。我從未聽到哪位教授說:「我不知道。」雖然我不能完全理解教授的回答,但我想這是我的錯。我很清楚,憑我的小腦袋,我絕不可能搞出一個偉大的醫學發現來。
  • 養育故事|自己睡
    妹妹也跟我說,「不用太在意孩子獨立睡覺的時間,到了某個時候,他自然就不跟你們睡了」。確實如此。前幾天學期結束,兒子約小朋友來家裡玩,慶祝暑假開始。晚上,他留下了一個朋友在我們家過夜,並鄭重通知我,要跟好朋友單獨睡一個房間。這個房間是早就準備給他的,裡面放了一張孩子用的雙層床,可他從來沒在這兒睡過。第二天,兒子的朋友走了,姥姥要去收拾床。
  • 《隱秘的角落》:養育孩子,如何不掉入朱朝陽的坑?
    原生家庭的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因為毀掉一個人,往往是從沒有父母的愛開始! 《隱秘的角落》裡的朱朝陽,從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黑化成壞孩子,其黑化過程,暴露養育孩子所要避免的坑。嚴良剛見他時也說他改變很多,說他以前很愛說話的。 他的改變,是由爸爸的出軌、父母的離婚開始! 當朱朝陽的老師跟周春紅反映,說朱朝陽在學校與同學的關係不融洽時,周春紅說「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其實,我還真怕朝陽跟一些壞小孩瞎玩耽誤了學習」。
  • 男孩養育要陽光,女孩養育要底線
    從19到22集,更虐了!一口氣看完這四集,我的腦海裡出現最多的就是原生家庭。它帶給我們的愛和痛。男孩應該怎麼養,女孩又該怎麼養?面對擔當,同一個父親養育出了兩個不同的兒子!父親在路晉小的時候,面對母親的哀求別走,留下來。憤然不顧,絕情離去。
  • 《三十而已》許子言萌化人心,男孩成長3階段,這樣養更優秀
    劇情中,媽媽顧佳付出很多心血精心養育這個男孩,6年全心全意的陪伴給孩子很多安全感。現實生活中,許子言的扮演者陳天雨,也是一個很幸福的男孩。他的媽媽從備孕階段就做了飲食優化,孕期也一直吃健康的食物,所以讓孩子擁有了美好的容貌基因。
  • 《知否》盛老夫人用心養育明蘭,她3點育兒法,讓孩子長大不吃虧
    包括我們自己,現在身為父母,如果不在意孩子悲傷、難過、失落、痛苦、委屈,孩子也會因為這些負面情緒,隨之衍生出各種問題的。 盛老夫人是一個很睿智通透的人,她深知,在那個年代,女人雖不用拋頭露面去掙功名,但想在那個大環境下真正獲得立足之地,還是需要智慧的,特別是在大戶人家,更加需要頭腦。
  • 烏鴉群裡出了個鳳凰
    如果不是皮膚的原因,也是一表人才。到了成家的年紀,家庭也不富裕。所以沒有媒婆願意幫他提親。他從來也不和父母說,母親也是到處找人幫忙。我們鄉裡有一個習俗就是農村大集,每天上午輪流在各個村裡擺攤賣貨。那個時候正是磁帶流行的時候。我們總聽任賢齊的歌,周杰倫的歌等等。上天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這是真實的。他的舅舅就在廣州倒賣磁帶。
  • 如果有一天,孩子問:我應該做一個好人嗎?就和他一起來讀這本書
    孩子之前可能並未讀過長段的純文字書,忽然間開讀一本中篇小說,對他無疑很有挑戰性。令我稍感意外的是,他一打開書,便自己默讀起來了。這樣更好:升入三年級,語文學科會更注重學生自主認讀的能力。所幸,我手頭的書是kindle電子版,注音和字典的功能,使用起來方便,它們幫忙減輕了小朋友在生字上的障礙。不過,大人不時的點撥,仍是促成孩子有效理解詞、句的必要手段。
  • 《隱秘的角落》——如何更好的教育我們的孩子?
    如果朱朝陽當真就一惡棍,我們或許只會覺得他可惡,不會覺得他可怕。之所以我們覺得朱朝陽是最可怕的反派,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他所有的內心掙扎。眼睜睜的看著他一步步從善良懂事的令人心疼的男孩變成了借刀殺人滿嘴謊話的兇手。
  • 《都挺好》: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做無用之事,那麼恭喜你!
    我爸媽竟然還想要生二胎,不是我瞧不起他們,這麼窮,坑了我一個,還想再坑一個嗎?再要一個我就不學習了,反正成績好不如有錢,學得再好,父母也給不起什麼。為了將來出國留學做準備,我苦學英語。為了鍛鍊大腦,我學下圍棋。爸媽個子不高,所以我要好好鍛鍊身體,再長高點。」在他眼裡,父母只是被他嫌棄的、儲存不足的提款機,沒有一絲絲和親子間的溫情。
  • 孩子媽媽要把女兒送去孤兒院,孩子爸爸百般無奈,向我求助
    我們倆在孤兒院第1次見到瀟瀟,她才一歲半,看上去十分地乖巧可愛。」「院長介紹,她一生下來就被遺棄了,一對老年夫妻將她撿回家,養了一個月。沒有能力照看,又把她送給了別人,中途好像轉了好幾家,最後才被送到孤兒院。」「送到孤兒院時,才六七個月大。在孤兒院生活了有1年的時間,直到我們收養了她。當時我們覺得收養一個小一點的孩子,這樣比較容易建立親情。」
  • 情緒化,認死理,孩子這樣做是有原因的
    孩子情緒化、認死理,是因為思維方式還沒發展成熟,他們的左右腦沒有協同運作,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對大腦進行左腦和右腦的橫向整合。二、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對左右腦進行整合1、什麼是左右腦?前面我們提過,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它們互相協作,共同完成大腦的整體功能。
  •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與孩子相處,以及化解童年傷痛的指南
    從小受到原生家庭中親媽的不待見,她只能靠自己去改變命運,她的強大也是無奈之舉,從她的舉動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蘇明玉對原生家庭的拒絕與排斥。書中提到,在童年早期,經常重複的刺激會在大腦中產生一種穩定且不易改變的模式。源自童年經歷的這些模式的總和,就是一個人成年後的人格,心理健康和智力的物質基礎。
  • 《隱秘的角落》:父親不僅是一個角色,更是孩子的心靈需要
    有研究發現,孩子從出生開始,父親就參與到孩子的養育中,到了一歲左右的時候,他們的認知能力會相對更高一些。而父親在後期對孩子還有更多更深遠的影響。但由於近幾年,網絡的飛速發展,還有一部分爸爸,每天回家除了刷視頻、玩遊戲,什麼也不幹,既不幫妻子做家務,也不幫忙帶孩子,成了典型的「喪偶式育兒」 ,而這樣的現象主要出現在一些全職媽媽的家庭中。如果父親不做家務,卻總是想讓孩子幫忙做家務,男孩子就會很容易拒絕。因為他覺得他和父親一樣,父親都不做,他也不做,甚至會認為,做家務就是女人該做的事情。
  • 開啟2020年「奇幻」之旅:做到淡定、高效養育,從這三點開始
    回到現實的親密關係裡,在我們想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渴望擁有一個什麼樣的伴侶和孩子之前,首要核心問題還是需要知道:我們自己渴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關注現在,那就能改善它。如果改善了現在,那麼,將來也會變得更好。」要想實現目標、願望和夢想,只有一條路,就是行動。行動是唯一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也是唯一能夠實現自己期許的路徑。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會更專注於當下能做什麼?然後,我們真正實施了哪些積極的行為?這些行為是否可以達成心中的夢想?該如何持續和調整?
  • 《雲邊有個小賣部》毛婷婷:愛一個人最怕不講原則和方法
    如同現在有些父母一樣,在養育孩子之外,他們更重要的任務是養家餬口,房貸要還,車貸要還,家裡大大小小的開支都需要錢。他們稍有停歇,生活就會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他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攢錢送他們去能夠支付得起的最好的學校,讓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改變未來的命運。只是父母們忘了,學校只是一個傳授知識的地方。它無法給予孩子需要的親情,父母的陪伴。老師只能傳授給孩子知識,人生的道理。孩子對知識的吸收情況可以通過大大小小的考試驗證;但對於人生道理的吸收,卻更需要來自父母的監督。
  • 《我們》||做一個怪物,太難了
    都說現在是一個沒有隱私的社會,只要你還活著,就一定會留下痕跡,不然為什麼每次柯南一出場總能直擊犯罪現場呢?沒有人能什麼都不做,消磨餘生。之前有關於賓館安裝針形攝像頭的報導,這些毛骨悚然的故事不會讓賓館歇業,也不會讓我們都大門不出,局限在家裡的方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