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樂芝
這是我家一件極其平常的小事,類似的小事每天都會在千家萬戶上演。通過這件小事,我想告訴大家:如果我們稍做改變,就會養育出一個大腦更靈光的孩子。
一、事件
愛人和兒子在看電視。兒子每天一小時電視 已經看完,只好聊勝於無地跟著爸爸看自己不喜歡的節目。他在沙發上一會坐一會站,偶爾還用膝蓋跳幾下,接著又站在沙發靠背上往下跳,沒有片刻安寧。
「坐好。別跳來跳去.」愛人呵斥道。
「嘻嘻,好好好,我坐好。」兒子答應著。
但是沒過一分鐘,他又開始用膝蓋在沙發上跳起來。
「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你看你,像什麼話?」愛人大聲呵斥道,很明顯他已經生氣了。
「嗯嗯。」看老爸生氣了,兒子這次沒有嘻皮笑臉,有些不好意思。
但是沒過3分鐘,他又開始不安分起來。
看他倆反反覆覆好幾次,正在整理家務的我有些看不過去,於是走過去坐在沙發上。
兒子還在那不安分地蹦蹦跳跳。
我說:「剛才幹活有點累了,我想安安靜靜看會電視,休息休息 。「
「嘿嘿嘿「兒子有點不好意思的衝我笑了笑。之後就安靜地坐在那裡了。
二、原理
是不是有點奇怪,為什麼不同的說話方式會帶來這麼大的不同呢?也許你會說,肯定是你和孩子關係好唄。的確,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全部。那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又要說到我們大腦的話題了。
看出我和愛人的說話方式有何不同了嗎?愛人的方式是直接下指令,那我們就叫他「指令型語言「吧,」指令型語言指向的是」你「;而我是表達我的感受,我們就叫它「表達型語言」,「表達型語言「指向的是「我「。兩種表達兩種指向會給大腦帶來怎樣不同的體驗呢?
1、對大腦活躍度的影響不同。我們的大腦喜主動不喜被動,所以自己做選擇的情況下大腦更活躍。 「指令型語言」發出的是指令;「表達型語言」只是給對方提供選的背景。但是長期接收指令性信息,它也會習慣,那就容易就形成被動型人格。
2、對上層大腦決策能力的影響不同。 「指令理語言」試圖告訴大腦只要按照指令做就行,不需要思考。「表達型語言」表達「我」的想法感受,讓對方選擇自己的行為,經常做選擇的人,上層大腦的決策能力得到鍛鍊。
3、對共情能力的培養不同。「指令型語言」容易引起大腦的排斥。「表達型 語言」釋放信號為「我的需要」,孩子接收到了這個信號,右腦的情感部分被激發,產生共情。共情力是大腦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有些人性格冷漠就是因為大腦的共情能力比較弱的原因。
三、共勉
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帶著覺知,我們的語言必將化成一道道光芒,去幫助孩子開啟智慧。
樂芝全腦教養:從腦科學角度看教育,直達教育的根本。敬請持續關注,歡迎轉發分享。祝孩子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