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34;
&34;
&34;
&34;
&34;
&34;
剛剛過去的七夕,格蕾塔·葛韋格執導的美國電影《小婦人》在中國上映,片中出版商與喬的這番&34;格外引人注目,他坦言這本書要想出版,結局必須讓女主結婚,喬同意了。
1
《小婦人》改編自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同名小說,原著出版於1868年,講的是南北戰爭時期一個美國家庭裡四個女兒的故事。
四個女孩各有特色,其中的二女兒喬自小喜歡寫作,長大成了作家。她身上帶著作家奧爾科特的影子,所以這本書也被公認為是一部半自傳體小說。
所不同的是,奧爾科特終身未婚,而小說裡的主人公喬雖性格像個男孩,也一直聲稱不結婚,連相處非常好的富家男孩勞裡的求婚都拒絕了,結局卻和一個窮教授走到了一起。
這本書在美國先後五次被改編成電影,這是第五版。這一版的改編不僅打破了電影的敘事方式,將線性敘事改成倒敘加插敘,還以出版商這個插曲影射了原著故事的結局:
喬和教授的愛情,不是作者的本意,是對出版商妥協的結果吧?
這個質疑的理由,首先自然是喬和作者本人結局的不同,作為&34;,作者沒婚而她婚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導演發現了作者曾留在日記裡的一句話,她說她的喬終身未婚,精神富足。
電影在這個插曲的暗示之後,緊接著就給出了最後的結局,——冒著大雨,在家人的歡呼慫恿中,喬衝出家門追上了正去往車站的遠方來客——那個窮教授,對他說:
&34;
2
這一幕,很有點像現實世界裡的一次逼婚,看起來有點倉促和尷尬。
&34;拒絕富家子弟勞裡的求婚後,喬曾對母親說。
我不確信,電影那一刻要表達的,是否正是這種孤獨促成的喬與教授的婚姻?
接下來的敘事電影並未過多呈現二人的世界,喬依然獨立,精神富足。
因為那本書的出版,她不時出現在印刷廠,看著她的文字在排版,在印刷,在裝訂,在裁紙,直到封面印上燙金的字。這個過程如同目睹一個嬰兒的誕生,當將書擁入懷中,她臉上洋溢的滿足和幸福,讓你感到人生真的可以有很多選擇和可能。
因為繼承了姑婆遺留的房產,她開辦了學校,那位教授成了學校的老師,而她親自操持和管理學校的大小事宜,包括招什麼樣的學生,學什麼專業的內容,日子過得忙碌而又充實。
對於這部電影的改編,英美主流媒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紐約時報》就曾說:&34;
觀眾的看法則呈現多元,有人認為這一改編給結局呈現了更廣闊的空間,也有人認為電影的這一改編有故意迎合女權之嫌。
其實,以拒絕婚姻申明女權早已不是當下的主題,而從這部影片不是把喬作為唯一主角,而是把大量鏡頭對準各個姐妹來看,導演格蕾塔更崇尚展現的是人生的多面。
3
影片中的四妹艾米嫁給了金錢,那是她從小就有的夢想。然而她也並非有錢就嫁,她嫁給的是富家鄰居勞裡,她從小就喜歡他。而答應他的求婚,則是在發現他並非把自己當成姐姐喬的替代品而是真心愛她,並願意受她的影響主動改變自己的劣習之後。
大姐梅格嫁給了一個家庭教師,婚姻是她自己義無反顧的選擇。婚後他工作賺錢,她照看孩子料理家務。然而因為貧窮,日子過得無比艱辛。看到人家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她心下委屈,忍不住也買了布料,她的男人實在很需要一件外套,而她也太渴望一條新裙。但他說,他支付不起。最後,當他覺得她確實該有一條新裙子,她已把布料賣掉。
看著他們,莫名地,我又想起子君,魯迅《傷逝》裡的子君。
當那個男人,涓生,單膝跪地,眼含淚水,向她說出他的愛,可想而知,子君是怎樣的幸福。那一幕,曾被她無數次回顧。
在那樣一個時代,她頂著別人的冷眼,不顧父母的反對,與他住到了一起,他曾多麼熱烈地盛讚她的獨立和自主。那時他們有那麼多共同的話題,談易卜生,談泰戈爾。
住到一起後,她做飯,收拾家務,她沒有別的愛好,就喜歡小動物,於是養了小油雞,養了小狗。然而只靠他一個人的微薄收入,日子過得拮据。他們也再沒時間聊文學,聊人生,他看到,她的頭髮總被汗水粘在額上。
到他也失了業,生活日漸艱難,她養的小油雞被殺了吃了,小狗也被他推出去丟掉了,日子只剩下了冰一樣的冷。無錢買煤,他每天去圖書館取暖,家裡只有她在凍著。
在這冷凍中,他意識到,自己一個人日子還能過得下去,但若被牽了衣角,只有共同滅亡。他於是對她說:我已經不愛你了,不過這對你倒好,你可以義無反顧地前往,做你想做的事了。
子君被遺棄了。
4
關於子君,我一直在想,如果她足夠獨立,故事定會是另一番結局。
看到喬,我想起她。
看到梅格,我又想到她。
聽著姑婆一次次念叨&34;,不禁有點擔心:梅格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子君?
不能不承認,這一版《小婦人》的改編更切近當下的現實,片中的喬、艾米和梅格(三妹貝斯因病夭折了)身上都帶著當今時代女性身上的影子。
喬是強者,她獨立自由,宣揚不婚主義。艾米的結局是很多人的嚮往,而梅格的生活則是更多人婚姻現實的狀況。
看完電影後,幾個朋友不自覺地就把話題扯到了當下,當今年輕女性的婚戀,以及居高不下的離婚率話題。朋友們多是法律人,她們中多是優秀的法官和律師,有著多年離婚案件的工作經驗,令我驚訝的是,她們的看法在很多方面幾乎達成共識。
比如,關於女性不婚主義,大家都承認,的確越來越多女孩選擇了不婚,自己身邊甚至親朋中就有不少,而她們多是非常優秀的獨立女性。她們不婚,並非觀念上對婚姻抗拒,只是沒有碰上足夠優秀可以與之匹配的對象。
她們並非&34;,只是不想在婚姻上將就,既然愛情可遇不可求,那就退而求其次,先在事業上追求更大的成功。這種選擇無可指責,而社會也給予了更多包容和認可,催婚的家長也明顯少了。
對於離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大家普遍認為很大程度上是緣於婚姻的倉促。很多人婚前缺乏了解,婚後缺乏溝通,匆匆閃婚,發現對方並不是自己想像或以為的樣子,於是失望之下由&34;變成&34;。
&34;
這是一名女法官的提醒。
5
這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壓力迫使一些人在不停地往前奔跑,而一些人則原地踏步。當婚姻中出現這樣的兩極,勢必要走向分離,試圖掣住一方的衣角是徒勞的,而這也正應了《傷逝》裡涓生的話:愛需要時時更新。
人的確需要時時更新的,尤其女性,要保持獨立,保持經濟上的覺醒。這種獨立不只是婚前的,而是終生的,只有這樣,你才能不把婚姻變成依附,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經營一個好結婚的條件,和離開一個糟糕婚姻的能力。
法律無法保障你的幸福,婚姻是關係人生的重要選擇。女人怎麼看待自我很重要,怎樣的內心設定,往往會成就怎樣的人生。
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願梅格不會成為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