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新編》之勞山道士

2020-09-05 北京印象1999

我有一個朋友姓李,在家排行老三,所以我們都叫他阿三。阿三這人特別喜歡開玩笑,說的事往往假假真真真真假假難辨真假。北京房租貴,我們倆合租了一個二居室,這還花掉了我工資的三分之一。最近因為疫情原因,經濟形勢也不好,囊中羞澀,我們也不敢老在外面吃飯。這天下班後,阿三心血來潮,買了一斤肉沫,說要給我們做一道虎皮青椒包肉餡。菜上桌,香氣撲鼻,阿三說不整瓶五十二度的二鍋頭對不起這盤菜。杯酒下肚,夾筷吃飯,卻覺得味道古怪,這肉餡豬肉不像豬肉,老鼠肉不像老鼠肉,一股尿騷味,莫不是狐狸肉?

但不管什麼肉,酒肉下肚,話就多了起來。杯酒之間,阿三說要給我講個故事,我後悔沒有制止他,聽完了他的故事,搞得我食慾全無。

阿三說,他有一個大姨,離異,帶個孩子,叫王七,三十多歲,畢業後一直在家裡啃老。王七好吃懶做,天天向家裡要錢,說要去上各種培訓學習班,其實是拿著錢去玩遊戲。有一天在網吧玩遊戲玩到深更半夜,忽然覺得餓了,才想起一整天沒吃飯。於是出門去找吃的,可是這個時間點,店鋪都關門了。

王七本打算回網吧繼續玩遊戲,可實在是太餓了,兩眼冒綠光,估計再不吃點東西,就要戰死沙場了。這時,他看見一個白髮老人蹲在牆角津津有味地啃著一根香腸似的東西,地上還堆了一堆。

王七上前去,問老人能不能給他嘗嘗香腸。老人很大方,給了他三根。王七餓得急,一口氣吃完。老人又給了他三根。王七這時不那麼餓急了,慢慢的吃,覺得這東西好像也不是香腸,金黃的顏色,樣子有點像香蕉,但是不用剝皮;吃起來像肉,但是又好像從來沒吃過這種肉;有些偏硬,像芋頭;有些偏軟,如湯汁。

王七問老人這是什麼東西,老人說:「屎!」

王七一聽,差點沒把膽汁都吐了出來。

老人又說:「這不是尋常的屎,這是龍的糞便,不僅吃起來有肉的香氣,而且能夠強身驅病,延延益壽。」

老人在地上扒拉扒拉,撿了一把貓啊狗啊的幹糞,雙手揉吧揉吧,又向手心吹了口氣,攤開手,一根香腸就做成了。

老人接著道:「我是勞山道士,如果你願意,可以跟我去勞山,我教你如何做龍糞。」

王七想:「這個東西味道其實很好,就是這個名字取得太不好了。如果我學會了這門技術,能夠捏糞為食,那就發財了。」

王七於是跟著道士上了山。勞山頂果然有個道觀,甚是幽靜。道觀裡有很多道士,白天都下山砍柴,晚上則在道觀裡一起喝酒吃肉。天色暗了,一個道士剪了一個圓紙片,貼在牆上,頓時,室內月光如洗,亮如白照。另一名道士提起一壺酒,給大家斟酒,倒完一圈,王七掂了掂酒壺,仍像是滿壺。旁邊的一位道士讓王七吃菜,遞給了他一塊石頭,自己也拿了一塊,啃了起來,像在吃醬酒肉。

喝了一會,一個年輕的道士說:「良宵勝樂,月色皎潔。我們就這樣幹喝酒太寂寞無聊了。為什麼不把嫦娥姑娘叫過來陪我們喝酒呢?」於是,拿起一支筷子,就扔進月亮裡。只見一個美女,從月光中款款地走了出來。開始時跟筷子一樣大小,等到了地上,就和人一樣高了,纖腰秀目,翩翩地跳起了「霓裳舞」。美女一邊跳舞,一邊唱到:「神仙啊神仙,你放我回去吧,你就把我關在廣寒宮吧。」歌聲清揚,如簫如管。唱罷,腳尖輕點酒桌,盤旋而起,正當眾人驚顧之間,美女又變成了一根筷子。眾人哈哈大笑,杯觥交錯,喧囂熱鬧。

王七很高興,決定要在這裡好好學習道術。這樣過了一個月,王七覺得砍柴太辛苦了,每天白天累得半死,晚上除了吃喝,山裡也沒有其他娛樂活動,道士也沒教他一點道術。他很焦躁,就向帶他上山的那個道士來告辭:「我來山上已經快一個月了,每天除了下山砍柴,累得臭死,啥也沒學到。我不想再呆下去了,您送我下山吧。」

道士笑道:「我原來就覺得你嬌生慣養,吃不了苦,現在果然如此。明天一早我就送你下山。」

王七不甘心這樣下山:「先前仙人答應教我做龍糞,現在傳述給我吧,也不枉我來此一趟。」

道士說:「做龍糞需要光明磊落,抱誠守真,刻苦訓練才能成功。一旦心生邪念,欺世盜名,奸詐無德就會失效。」

王七滿口答應。道士教了幾句龍訣,讓王七一邊捏土一邊念訣,果然捏成龍糞,入口味道如肉如酐,十分歡喜。

王七回到了家,自誇遇到了神仙,學到了法術,可以捏糞為食,以後家裡就不愁沒錢了。母親不信,王七就在廚房裡翻出老鼠屎,蟑螂屎,捏成一團,口裡念念有詞,大喝一聲:「變!」攤開手,只見各種糞便攪合在一起,已經成了糞餅了。

整天躺在床上,好吃懶做,異想天開,做著發橫財的夢,心術不良,到頭來,只有吃屎的份了。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單道士
    作者: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 《聊齋志異》:嶗山道士
    自古以來仙法眾多,「穿牆之術」就是其中的一種,今天我們來欣賞一個關於仙法的小故事,《聊齋志異》——嶗山道士。一道士端坐在蒲團,白髮垂肩,仙風道骨。王生忙上前施禮請教,一番交談下來覺得道士所講甚是玄妙,於是懇求收他為徒。道士搖搖頭說:「你素來嬌生慣養,恐怕吃不了苦。」王生忙拍著胸脯一通發誓,道士見他態度誠懇,便答應下來,傍晚的時候,道士的徒弟都過來了。王生向他們行過見面禮,就留在道觀中。
  • 說一段小時候最喜歡看的故事,聊齋志異新編之陸判(朱爾旦篇)。
    尤其是小時候看過的一段電視劇故事——聊齋志異新編之陸判,給人印象很深刻。由此觀之,欲望害人啊!宋明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早期基督教也強調禁慾一說。也許這裡欲望的含義並不那麼直觀或得當。但就故事中的朱爾旦來說他的從來都是欲望是止不住的,朗朗乾坤,芸芸眾生都應遵守道德的底線,守住心中的方寸之地,否則一旦超出了規律的底線,迎來的也必然是規律的懲罰。喜歡的話記得點讚並關注哦!圖片來源於網絡
  • 新聊齋:蛇妻之死
    新聊齋:蛇妻之死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清朝鹹豐年間,寶雞青峰山下有個小夥,名叫章成。失去結髮之妻的悲傷,不是隨便找個女人便能彌補的。這天,章成又獨自一人進山打獵,穿過樹林時,聽見灌木叢中劇烈的晃動,他過去一看,見是兩條大蛇,緊緊在一起纏成麻花,在地上翻滾著。章成見狀,罵道:兩畜生沒羞沒臊,大白天幹這事,好不要臉。
  • 聊齋故事:市井遊民寡婦門前莫名失蹤,老道士下山揭開其失蹤之謎
    在縣裡百姓的要求下,知縣不得不去請了一位老道士下山。老道士來到萊陽縣,來到謝府門前查看一番後,對知縣耳語了幾句,知縣趕緊令捕快驅散了前來圍觀的百姓。老道士獨自進入謝府,府裡的丫鬟看到老道士紛紛四散而逃,謝夫人聞訊趕來,惡狠狠地盯著老道士。
  • 《聊齋志異》:少年深山迷路,夜宿佛寺,入蛇窩,得道士救命
    《聊齋志異》——豢蛇,就是一篇關於養蛇的小故事,不過不是一條,而是成百上千條。曾經有個道士住在此處,傳言寺院裡有很多大蛇,偶爾遊客想來,一聽都躲的遠遠地。一天,有一位少年跑到山裡用網捕捉老鷹,一時興起越走越遠,直到進入山的深處。天色已晚,附近沒有農莊,遠遠地看到有座寺廟,只好硬著頭皮前往投宿。道士見到他吃驚地問:「你從哪裡來的?幸好沒被孩子們看到,否則麻煩大了!」
  • 新聊齋:半狐仙妻
    新聊齋:半狐仙妻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清朝乾隆年間,四川雅州府北面青衣江邊,有個叫宋家灣的小村子宋秀才喝了幾大碗,有點迷濛之時,突然響起了敲門聲。他打開門一看,見是一個美麗的黃裙少女。那少女十七八歲模樣,鳳目流轉間顯得無比嬌美,讓人憐愛。宋秀才卻愣了,他們村中,沒有這般漂亮的姑娘吧?這莫非是天上的仙女下凡了?
  • 《聊齋志異》之《嶗山道士》
    一個道士坐在蒲團上,白髮漂拂在脖子上,神氣爽朗豪邁。便上前叩拜,與道士交談。聽道士講的道理十分玄妙,他就要拜道士做師傅。道士說:「恐怕你嬌弱懶惰,不能受苦。」王生回答:「沒問題,能吃苦!」於是就收了他做徒弟。道士的徒弟很多,傍晚時都聚集來了,王生與他們都施禮相見,於是就留在廟中。第二天凌晨,道士招呼他去,把一把斧子授給他,叫他隨眾人上山砍柴。王生謹慎的接受訓育。
  • 聊齋:看道士種梨,賣梨的人傻眼了
    他把梨定得太高了,貴得離譜,這個時候來了個道士,他出來的時候,「破巾絮衣」,戴著個破頭巾,梨都成熟了,他還穿著破棉襖。道士在賣梨的人的車前請求,你給我一個梨吧。鄉人什麼表現呢?「走開!」聊齋的文字太漂亮,八個字,「碩大芳馥,累累滿樹」又大又香的梨長滿了一棵樹。道士把樹上的梨一個一個摘下來。你們不是圍觀嗎?請吃梨!一會兒功夫,分完了,吃完了,道士就拿他的小鏟子叮叮咚咚砍梨樹,砍了好一會,梨樹斷了,帶著樹葉把樹幹扛到肩頭,從容的徐步而去。
  • 聊齋《嶗山道士》:仗妙術,邀來嫦娥伴舞;仰穿窬,撞得頭破血流
    《聊齋志異圖詠》之嶗山道士山東淄川縣城有個王好逸,排行第七他心中好生不忿,暗道:「師父好悠閒自在,我等沒日沒夜的進山打柴,他卻美酒佳餚,與人高樂!」於受萬《聊齋全圖》之嶗山道士天色已晚,房中尚未掌燈。聊齋先生說,聽過這段軼事的人,無不捧腹大笑,卻不知道世上這樣的人從來不少。許多自命不凡的無知匹夫,最愛的是阿諛奉承,最恨的是忠言逆耳,但凡有個諂媚小人獻上一些耀武揚威的微末伎倆,迎合了他的心意,誑他道:「有了這妙用無算的本領,上天入地、橫行無阻又有何難?」初試往往小有靈驗,於是乎,天下之大,捨我其誰?從此橫行無忌,不撞南牆不回頭。
  • 夜話聊齋之《顛道人》:又吃石頭,又玩蟒蛇,瘋癲道士何許人也?
    大家好,今天阿犬給大家送上聊齋一篇相當廣為人知的篇目——《顛道人》(「顛」通癲)。一個瘋瘋癲癲的道士,竟是個通天的人物,他究竟有什麼本事,我們一起來看看。看到這樣的情景,公子哥氣爆了,連忙指揮他的僕人追趕辱罵道士。但是那個道士只是自顧自的在那大笑,然後便轉身逃走了。奈何他跑得實在太快,腳底就好像裝了風火輪一樣。
  • 聊齋故事:道士替員外趕走女鬼卻遭驅逐,道士離開後員外直呼上當
    道士一直不走,就在秦府外吆喝,此時秦禮剛剛睡下被道士的吆喝聲吵得煩躁不已,秦禮大怒道:晚上也吵白天也吵,這是要把我逼死嗎?秦禮的夫人尤氏說道:莫非這個道士正是來解決女子夜哭之事?秦禮趕緊從床上坐起來跑到門外,看到一個穿著破爛道袍的道士,他半信半疑地向道士施了一禮,道:請天師為我算上一卦。道士笑著說:我看員外應該幾夜沒睡好覺了。
  • 聊齋故事:男子嫉妒同村娶仙家欺騙道士降妖,多年後男子無症而亡
    村裡人勤勞、無私,世代以務農為生,只在每年的夏季才會進山打獵,其餘時間均不可隨意獵殺。之所以願意嫁到安逸村是因為安逸村人的淳樸,對於村民來說,如果能娶到「異鄉」女子便是大喜之事,說明男子受到了仙家的眷顧,所以村裡的年輕人對於異鄉女子從來都是歡迎之至。
  • 聊齋:負心漢貪色被惡鬼奪心,痴情婦救夫遭瘋人侮辱
    聊齋小人書封皮從前,太原有一王姓書生。某天天未亮就出門辦事。女子感激地說:「那可要有勞公子了」 王生大喜,急忙替女子拿著包袱,領著向家走。回到村裡,因怕妻子知道,便把她領進後院書房。纏綿幾日,王生漸漸感覺頭暈眼花,渾身乏力。
  • 聊齋:清朝一果農街頭賣梨,遭無良道士坑害,咎由自取還是活該?
    聊齋:道士種梨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也是教導人們,做人要有度量,其實人們的本性還是比較自私的,很多時候肯定是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在《聊齋志異》中,就曾講過一個道士去捉弄一位鐵公雞的故事,他這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那個道士用法術坑害了他,把他的梨都給大家吃了。他氣得趕緊就去追道士,可也沒有看到道士的蹤跡,倒是找到了道士丟棄的車把,就這樣賣梨的人血本無歸,道士也不知所蹤。
  • 故事:白話翻譯——聊齋志異·嶗山道士
    從小就仰慕仙風道骨的修道之士。聽人說嶗山有很多道士和神仙,就帶上行李出發了。在當地人的指引下,他翻山越嶺,來到一處古樹參天、歷史悠久的道觀。看到一個白頭髮、白眉毛、白鬍鬚的老道士在蒲團上打坐。打眼一看,老道的歲數就不小,但精神狀態非常好,雙目炯炯有神、紅光滿面。
  • 聊齋之九山王——狐狸版基督山伯爵
    他去城裡買了許多硫磺硝石,暗暗灑在園中各個角落,然後放一把火,但見火光沖天濃煙滾滾,臭味撲鼻灰塵眯眼,悽慘的嗚咽嚎叫之聲不絕於耳。等到火光滅了,去園內查看,遍地都是燒死的狐狸。忽然老頭子從外而來,神色悽慘,斥責李公子:「我跟你無冤無仇,住你的園子給了一百金的租金,你怎麼忍心燒死我全家,這樣的大仇豈有不報之理?」說完就憤怒地離開了。李公子害怕狐狸報仇,加強防範,可是一年多也沒有動靜。
  • 聊齋志異《道士》
    我竟然一點都不知道,實在是有失地主之禮!」道士回答說:「貧道山野之人,剛來此地不久,也沒結交什麼朋友。聽聞先生向來慷慨大方,所以來討杯酒吃。」韓生聽後,便命人斟酒,請道士開懷暢飲。道士也不客氣,舉杯就喝,酒量極大。徐某見道士穿得又髒又破,窘迫潦倒,因此對他頗為傲慢無禮。韓生也把他當作一般的雲遊道士對待。道士一連喝了二十多杯,起身告辭離去。
  • 聊齋故事:狐妖救人被誤以為是害人,幸得獵戶揭開真相,終成佳話
    阿珍趕緊下山想要去勸阻,等到阿珍趕到山下,這一群人早已不知打到哪裡去了,只剩下幾個死掉的村民,阿珍趕緊尋找看有沒有人還活著。這時,一個道士經過,看到阿珍後,大喊一聲:「大膽狐妖,竟然害了這麼多性命,看貧道收了你。」只見道士拿出一個葫蘆,阿珍很快變成了一隻狐狸,然後被葫蘆吸了進去。
  • 聊齋志異精彩故事之嶗山道士
    縣裡有個姓王的書生,排行第七,是官宦之家的子弟,從小就羨慕道術。有一個道士坐在蒲團上,白頭髮垂到衣領上,神情相貌清爽高超。王生上前見過禮並與他交談起來,覺得道士講的道理非常玄妙。便請求道士收他為徒,道士說:「恐怕你嬌氣懶惰慣了,不能吃苦。」王生回答說:「我能吃苦。」道士的徒弟很多,傍晚的時候都集攏來了。王生一一向他們行過見面禮,就留在道觀中。 第二天凌晨,道士把王生叫去,交給他一把斧頭,讓他隨眾道徒一起去砍柴。王生恭恭敬敬地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