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蘭妙計,姑母助陣,華蘭惡婆婆的苦日子才剛開始了

2020-09-19 知了教

明蘭暗地裡出妙計,惡婆婆袁夫人多了個受寵的妾室妹妹,袁姐夫從此多了個聽話的庶弟。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華蘭的惡婆婆袁夫人一心偏向大兒子與兒媳,不僅惦記著華蘭的嫁妝,還一直苛待華蘭,尤其是當華蘭懷孕時,下作手段更是了得。

原著中,對華蘭婆婆那些偏心下作的事情更有詳述,華蘭也終不是那種任人拿捏的軟柿子,終於絕地反擊,讓婆婆自顧不暇。那是在華蘭第四次懷孕,袁夫人作怪奪走孫子,實哥燙傷,莊姐救弟,華蘭孕中不穩,產後母子俱是羸弱。


洗三禮上,王大娘子、如蘭、明蘭見到產後的華蘭俱是大驚、心疼,如蘭挑頭還鬧了一通,當著滿院的女眷賓客給袁夫人好大的沒臉,氣得袁夫人連午飯都不想管了,明蘭等人在袁府門口正要散去之時,小廝傳報說袁文紹和顧廷燁一起回袁府,明蘭聽此故意說要在袁府門口等著就行,王大娘子打幫腔(顧廷燁是袁文紹上司,明蘭又是皇封的誥命夫人,這要是真如此,袁家便真把臉都丟到大街上去了),袁夫人心中恨恨,但也只能強忍著不痛快,再次請明蘭入府。

華蘭向明蘭訴說了一切委屈憋悶,明蘭見到姐姐和受傷的莊姐實哥也是心疼不已,靈機一動,計上心來,給華蘭出了一個損招。

讓華蘭請求姑母出面,為袁伯爺納妾。明蘭直擊要害,華蘭的公公袁伯爺對老妻甚是不滿,但絕不會休妻。原著中寫道,其實袁伯爺父母知道這位兒媳不堪為袁府當家主母、宗室長媳,但礙於體面以及她生兒育女的份上,又不能休妻,所以在臨去世時,親自寫下一份休書放在祠堂,時常震懾著袁夫人。雖然袁夫人糊塗至極,滿府皆知,但畢竟是忠勤伯爵府的當家主母、為袁伯爺生兒育女,又是整個袁氏一族的宗室長媳,袁家又是起復之家,絕丟不起這人。袁家先前捲入謀逆大案,被抄家奪爵過,後來被平反,皇家雖時有安撫,但風光體面大不如前,所以明蘭出了一個損人但利己的餿主意——給袁伯爺納妾,轉移袁夫人的戰鬥力。

給袁伯爺納妾這事,要華蘭請姑母壽山伯爵夫人,也就是袁伯爺的親姐姐來張羅。天下哪有兒媳給老公爹送妾的道理,華蘭只能暗中請人幫忙,而這位姑母便是最適當的人選。首先,壽山伯爵夫人與袁伯爺姐弟情深,雖是嫁出去的媳婦,但在袁家極其有分量,而且老姐姐給弟弟送個體貼的人,也沒什麼閒話;其次,這位姑母,比較強勢,但為人正直,最是看不過袁夫人這些行為,還時常替華蘭打抱不平,多次讓袁夫人下不來臺。

最重要一點,壽山伯爵夫人應該明白,大侄子袁文純能力一般,而二侄子袁文紹年紀輕輕便官至五城兵馬司指揮使,嶽家盛家單憑能力出眾、聖眷正濃的盛長柏便足以讓他們顧慮,而侄子袁文紹的連襟顧廷燁更是炙手可熱,壽山伯爵夫人以後所能依仗的自是這位二侄子及其背後的勢力;還有一點,明蘭一語道破,讓華蘭「以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勸服姑母相助,袁夫人再這樣偏心下去,兩個兒子必然心生嫌隙,導致袁家禍起蕭牆,此話一出,將婆媳矛盾直接上升為干係家族存亡的大事上。壽山伯爵夫人是個聰明人,深知此中厲害,也想打壓一下刻薄跋扈的弟媳,果然出手了,這一出手還是絕殺。

這位老姐姐深知弟弟的脾性,也不是想讓妾室狐媚惑主,就為他選了一位雖不是絕美,但十分體貼賢惠的莊戶女子,而且這位女子家中曾遭變故,體會到世事艱辛,只想著家人安好,所以進入袁府雖十分得袁伯爺歡心,但也是安分守己的。

袁夫人的苦日子才開始了。大姑姐送來的、又是好人家的女兒,自是貴妾,又是個體貼入微的賢惠女子,枕邊風一吹,袁夫人慘了。袁夫人無法拒絕又無法打發,只能暗恨,背地裡苛待這位新妹妹,比如,趁著袁伯爺不在便動輒打罵。這位姨娘手段也是了得,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哭不鬧,只等著晚上「不經意間」讓袁伯爺看到自己身上的各路傷痕,幾次三番惹得袁伯爺大怒,一頂「善妒」的大帽子甩在老妻頭上,這可是犯了「七出」的,可比苛待兒媳要嚴重的多。

最精彩的一處,袁夫人時常念叨家計艱難,惦記著華蘭的嫁妝,這位姨娘自是聰明,知道壽山伯爵的意思,讓她從中調和,牽制袁夫人,也知道要與華蘭站在一條船上才有出路。她以事實溫言細語地對袁伯爺說,大致意思是,袁家這幾年管家有方、理財有道,而且又不曾聽聞子侄親眷有揮霍浪費的,怎麼袁夫人一直念叨著沒錢呢,要揭不開鍋的意思?

此話一出,袁伯爺驚醒,立刻要清查府中帳目,袁夫人如臨大敵,百般阻撓,袁伯爺更是疑心,決意要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竟查出袁夫人每年都要從帳上支走大筆銀子去貼補娘子,甚至是去放印子,各種糊塗帳目更是說不清,袁伯爺大怒,一巴掌便扇了過去,大兒子袁文純也十分不滿意,他將來要繼承的這份家產險些被母親掏空了。袁伯爺親自下了死命令,再不許她插手府中銀錢,由兩位兒媳婦共同管家,猶豫不定的再來找他下決斷。

失了丈夫的心,又失了管家的權利,袁夫人蹦躂不起來了。而且不久之後,這位姨娘懷了身孕,生下了一個兒子,袁文紹多了一位十分聽話的庶弟,袁夫人徹底歇菜了,自顧不暇,無法再來鬧騰華蘭了。

況且,經歷多事,袁文紹也走出愚孝的迷途,人到中年竟然與華蘭墜入愛河,勝似新婚,羨煞眾人,華蘭守得雲開見月明,餘生很是美滿。

後續更新,如若喜歡,請點個讚,加關注,助力小編漲粉哦!

相關焦點

  • 原著《知否》:華蘭惡婆婆的腌臢伎倆,何止是月子仇
    原著《知否》:華蘭惡婆婆的腌臢伎倆,何止是月子仇,簡直是欺人太甚。小編就為大家說一說華蘭惡婆婆對待華蘭的腌臢伎倆。一心偏向大兒子與兒媳,不僅惦記著華蘭的嫁妝,還一直苛待華蘭。變著花樣刁難孕中的華蘭。華蘭每次懷孕,她的惡婆婆便要找各種由頭作怪,給華蘭使絆子。
  • 《知否》華蘭:嫁了一個愚孝的老公,她靠「忍」戰勝了惡婆婆
    他也不是不好,對待華蘭還是很好,母親給他的一屋子花花草草也就點個卯了事,多數的日子都陪在華蘭身邊,一有夫就哄著哥兒姐兒玩耍!但是,愧疚歸愧疚,卻依舊是孝順的很,媽媽的所作所為他是不太違逆的,尋常也不生氣的,只有袁夫人偏心過度惹著了他,他也不過悶悶的甩下一句話,「若想要華蘭的陪嫁便說一聲,若家計艱難,拼著叫外頭人看不起,叫嶽家白眼,兒子也一定雙手奉上!
  • 《知否》原著,華蘭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背後的功臣
    到底是老太太見多識廣,處事老練,談話過後,華蘭精神舒展了許多,把祖母的告誡告訴了母親王氏。老太太仔細給華蘭分析了管家對自己的不利,首先大媳婦是婆婆的外甥女,婆婆十分偏心大兒媳婦,捨不得外甥女持家操勞,而且忠勤伯府以後是歸大兒子的,管家這個事做的再好,也是替他人做嫁衣賞,自己還費力不討好的,還貼補不少銀子。操心勞力的,婆婆也不認可自己。
  • 《知否》原著:華蘭給公公納了一位良妾,婆婆險些被休再沒臉折騰
    就這麼一位天之嬌女,偏偏高嫁給了袁府,儘管也是盛紘精心挑選,看中了袁姑爺的人品才做出決定,說這一家人懂得上進,雖然是伯爵之家,但是有風骨,老爺子也是個好講話的,卻沒有想到,後院裡藏了這麼一位「惡婆婆」,當華蘭嫁進去之後才發現,這位婆婆是個偏心的,對華蘭和華蘭的丈夫很差勁。
  • 《知否》華蘭:老公愚孝,婆婆惡毒,她用一字訣換來婚姻幸福
    他也不是不好,對待華蘭還是很好,母親給他的一屋子花花草草也就點個卯了事,多數的日子都陪在華蘭身邊,一有夫就哄著哥兒姐兒玩耍!但是,愧疚歸愧疚,卻依舊是孝順的很,媽媽的所作所為他是不太違逆的,尋常也不生氣的,只有袁夫人偏心過度惹著了他,他也不過悶悶的甩下一句話,「若想要華蘭的陪嫁便說一聲,若家計艱難,拼著叫外頭人看不起,叫嶽家白眼,兒子也一定雙手奉上!
  • 《知否》王氏在長柏身上失效的方法,卻救了水深火熱中的華蘭
    可侯爺不可能休了這個婆母,華蘭自己也離不開袁文紹,日子只能這樣苦熬著。看到華蘭日子過得這般苦悲,明蘭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可媳婦不好給公公納妾呀,這件事的重任,就交給了袁文強的姑母——壽山伯夫人。壽山伯夫人是一名明事理的人,對袁夫人偏袒大房的做法早就不滿。華蘭性子直爽,為人也和氣,與壽山伯夫人頗為投緣。當華蘭將婆母舉動的利害關係向壽山伯夫婦說清楚後,壽山伯夫人二話不說,就將這件事應承了下來。
  • 《知否》原著有一種婆婆叫「華蘭婆婆」尖酸刻薄又自私
    若是旁的也就罷了,您開口就要華蘭的陪嫁莊子,那在京郊足有十幾頃良田,況且如今盛家就在近旁,這田地若有變動,當他們不知道麼?!你你,你叫兒子以後如何在嶽家抬得起頭來,你叫華蘭以後如何回娘家!」袁婆母一心偏向大兒子,為人刻薄是滿京城眾所周知的。打從華蘭進門就覺得是華蘭高攀了,處處給華蘭擺臉色,讓華蘭站規矩,華蘭都忍了下來。
  • 《知否》華蘭:嫁妝豐厚,卻被婆婆算計到虧空,結局解氣
    華蘭的婆婆本就刁鑽刻薄,溫順賢良的華蘭自然成了砧板上肉,任人宰割。明明嫡長子媳婦是婆婆娘家的外甥女,天天什麼都不做,好吃好喝地養起來,偏偏讓嫡次子媳婦管家,典型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果不其然,婆婆把持著田產鋪面等重要財產來源,把一個空殼子伯爵府交給華蘭。偌大的伯爵府到處都是花銷,進帳少出帳多,華蘭只好拿出自己的嫁妝貼補全家。
  • 《知否》袁家去盛家納徵的表現,就可預見華蘭婚後的日子不會好過
    這件事發生在開篇的第一集,實際上也是為華蘭嫁到袁家後的處境埋下了一個伏筆。婆家看不起,婆婆刁難,華蘭一肚子的委屈,也只能自己受。當時盛家還沒到搬到京城,連回娘家訴苦的機會都沒有,書信往來也是報喜不報憂。
  • 《知否》華蘭在婆家被刁難,明蘭給她支了損招意外好用
    華蘭是盛家的嫡長女,是跟著父母吃過苦的孩子,對於盛宏夫婦的意義不一般。且華蘭在盛家老太太身邊養過,品貌才華、琴棋書畫無一不精,穩重大氣,是盛家所有長輩稱讚的孩子。對於華蘭的婚事,盛宏可以說是最用心了,當時盛宏只是通判,忠勤伯府袁家雖已開始沒落,但還是貴族,盛宏再三確認袁家嫡次子袁文紹品行,才同意這門婚事。
  • 《知否》原著:人到中年學會撒嬌的華蘭告訴你,經營婚姻有多重要
    因此解除戒嚴之後,再度有孕的華蘭,由丈夫袁文紹護送著來澄園探望六妹妹。乍見明蘭一副枯黃瘦弱的模樣,華蘭就紅了眼眶,扶著門框哀聲道:「你個不省心的小冤家,怎麼這模樣了,若叫老太太瞧見,還不定多心疼呢!」明蘭晃了晃,險些歪倒在炕上。這等嬌嗔啼哭的做派,華蘭便是十幾歲時也不曾有過,一時適應不良。
  • 《知否知否》同樣是隱忍,淑蘭和華蘭的結局為何會截然不同
    其中淑蘭和華蘭,都是嫁到婆家後被百般挑剔,受盡苦頭。不同的是,華蘭最終走了出來,與袁文紹重來了一次蜜月,而淑蘭,卻在老祖母的主持下,與孫志高和離了。華蘭就不同了。華蘭在出嫁前,盛老太太就曾告誡華蘭:女人過日子一定要用腦子,不能稀裡糊塗的叫人欺負,也不能全憑心意的鬧脾氣,置氣,賭氣。
  • 《知否》華蘭在婆家受委屈,老太太支招:高手!
    盛家老太太的智慧在很多地方可以體現出來,教出來的華蘭和明蘭總是被人高看一眼這就不多說了,我們來說說華蘭在婆家受了委屈後,老太太是怎麼支招的。那次華蘭回娘家,坐在老太太和大娘子跟前,說起了體己話,華蘭說自己不能生孩子,所以婆婆總是想往自己丈夫的房裡塞小妾。
  • 《知否》袁文韶後來開始維護華蘭,是良心發現了嗎?
    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原著,華蘭高嫁到袁家,日子都一直很艱難。後來因為袁文韶的改變才慢慢好起來。袁的改變是華蘭守得雲開見月嗎?事情有那麼簡單的話,袁文韶就不會被掛上媽寶男的標籤了。袁文韶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是從顧廷燁讓他幫忙說親開始。剛開始顧廷燁只說讓說袁文韶的妻妹,作為侯門嫡子說個四品官的嫡女都有些低了,為此誰都沒想到是庶女明蘭。
  • 《知否》第一集的三個細節就可以看出,高嫁的華蘭婚後日子不好過
    但是從伯爵府來迎親時就能看出,華蘭以後在婆家的日子並不好過,雖然也是從小在祖母面前學著長大的說道忠勤伯爵府那個華蘭的婆婆,也是個厲害的人物,本來就是個小門小戶的女兒,能嫁到她袁家已經是燒高香了,還指望她去親迎。這種臨時變卦的處理辦法,也是袁家吃定了盛家不會因為這件事而跟他們鬧掰,也不捨得取消這門親事。原因很簡單,就是盛家門小勢微,跟他們伯爵府比起來不算什麼。嫁入豪門的女兒在婆家受氣就很正常了,畢竟你不如人家。
  • 那要看你能否忍受華蘭的委屈了
    ,兩人男才女貌,互相扶持,日子也會過得異常順心。可實際情況是,華蘭的婚後生活異常苦惱,而且十年的委屈無處訴,每天以淚洗面,為何?這要從她的婆婆說起。婚後的煩惱華蘭要強,出嫁之前又受了孔嬤嬤和母親王氏的教導能力也非常強,所以在進入伯爵府之後她便開始管家。
  • 知否原著:同是高嫁,華蘭憑這三點完勝墨蘭,無關嫡庶
    墨蘭一生算計,被婆婆唾棄與丈夫離心,生了五個女兒,到及笄之年卻無人問津;華蘭先苦後甜,雖剛結婚時賠上半數嫁妝,又常被婆婆刁難,但後期憑藉家人支持與自己謀劃成功翻身,與丈夫恩愛一生,到四十幾歲還在生孩子。
  • 《知否》原著:華蘭被婆婆算計嫁妝,丈夫終於認清母親的面目
    在劇中,有一處細節描寫到,當盛紘被關在宮中幾日,華蘭慌忙跑進家裡陪著母親幾日,等父親好不容易回來了,還來不及說幾句話,就被婆婆催著回家,可見,平日在家中的地位就不高,袁文紹上有哥哥,母親偏寵長房,袁文紹在顧廷燁手下當值,本就十分得利。袁文紹的升遷,影響袁家長子的地位,袁母不高興,卻不敢直接為難兒子,只好把火氣掃到華蘭身上。
  • 《知否》原著:華蘭婆婆最終被丈夫、兒子厭棄,險些被休出家門
    導語:華蘭婆婆,可謂是《知否》裡一朵奇葩,她性格強勢,多次打壓華蘭,不是因為別的原因,而是因為華蘭是袁紹文的媳婦,很難想像,一個母親偏心到只喜歡大兒子,不惜踩著其他兒子的脊梁骨的地步,因為不寵愛袁紹文,連帶著華蘭和華蘭生下的一眾子女,也不受待見,何其可悲!
  • 知否原著:如蘭嫁給愛情,明蘭嫁給合適,墨蘭嫁給豪門,華蘭呢?
    盛家「4朵蘭」的婚戀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給了我們極大的警惕,如蘭嫁給了愛情,明蘭嫁給了合適,墨蘭嫁給了豪門,華蘭呢? 再婚後,如蘭處處被婆婆刁難,而炎文敬都能站在妻子這邊,夥同丈母娘一起嚇唬婆婆,不讓她繼續折騰自己的妻子,他珍惜如蘭能拎得清是非,所以前往泉州赴任後,帶著如蘭過的日子特別瀟灑,這一生幾乎沒什麼通房,如蘭這輩子算是過得最快樂的,如果一開始沒有愛情,炎文敬不會這麼偏寵著毫無心機的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