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無德縣令投生為豬超度惡行

2020-10-10 寢室熄燈後


明末華山寺裡養著一頭豬,養的年份已經很長了,豬毛全脫落光了。

它只吃素食,不吃不乾淨的東西,聽到和尚念經的聲音會叩頭,還作出頂禮膜拜的樣子,全寺的和尚都稱這頭豬為「道人」。

一天晚上,這頭豬老病將死,華山寺的當家和尚湛一,向來道行高深,準備動身到其他寺院去說法,臨走前,湛一將他的徒弟召集起來,說:「假若豬道人死了,一定要把豬肉割成碎塊,分給四周的鄰居吃。」

和尚們雖然嘴上答應照辦,心裡卻不贊成湛一的話。

湛一走後不多時,和尚們偷偷地將豬埋了。

湛一和尚回寺,問起豬死後處理情況,和尚們只得將實情告訴他,還說:「佛法不準殺生,所以我們將豬埋掉了。」

湛一聽後大吃一驚,立刻到埋葬豬的地方,一邊用禪杖敲擊地面,一邊哭著說:「我辜負了你,我辜負了你!」

和尚們問湛一為何這麼說,湛一說:「三十年以後,某村一個清正廉潔的大官,無辜地被朝廷處以極刑,而那個大官,就是這頭豬下輩子的轉世。

這頭豬生前是個縣令,做了虧心事,知道難以逃脫懲罰,就託生為豬,祈求超度前世惡行。

所以我決定用刀割的辦法,再加上念經咒超度這豬,想不到被你們這些平庸之輩壞了事。

不過這也是命定的天數,無法挽回了。」

崇禎年間,某村的翰林鄭鄤,德行正直,參加了東林黨,被他的姓吳的舅子誣告,說他用棍棒打母親,結果被朝廷以不孝罪處以剮刑而死,天下人都替他鳴冤。

這時湛一和尚已死,眾和尚這才佩服他深通因果報應的事理。

故事源於《子不語》

相關焦點

  • 故事:民間故事:夢中嬌娘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聽小於講故事,本故事名為《夢中嬌娘》,故事素材來源於網絡,由小於品詩說文整理編寫。本文為《民間故事》第121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很高興又到了給大家講故事的時間了,今天咱們來講一篇發生在過去的民間小故事,希望大家聽了這個故事都能有所收穫。那麼,咱們閒話不多聊,馬上開講今天的民間小故事!
  • 故事:民間故事:書生趕考屢遇怪事,次次都落榜,竟是因為祖上無德所害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聽小於講故事,本故事名為《祖上無德害子孫》,故事素材來源於網絡,由小於品詩說文整理編寫。本文為《民間故事》第147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很高興又到了給大家講故事的時間了,今天給大家講一篇發生在古時候的民間小故事,希望通過此故事各位看官都能有所收穫。
  • 故事:民間故事:陰陽縣令
    通文縣的縣令是黃璟,他上任沒多久南邊的州縣就發生了很嚴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通文縣是南北交通要塞,如若受染,則後果不堪設想。黃璟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一開始就下令關閉了城門,嚴禁百姓出入。然而又有傳聞說此瘟疫能通過風來傳染人,這令他十分擔心,每日擔驚受怕。彼時城中百姓多求助於神靈,期望能平安度過此劫。某夜,黃璟無眠,登城樓嘆當前難事,信步間,忽見前方有一個青衣人,遙視城樓而嘆之!
  • 縣令捉鬼 [聊齋故事]
    林家更是請來城外頗負盛名的王道士念經超度,送亡渡靈。話說這王道士在丹陽城人人聞名,據傳可念通鬼神,未卜先知,誦經超度,可免地獄死者苦厄,來生福貴可以期待。王道士誦經三日後,鄭重告知主家,這逝者林翁乃是福緣深厚之人,早已仙籍有名,這番離世,算是脫離人世病痛苦海,永享仙福去了。
  • 縣令不好惹(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9年7期■常言道李無華知錢師爺話裡有話,他打開書信,見說的都是些奉承之詞,並無實質內容,就丟在一旁,繼續下棋。易平生拿過來閱覽了一遍,看不出端倪,說:「李大人,這老狐狸油鹽不進淨說些沒用的話,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 故事:知縣之女因殺業重,轉世做了頭豬,遂託夢給了母親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525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文/小田今天筆者給大傢伙講一篇發生在古代的民間小故事。故事大體講的是:一個知縣的女兒,因為家境富有,不愁吃喝。無意間卻養成了吃雞的習慣,每餐必須要有雞,否則不動筷子。
  • 民間故事:縣令夢中遇鬼喊冤
    有一天晚上,琅琊縣令李山正在府中睡覺的時候,突然夢到了自己坐在衙門之中,堂下跪著一個一身血跡,脖頸之上有一道猙獰血痕的男人正哭著說道:「我被村中的富戶李二所殺,可是那斷案的官員收了李二的銀子去,判定是我的兒子殺的,我心有不甘,這才深夜打擾大人睡眠,還請大人一定要還我兒子一個公道啊!」
  • 民間故事|女鬼阿細
    民間故事|女鬼阿細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多年前,青柳莊有個叫阿細的紡紗女,16歲,就吊死在村後的竹林中。阿細說:最好是豬,和人差不多重的就行。王生想了想說:我家中還有兩頭豬,我牽一頭過來,幫姑娘這個忙吧!阿細連忙感謝,二人約好了時間,在明天晚上子時,王生牽著豬到竹林。次日,王生回家牽圈裡的豬到書房去,母親問他幹啥,他不好意思說。不過父母支持這個兒子,想來他不會做傻事,讓他把家裡的豬牽去了。
  • 民間故事:因書生老婆漂亮,縣令嫉妒心起,害人不成反害己
    先是劉憑空出現一桌飯菜,劉燁起先認為這飯菜來歷不明恐是有毒,於是餵給了家裡的貓狗,但貓狗吃了並無事。於是第二日他再次回到家的時候,看到桌上的飯菜也吃了起來,飯菜一入口,劉燁頓覺口齒留香,忍不住把一桌的飯菜都吃了個精光。
  • 故事:孝順兒媳蒙冤而死,新任縣令為她沉冤昭雪,還了她清白
    故事發生那一年,李氏剛剛22歲。她嫁給了離家20裡外的王才,王才自幼沒了爹,只有一位老母親。王才的家境很是貧苦,李氏為人本本分分,自打進了王家後,勤勤懇懇打理著這個小家。王才在外務工,不常在家。伺候母親的擔子就落在李氏肩上。
  • 民間故事:嫁衣
    這個時候,那個女孩的父母找上了王家,他們夫妻二人聲淚俱下的控訴著王家的惡行松江縣令是個清官,平日裡看著王家不怎麼惹事也就罷了,沒想到他們竟然會如此放肆!當即調撥了數十名捕快去王家抄家去了。火紅嫁衣哪裡願意束手就擒,衣衫無風自動,操縱著地上肆意流淌的鮮血化作一片人間地獄的模樣,狠狠地撞上了那片人間仙境。
  • 新聊齋:書生借宿深山道觀,遇見已亡故友,從此當縣令娶嬌妻
    兩人寒暄一番,老道士是個開明人,直言今晚要下山給附近村莊做法事,但道觀客間擺著一具剛死不久的男屍,自己需要天亮後才能回來給男屍做法超度。接著林木七說出了自己的冤情,原來在半個月前,林木七被升遷為錢塘縣令,殊不知在赴任的路上,遭遇山賊洗劫,自己的財物被搶走,還因此丟了性命,屍體則被壞人埋在附近的山腳下。
  • 民間故事:喜歡吃獅子肉的縣令,最後他的報應你可能想像不到
    傳說晚清時候,在一個偏遠的縣城裡,有一位特別貪嘴的縣令大人,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他家裡連切蔥絲都有專門的廚子。據說他在當官期間大肆斂財,只為吃上一頓山珍海味,由於該縣地處偏僻,他這縣令一當就是好多年。
  • 民間故事:包青天為鬼伸冤
    包大人越看越氣,最後就說一定會為老漢和王四討個公道回來,老漢千恩萬謝地回家了過了幾天,輕裝簡從的包大人就帶著自己的幾個侍衛來到了這個偏僻的縣城之中,他們幾人先去找了一家客棧住下。,小二一聽口音就知道這幾位是外地人,那滿肚的苦水登時就是譁譁的往外流啊,什麼這縣令老爺貪財好色,名下家奴肆意妄為,甚至是斷案之時收受賄賂,誰給的銀子多就讓誰勝訴,因為這裡地處偏僻,就幾乎成了這縣令的一言堂。
  • 重溫聊齋《鴞鳥》:縣令大怒,他卻變作貓頭鷹,咕咕咕,邊叫邊笑
    搶騾馬縣令自肥,和酒令鴞鳥主兇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興兵入寇,清廷用兵西北,大量徵用民間騾馬,運送糧草供給前線。楊傑以此為由,大肆攤派,將民間百姓的牲畜搜颳得一乾二淨。
  • 重溫聊齋《小人》:採生折割古來有,幾人能得縣令救
    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於受萬《聊齋全圖》之小人他們一路來到了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縣令聽聞後覺得古怪小人兒起初還不敢說,經不住縣令一再地盤問,這才小心翼翼道出自己的家鄉和姓氏。原來他本是讀書人家的書童,從學堂回家的路上,被賣藝人拐了去,又強行給他灌了湯藥,導致四肢急劇收縮,成了現在這副模樣。後來,便被賣藝人脅迫著走南闖北的賣藝,徹底淪落為人家雜耍賺錢的玩意兒。縣令聽後大怒,當即處決了賣藝人,收留了小人兒,打算尋醫問藥醫治好他,只是一時半會兒不得其方。
  • 無二爺鬥法新知縣(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8期■張建國相傳,無二爺還有一位在皇上身邊做宦官的遠房親戚。有錢有勢,可謂聲名遠播。然而這位富甲一方的無二爺,卻是個心狠手辣、為富不仁的主兒。前些年,幾任縣令也想為民除害,可苦於無從抓到無二爺違犯《大清律例》的罪證,只好任其興風作浪。滕陽是個大縣,這年,又一縣令到任。無二爺得知新來的縣令不僅出身貧寒,而且還是從臨近的蘇沛小縣調任過來的,他就沒把這位新來的縣令放在眼裡。
  • 民間故事:冒牌縣令
    李定洲又言道,這世間上的人,都追求功名官祿,同樣我的父母也希望我成為這樣的人,如今我被委任為寧遠縣令。他們都很高興,但是有誰會明白,這些並不是我想要的呢,我只想找一清淨處,唱經煉丹,做個逍遙快活的仙人,不聞世事,無欲無求。姜清聽完後嘆了口氣,脫口而出道,我要是你該多好。李定洲喜道,我正有此意!姜清聞言又陷入疑惑。李定洲拿出了自己的敕牒告身私印等物,對姜清言道,你我外形相當,我見你也了無牽掛,又是個讀書人,今自願讓你頂替我去寧遠赴任,不知你意下如何。
  • 騎豬知縣(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9期■龍飛天從前有個向家莊,莊子裡有一戶姓向的殷實人家,兄弟兩家住在一起。劉公公一時無話可駁,一旁陪同的王知府擔心劉公公下不了臺,急忙解釋起來,知縣向文正所說屬實,陰谷縣是個貧困小縣,災荒才過,他這個縣令不好當,確實有苦衷,望欽差大人見諒。劉公公在陰谷縣留步,本來是想撈一筆的,如今見知縣居然騎著豬趕來,想來是真窮,心裡不覺很是失望。
  • 石鏡臺(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上 2017年6期■燕壘生杭州北面的黃湖鎮,下轄一個青山村。在青山村的荷葉嶺上,有座古剎叫石泉寺,唐代始建,一直延續至今,正對山門的是一條石徑,盡用鵝卵石鋪成。德真當時正在禪房喝茶,聽得這話,伸手指從炭爐裡夾起一塊火炭,讓一邊的沙彌張開手說:「放在山門外。」沙彌見火炭燒得通紅,不敢去接,德真便自己走到山門口,將火炭放下。說來也怪,火炭一放在山門石階上,一條山道上的積雪盡化成水,沿路流入溪中,一會兒路也幹了。德真看了一眼沙彌後,嘆道:「看來我為住持時石泉寺這一代定然無恙,下一代就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