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豬知縣(民間故事)

2020-09-11 泉湖二月八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9期

■龍飛天

從前有個向家莊,莊子裡有一戶姓向的殷實人家,兄弟兩家住在一起。誰料老二夫妻倆坐著驢車走親戚時,翻到山溝裡,雙雙英年早逝,留下一根獨苗名叫向文正,跟著大伯向多金過日子。

轉眼,向文正到了啟蒙的年齡,得上私塾。向家宗族的私塾在縣城邊上,離向家莊有段路,孩子們讀書就得騎毛驢來去。可是向多金是個懼內的軟蛋,老婆吳氏巴不得將向文正趕出家門,好獨吞家產,怎麼捨得花錢買頭毛驢讓向文正上學讀書用?

但是吳氏也擔心族人說閒話,就哄騙向文正說:「你看,家裡就一頭毛驢,兩個哥哥還是合著騎一頭毛驢上學堂的。要不,你就騎著豬去吧。」

這話本來是擠對向文正的,可是小小年紀的向文正當了真,去豬圈裡趕出大肥豬,騎了上去,呵斥著大肥豬趕路。

可那畜生怎麼會聽向文正的?它哼哼幾聲,猛地一躥,就將向文正掀倒在地。

向文正爬起來,撓著腦門想了想,慢慢靠近豬,搔著豬的癢處,豬就乖乖地站著不動了。向文正拿來一根竹竿,竹竿頭上綁了一棵新鮮蔬菜,騎上豬背。那畜生奔著眼前的蔬菜,奮蹄跑去。向文正徑直騎著豬去了學堂。

騎豬上學的向文正非常爭氣,一路科舉考試下來,高中第二十七名進士,被分配到陰谷縣當知縣。陰谷縣是一個小縣,向文正到任後,才知道這個地方去年剛剛鬧過特大災荒,老百姓窮苦不堪,需要休養生息。向文正勵精圖治,鼓勵農桑,減輕賦稅,希望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這一天,向文正忽然接到驛報,欽差大臣劉公公去江南採辦皇宮御用物品,從陰谷縣路過,讓向文正好生接待。

師爺非常焦急,對向文正說道:「大人,據說這位劉公公非常貪心,他路過陰谷縣,無非是想得到好處。陰谷縣地瘠民窮,上哪裡準備大禮去?」

向文正想了想,對師爺說:「我有辦法。你去坊間找找,誰家有兩百斤以上的大肥豬,借來一用。」

師爺很納悶,難道給劉公公進奉一頭大肥豬?可為什麼又是借來一用呢?

第三天上午,劉公公到了陰谷縣的驛站,向文正接到通報,便命衙役牽出大肥豬,給它頭上扎了一朵大紅花,背上鋪了一條大紅氈子,隨後他騎上豬背,讓一人在前面牽著豬,一人在後面趕著,一隊人馬浩浩蕩蕩地往驛站而去。

儘管衙役一路高喊著迴避,可是老百姓還是忍不住圍著觀看,這騎豬的縣太爺,還是頭一遭看到,大家都跟著看熱鬧,一路跟到了驛站。

劉公公遠遠地看見向文正騎著一頭大肥豬來了,大為驚奇。待向文正來到面前施禮完畢,劉公公呵斥道:「簡直不成體統,堂堂朝廷命官,居然騎著豬,實在是有失官儀、有辱官威!」

向文正躬身稟道:「稟告大人,陰谷縣實在是太窮了,卑職剛上任不久,置不起官轎,買不起騾馬,只能暫且以豬代步。再說了,朝廷律例上也沒有規定官員不能騎豬。所以,卑職鬥膽認為,騎豬沒有辱沒官威;相反,卑職如果和隨從們一起步行而來,官與民沒有區別,那才是有辱官威。卑職騎豬,恰恰是長了官威。」

劉公公一時無話可駁,一旁陪同的王知府擔心劉公公下不了臺,急忙解釋起來,知縣向文正所說屬實,陰谷縣是個貧困小縣,災荒才過,他這個縣令不好當,確實有苦衷,望欽差大人見諒。

劉公公在陰谷縣留步,本來是想撈一筆的,如今見知縣居然騎著豬趕來,想來是真窮,心裡不覺很是失望。

不過,撈不著錢,劉公公心裡不滿,不由心生一計,準備捉弄一下向文正,就說道:「那肥豬看來很壯實,想來豬腿味道不錯。」他的意思就是,你不是以豬代步嗎,我殺了你的豬吃肉,煞煞你的威風。

沒想到向文正急忙施禮說道:「大人,萬萬不可。卑職忙於政務,無暇養豬,這豬是向尋常百姓家借的,見過大人後,還得歸還。」

劉公公氣得一拂衣袖,甩手而去,登上官轎,吩咐啟程,把王知府和向文正晾在當地。

王知府不由得埋怨起向文正,說道:「別人巴結還來不及,你倒好,想了一個騎豬哭窮的餿主意,得罪了劉公公。只怕你以後升職無望了,本府也幫不了你!」

知縣騎豬,一時傳為笑談,陰谷縣貧窮的名聲也不脛而走,那些跑官買官的人,都不想到陰谷縣任職。

向文正不願意對上逢迎,也沒有機會得到提拔,這一幹,就在陰谷縣幹了七年。向文正倒是安於現狀,在他的治理下,陰谷縣政通人和,早就擺脫了貧困的境地。

這一年,向文正騎豬的事,也不知怎麼的傳到了皇上的耳朵裡。皇上下旨,召向文正進京朝見。

原來皇上突發奇想,想大力推廣豬為代步工具,讓大臣們都騎豬上朝。他任命向文正為禮部官員,讓他全權負責,採購一批豬,進行訓練,教大臣們如何騎豬。

聽著皇上滔滔不絕的話語,向文正心裡拔涼拔涼的。自己小時候騎豬,是為了讀書,別無他法;當了知縣騎豬,是示窮,防止索賄,這都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而今皇上貪圖新奇,心血來潮,實在是糊塗!可是向文正又不敢有違君命,只得唯唯諾諾答應下來,心裡卻在思考對策。

這一天,向文正帶著隨從,各自騎著一頭豬,在長安街上練步。突然,他騎的那頭豬發了瘋一樣往前狂奔,撞翻街邊的攤位,將向文正掀翻在地。不幸的是,向文正這次騎豬有所創新,給豬配有籠頭和鞍韉,他被顛下豬背時,碰巧韁繩纏繞在腿上,一直被豬拖行著。情勢危急之下,巡邏的士兵挺槍刺死了豬,才將向文正解救下來。

這次事故,讓向文正的小腿骨折,傷愈後,他留下了殘疾。

向文正寫了一道奏章,向皇上奏明,豬不易教化,只能用來吃肉,不能用來當坐騎,為了顧及大臣們的身家性命,勸皇上放棄讓大臣們騎豬上朝的打算。

事實勝於雄辯。看著走路一瘸一拐的向文正,皇上長嘆一聲,只得取消這項宏偉大業,派向文正回到陰谷縣,繼續當他的縣令。

其實,這是向文正使的苦肉計。那天,他悄悄地在豬屁股上扎了一刀,豬負疼,自然發狂亂跑,那根韁繩,也是他綁在腿上的。

向文正一直在陰谷縣當了十幾年縣令,後來病死在任上。他死後,當地老百姓感念他愛民如子,不惜騎豬自毀聲譽,給他立了石像,那石像還騎著一頭威風凜凜的大石豬。

相關焦點

  • 石母峪(民間傳說故事)
    石母峪(民間傳說故事) 黎青屏顏萍搜集整理王母娘娘派九女下凡,管理人間,交待:風颳到山裡,雨下到川裡。九女聽成了:風颳到川裡,雨下到山裡。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察看,風颳在川裡,雨下在山裡。擰住九女耳朵,一擰,用勁大了點。一隻耳朵擰掉了。
  • 河曲民間故事(7) 馬尾巴
    ​河曲民間故事(7)馬尾巴 清·光緒三年,河曲大旱,顆粒無收,百姓少吃無穿,城裡人們吃了上頓沒下頓。正在災難危重之時,也是糧店的掌柜發財機遇。>圖片來源網絡責編:盧未娟(著作權屬於作者,轉載請署名)大美忻州法律顧問:趙麗18636016677
  • 故事: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經典民間故事)
    想必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劉海戲金蟾的故事,作為經典民間傳說故事,本故事最早本是道家典故,出自《列仙全傳》,用來宣揚遁世修仙的妙處。在民間,金蟾寓意財富,所以劉海戲金蟾又添加了喜慶色彩,寄託了人們渴望發財致富的淳樸觀念,成為了受人喜愛的旺財祥瑞之物,被製作成各種工藝品,擺放在店鋪之中,希望以此財運亨通,招財進寶。
  • 蠟人(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上 2017年6期■孫興運選自《遼河》(段明 圖)
  • 靈異事件與民間癔病 科學並不能解釋大千世界的所有疑問(續集)
    本文續(1月23日)本文只記錄民間趣聞軼事,只闡述一些記載和傳聞,也有自己所見所聞,我的意圖不是讓觀眾盲目相信,也不想搞封建迷信,意在增長民間知識,若有一天您有緣經歷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能想起這篇文章足矣。昨天講述到,深夜的白狐神秘的消失,向它開槍,槍居然沒響......我知道一定有人懷疑說我胡編亂造,你見過槍長什麼樣子嗎?
  • 滿族民間故事(爺爺講給我的故事)
    滿族民間傳說(爺爺講給我的故事) 滿族民間傳說老罕王努爾哈赤小的時候在明朝末年首輔(相當於宰相)家裡當書童,叫小罕子,有一天首輔上朝了,小罕子和首輔的小老婆聊天,小罕子問首輔的小老婆,為什麼咱家老爺能在朝裡當官,小老婆告訴小罕子說,這都老天爺註定的,因為老爺的腳底下有三顆紅痣,相當於腳踏三星所以能當首輔,皇上腳底上有七顆紅痣,那是腳踏北鬥七星,是天子,小罕子聽後說,那我的腳底下也有七個紅痣呀
  • 後半句話( 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7期■尹全生民國初年,霧蒙山一帶土匪猖獗,打家劫舍,殺人越貨,民不聊生。那時的官府只管向百姓攤派所謂的「太平費」,並不真心剿匪,象徵性地派兵到村寨串串也就是了。若真剿滅了土匪,「太平費」更難收繳了。
  • 民間故事:鄭氏的故事(一)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482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定場詩:緣來緣去緣如水,情散情聚情何歸。緣已逝而情難止,生有涯而思無盡。念罷一首傷感的開場白,咱今天這則民間故事就要開講了。今兒咱這則民間小故事的主題思想同樣是宣傳正能量: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多行善事,切莫被金錢迷了雙眼,而莫做害人害己之事!
  • 宿州民間的朱洪武神話傳說行將湮滅(38)
    筆者現文抄《酸甜苦辣》中一段文字,助說筆者傳太祖殺牛在宿州山窩裡的神化故事非筆者臆造:「解放前後的一段時期,農村文化生活很是貧乏,因此農閒時常常有一些說書的藝人(大多是盲人)來到村上唱絲弦,說大鼓和洋琴,他們一唱起來就是十天半個月。每天晚上吃罷飯後,全村男女老少,抱兒攜女趕到村中心去聽書,有時唱到熱鬧處,不聽雞叫決不罷休。孩提時代我就好聽故事,絲弦大鼓和洋琴類的曲藝演唱,一有機會我是場場必到。
  • 命案只因荷花戒(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4期■木瓜清朝末年,福靈寺是巴縣(今屬重慶)有名的寺廟。選自《傳奇故事》2016.9(段明 圖)
  • 「雙面人」奇事(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上 2017年1期■婁尉一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官庫中丟失了玉器選自《民間傳奇故事》2016.7下
  • 河曲民間故事(9) ​ 知縣與紳士
    河曲民間故事(9)知縣與紳士 河曲縣城關原來叫「河保營」 是明代駐軍的兵營之地,這「河保營」 戍邊的軍人大都沒有返鄉,在當地娶妻安家。責編:盧未娟(著作權屬於作者,轉載請署名)大美忻州法律顧問:趙麗18636016677
  • 貓殺(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4期■李卻咎1半夜,偌大的肖大將軍府邸一片死靜。在這滴水成冰的冬夜,只有屋簷下的燈籠散發著暗淡無力的光,就連巡查的士兵也躲屋內烤火去了。選自《民間傳奇故事》2015.01上(段明 圖)
  • 絕釣(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7期■行吟水手蟬街上的手藝人不多,有絕活兒的就更少,除了拉麵的老梅外,數來數去,還就是釣魚的老海了。這兩人都住蟬街,一在東,一在西,無事時常相互走動。蟬街人都稱他這一手為絕釣(明明是捉,卻稱釣,不知什麼道理。也許是因為老海平常就是個拿著釣竿釣魚的吧,還送他一個綽號:魚老鷹,意即他和魚鷹有得一拼。蟬街有人眼紅老海,問他,你釣魚可沒少掙吧?老海說,哪裡?我有幾個錢?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3(王二捉蠍太多命喪的故事)
    蒲聊齋民間故事3(王二捉蠍太多命喪的故事)今晚沒有月亮,天穹掛滿星辰,偶爾有賊星從天空划過(流星我們當地人叫賊星),我早早的趕到大槐樹下,佔好有利位置,等老奶講故事,老奶蹣跚的來到大槐樹下,看著等她的人們說,今晚有點不好受,但說好今晚要給大家講故事的,不能說話不算數,老奶拿著把蒲團扇子,不停的扇著蚊子,就慢慢的到來:話說在我們東山裡有個村子,有個人好吃懶做,不好好種莊稼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一(蒲先生深夜出診遇險故事)
    蒲聊齋民間故事一(蒲先生深夜出診遇險的故事)講故事的是位老奶奶,村裡人大人小孩都叫她老奶奶,老人家也不識字,但滿肚的故事,據她說,是她的父親和鄰居的一個秀才講給她聽的,也可能和當時的環境有關係,人們沒什麼業餘的活動,不像現在,電視,電影,手機,電腦,業餘時間都用在這方面了,那時沒這東西,聽前輩人講故事,就成最大的享受,老人們也都娓娓道來,講的有聲有色,深的大人小孩的喜愛。
  • 河曲民間故事(10) 梁龍頭關帝廟的由來​
    河曲民間故事(10)梁龍頭關帝廟的由來責編:盧未娟(著作權屬於作者,轉載請署名)大美忻州法律顧問:趙麗18636016677
  • 申冤(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9年3期■萬芊當官府進退兩難、陷於僵局時,歸有光決不氣餒,以筆為刀槍,連續撰寫了《張貞女獄事》《張氏女子神異記》《祭張貞女文》《招張貞女辭(並序)》等一大批文章,並廣為傳播。歸有光的這些文章,不只澄清了冤案的事實,為張貞女申了冤,討回了公道,揭露了罪犯的滔天罪孽,逼著官府公正判決,更揭露了當時世風日下、道德淪喪、毫無廉恥、官場昏庸的社會現狀。
  • 醫道(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上 2017年6期■丁新生清朝光緒丙申年間,新鄭縣選自《百花園》2016.6(段明 圖)
  • 鐵蝴蝶(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8期■劉建超老街有了新的俗語:鐵掌柜送禮── 福(斧)從天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