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紅鸞禧》:一場婚前籌備,看透一樁婚姻

2020-09-06 淺悅微綣

邱玉清要嫁給婁大陸了。邱玉清家是凋落的大戶,婁大陸家是近年才「髮際」的暴發戶,說起來也算是可以般配的了。

對於女人來說,越離著結婚這扇大門遠的時候,越會發現它的神秘與夢幻。似乎打開那扇門,對自己來說,對面就是愛與甜蜜堆砌成的美好一般。

但是,待到自己真正一腳踏入門內時,之前所有的美好幻境才如霧氣散去一般,真實的一面一下子全部展現在眼前。

所以,女人無論與誰結婚,首先要認清這三件事情,不要夢幻得太美好,最後又一地雞毛。

你不是嫁給一個男人,而是融入另一個家庭

向來,對於女人來說,婆婆大姑子小姑子這樣的關係,最是難以相處。但是,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的女人,通常是在結婚很久的時間之後。

對於女人來說,通常只是認為自己嫁給了自己愛的男人。

相愛,結婚,僅此而已。既浪漫,又單純。

其實一個女人不僅只是嫁給一個男人,而是去融入另一個家庭。

邱玉清有兩個小姑子,二喬和四美,還有一個小叔子三多。

他們看這個即將嫁進自己家的大嫂的時候,就是另一番眼光了。

二喬和四美,做玉清的伴娘,兩個人會在跟著新娘一起去做衣服的時候,趁機會多做兩件,因為她們都覺得自己才是那個應該最漂亮的。

實際上,她們已經有足夠多的衣服,只是想趁著這個機會,給自己撈些好處。

兩個人還會背著大嫂說她的壞話,要不就是吐槽她太瘦,渾身只是大骨頭,要不就是質疑她的年齡。

實際上,玉清美麗又高貴,相比之下,二喬和四美的身上,一看就是一種粗俗暴發戶小姐的模樣。

她們更是看不上玉清的一大幫親戚,吐槽著他們一個比一個窮,還總是想與自己家攀上關係。

二喬、四美和三多還怪玉清買東西太多,為著一個婚禮太浪費了。

實際上,玉清花的都是自己的錢,但他們仍是覺得自己吃了虧,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對於女人來說,結婚永遠不是兩個人的事情,實際上,越是在臨近結婚的時候,你越會發現,你們所有要準備要做的事情,都與相愛關係不大。

相反的,你需要學會與自己並不熟悉的人相處。並且,往後的日子,你們的關係都是綁在一起的。

所以說,與其說是嫁給一個男人,倒不如說是要去融入一個家庭。

在這個家庭裡,當然是與自己家不同的,至少你無法再那麼隨意。

就像是楊絳在《我們仨》中寫到的那樣,她去錢家的時候,是去「做媳婦」。

就連一歲多的女兒,都能感受出來媽媽的不同。所以,在婆家時,女兒會表現得不太文明,拒絕別人走近她;但是到了媽媽自己家時,也許是能感受到是極親的人一般,不會抗拒。

愛情可以與金錢無關,但是婚姻卻不同

男女相愛的時候,有時甚至會不願意談及金錢,因為對於他們來說,談錢無疑是褻瀆了真摯的愛情。

但是婚姻卻不同,從結婚那一刻時,你便會發現了生活被金錢所限的真實。

一對新人要置辦新婚用的東西,這是首先一件把浪漫打回原形的東西。

玉清跑了一早上,稍看上眼的,價錢太貴,不買又不行。

大陸也突然發現,組織一個小家庭,既瑣碎又費錢。地板要打蠟,澡盆要去垢粉,朝西的窗戶要竹帘子,燈要燈罩燈泡,打牌要另外的桌子、桌布。

最後,小夫妻兩個發現花錢太多,便多了一個心眼,買東西先瑣碎的,最應該要買的,比如說床之類的,就放在最後買。

因為父母總不能眼見著兒子結婚的時候,連張床都沒有。

物質是一切精神的基礎,如果沒有物質做靠背,再美好般配的愛情,也無從依靠。

倒不是說,愛情脫離了夢幻便沒有了什麼美好,相反的,越是堅實的情感,越是能在歲月的浸泡中,得出屬於自己的相處方式。

生活就是柴米油鹽的一生,哪對夫妻都是如此。

正如三毛所說的那樣:「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會長久的。」​

淡了浪漫的相處,不是不愛了,而是為了長久地走下去,又換了另外一種與歲月長存的方式。


人情往來,並不是一件輕鬆愉悅的事情​

人生於世,不可避免地要與別人產生各種各樣的人情糾葛,這種人情往來,往往在紅白喜事上體現的較為明顯。

大陸行裡的職員湊了公份兒,但卻又有一個人獨送來了一份禮,大陸的父親怪這個人的冒失,因為這樣一來,還要給他請貼。

但是大陸說起這個人是馮先生的私人時,他的父親儼然又換了一副模樣。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是搭著一層的橋一樣,能搭到的與不能搭到的,在人的價值定義方面,顯示是不同的價值。

婁家最開始請的證婚人,突然間不能來了,於是,婁家便靠著男主人「婁囂伯」這張名片,又請到了另一個小名流李院長。

婁太太前去邀請時,李院長並不在家,婁太太在李太太面前的表現,並沒有贏得李太太的好感。但是,單憑著「婁囂伯」這張名片,李院長仍打電話過來,答應自己來做證婚人。

社會中相處中,尤其是涉及到家庭之間的人情往來,那些看似是自己所為導致別人的決定,其實用的是自己家庭的背景。


寫在最後的話:

一場婚前籌備,看透一樁婚姻。因為在這場準備之中,未來日子中柴米油鹽、人情往來、物質金錢的那部分,被提前展現了出來。

婚前準備,是男女之間,兩家人之間的首次合作。

但是很多愛情,會在這場合作之中,暴露出問題。而各種各樣的問題,常常與金錢和利益相關。

所以,有些女人寒了心,以為男人不愛自己了,或者說,自己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其實,婚前的籌備,就是婚姻送給愛情小小的試煉,在這場試煉中,婚姻中最真實的東西,已經悄然暴露出來了。

女人無論與誰結婚,都要認真這三點事情。與愛得深不深無關,只是揭開了浪漫面紗後的真實面貌。

願我們的相逢,不早不晚,恰在最好的時候。喜歡就留下,我們都有一個世界,餘生漫漫,唯願相伴。

相關焦點

  • 《鴻鸞禧》:不幸福的婚姻到底有可怕?張愛玲的感受讓你後背發涼
    文‖南山風《鴻鸞禧》是作家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小說講述的是暴發戶婁先生娶兒媳婦的故事。新郎是婁先生的大兒子婁大陸,他比他爸爸矮一個頭,一張甜淨的小臉,招風耳,生得像《白雪公主》裡的啞子,可是話倒很多。他心安理得地花著父母的錢籌備婚禮。婁先生中年得志,在一家銀行裡風光無限,大陸在父親的手下工作,在父親的面前唯唯諾諾。
  • 《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告訴我們,婚姻不應講究,相愛最重要
    但是婚姻和愛情卻不是一回事,婚姻不僅需要金錢來維繫生活,更重要的是婚姻中的夫妻是否相愛。嬌蕊說自己嫁給士洪是因為名聲不好了,而士洪是自己胡亂抓的丈夫,這也導致了嬌蕊婚前婚後都與他人有染。王士洪一出去,嬌蕊便急著打電話約了孫先生。而振保來了之後,嬌蕊竟然愛上了他,甚至還天天在家裡期盼著振保回來。除此之外,嬌蕊刻意在振保熟人面前保持自己的矜持,想要獲得振保身邊人的認可。
  • 張愛玲《泓鸞禧》:三種女人代表的一種婚姻
    看張愛玲的小說,總感覺悲哀。故事裡的人自己覺得悲哀,看故事的人也覺得悲哀。自怨自艾、怨天憂地,有自找煩惱,有時代特有的悲哀,有人性的弱點,也有無法抹去的哀傷。就像梅雨季節的雨,悠悠長長,從不肯痛快地來一場爆發,只是粘稠,空氣裡全是雨水的潮氣,不肯消散,潮黴了家居,潮黴了心情,失了激情。
  • 張愛玲《琉璃瓦》:父母包辦VS自己選擇,到底哪種婚姻更靠譜?
    畢竟不論時代如何、出身如何,選擇婚姻就是選擇生活,對女性來說更是如此。寫盡痴男怨女的張愛玲於1943年發表了短篇小說《琉璃瓦》,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印刷廠小職員姚源甫為幾個女兒擇偶的故事。和張絕大多數直接描寫女性、愛情或者婚姻本身的小說不同,《琉璃瓦》將側重點放在了一個父親身上,只講述了一個單純的事件——嫁女。小說中姚士夫婦為了女兒們的婚姻可謂殫精竭慮。
  • 讀懂了張愛玲才知道:女人的終極安全感,就這8個字
    靠著寫作賺稿費,短短兩年之間,張愛玲就紅透了上海灘和整個中國。然而經歷了大起大落,看透了人情冷暖的她,卻依然活成了自己的貴族。她捨得放下世俗:21歲,母親斷了對她的資助,讓她趕快找個男人嫁了,好安穩度日;她卻斷然拒絕,說:我不太依照別人的標準生活。
  • 張愛玲:愛情不是遊戲,只有謀略而沒有感情,婚姻就算不得婚姻
    但後來我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竟是張愛玲。突然之間,那些對傳統言情小說的期待消失了,因為我知道張愛玲是怎樣描寫愛情的。範柳原為她買了一套房子在香港,非常大的房子,比她在白家自由多了,雖然沒有得到婚姻,但是有了一個大房子,也不錯,起碼不用再看白家人的臉色生活。
  • 《父母愛情》安傑為什麼會有婚前焦慮?像不像婚前恐懼的你
    我想這也就是安傑婚前恐懼的原因,一個傲嬌的資本家小姐,就要開始為人妻,張羅一個家庭的事,角色的轉變讓她心生恐懼。而這一幕,何不像現在的婚前恐懼族,一樣小碎步的你呢。研究者發現,很多人恐懼婚姻,是因為在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婚姻破裂的後果。
  • 張愛玲小說《鴻鸞禧》:她們婚姻裡的「面子」與「裡子」
    「悲涼」一直是張愛玲小說的基調。短篇小說《鴻鸞禧》,是張愛玲1943年發表的作品,此篇小說情節簡單,寫得是一戶中產階級人家大少爺婁大陸迎娶一戶凋落的大戶人家的女孩邱玉清的故事。故事有著強烈的摩登又守舊的那個時代特徵。小說寫的雖是一場婚禮,是喜事,但卻處處透露著絲絲的「悲」,「禧」在這裡有著很強的諷刺寓味。
  • 張愛玲——《傾城之戀》「勢均力敵」的婚姻,才是最好的婚姻
    讀了兩遍《傾城之戀》,我發現張愛玲看待感情的確有一種「愛玲式的獨特眼光」,她透過文字把愛情和婚姻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剝開丟到了我們的面前,透過每一片洋蔥,我們感受到的是愛情和婚姻裡赤裸裸的現實。《傾城之戀》講的是白家六小姐白流蘇一個離婚的女人,和範家不受歡迎的浪蕩公子範柳原的愛情博弈故事。
  • 張愛玲《傾城之戀》:把婚姻當「救命稻草」的女人,註定會輸
    為了擺脫困境,白流蘇只得將婚姻當作賭注,一場可以救命的戀愛。這場婚姻,無非是一場利益之間的爭鬥,在這場戰鬥裡的兩個人,不過是取所需罷了。看上去好像白流蘇贏了,一座城市的毀滅,成全了她的一場婚姻。應該是一段婚姻的墊腳石,若兩個人在一起都不曾快樂,何談幸福之說。婚姻是女人的港灣,也是一個家的開始,更是一場幸福的開端。
  • 在華英國大學男老師為情自殺:張愛玲第二爐香想表達什麼
    1943年4月,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在《紫羅蘭》雜誌發表後,一炮而紅。次月,她發表了《沉香屑·第二爐香》,講述了一樁在華英國人的性醜聞。小說寫性醜聞和性變態,仿佛是博出位賺人眼球,其實獵奇背後的張愛玲著眼的是特殊時空裡的英國國民性。時年22歲的張愛玲目光如炬,以小見大,反映了英國人的國民性弱點所釀成的悲劇。除此之外,張愛玲還有什麼深意隱含其中?
  • 婚前買房究竟是不是一場算計
    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唐先生提議籤訂婚前協議,可這話還沒等跟王小姐開口,那邊已經表現得極為不耐煩了,這婚姻又不是買賣,都計較這麼多,夫妻間的信任和感情又置於何處呢?婚姻不是兒戲,更不是你算計我,我算計你,兩個人攜手與共,情為先,利為後,彼此該坦誠相待,互相為對方考慮。
  • 一爐沉香屑燒盡,張愛玲隱晦的道出,她的人生觀,親情觀和愛情觀
    回顧張愛玲的生平,她其實有著和葛薇龍如出一轍的出生。說起張愛玲的求學之路也是坎坷萬分。張愛玲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對她的教育就存在巨大的分歧。在她七歲的時候,她父親受到傳統封建教育的影響,所以給張愛玲請了私塾先生來教她四書五經。可沒過多久,她母親從歐洲留學而歸,受到西方文化和新思潮文化的影響,母親執意要張愛玲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
  • 張愛玲《封鎖》| 無視「自我」的完美家庭教育,成全的一場搭訕
    ,一場為了「氣妻子」的搭訕。這也是對張愛玲兒時成長心裡的一種映射。,也引來了一場影響她人生搭訕。之所以把《封鎖》稱為一場搭訕故事引發的搭訕,是因為,1943年《封鎖》發表於《天地》雜誌,恰巧胡蘭成看到了此篇,被這篇文章所震撼所吸引,尋到了《天地》的主編蘇青,然後要到了張愛玲的地址,開始了一場以《封鎖》為開始的搭訕。這一場搭訕,甚至影響了張愛玲的人生軌跡。
  • 《紅玫瑰與白玫瑰》:這場著名的婚戀中,藏著中國不幸婚姻的真相
    最近重讀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有一個橋段對我的觸動很大 其實,在這場婚戀中,藏著中國很多婚姻不幸的根源——很多人為了面子和他人的看法,放棄了自己的真愛。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死要面子和為他人活,是中國人的兩大死穴。」 大多數中國人,都是被點了的死穴的人,所以,婚姻才成了墳墓,成為圍城的吧。
  • 張憲光:「神偷」張愛玲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地位基本是下降的,比如薇龍從一個美貌而有朝氣的女學生淪落到一段糟糕的婚姻中,《連環套》中的霓喜也是在姘居中不停地墜落,《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王嬌蕊結局也類似,只有流蘇的命運是上升的,而這降與升都離不開對單純的物質生活的喜愛,在潑辣或矜持中有著生命的縱恣、狡黠、素樸與真實。流蘇的故事,雖是落難小姐命運逆轉的熟套,卻也有其現代性。
  • 「神偷」張愛玲|張憲光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地位基本是下降的,比如薇龍從一個美貌而有朝氣的女大學生淪落到一段糟糕的婚姻中,《連環套》中的霓喜也是在姘居中不停地墜落,《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王嬌蕊結局也類似,只有流蘇的命運是上升的,而這降與升都離不開對單純的物質生活的喜愛,在潑辣或矜持中有著生命的縱恣、狡黠、素樸與真實。流蘇的故事,雖是落難小姐命運逆轉的熟套,卻也有其現代性。
  •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愛情的戰爭,性的博弈
    張愛玲堪破了世間男女的愛恨情仇範柳原是男人,他雖然要徵服流蘇的心,但得到心之前先得到性,也是好事一樁。精明如流蘇,當然要把博弈的節奏,儘量控制在自己手裡。當晚在舞廳裡,柳原對流蘇說道:「一般的男人喜歡把女人教壞了,又喜歡去感化壞女人,使她變為好女人,我可不想那麼沒事找事,我認為好女人還是老實些的好。」
  • 張愛玲和她的《心經》:一場不倫的父女之戀
    這位父親很早就走入婚姻,但他的內心一直沒有成熟。張愛玲的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出洋留學,留下幼小的張愛玲姐弟與父親相依為命。後來父親再婚,因為繼母挑唆而毒打囚禁張愛玲,導致父女徹底決裂。因為母親的過早缺席,使得張愛玲的感情寄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能維繫在父親身上。當聽說父親即將再婚的消息時,張愛玲在陽臺上哭了很久。
  • 張愛玲《留情》:留情,是不著痕跡的無情
    上海是張愛玲出生、成長的城市,她人生中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經歷的。這座她無比熟悉的城市便成為她作品創作的源泉。而那個年代,正是抗日烽火遍布中國的時期,由於日本的侵略,讓上海成為了半殖民地意義的城市。儘管這樣,中國封建文化的強大根基依然不可撼動,這就讓張愛玲小說中充滿著東西方文化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