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信息以及圖片來源自互連網,轉載請註明來源:「物聯網時空」微信公眾號(IoT-LPWAN)。
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都是當下的科技熱點,而這些科技熱點背後都離不開「雲」,什麼公有雲、私有雲、Iaas、Pass、Saas. 不要讓我說人話,如果要與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等打交道,如果不懂這些概念,我只能說請先學會說人話。本文的重點就是讓我們了解雲的基本概念。
1.什麼是雲
我們不引用深奧的條條框框,一切以「說人話」為原則。雲是一種比喻說法,是指基於雲計算和雲服務的應用,這是網絡發展的趨勢。具體來講就是你把電腦裡所有的資料都放在網絡上,什麼都不用帶,到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角落,只要能上網,通過身份識別,你的資料或者你想要的資料都能找出來查詢、修改、保存。就和錢存到銀行以後,到哪個城市的ATM機上都能取出來一樣。早期的雲只是一個數據存儲中心,逐漸地還能提供計算、服務、甚至應用功能 。
2.雲的基本概念術語
2.1 公有雲與私有雲
私有雲和公有雲的顯著差別在於對數據的掌控。
採用公有雲服務的企業必須將數據託管於雲服務商的數據中心,企業對數據的掌控力度自然減弱。一旦數據中心因自然災害、人為因素或法律規範等各方面因素導致數據丟失,將對企業形成致命傷害。
私有雲在數據安全、數據備份等方面也有更多的可選擇空間。公有雲當然也具備數據安全服務和數據備份能力,但企業對此的控制力度較差,不能處於主導地位。引用網上未知來源作者的製圖,從用戶、業務場景、技術架構、兼容性、安全、定製、成本、運維八個維度對比如下:
除了公有雲、私有雲,其實還有兩種云:
2.Iaas、Paas、Saas
雲的分層架構如下:
來個更接地氣的:
從上面分層架構圖已經可以看出,IaaS、PaaS、SaaS三者的區別在於服務的程度不同。
具體來講:
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
舉例:幾年前如果你想在辦公室或者公司的網站上運行一些企業應用,你需要去買伺服器,或者別的高昂的硬體來控制本地應用,才能讓你的業務正常運行。
但現在可以租用IaaS公司提供的場外伺服器,存儲和網絡硬體。這樣一來,便大大的節省了維護成本和辦公場地。
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臺即服務)
舉例: PaaS公司在網上提供各種開發和分發應用的解決方案,比如虛擬伺服器和作業系統。這節省了你在硬體上的費用,也讓分散的工作室之間的合作變得更加容易。網頁應用管理,應用設計,應用虛擬主機,存儲,安全以及應用開發協作工具等。
SaaS:Software-as-a-Service(軟體即服務)
舉例:生活中,幾乎我們每一天都在接觸SaaS雲服務,比如:我們平時使用的蘋果手機雲服務,網頁中的一些雲服務等。
遇到複雜的問題一般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清楚了,如果不行那就舉兩個例子。
IBM的軟體架構師 Albert Barron 曾經使用披薩作為比喻, 解釋這個問題。David Ng 進一步 引申,讓它變得更準確易懂。請設想你是一個餐飲業者,打算做披薩生意。
你可以從頭到尾,自己生產披薩,但是這樣比較麻煩,需要準備的東西多,因此你決定外包一部分工作,採用他人的服務。你有三個方案。
方案一:IaaS
他人提供廚房、爐子、煤氣,你使用這些基礎設施,來烤你的披薩。
方案二:PaaS
除了基礎設施,他人還提供披薩餅皮。
你只要把自己的配料灑在餅皮上,讓他幫你烤出來就行了。也就是說,你要做的就是設計披薩的味道(海鮮披薩或者雞肉披薩),他人提供平臺服務,讓你把自己的設計實現。
方案三:SaaS
他人直接做好了披薩,不用你的介入,到手的就是一個成品。你要做的就是把它賣出去,最多再包裝一下,印上你自己的 Logo。
再複雜的問題舉兩個例子也就能說清楚了,如果還不行那就只能換講師了。
2.3 公有雲/私有雲 與 IaaS/PaaS/Saas 有什麼關係
細心的同學這時候可能已經有疑問了,那公有雲/私有雲 與 IaaS/PaaS/Saas 有什麼關係嗎?
還真有點關係,為了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還得引入一個新的概念:BaaS,Backend as a Service。如果往雲架構上去套,BaaS介於PaaS和SaaS之間,它比PaaS提供的內容更豐富(多了Data層),比SaaS提供的又少(少了APP層)、可以更好地把控產品方向。
BaaS 是一種新型的雲服務,旨在為移動和 Web 應用提供後端雲服務,包括雲端數據/文件存儲、帳戶管理、消息推送、社交媒體整合等。BaaS 是垂直領域的雲服務,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持續火熱,BaaS 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開發者的親睞。它作為應用開發的新模型,可以降低開發者成本,讓開發者只需專注於具體的開發工作。
3.結尾
本文就先介紹這些基本術語概念,總結下就是四種部署方式(公有雲,私有雲,社區雲,混合雲)、三種服務模式(IaaS,PaaS,SaaS)。
長按二維碼可關注「物聯網時空」公眾號